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1篇
“六朝”是中国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段,它内蕴了许多经典的英雄演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它的声容,它的华彩,它的高风遗韵,惹人想象,让人神往。六朝人物、文学的魅力,能够引发了当代人体验六朝文化的兴趣。但在新时期以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六朝戏”还非常缺失,在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视野中,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一问题。
首先,“十二五”期间影视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亟待我们把握现状,自觉地发掘六朝文化历史艺术资源,为观众献上更多更好的能够透视“六朝”高风逸韵的影视文化作品。纵观新时期以来中国影视文化剧作的编创和演绎,可以发现“六朝戏”的断裂和缺失,是我们需要正视和反思的。以历史发展演变时序来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先有《春秋列国志》等历史演义,故而常被搬上了银幕。稍后的“秦始皇”的演义,也常演常新,有《大秦帝国》、穿越剧《古今大战秦俑情》等。“楚汉争霸”戏更是风起云涌,表演得尤为多,哪怕是受到了影视批评家的抨击也不“移情别恋”。继之而起的是“三国戏”,演绎了一出出忠、智、奸绝的故事,奏响了一曲曲战争悲歌。“六朝戏”之后的“隋唐故事”,也经常花样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翻新,出现了《隋唐演义》《隋唐传奇》《隋唐英雄》等多种版本,除此之外,“狄公戏”也有层出不穷的版本,《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创造了票房纪录,“元芳,你怎么看?”还成为习常用语。“武则天”的故事、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安史之乱”的故事、《西游记》等也多被搬上影视舞台。叙言宋元历史的有“杨家将的故事”“岳飞的故事”“包公戏”“济癫戏”《水浒传》“铁木真传奇”等。“明清”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更多,《大明英烈传》《萍踪侠影》《孝庄秘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甄嬛传》《红楼梦》,等等。经过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影视作品创作、表演中“六朝”文化历史艺术资源还没有被正视、创意和激活。宗白华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论文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六朝的士人将人生的悲剧与审美的超越相结合,创造了深邃浩博的六朝审美文化。可见其中有着许多还没有被认真发掘的新的审美文化元素,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还大有可为,能够为产业“倍增”战略的落实贡献新鲜意象和内蕴。
其次,从实证主义的理念来看,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已然证明,挖掘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通过创意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激活其底蕴,是影视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重要手段。“六朝”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重视和纳入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视野中思考。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确立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国策,出台了许多政策加以扶植。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影视剧《大长今》等为代表的“韩流”几乎席卷了整个亚洲,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创造了高达8421%的收视率神话。综观《大长今》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创意中文化寻“根”,历史“消费”及赐予人文关怀等,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审美期待。可见,只有建立在国家民族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通过不断地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袁济喜教授曾指出:“六朝是中国历史上风采独具的时期。一方面,它以其动荡纷乱、黑暗沉重而著称于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灿烂的思想文化深深地吸引后人。”[1]“六朝”积淀的历史文化财富,有着文化寻“根”、历史“消费”和人文关怀的潜质,可以成为当下我们建构影视文化产业品牌的重要资源。
最后,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来说,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打造“内容文化产业”品牌,其中创意最为关键,六朝历史文化所蕴藏的丰富内容,能够成为当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创意的重要文化资本。据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英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了70%,其中创意产业经济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93%,彰显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型升级。美国亦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通过创意服务来刺激国家经济复苏,在内生经济失去动力的情况下,通过文化产业贸易来创外汇,帮助其渡过难关。影视文化产业经济归根结底是影视内容产业,关键还在于内容生产中是否能够贡献足够的具有文化魅力、历史内涵的内容,吸引、感动和留住观众,让他们在观影中获得精神愉悦和享受快感。创意是内容生产的本质特征,也是决定着影视作品是否是艺术,还是只是简单地机械复制的重要因素。只有上升到艺术创作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高度的影视生产,才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支持。如果纯粹是重复过往作品的创意,仅在技术上予以改头换面,最终将被观众所抛弃。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篇》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rdquo ;[2]从中国历史文化逻辑展开的视角论,六朝历史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在当下的政治文化格局中具有镜鉴意义,可以成为影视文化创意的重要文化资本。
在影视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视野中如何创意和激活“六朝戏”?窃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考虑。
第一,六朝是朝代更迭较为频繁,民族冲突融合较为剧烈的一个时代,涌现了不少具有鲜明个性风采、名士风流、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些都能成为当下我们影视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重要素材。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专制制度惟一的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人。”[3]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和专制统治很大程度上压抑、扭曲了人的个性,泯灭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性风采,造成了人格精神的萎缩。所谓“乱世出英雄”,动乱年代,由于极权统治力量的有限,维护统治_尚且力不从心,故而难以约束人的个性张扬,纯真本色的个性在与时事抗争中迸发出了不朽的光芒。六朝正是这样一个士人个性伸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群体个性意识的时代。王子猷雪夜访戴,性情多么潇洒;兰亭修禊,游目骋怀,几多风流;嵇康临刑奏《广陵散》,那又是何等的悲壮……一部《世说新语》,写尽了魏晋名士的个性风流,彰显了他们的人格美感。正是这些独具个性魅力的人物打动了_先生,他在《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一文中指出:“名教危机下的魏晋士风是最近于个人主义的一种类型。”[4]众所周知,美国影视作品最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有代表性的如西部片、好莱坞电影等,颂赞英雄个人、张扬个人主体精神是其主流,也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保障。美国影视产业的成功经验,昭示我们发掘六朝人物个性风姿,叙述其中英雄故事,演绎那个时代的风云争霸还大有可为。虽然中国特色的影视产业不主张表现个人英雄主义,但总结那一历史时代人物的思想精神,把握朝代更迭、民族冲突融合的规律性认识还是甚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第二,六朝遗留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可以激活为当下的影视剧创作所用。在二十四史之中,关于六朝部分的历史记载较为繁复,有《三国志》《晋书》《魏书》《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等,计十二种之多,其中有着大量的历史故事,有待发掘。这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都极具个性魅力,特别是那些在改朝换代中创造了丰功伟绩的开国元勋们,每一次成功创业背后都有着不寻常的故事。此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一些笔记,也记载了不少神话故事,能够为我们当下影视剧创作提供创意和素材。如《西京杂记》上有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乃为虎所杀。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这则记载,就是中国最早的剧目《东海黄公》的本事。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秦末时一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壮举,事既不成,杀身成仁,其精神激荡着后人将之搬上戏剧表演舞台。可见,六朝的历史文化典籍中,不乏素材能为不同时代创作戏剧作品所用,当下的影视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要落实,也可以从六朝戏中寻找原型、母题、故事等。
第三,六朝产生了丰富的人生思想、文化思想、美学思想,其中所积淀的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恰是后工业社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会中缺少纯粹信仰而艰难生活、具有心理疾病、精神危机的当代人所期待的,在影视文化产业视野中创造性地激活其中蕴藏的思想文化价值,能为今天的人文建设贡献力量。唐代诗人韦庄《台城》诗说:“江水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废名先生曾说:“六朝之文,生香真色,不可学。”六朝文字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深重的美学意蕴,散发着“丽而悲美”的文化气息。缘情感物,抒写性灵,庾信的诗“兴”精神,让他超越了人生遭际的痛苦,实现了由现实悲剧人生向艺术人生、审美人生的跃升。六朝虽已远逝,但其高风遗韵与鄙陋污秽能成为当下人文建设的可贵资源。开掘传统六朝文化中有价值的亮点,通过影视美学创造,像六朝人一样通过审美的方式来升华人生,化解苦痛,最终实现审美、艺术与人生的贯通,可以超越价值危机,实现影视文化产业中商业性向人文性的跃升,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综上可见,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中“六朝戏”非常缺失,在文化产业“倍增”发展战略视野中,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创意和激活它。六朝涌现了不少具有鲜明个性风采、名士风流、叱咤风云的人物,遗留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积淀有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等,均能成为当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创意的重要文化资本。
[参考文献]
[1] 袁济喜.六朝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梁]刘勰.文心雕龙解说[M].祖保泉,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854.
[3] 马克思.马克思_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11.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创意型人才 影视艺术教育 文化产业
Abstrac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lourishing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ies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but also make the universities Television Drama Art Education face new test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reative talents is a key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niversities Television Drama Arts Education. Therefore, how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ccelerate the pac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elevision Arts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a composite type, application type of creative talent to become college drama movie and TV arts education a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reative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Training Road Television Arts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creative talents; television art education; cultural industry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愈演愈烈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浪潮中,创意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不但成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同样也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因素。因此,紧紧围绕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创新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努力培养各类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意人才,成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目前国内的创意型人才培养现状出发,结合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探讨几条符合高校影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 国内高校影视艺术创意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影视艺术学科内部,对各专业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设置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色彩,既不能完全做到像国外高校一样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没有根据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和设置新的教学体系,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与社会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需求产生脱节的现象,跟不上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
(2)教学理念和方法模式稍显陈旧。我国高校人才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往往局限于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这两个方面,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一些个性化思维和创意性思考往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不可避免地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方式,缺少一些如启发式、参与式、讨论研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联想创造能力。 (3)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失衡。影视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挖掘和培养此方面的创意型人才,少不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锻炼。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显现出“重理论、轻实践”或者“以实验代替实践”的不足之处,这使得学生一方面由于受到统一模式的理论化教学而缺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过于专业化的实验教学而对自身专业外的相关学科缺少必要的了解。
(4)自身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与影响。由于校内资金短缺、师资队伍有限和场地限制等多方面原因,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戏剧影视艺术学科相关专业既不可能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高校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动画产业园区,也没有与之配套完善的实验环境和对口性强的实践基地,这就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培养创意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与锻炼的机会。
2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影视艺术创意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打破影视艺术学科内部各专业的界限,通过学科内部体系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方式,让影视文学、影视表演、导演、播音主持、摄影摄像、舞台美术设计、录音等各专业方向进行多层次、跨学科的融合。如法国的影视艺术课程,就提出了“多科性”与“多面性”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以此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因此,像国外高校一样设立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上具有坚实基础的和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协调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创意型人才是切实有效的措施。
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意型人才。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民族新电影;提出背景;界定
2006年11月19日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云南民族新电影推介活动”在北京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举行。这是云南第一次提出“民族新电影”的理念。“民族新电影”的提出标志着云南电影告别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传统民族电影的历史,走上了一个自觉的民族新电影时代。
一、“民族新电影”的提出背景
云南为什么在2006年提出“民族新电影”的理念?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推动着云南提出“民族新电影”的理念?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将视野回溯到过去。
1.云南传统民族电影是“民族新电影”提出的历史基础。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云南民族电影经典频出的黄金期,云南电影故事片空前繁荣,一度引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最先脱颖而出,《神秘的旅伴》紧随其后,接着就是《芦笙恋歌》和《边寨烽火》,再接着就是酝酿高潮的发轫之作《两个巡逻兵》,高潮中各出异彩的是《五朵金花》和《摩雅傣》,《阿诗玛》是最后的高潮。特别是《阿诗玛》和《五朵金花》,更是被评论界一致推为中国电影百年十大经典之一。相比50-60年代,80-90年代算是云南民族电影的低谷,但即便如此,云南仍然拍摄了《洱海情波》、《相爱在西双版纳》、《彝海结盟》等优秀影片,此外还有《青春祭》、《孩子王》、《南行记》等一批获过大奖的云南题材电影。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电影技术也参与到这一伟大的民族工作当中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承担具体拍摄任务。当时,这批民族志纪录影片被定性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到1965年以前,以云南的少数民族为记录对象的民族志纪录影片就达20多部,如《苦聪人》、《佤族》、《独龙族》、《景颇族》等。这批民族志纪录影片的拍摄坚持民族题材的导向,注重民族电影的特殊性,和民族电影故事片是殊途同归,都在民族电影的发展探索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云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民族新电影”提出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省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正确决策,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丽江模式”到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从法国的“云南文化经济周”到四天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签订文化产业开发项目资金157个亿……可以说,云南文化产业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为深化改革探索了宝贵经验,也繁荣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云南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其产业份量。据报载,2005年云南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营业利润亿元,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具有丰富影视文化创作资源的云南,怎么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影视业,充分展示其魅力,把这“可经营的文化产业”做好,这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思考的课题。在蓬勃发展的云南文化产业氛围中,作为文化产业之主导产业的影视业就成为文化产业指导思想建构的关注点。正是在云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为云南电影产业定位的“民族新电影”这个提法就诞生了。
3.正在崛起的“红河影视模式”和云南民族影视产业的形成是“民族新电影”提出的产业基石。
2005年10月8日至10月14日,“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在红河州首府蒙自举行,从而拉开了云南电影发展中的“红河模式”或“红河现象”。红河模式就是指红河州以影视优惠支持政策,依赖民营影视产业实体,通过推出获奖影视作品和举办重大影视活动,进而打造整个影视产业的影响力和促进本地影视产业的一种发展模式。《花腰新娘》、《诺玛的十七岁》这两部获奖电影是红河模式的形成基石,“红河电影周”是红河模式形成的标志,民营影视企业的市场运作是红河模式的发展机制,当地政府的影视优惠支持政策是红河模式的发展动力。
当前,以云南红河影业公司投拍的《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这两部获奖的红河电影为代表的云南电影的崛起,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热门话题。2006年4月7日,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活动“电影・友情”文化交流酒会在洲际酒店举行,红河电影《花腰新娘》就是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活动的精彩名片之一。影片中美丽的云南奇景、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赢得香港电影界人士和普通观众的好评。2006年12月30日,云南红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蒙自宣告成立。红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将加快红河州影视产业的发展,使红河电影成为云南民族新电影的中流砥柱。
“民族新电影”的提出之所以是在2006年,还在于2006年是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转折之年。在云南民族电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2006年的云南影视产业出现了质的变化,云南民族电影产业已经成形,影视产业链初显雏形。在策划创意上,“云南影响”新电影系列项目实施品牌化市场运作,奠定“走出去”战略,突现产业市场意识。在拍摄制作上,民营影视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为云南民族电影产业打造了品牌电影,成为发展的旗舰和民族电影生产制作的生力军。在发行放映上,云南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所有制结构,进行经营管理机制转轨;改变电影院的市场定位,注重强化经营管理和时尚服务;革新电影发行的流通渠道,推行电影院线制。在市场营销上,云南积极宣传“天然摄影棚”的定位,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参与国内外电影交流,初步树立了云南民族电影产业的整体形象。
4.云南影视基地建设特别是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的建立是“民族新电影”提出的基本动力和契机。
2005年8月,国家批准在云南设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影视产业试验区――中国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将以何种形象屹立于中国电影产业世界,将给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什么样的经验,这些问题都是云南电影业界必须思考的。云南的自然风光秀美神奇,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是影视拍摄的“天然摄影棚”。依托云南独有的影视人文景观资源,云南已经建设了昆明安宁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曲靖翠山影视城、保山哀牢王宫纪录片基地等6大影视基地。这些影视基地如何在全国的影视基地竞争中具有市场竞争力,取得一席之地,这样的问题也迫使云南电影业界思考怎样走出影视产业发展的生存困境。因此,提出“民族新电影”的理念是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及其蓬勃发展的云南影视基地建设的现实需要。
“民族新电影”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是建立在云南民族影视产业发展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在云南民族电影的长期探索与经验积累中,在云南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实践中,在云南民族影视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中,“民族新电影”的因素不断累积,逐步清晰,最终成形,最后借助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的建立这一契机破土而出,成为云南民族电影产业发展的品牌理念。
二、“民族新电影”的内涵定位
“民族新电影”的提出既然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那么它也必然是与历史相联系的。实际上,“民族新电影”是与云南传统民族电影相对立而言的,是为了与传统民族电影相区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对云南传统民族电影做一个分析。
民族电影在意义的确定上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有其针对性、比较性和层次性。首先是针对性,民族电影究竟是哪一个民族的电影?其次是比较性,这一民族的电影与另一民族的电影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特点?再就是层次性,所谈论的民族电影是放在什么样的视阈范畴之内进行比较的?因为视阈不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这三个特点是有机的统一体,它是看问题的三个条件,即研究对象、研究视阈和研究视点,我们确定任何一个概念都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云南传统民族电影的研究对象是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的电影,研究视阈是中国电影,研究视点是基于中国电影基础之上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
云南传统民族电影还有特定时间的限制,它是指21世纪以前的云南民族电影。云南民族电影以2001年为时间界限,2001年(包含2001年)以前的电影是传统民族电影阶段,2002年的电影是民族新电影阶段。以2001年为划分云南民族电影的时间界限,其原因是2002年云南民族电影具有转折意义,以市场化运作成功的云南民族电影《诺玛的十七岁》发行并取得巨大影响,成为云南民族新电影的开端。
回顾云南传统民族电影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云南传统民族电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这是电影被冠以云南电影的主要原因。50-60年代的民族电影代表作基本上都是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电影,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以苗族、哈尼族为反映对象,《五朵金花》是白族,《阿诗玛》是彝族等。第二,以民族解放与民族团结为主题。《山间铃响马帮来》、《边寨烽火》、《摩雅傣》等民族电影的主题莫不如此。第三,非云南本土的军旅作家主创。《神秘的旅伴》的编导林农和主演王晓棠、《芦笙恋歌》的编剧彭荆风、《摩雅傣》的编剧季康、公浦等都不是云南本地人,大部分都是隶属于昆明军区的军旅作家。第四,云南没有拥有民族电影的版权。尽管50-60年代的民族电影被冠以云南电影的说法,实际上这些电影都是由省外制片机构投资生产的。从版权的归属来看,这些所谓的“云南”电影的版权实际上并不属于云南。尽管在80-90年代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也投资拍摄了一些民族电影,但是其电影摄制水平还无法代表云南传统民族电影。
目前,基于题材决定论的云南民族电影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也难以指导蓬勃发展的云南影视产业。相对于云南传统民族电影,云南民族新电影已经实现了对传统民族电影的超越,出现了新的成分,具有了新的内涵。云南“民族新电影”主要是指基于中国电影基础之上的云南主创并拥有摄制版权的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为主体的电影。
[参考文献]
[1] 黄华,王永刚,禹江宁.《民族新电影推介活动在京举行,云南影视产业发展备受瞩目》[J].云南日报,2006-11-21.
[2] 梁昭.《云南电影的黄金时代》[J].《新电影》,2005(10).
[3] 陈鹏.《云南影视创作迎来新高峰》[J].新华网云南频道,2005-10-11.
[4]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5] 王世玲,孙雷.《丹增――文化产业的云南模式》[J].中国创意产业大会网站,2006-04-30.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4篇
一、类型:微电影产业化发展之路的自觉选择和必然产物
最初源于拉丁文的“类型”(genre)一词,在中文释义中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类型”一词与电影联姻,与美国电影不无关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鼎盛时期,“电影创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规范的制片制度使电影制作成为一种批量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过程,模式化成为其基本特征。固定模式的确定能够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因此,类型片是必然的结果”。尽管基于形式、内容或地域等的不同分类方法,类型电影的划分至今莫衷一是。但歌舞片、爱情片、西部片、喜剧片、悬疑片已经成为约定俗成且耳熟能详的“类型”,人们普遍认为,在电影大工业时代,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有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和图解式的造型的标准化产物,无疑是一条捷径。(4)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和规范化的审美,无论对于纵向的的人类历史而言,还是横向的跨文化跨地域的普罗大众而言,是高度提炼了的对真善美的情感体认和对惊险、刺激、娱乐的心理需求。尽管将“类型”作为好莱坞商业电影适用的概念具有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类型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的确源自好莱坞对于利润和大生产的渴望。吉尔•尼米斯(JillNelmes)曾说:类型已经成为电影理论发展中的核心概念,同时,电影类型研究也为探讨可用于大众娱乐和媒介文化这一更为广阔范畴中的类型提供了重要基点。实际上,与大电影在艺术上的同源性、技术手段的简易度和操作性得以提高以及视频市场对微电影在质与量上的巨大需求,都为其类型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也创造了可能,使之成为必然。
首先,微电影在艺术创作上,与银幕电影有着同源性。它同样借助镜头语言,运用蒙太奇的组接技巧,在银幕或屏幕所创设的时间和空间中,以逼真的具象的方式,或再现现实生活,或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或制造乌托邦式的梦境。它对于现实世界的“还原”,并非是形式上的照搬和复制,而是对社会文化内涵和人类精神世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还原”。但值得注意的是,微电影并不等同于短的电影长片,它的“微”在于以小角度展现大世界,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以小故事展现大生活,以小事件展现大思想,犀利如刃,一针见血。以微电影植根于银幕大电影,又是对电影语言和电影本体在新媒体下的全新探索,它究竟是全面复制电影类型,还是开拓出全新的类型体系,又或是在原有电影类型基础上有所扬弃,都是可资探索的课题。
第三,对于微电影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类型的出现既为可能,也为必要。在媒介融合的大数据时代,短短数年间,微电影市场完成了从起步到急遽膨胀的跨越。在生产层面,“微电影的制作力量极为丰富,以略显二元对立的维度切入,基本可以区分出专业团队与业余制作两种类型。前一种在当下表现出为公司资本和具体产品服务的特点”。商业广告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迷你联姻,为产品、企业、品牌都带去了令人惊喜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见,它具有先天的贩卖功能和商业价值。在传播层面,微电影可在手机、PC、平板电脑、网络电视等一切视频设备上播放,具有广泛的生存空间和流动性。在消费层面,短小的影像成为受众碎片式的闲暇时间最好的填充物,“在快捷的叙事和影像的跳跃之中,网络大众在集体无意识中开始狂欢式的参与”,即使人们对于植入广告依然怨声载道,但在传统叙事形态的裹挟下,“排斥心理却已经大大削弱,而这正是广告商所乐意见到的接受态势”。(6)然而,相较于传播模式的稳定,微电影投资、制作、投放、营销的产业链,以及向上下游企业拓展延伸,并最终进行产业链整合,都尚处于孕育之中。来自业界的声音是“当下微电影从创作投资的产业链、关注与受众关系的微电影体系已经形成大规模的电影运动”,“更期待未来微电影能有一个更加明确和成熟的商业模式”。(7)从一种标签变成一项产业,作为充满商业潜质的微电影产品,极有可能也需要以“类型”为阵地,通过这种简单、有效且通过大量实践验证的程式,打造流水线式的规范生产,实现良性的盈利模式,并由此加速构建成熟的产业链,与大电影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创造出更多集体的视觉欢愉和话题漩涡。
二、类型:话语权分立下的产业发展悖论
其次,即便从单纯的艺术创作中抽离出来,观照微电影在产业空间中的发展,商业合作模式的多样性为其带来了作品形态的无限可能。受众对于微电影“独立”、“弱势”、“年轻化”、“广告”等的刻板印象在不断被颠覆,有优酷推出的“11度青春”,也有由搜狐视频和“中影”联合打造的“7电影”,它被誉为中国首部新媒体商业大片,由七位国内一线男星刘烨、黄渤、黄磊、吴秀波、王学兵、李光洁、张默首次跨界执导的微电影合集。尽管仍旧保留了剧情短片的基本形态,但以“组合拳”的方式呈现,是明星效应与团队效应的相呼应。其实,短片集本身并不鲜见,包括《11分9秒01》《10+10》《十分钟年华老去》等,但以新媒体作为传播平台,是在对这一媒介特性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有效利用,又是通过意见领袖或公众人物的自媒体,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而包括《飞行公路》《校园英雄》在内的《一克拉梦想》微电影系列,则是浙江卫视2012年自制剧的套拍短片,是与同名电视剧中“梦想”主题相关的十部作品。这是一次微电影与传统媒体深度合作的有益尝试,也是媒体间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全新实验。尽管粗略看来,微电影形态的多样化与“类型”毫无关联,但事实上,它既希求“反类型”或“无类型”,以使作品无论是连横,还是合纵,都避免同质倾向,而有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极有可能借由“类型”来达到与电视剧集在表面上的风格契合,从而实现收视上的双向累积,偶像剧之于“爱情类型”,谍战片之于“悬疑类型”,莫不如是。
第三,微电影是电影风格探索和电影人才培养的最佳试验田。一方面,篇幅短和成本低,使得其在操作上更为灵活,华丽转身也无需大费周章,更不必总是浮浅地展现“快餐式”的文化形态,“实验”也是微电影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微电影具有多层次的传播平台和流通渠道,既有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也有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爱拍电影》、陕西卫视《华夏微电影》等传统媒体栏目,还有微电影大赛及其他开放平台,它们不必拘泥于单一的戏剧化叙事,甚至由平台的不同而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台湾大众银行的《梦骑士》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却以半纪实的风格和旁白的手法呈现出跨越半个世纪的爱与梦想;既有《身度》《青春期》《女人公敌》等,以浅白而直露的方式,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现实批判;也有《勺子杀人狂》《调音师》等,以无限创意或缜密叙事,在惊悚、恐怖类型中探索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影视理论;影视教育;影视产业
2009年8月25日至28日,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本届年会在影视艺术基本理论研究、新中国60年电影研究、影视技术教学研究、影视创意文化与产业研究、影视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影视艺术基本理论
刘志的《现象学视域中的电影审美价值探微》从现象学视域出发来审视电影的审美价值,其表层审美效果和深层审美效果的差异决定了电影娱乐性内涵的不同。娱乐性电影和电影娱乐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电影娱乐性中的深层审美效果决定了艺术电影的审美品质。在电影审美经验中呈现出来的审美对象,其深层审美效果具有增强审美主体性、抵制大众审美文化中的负面效应。孙桂荣的《文学电影化与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分析了电影要摆脱对文学文本的寄生性,避免生吞活剥文学资源,文学是电影的基础,是从文学叙事性要素对电影的巨大能动作用而言的,电影并不是简单的“影像文学”。电影批语应加强电影意识、本学科的专业意识。杨俊蕾的《真实全景与视觉平等:简论纪实影像中的伦理逻辑》认为有三个伦理上的难题使它举步维艰。首先是拍摄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定位,其次是摄制者自我心理定位,第三则是后期编配过程中的文化立场。在影视人类学中,最敏感的问题就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位置问题。人类学者必须让自己处于和研究对象完全对等的层面上,任何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轻视或者怠慢,都可能给视觉成果留下耻辱的印记。袁智忠的《当前影视创作和传播价值取向媚俗化的伦理反思》联系当前影视创作和传播实际,找出并分析了影视创作和传播价值取向媚俗化的诸种表现,进而对媚俗化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和伦理反思。张智华的《新中国60年的发展与变化》揭示了重点表现伦理、道德与人情,对人性的挖掘比较深刻,充分展示出在各种社会环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多侧面性及其变化性,促使观众审视过去,思考现在与面对未来。与伦理型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中国部分导演具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伦理电影传统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的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道路。
二、影视创意文化与产业
李建秋和夏光富的《重庆影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指出,重庆影视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重庆影视产业创作数量少,投资主体和营销范围比较狭窄,产业链比较薄弱,目前仍然缺乏完善的影视融资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影视产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建设多元化的影视基地,影,视产业与新媒体和创意产业进一步结合,加强重庆的影视产业市场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影视剧交易机制,是今后发展影视产业的重要方面。李艳英和赵晓春的《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省原创动漫创作探究》指出,当前国产动漫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逐渐有了起色,甚至出现了票房超越国外动画大片的现象。但各省市原创动漫发展并不平衡,山东原创动漫亟待突围。突围之路在于要以中国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为创作根基。文章以知名的国产动漫作品为例,探讨它们是如何从中国文化里汲取营养的,进而论述了山东原创动漫在齐鲁文化的怀抱下如何把握自己,理清五种关系才能走出有特色的原创动漫之路。赵晓春和孙云宽的 《青岛市影视动漫骨干企业及其主要作品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分析青岛市影视动漫骨干企业的业务范围、政策环境、投融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情况和骨干企业主要作品的选题模式、制度进度、播映渠道等方面的情况,总结青岛市影视动漫业的市场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特色和不足,为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企业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侯云峰的《关于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通过梳理云南影视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云南所具有的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思路。孙非的《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思路探析》论述了影视动画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比较滞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机制和措施改进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莫琳的《认识文化贴现特性在赢得电影海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拓展国产影片的海外市场对于我们实现树立“文化大国”的战略目标和繁荣我国的电影经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将电影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并获成功,必须认清电影区别于其他经济产品的三大特性,即文化贴现特性、共同消费特性和电影自身具有的外部利益特性,从而理解并能确定电影产品出口数量、价格和流向。其中文化贴现特性对赢得电影产品的海外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凯和虞D的《夹缝中的突破与成长――基于中美电视剧比较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从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广告这五个方面对中美电视剧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宏观以及中观层面的比较研究,并针对问题,结合美国电视剧发展情况,提出了创新对策。景虹梅的《跨境合作的华语商业电影之形态特征考辨》分析了跨境合作的华语商业电影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业已逐渐成为支撑华语电影市场的顶梁柱。从其字面所标志的三个因素――“华语”、商业电影、“跨境合作”――来剖析其形态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获得更加具体、明确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洞见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创作状态以及潜在问题。
三、影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6篇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的到来,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深化,城市品牌与形象的角逐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城市形象可以理解为社会公众、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城市的独特标识之一,还是人们消费城市的重要商品之一,对创造城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贡献不言而喻。在信息时代,城市不仅需要有故事,还要学会讲故事。学会如何塑造精彩的城市形象是当下的城市经营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在城市形象理论中,城市形象定位理论,城市形象塑造理论研究以及城市形象软实力理论,都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这些理论均提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是一个复杂体系,需要整合不同的战术与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越来越发达,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有超越真实世界的趋势。因此,利用影视文化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尝试也逐渐多了起来。而影视基地建设,也随着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一种有效实践。
影视基地按照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国家或地区根据影视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划出一定区域,实行特定的产业鼓励政策,由政府或企业对总体发展、产业导向、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运营的影视产业区域,包括外景拍摄基地、影视内景拍摄基地、影视制作基地以及主题公园。另外一类是在已经建设并利用完毕的影视布景的基础上,作为旅游资源继续开发的项目。影视基地按照功能划分还可以分为内景基地和外景基地。按照规模大小则可划分为影视城,风景名胜区和专门性人造景区。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影视剧行业收入大幅攀升,影视基地建设逐渐增多,目前部级影视产业园区有2个,省市级以上影视基地已经超过100个。但从城市形象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对利用影视基地建设服务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研究还不多,学界现在对影视基地的理论研究,主要还集中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从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的视角对影视基地建设进行了较多阐述。
二、影视基地建设与城市空间创新
城市营销学理论认为,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宏观性空间产品,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城市空间首先具有持续生长的可能,可以被不断的创新与开拓。同时,它是可以被感知、被体验的,具有立体性。此外,城市空间还具有可分割剥离的空间层次感,由具备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构成。城市是一个整体性的固化存在,是“一个固定且无法移动的实体,需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来帮助消费者克服无法亲身体验带来的缺陷”。 基于城市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混合叠加的特性,我国学者卢长宝、丹提出了在影视语境下进行城市营销的概念性框架,即通过影视运作,在针对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四重维度的构建(即固化空间、知觉空间、想象空间与体验空间)将城市空间植入进影视作品,从而实现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目的。根据这一理论,影视基地建设在城市空间拓展与形象构建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影视基地建设丰富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基础。城市形象首先建立在城市的物质性上,不能脱离城市的功能属性。按照Mdgdalena的说法,城市空间由众多功能各异的子产品构成。影视基地的建设本身增加了城市固化空间的功能,创造出新的城市面貌,其迥异的样态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提供了事实层面的新鲜元素。比如我国著名的浙江横店影视城,无锡影视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以独特的历史场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不可忽略的城市新景观,这些基地园区建设是庞大的不易变动的,一经建成对城市形象的整体战略起到长久影响。
第二,影视基地建设有利于城市固化空间通过影视信息编码解码过程向知觉的空间、想象的空间与体验的空间不断转化,从而产生空间创新。首先,在城市空间的影视植入中,不是所有的固化空间都具备核心价值,适合被选择被植入,但影视基地作为专门服务影视产业的固化空间,它的首要功能就是影视作品的背景,是观众能获得的知觉空间。接下来,借助影视传播,影视基地可以从被感知的空间转向可想象的空间。影视基地构建的空间世界经过影视作品的展现,已经与相对应的故事情节、内容与意象,以及影视作品之外的种种氛围交织成一个统一体,城市的气质与形象在影视赋予观众的想象空间中得以形成,城市空间的品牌属性得以树立。比如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依托宁夏特殊的文化与历史传统,以其独具魅力的古朴苍凉的样貌和民间化民族化的审美内涵,不但成为我国众多影视基地中良好运作的一处典范,还是宁夏最成功的文化产业之一,对银川市城市形象的充实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影视基地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的体验空间。从感知到想象,最终,回忆和情感会引领人们走进那处渴望体验、渴望重温的城市空间。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影视创作载体,影视基地能够将影视作品中的场景、道具以及故事背景长久保存并持续使用,使慕名前来的体验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比如营造了老上海风情的上海车墩影视基地,高度艺术性呈现红楼梦文化的北京大观园景区等,这些影视基地的物质存在以及他们所凝练的意境与文化价值,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流连此处,会对此地此城感到分外依恋、分外亲切。时空作用下的亲身体验,使城市的消费者感受者对城市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使城市的形象具备高度归属感。
三、影视基地建设的几点原则
总体而言,影视基地建设对开拓城市空间、构建城市形象尽管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强化个性。现在各地影视基地建设方兴未艾,国内现在共有超过20个投资上亿元的大型影视城。影视基地建设前期投资资金需求巨大,如果不根据当地特色建设具有个性、迎合消费者真正需求、且不易被替代的影视基地,很容易盲目重复上马项目,恶性竞争,不但无法对城市建设起到优化作用,更易陷入亏损。
二是善于借用城市原景原貌。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减少前期投资风险,更重要的是可借用的城市原景原貌一般都更具有历史感,跟城市原有空间的有机联系更加紧密,在丰富城市形象上效果更直接。比如同里、西塘等地保留了大量江南古镇的建筑和生活样态,完全可以直接纳入影视基地范畴,而不用辟址重建。再如沈阳这样的有众多工业文化遗存的城市,可以将城市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特定风格影视基地建设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对构建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一举多得。
三是不断加强影视基地与当地日常文化生活的融入程度。除常规旅游外,不断探索创新影视基地参与当地文化生活的方式渠道,使这个空间与整个城市文化空间浑然一体,使影视基地真正为城市文化氛围的活跃与城市形象的鲜明多彩作出贡献。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7篇
[关键词] 海南 国际旅游岛 影视基地 影视产业
doi:—
一、国内外影视产业基地研究现状
1、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状况。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开始涉足对影视型主题公园以及专业影视产业基地的研究, (Butler,1990;Iwashita,2003 ;Nichola Tooke, Michid Baker,1996;Reilyetal,1998;Busby&Klug,2001 ;Beeton,2005;C onnell,2005;孟华,1998;蔡道华,1998;周品,1999 ;李蕾蕾,张晗 ,2005 ;周慧颖,黄远水,2005;薛奕,2006)。从文献资料看,九十年代之前的研究,并未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工作缺少持续性,而且始终处于零星状态;从内容上看,虽然数量颇多,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长期停留在“影视剧播出后对影视基地的影响”、“影视旅游带动经济现象”、“影视表演”及“影视产业基地选址定位”等方面。影响研究依然是这个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且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就现状论对策,就现象推结论的层面上,管理层面上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
2、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研究状况。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国内影视基地建设一方面因急需拉动地方经济和旅游发展而导致建设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却因短期冲动、结构雷同等导致普遍的亏损和低迷,引发了国内众多的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类有关影视基地建设的研究和调研报告等层出不穷。这类研究报告主要从影视产业经济角度,多从电影电视产业链条以及旅游产业链的对接、共生和完善角度,阐释影视基地良性运行的机制。(项仲平、邵清风,2008)还有学者从政府决策、扩大影视衍生产品与主题旅游的深度结合角度等进行影视基地对策研究。(秦良杰,2008)近来也有学者从管理学角度对影视基地进行案例型研究,从运营模式考察国内影视基地的一般结构。(许学峰,2009)也有从较为纯粹的实证性研究入手,从各类史料和数据中探讨影视基地发展的对策研究。(张京成,2009;张勇,2010)
二、国内现有各类影视产业基地的尴尬处境的警示
研究国内影视基地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对于海南建设国际影视旅游产业基地具有重大的警示和启示意义。对已有的同类影视产业基地运营现状的尴尬处境分析,对于海南目前正在投入建设和未来规划的影视旅游产业基地具有比较研究的价值。
国内自1987年开始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和投入使用的近40多个,其中近80%处于亏损状态,仅仅5%处于微利的边缘,其中80%的投资主体为国有资产,这导致了地方财政不堪其负,已然成为地方发展沉重的包袱。这些影视基地80%以上占地在800亩以上,95%以上投资过亿,规模雷同、功能相似,经营模式也大体相同,赢利模式单一,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近40多个影视基地年电影产量仅200多部,其中能够上映并取得良好票房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影片仅占极小部分。
95%的影视基地来自短期投资冲动,缺乏长期规划,为推动地方旅游经济跟风兴建,缺乏产业核心需求及长期发展途径研究;其次对所建设基地缺乏功能类型研究,将影视基地单纯的理解为外景拍摄地,大量临时电影拍摄设施频繁投入、淘汰迅速;再次影视基地盲目竞争,配套服务能力底下,旅游收入回报少,基地维护成本高昂,陷入亏损;最后由于大量重复性建设,导致人工造景众多雷同,拉动地方旅游仅仅产生短期效应,影视基地功能单一,无法进行深度开发。
如何引导海南影视旅游产业基地在当前国内影视基地普遍尴尬和低迷的形势下走出适合自身发展,凸显自身特点的道路,是当前海南建设影视旅游产业基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
三、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影视基地的要素分析
海南建设国际影视旅游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这一建设日程伴随“三亚南中国海影视文化生态园”的开工已经启动。正如理论界以及业界所普遍讨论的那样,各个要素都指向海南建设影视旅游产业基地利好的方向。一是国内独有的自然环境,与美国好莱坞具有同类价值;二是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聚集的各类旅游、文化和产业资源;三是海南长期旅游产业已经树立的品牌和想象,同时具有与影视产业具有高度的契合和共生性;四是海南岛作为中国面向南太平洋和东南亚的门户,在未来海洋战略中的关键地位,为可能的全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区域支持。
然而,各种可能的隐藏的不利因素也为海南建设国际影视旅游产业基地造成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是当前国内影视基地普遍的低迷局面,未能给海南建设影视旅游产业基地提供可靠的成功经验,一切将在探索和试验中进行;其次是国外主题娱乐公园和专业影视基地成功经验都无法简单复制到中国本土文化产业当中来,这为建立海南国际化的影视旅游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探索自身发展的成功道路;再次海南目前尚无多元的影视文化产业结构,缺少本身的区域资源,需要从内地和国际引入影视产业资源,这就为打造和实现何种功能、创造何种核心集聚以及发展目标产生了不确定因素,必须对其进行详尽的研究和规划才能保证其发展的可操作性;再次,海南原有的影视文化传统没有很好的延续和发展下去,影视文化的缺乏可能导致影视基地缺乏持续的影响力;最后,人才的匮乏,目前为止尚未产生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有关海南的成功影视作品,是目前较大的困境。
可以肯定的是,海南建设国际影视旅游产业基地从内外原因看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机遇,而如何吸取国内外各类经验和教训,抓住机遇,探索出适合海南地域的成功道路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本课题试图从多元的产业文化、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分析视角,为海南建设国际影视旅游产业基地提供决策参考,从而为已经进行影视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研究。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海南建设国际影视旅游产业基地发展及对策研究》[Hjsk2011—78],2011度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初期成果。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8篇
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现状
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给影视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带来了巨大变革,漂亮而精彩的画面感受。影视广告在中国的发展热火朝天日新月异,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但其瑕疵也为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相当的阻碍。一方面在影视广告中运用三维技术给视觉效果带了了巨大的革命;另一方面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发展。现在,很多制作人对技术过于追求和依赖,而忽视了个人艺术的追求和发挥。技术是用于帮助艺术创作的实现,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过份依赖技术。制作人应该更加重视艺术创造过程,不能在有限的技术水平中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能达到人机合一的境地。
我国数字技术的应用现状
1999年,有两部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电影进入大家的视线。因此,对于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来说,1999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第一部电影《横空出世》是当年北影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颗_诞生过程的故事片,是由陈国兴指导。该片中有大量特效场景,比如爆破、沙漠等,这些统统靠数字技术人工合成。大量应用的数字技术使得该片艺术感染力增强了,画面更加生动,犹如直接再现当时_爆炸的令人震撼的景象。另一部影片《紧急迫降》是同年由上海制片厂制作的影片。该片有许多大家齐心协力空中抢险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为投拍《紧急迫降》,上海电影制片厂当年的审时度势之举,为发展数码电影的目标,累计投资达近亿元,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特效制作基地。2002年,《极地营救》诞生,此为上影再花巨资拍摄的视觉大片,该片号称当时国内电影史上运用数字特技最多的影片。全片镜头数的百分之六十均由数字特技完成,与之前的《紧急迫降》相比,数字技术运用大幅提高。在该片的拍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镜头高达影片的40%,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这几部影片之后,数字化时代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如这几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鸿门宴》等国产大片,CGT镜头和数字合成技术在这些影片中被大量采用。
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运用的意义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9篇
经贸合作,文化先行。以文化交流推动相互了解,已成为中阿合作的重中之重。2013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作为中阿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承办,旨在为中阿广播电视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优质平台。这对于传播中国声音,促进阿拉伯国家了解中国、了解宁夏,推动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战略意义深远。
充分发挥广播影视的导向功能,为中阿广电业合作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和舆论引导
当前,国家广电业指导政策正在推动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战略,同时,阿拉伯国家也正在实施“向东看”战略,期待与中国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由此可见,政策层面上中阿媒体合作大有可为。
广播影视是强大的现代化传媒,具有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声画并茂、感染力强等优势,很容易被不同层次的观众所接受。继电视连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热播后,中国面孔、中国文化、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亚非拉国家观众的关注及兴趣。可见,中国广播影视节目走进阿拉伯国家普通家庭的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随着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推进,宁夏作为内陆开放的新一极,其内陆开放区的地位、特点、优势日益明显。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人民对双方信息资讯、文化交流的迫切需求为宁夏广播影视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赋予了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自觉担当并发挥媒体责任,积极服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服务宁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努力提升宁夏乃至中国的良好形象。这是广播影视事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金秋九月,2013中阿广电合作论坛邀请到来自阿尔及利亚、阿曼、埃及、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突尼斯等16个阿拉伯国家的广播电视界的嘉宾。在演讲和讨论中,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方方面面情况的愿望,并表示更希望看到来自中国媒体一手的新闻与资讯,而不是由西方媒体传播的有关中国的消息。这一观点让在座的中国媒体同仁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打开眼界,拓宽思路,明确目标,充分发挥广播影视的导向功能,力求广泛详尽地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阿拉伯国家的人民。
中阿交流与合作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引起各种思想观念的交融和碰撞。广播影视要大力宣传在这场交流合作中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大力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中阿先进文化和理念共通、共融、共赢的精品内容。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提倡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引导受众正确认识文化差异。比如,我们要学习、引进、借鉴的是阿拉伯国家先进的文化、技术和产品,但对于阿拉伯国家个别极端狭隘的东西,则要坚决抵制和摈弃。总之,在中阿经贸合作交流的整个进程中,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准确把握宣传引导的正确方向。
充分发挥广播影视的激励功能,为中阿广电业合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
任何宏伟的事业都需要有强大的精神作动力、先进的思想来引领。长远来看,中阿交流与合作是一个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广播影视不仅是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要部门,而且是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单位。广播影视正是通过创作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作品,发挥其激励、鼓舞、感染的艺术力量,为广大受众提供精神食粮、精神动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影视项目案例分析论文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一、研究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重庆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其文化产业在过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全市GDP的。从重庆文化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现阶段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等,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少。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数据不甚完整,口径亦不统一,缺乏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样本数据。比较而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通过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鉴于文化产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本文将文化产业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灰映射关系,从而得出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相关顺序,以此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无经典理论加以诠释,但中观层次的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组成元素,可依循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哈罗德、多马、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结合产业兴衰转化规律,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资助、扶持和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空间大小及其市场需求前景,对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劳动生产力、资金、技术、财政拨款、消费需求、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几个方面为数据指标分析其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指标选取及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进行灰色管理链分析,首先要选准系统行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将重庆文化产业增长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随后进一步明确影响系统行为的有效因素,即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及比较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产业相关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及重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中选取数据,(重庆_2009年文化产业数据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最新截止到2008年。)选取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系统特征数列X,人均生产总值X;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定为X及X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X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X;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科技经费支出X;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X;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X见表1。
表12005~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数据
年 份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X
人均生产总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元)X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元)X
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X
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比重X
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占重庆GDP比重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