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热门8篇)

蜘蛛文库 2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第1篇

一天,我无意中拿到了一本书,有一篇故事,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启示。

故事讲的是有一只狐狸儿子看到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而他却反对了,他认为萤火虫的光不可能如此亮,于是就做了尝试。发现光十分的微弱,他就对妈妈说。妈妈就表扬他,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这时,我便沉思,一个古今流传的成语故事,为什么会有错?那一刻,我又想起了我们小学学过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我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伟人说的话都是真理,要大胆尝试,才是最重要的!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第2篇

和一位曾经在基层工作过的朋友交谈,让我深受刺激。

他曾经在街道工作过,负责过拆迁工作,也经常接待来街道的各类老百姓。现实的工作磨练了他,他现在已经是一位波澜不惊的“老人”了,虽然他还很年轻。

他说,来街道找他们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道理的人,好人一般是不会闲着没事干来街道找事的,即使你上门去找他们,他们也懒得开门。而往往是有一些不愿意工作、赌博,甚至吸毒的人会找上门来,很简单,他们要政府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要么给好的工作,要么直接给钱。不给?他可以拿一把刀在你们面前晃,甚至有的工作人员脸被他划伤了,但是又怎么样呢?他可以说他自己有精神病。领导是不希望你把事情闹大的,而你是不能反击的,因为你一反击,被媒体曝光之后的标题就是“某街道公务员打人”,结果就是你丢了工作,他顶多被你打一顿。大多数的时候,他们是选择忍声吞气。

他说,有一次拆迁户过来,这家拆迁户面积是十几平方,把亲戚朋友的户口全迁了进去。一上来,他就淡定地说:怎么办?我家里这么困难,你怎么说也得给我补偿20套房吧。如果你是正常人,碰到这样故意挑衅的要求,也许你会揍他。但是拆迁办的公务员被训练成了不一般的人,他必须在无理面前说理,好声好气地拿出法律法规费半天时间跟他解释为什么不能拿到20套房,就像我们对着一个无赖解释为什么太阳不是方的一样。在一大帮子拆迁户面前,你是无法发火的,哪怕是对方再无理、嗓门再大,甚至动手给了你一巴掌,你也得忍着,你得把自己当成没有七情六欲的人。

他说,有的人来办公室,可以不讲道理地对着你骂_十八代,你也必须拿出十九代让他继续骂。他们可以把你桌上的杯子摔碎,把玻璃打碎,把椅子桌子推翻,可以指着你的鼻子或者给你一巴掌,撕破你的衣服。你不可以跟他较真,至于反骂他或者反击他什么的,还是省省吧。你说你讲法治,被揍了一拳之后报警,警察会说:这属于你们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不管,除非你被他捅伤了或者捅死了,成为了刑事案件,我们会管。他骂你,无所谓的。你骂他,就成为了机关公务员辱骂老百姓。如果你很幸运,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卷着铺盖回家了。无论是媒体或者是单位领导,没有人会同情你的,人民的公仆怎么能跟群众计较呢?你这不是给领导找麻烦,丢单位的脸吗?

他说,曾经有一个人脚烂了,几次三番地来到街道要钱。街道给他救助,他拿着这些钱去赌博,就是不去医脚。很简单,这是他的砝码。每次到了街道,把那只烂脚架在办公桌上,你们看着办。

把上面的文字写下来,很是气馁,因为我写的根本没有当事人诉说的时候那么生动和精彩,成了干巴巴的文字,变味了。就像好好的一个真相,经过N个媒体传播之后被扭曲了180度一样。

很惭愧,到目前为止,我没在基层待过,也没有从事过信访等一线工作。因此当这位朋友以见怪不怪的语气跟我说他的见闻的时候,我的肺都快气炸了。我很难想象如果真让我亲身经历那些事情的话,我能忍几分钟。我跟他说,凭我的性格,我宁愿丢掉工作,也不能忍受那种无赖的人身侮辱。如果做一份工作连自己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没有,那工作还有什么意义?这位朋友很淡定地看着我说:我一开始也是你这种想法,慢慢你就会习惯和麻木的。这种事情在基层数不胜数,什么样的人都有,你生气生得过来吗?何况,就因为一个无赖的无赖举动,他无赖一身轻,你却丢了一份自己的工作,划得来吗?

当然,他也跟我说:这种人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讲道理的,他们来到街道确实是有困难或者是有合理的不满,你只要工作干好了,他们是会理解的。哪怕是当初冲动了错怪了你,事后他们也会道歉的。

社会上有些人说公务员怎么怎么不好,可是,我上面所讲述的那些公务员所承受的憋屈和郁闷也同样存在,而且不少。

一直以来,公务员这个群体因为一些贪官的劣迹而承受着媒体和民众的骂声和侮辱。有的网站动不动就将某件涉及到公务员的负面新闻改个醒目的标题,甚至断章取义,扭曲事实。某份报纸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公务员薪资的问题,很正常的探讨文章,到了网络上,某网站便改为“公务员10万年薪嫌少”这样恶意歪曲的标题,大部分网民当然不会点开里面的内容仔细看,他们所得到的信息是:连10万年薪都嫌少,还要加工资,腐败透顶了,黑了心了,看看我们每天累死累活的,有你们多吗?看看社会平均工资是多少,你们还嫌少吗?

这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个标题党的时代里,民众所看到的并留下印象的,往往都是有关公务员的负面新闻,没有几个人知道真实的公务员工作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公务员其实很辛苦。在网络上,可能真正愿意去了解他们真实面貌的媒体并不多,而作为当事人的公务员群体,更是往往选择集体沉默,看不到他们的发声。那么,真实的公务员群体是真的有如大家所知道的那么光鲜吗?他们的心酸和憋屈又有谁知道?

至少我是在和这位朋友的闲聊中才得知一二的。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宣传应有改变,这么多基层公务员鲜活的工作素材,却没有宣传出去。少有的关于公务员的先进典型,经过加工之后,很多鲜活的内容往往不见了,只剩下八股文一样的骨架,成为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样场合的稿子,让台下的.人听得昏昏欲睡,更不用说吸引老百姓的注意了。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第3篇

在《成长的岁月》的《内心的成长》这个分目录里,有篇名叫《遥远的岛》的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孩子内心成长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孩子,他们一心向往着海上的那个神秘而异彩纷呈的小岛。可是当终于有一天,他们真的踏上这个小岛之后,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荒野。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曾日夜向往的小岛。他们回家之后一直很难过,也从此不再看这个小岛了。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触很深。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是梦的季节。小时侯,我们阅读的,是美妙的童话,画的,是无拘无束的想象画,听的,是欢快的儿歌,做的,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小时侯,在我们的眼里,周围每个人都是笑着的,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天空,可以画成绿色,狮子,不会吃人……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啊。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飞逝,我们长高了,长大了,看到的东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实我们有很多梦想,当我们真的涉足期间,却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么美好。我们总会慢慢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笑着的,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天空,毕竟还是蓝的,狮子,还是会吃人……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第4篇

波莉安娜父母双亡,是个孤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没有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失望、苦恼和哭泣,而是在每一个困难和打击面前都积极地发现快乐,享受快乐。她的“快乐游戏”让整个贝汀斯镇充满生机,甚至让脾气乖戾,冷漠孤傲的波莉姨妈变的理解和宽容他人……

波莉安娜,这个快乐的女孩,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她所居住的小镇,也照亮了我的心。这个在别人看来“不幸的”孩子,却用它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而且生活的有意义,有光彩!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第5篇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拿起新买的《读者》,细细地品味着。突然,我眼睛一亮,不由得被《短短的时间长长的味》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文中主要说一位司机驾驶着一辆大巴车行驶在泸宜高速公路上,突然一块巨大的铁块不知从何飞来,刚好穿过这辆车的挡风玻璃,砸到司机的腹部,当时这位司机忍着肝胆俱裂的疼痛,用手控制住大巴车,挂挡减速,大巴车平稳以后,拉起手刹,按下双闪灯,并叫车上的乘客不要乱走。而他却因伤势过重,离开了人世,这位司机就是被人们称为“最美司机”——吴斌。

掩卷静思,被“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所感动的同时,我的脑海中升腾起一个关键词“责任”,正是吴斌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心中有乘客,才保障了所有乘客的安全,吴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一词,他的举措让我不禁感到汗颜。

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写练习册的作业,并再三强调写字要认真。我下笔如飞地写起来,把老师说过的话抛到后脑勺。不一会儿,练习册写完了,看看自己写的字真是起来龙飞凤舞、横七竖八,看都看不清楚。老师批改后,给我了个c+,并严厉地批评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让我把作业重写一遍。我当时后悔极了,真是自作自受。

还有一次,妈妈叫我洗袜子,我很不情愿地照办了。我随手把袜子丢进盆子里,倒了一点洗衣液,随便搓几下就好了。准备拿去晒,妈妈说要来检查,一开水,从袜子流出来的全是泡泡和黑水,我站在一旁,无言以对。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袜子是你的,你如此不负责任,随意地洗一洗,洗衣液还残留在袜子上,你穿上去,就会腐蚀你的脚,最后害的是你自己。”我什么也没说,拿起袜子重新洗起来。

的确是呀,责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人人做事,只要充满责任感,用心去做,就会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我要过一种有责任的生活!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第6篇

读了《波莉安娜》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波莉安娜所感动。

试想,一个孤儿且能这样乐观,我们这些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却有太多的“理由”去生气、烦恼:家长不给买品牌衣服、零花钱只给了区区几元……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一做“快乐游戏”?虽然衣服不是名牌,可是很耐穿、很保暖;零花钱虽然只有一点点,不过可以让我们改掉乱花钱的坏毛病;除了这些,我们有健全的身体,有很多爱我们的、关心我们的人,这么多“快乐的理由”等着我们,为何还不大喊一声“I’mhappy”呢?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第7篇

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家人。他们牧牛牧羊,辛勤劳作;他们相亲相爱,彼此扶持。日子平淡而温暖,跟牧区大多数人的生活一样。

忽然有一天,一个奇迹发生了,家里刚出生的孩子巴图居然有一个天生的本领——他哭出来的眼泪能变成牛!这些泪牛如此神奇,能产出最淳厚的牛奶和最鲜嫩的牛肉,广受欢迎。这对于生活清苦的一家人来说,简直是个惊喜。巴图奶奶带领着全家在蒙古包外祭拜长生天,说,咱们家从此要发达了。

小巴图于是成了全家人的希望所在。只要有泪牛,家里的日子就会变好,不过前提是——得有他的眼泪,他得哭。可是小巴图却是个不爱哭的孩子,而且越长大越不爱哭。大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巴图爸爸曾经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专门把他扔在冰上让他觉得害怕,小巴图哭了,可是眼泪没能变成牛,都在寒风里飘散了;成人后的巴图也曾经自己想办法,掐大腿、拧胳膊、扇巴掌,可就算真疼出眼泪来,也还是变不成泪牛。

只有那么几次,巴图的眼泪变成了泪牛。一次是巴图奶奶去世了,他在风里拉着马头琴,一遍遍唱小时候奶奶教给他的歌谣,每唱一遍眼泪就掉一回,又哭出了泪牛。还有一次是小妹妹摔断腿却忍着不哭,巴图看到后,眼泪掉下来,变出一头泪牛来。

可是这样的时候屈指可数,巴图哭出的泪牛最终没能让他们家发达起来。生活继续着。巴图长大成人了,遇见适合的姑娘了,结婚了,有小巴图了,泪牛再也没有出现过。小巴图也没能像他指望的那样,继承他哭出泪牛的本事。他们的日子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唯一和从前不同的是,巴图一家人后来搬去了镇上生活,他找到了奶站收购员的工作,住在砖房里,而牧场则日益为城市所迫近,城里人蜂拥而来,“骑马、照相、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草原在现代化的快速裹挟下无处可逃。

这是一个始于绚丽而终于平淡的故事。就像人世间的许多事情,有着美好的开始,得到无奇的结局;就像我们常常说的,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独一无二的,长着长着就长成了相同的面孔和头脑。小巴图一出生就遭遇了一个童话,也带给全家人和读者一个童话世界。这世界的开始真美妙,泪珠子一颗颗汇聚在一起,“有些地方鼓出来,有些地方瘪进去,左摇右疟,就变成一头小牛了!这世界还很真实,毫不掩饰奶奶盼望巴图为全家带来好生活的愿望的强烈,也没掩饰爸爸和巴图自己为了得到泪牛甚至有点儿“不择手段”,皆因这才是真实生活里的人们,他们只是朴素地希望日子不再那么紧巴巴。我们对此毫不怀疑,换了另一些人,没准儿能干出更残忍的事来。

然而这样一个梦幻又真实的世界却逐渐远去了。在故事里,泪牛不再出现,代表着童话不复存在;草原被城市侵蚀,巴图们陆续搬离,代表着故园不再。对于巴图自己来说,他有着不平凡的出生,却没能避免平凡的人生;对于巴图一家人来说,他们曾经遇见奇迹,却最终失去奇迹;对于正在读文章的我们来说,庆幸看到一个瑰丽的世界,可惜它却转瞬即逝。故事的讲述自然而然,没有哪一个遗憾被特别地突出和强调,可是我们分明看到一条美丽的小河,或许就是巴图和爸爸放牧的小坎子河,奔腾雀跃着从源头出发,意气风发地流向远方,却越流越细,直到渐渐干涸。

所幸还有一个启示,大概会长留人们的心间。在故事里,只有当巴图的泪水是真心落下,而不是人为制造,泪珠才会变成泪牛;故事外,只有一个人、一件事是我们真心所想所盼所爱,而不是功利不是敷衍,才会梦想成真。真心,是人们所共同怀念的、珍视的。

一本书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第8篇

今天我读了小萝卜头这一课,我十分的感动。我们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可怜的小萝卜头却八个月就住进了_,

吃着又霉又臭的牢饭,衣服穿得破破烂烂,而我们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更可怜的是小萝卜头失去了自由,他渴望自由,渴望解放,遗憾的是,他却在祖国解放前夕被敌人杀害了,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他年幼的生命。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辛苦培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