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推荐22篇)

蜘蛛文库 1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篇

今天,我和妈妈在街上买东西,突然我看到一个大姐姐在发宣传单。过路的行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从大姐姐手里接过传单,我从远处看到大姐姐一次次受到别人的拒绝,脸上有一丝失望,我知道发宣传单是一份工作,所以我决定要帮帮这个大姐姐——接过传单。我和妈妈慢慢随着队伍向前移动,来到大姐姐面前了,我妈妈竟然也拒绝了传单。我走过去,大姐姐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显然可能认为我也不会接受传单。但我却微笑地接过传单,这使大姐姐脸上满是惊讶,随后脸上出现了笑容,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常的举动,却给这位大姐姐带来了莫大的鼓励,妈妈回过头来看着我手里的传单,说:“你要这个传单有什么用啊,而且反正要扔了。”我却说:“是要扔了,没错,但是你接过了别人的传单的意义却有不同,妈妈,你应该知道发宣传单是一份工作,你以前第一次上班的时候,如果老是受到别人的拒绝,你心里会怎么样?”妈妈也变得沉默了。我不知道自己主动去接宣传单对这位姐姐今后的人生有没有影响,但从她闪过的笑容中,我感到幸福!

人应该讲求奉献,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愿意做一根小小的木头,救活一个溺水的人;我愿意做一条薄薄的毯子,温暖一个冻僵的人;一句话,一个举动,就会使人更加温暖,我奉献,我幸福!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2篇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好的老是只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但坏的老是只想着自己有多累,有多不好。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幼儿园老师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工作多辛苦,孩子有多不听话,然后把怨气和怒气撒在学生身上,最可恶的是她还让同事把她虐待儿童的样子给拍下来发到微博上,总共有几十张,其中有一张就是她拎着孩子的耳朵将其从地面上拎起来,孩子那痛苦的表情和她大笑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看着都不忍心,其余还有一张是她把垃圾桶倒在一个孩子的头上,她那恶毒的笑容显示在她的心里这事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好玩,可只能让别人觉得恶心、

最主要的是她最后被抓的时候,居然丝毫没有后悔的感觉。她说“没事,就是好玩”就是好玩这种话她都说出来了,简直就是个恶魔,这样会给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不可磨灭的阴影,她还能笑出来,她的良心都没了,损人就只为博自己开心,作为一个老师,想的应该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是用学生来逗自己乐。这种人简直侮辱了老师这个称号。

我现在小学五年级了,也遇到过很多老师,但我的老师们都很好,她们的教育方式都很有道理,她们从来不会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对学生进行惩罚,我非常庆幸我遇到的`都是好老师。

但愿以后再也没有为了自己私欲而虐待孩子的老师了。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3篇

5月16日,一在建工地,准备将挖好的第四面墙用水泥砌起,第一次,墙刚垒好,准备挂浆,墙忽然晃了晃,轰然倒塌,幸亏墙不高,人距离墙体远,没伤着;工人纳闷儿,可是老不七号,老板焦急,墙不砌好,设备无法安放,后续无法开展,都是钱啊,于是工人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干,第二次,依旧如此,第三次,依旧如此……

心忐忑,第四次,有工人壮着胆子给老板说:是不是下面有东西?要不?挖挖看?

老板惊的直冒冷汗,可是想到放在外面的一堆设备无法安放,咬了咬牙,安排挖掘机开始挖……

一米,没有东西,都是土渣;两米,是黄泥巴;三米,挖掘机不敢挖了,挖不动啊!

老板焦急,擦了擦汗:挖,再挖半米,没有就是好事!

十几双眼睛紧张的看着挖掘机挖出的泥巴,额头都开始冒汗了!

挖掘机师傅只感觉四周一阵高冷,闭了闭眼,狠下心,按下按钮。

咔哒,咔哒,咔哒……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4篇

[摘要]:手机报在 中国 正以燎原之势迅速扩散,面对超百的年增长率,移动运营、服务以及内容提供商们竞相进入,希望能迅速抢夺这一市场。研究选取了19名调查对象,结合前期观察进行了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试图通过定性方式,结合“议题融合”理论来对北京市居民的手机报使用进行初步解释。最终发现,手机报既为读者设定个人议程,也帮助人们摸索(test)及再造(reproduce)话题社区(topic community)的群体议程。不论是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 rich),还是信息贫穷者(information poor)都通过它与话题社区进行着融合,不同的是,信息富有者以独特的“回归”形式返归群体,被动中依旧包含着积极的信息索取,而信息贫穷者则通过最低限度的信息输入与输出维持着群体交流。宏观上,融入群体包括三个步骤:塑造形象,测试话题受欢迎测度,确认及再造群体议程。手机报和 网络 的微观互动是对个体融入群体宏观三步骤的圆满和助推。虽然帮助个体融入群体,间接实现社会化这样的社会在其他媒体中也能找到,但在手机报上被发现还是首次。

abstract: mobile news has been a market favor recently. mobile operators, services providers and content providers are all entering the market for easy share. in comparison with marketing enthusiasm, coolness of the academia is a little outdated. market reports include nothing but customers’ income and cpi while papers are talking about complaints on tech-inadequacy made years ago. mobile news catches their eyes only for it is commodity and servi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side of coin is overrated while the other under. mobile news is more of a piece of text to be consumed meaningfully than a commodity for sale. to spotlight the whole research, this paper introduces “agenda-melding” theory, which derives from “agenda-setting” theory but inherits more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it believes that media use helps people meld their agendas with that of groups. then it comes up with several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is, what people get out of reading mobile news, which group they meld with through mobile news reading and what separate mobile news from other contemporary media and if there is an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fter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 total number of 19, the result and analysis part starts with peoples’ perception of mobile news. people like its concise and precise text and get accustomed to a habit of passive and asynchronous reading. in other words, people research on interested topic of mobile news and join public discussions so as to be part of topic community, which bring sense of togetherness. media functions as skin, helping individuals to sense the environment and holding them from dilapidation. however, this is the very first time we find that on mobile news.

key words: mobile news/mobile newspaper/mobile paper; agenda-melding; topic community; social interaction

一、手机报的定义、要素及 发展

据中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上统计,目前手机报的付费用户已经超过四千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8%(china mobile,2008),它惊人的市场扩散已经吸引了业界和学界的双重关注。在手机报带来巨大市场收益的同时,对它的研究却稍显单调。本文通过对现有手机报研究 文献 的进行初步分析发现,业界集中分析着手机报的市场扩散,而学界多从内容产业链,技术更新,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切入,无论是前者强调的用户对手机报的采用(adoption),还是后者站在传者(sender)角度进行考察,都只注意到手机报的商品(commodity)和服务(service)属性。与此同时,外文文献则局限于手机制式的不同,或因年代久远,并没有真正考察到中国手机报的近期使用情况。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针对手机报的文本属性展开了研究,作为待消化吸收的文本(text),手机报兼具报纸信息全面和手机便携、可移动实时接收新闻的优势。读者对手机报内容的内化和消费、手机报在读者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手机报区别于其他媒体、让读者对它青睐有加的原因等都成为了本文本次研究的着力点。

中国大陆手机报始于2003年7月18日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的《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它采用包月订购的方式,每月费用20元(陆云红,2005),年费为240元,比纸版《中国妇女报》高出53元,这样的手机报纸当时是仅面对小众推出的,但时隔5年,手机报已在各运营商的年度财报中成为“广受瞩目”和“发展迅速”的业务:据中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有限公司2008年的中期报告显示,手机报付费用户超过4024万户(china mobile,2008)比07年同期增长了168%。在中国手机用户达亿之际(china mobile,2008),除去数量庞大的体验用户群体,即以套餐的形式接收手机报的读者,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和北京联通的“新势力”用户,尽管市场渗透率还不是所有手机业务中最高的,但手机报的读者数量也“已经超过了任何中国任意单一平面媒体的发行量”(王建宙,2007)。至此,手机报惊人的市场扩散和丰厚的行业利润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界目光,与此同时,它也为学界关于手机是否成为“第五媒体”的讨论引进了新的内容 (成文胜,2005)。

本文认为:就媒介形态而言,手机报是用户以手机为终端,阅听由专门的新闻内容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可以由文本,图像,声音和网页多种形式呈现的手机信息。就服务而言,手机报是一种由专门的新闻内容机构与移动运营商联合向手机用户提供的资讯类移动增值服务。

二、从“议程设置”理论到“议题融合”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是由麦克姆斯(m. e. mccombs) 和 肖(d. l. shaw)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它在选民对当前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发现了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因此他们认为:大众传播有着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尽管第一次的理论提出是以验证大众传播对受众“有强效果”而闻名,但之后的研究在逐渐加入时间,空间和人口统计学等变量后,发现媒体对受众的强效果不再那么“明显和直接。” 这是因为“议程设置”理论实际上没有延续之前的研究传统??将“个人 政治 态度形成与媒体、与社会互动”联系起来看,如群体归属(berelson, 1966)、二级传播中政治领袖的影响(katz and lazarsfeld, 1955 )等。麦克姆斯(mccombs)和肖(shaw)在1976年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没有明确政治态度、不属于明显政治群体的个人”,它把原有的“二级传播“模型简化到只剩两极??媒体和个人(mcclurg, 2004)。这使得议程形成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并表现显著,但它对“媒体如何影响归属于各群体中的社会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终究是不完整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99年肖,麦克姆斯,韦佛还有海姆(b. f. hamm)一道发表了《个人,群体和议题融合:社会分歧论》(individuals, groups, and agenda melding: a 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shaw, 1999),这是继“议程设置”提出27年之后,又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理论进化。

“议题融合”理论认为个人加入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加入群体议程来完成的。个体通过一定的“媒体”来和希望归属或已经归属的群体发生联系,这个“起连接作用的媒体”(medium of connection/communication)可以是人,更可以是一般的大众媒体。通过这一“媒体”,个体得以全面了解该群体的议程,在将个人议程与该群体议程最大化地一致后,完成对该群体的归属,进而实现宏观的社会整合。“议题融合”的6个阶段包括:渴望加入群体、对于群体议程的了解程度、需要引导、使用媒介、第一层议程设置和第二层议程设置。

这6个环节中,使用媒介是最为显性、最易于考察、也最引人注目的环节。作为研究美国新闻史的专家,肖(d. l. shaw) 针对这一环节提出:媒介发展史上,不同的媒介使用对应的是与不同的群体的“融合”(shaw, 2006)??他的观点亦得到了其他文献的佐证??在报业时代,人们的地域观念明显,对当地或全国产生归属(palmgreen and clarke, 1977; jeffres, 2007);在杂志时代,人们以阶层划分群体,像中产、小资或白领、蓝领;在广播和电视时代,人们成为大众,各自观影或收听,冥冥中以分散离质的形式构成整体;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以空间作为区隔,更多是以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形式集结(rheingold, 1993;rheingold,2003)。

虽然“虚拟社区”这一概念,是由雷金德(rheingold, howard)于1994年在其同名书籍《虚拟社区》(the virtual community :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rheingold, 1993;rheingold,2003)中提出的特别强调它是“人们因为长时间参与公共讨论,迸发出足够的群体归属感,进而形成的具有个人意义的网络集结” 。

但现在看来,这一最初的定义已稍显拘谨,因为“虚拟社区”一词时兴之后,它已经被用于泛指所有“不以职业、 教育 等专业流为目的,使用包括新闻组、电话、电邮、sns网站(社会网络网站)和即时通讯(im, instant message)等区别于面对面交流的在线方式来构建个人网络的群体所形成的社区。”如果交流的载体仅限于互联网,那么这种社区还可以被称为“网上社区”(online community)。现在使用互联网构建虚拟社区的标准已经越来越宽泛,观摩或参与 bbs 上的论战,关注类型化的论题,使用搜索引擎就特定的字符进行搜索,再进行相应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行为都被算作对虚拟社区的融入。宏观来说,只要是在使用互联网,不论是简单的观影行为,还是参与特定的讨论,都可以被看作是在融入和构建着一定的“虚拟社区”。

话题社区(topic community)中的社区的概念脱胎于“群体”(group),群体是便利的消息来源,与此同时,他为个体设置着群体议程,允许并鼓励个体在交流过程中逐步摸索、遵守并再造出这一议程。实现对群体议程的同一也就是实现了对群体规范(norms)的同一,因为话题社区、群体议程只是群体、群体规范的表现形式之一 。基于此,本文的“话题社区”指:“个体因为话题而自由集聚,积极参与面对面的讨论,不受地点和人员限制的灵活群体”,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基于面对面的交流,区别与任何借助媒介的交流形式,如电话、即时通讯。

基于前期观察发现,它主要是以聊天的形式面向周围的朋友、同事及家人进行的口述。既然是口述,一定是在真实的情境(context)中,而且少不了你来我往的意见互动,也少不了配合谈话的肢体语言。更重要的是,面谈非常强调成员间的有效互动,不论是个人发表意见,还是集体共鸣,都是为默默寻求和达致团结(sense of togetherness)。

第二,话题社区成员不固定。聊天、交谈需要至少两个人,却没有上限。可以是七八个人的大讨论,也可以是两个人的简单对话。参与的人数和成员相当随机,取决于当时的情境,同时也会受话题内容的影响。

第三,发生的地点移动、不固定、可以变更。不依赖于特别的物理环境,更多还是取决于参与讨论的人员与具体情境。可以是在办公室闲暇时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午饭时间饭桌上的即兴对话。

第四,话题社区隶属于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因为话题社区形式松散,且没有强制性,成员可以在适当时选择自主参与或退出。简言之,讨论的参与者多是因为话题而聚到一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临时形成的人员“集合”并不仅仅是为了参与谈话,更多时候是因为参与者们一道隶属于规模更大、目的性更强、分工更明确的群体——公司部门、学校班级抑或兴趣协会等,也就是谢尔夫(muzafer sherif)定义下的“次级群体”。

第五,它有一定的持续性,但周期往往不长。话题社区因谈话及讨论的兴起而浮出水面,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某种意义上的团结(sense of togetherness),但亦会随着讨论的结束而再次显得飘渺。面对面的对话不可能一直持续,再加之话题社区形式松散和人员参与随机,所以它在生活中频频出现,但每一个的周期都不长。另外,次级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本身并不长久,就像公司人员会流动,学业结束学生会离散,话题社区隶属于次级群体,其生命周期可见一般不会太长。

三、研究问题

首先,手机报以手机为载体,完美地体现了手机便携、可移动、实时收发的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阅读新闻的愿景,可以猜想,它一定有着跟传统报纸迥异的阅读习惯;其次,内容上依附于传统新闻机构、由内容供应商炮制的手机报,播报内容包括国际国内时政,还有地区新闻,更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单独订制 体育 、财经、娱乐等版块,横跨传统报纸、杂志、甚至广播(如互动声讯ivr)三界,用户对文本内容的消费及内化一定有着区别于其他媒体形式的显著特点;最后,现在的人们可以便利地接触到网络,自主收集信息,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对手机报的使用,手机报内容短小综合,它在信息过量的今天,如何帮助人们缓解自身的信息压力。如此一来,不仅肖(shaw)提出的“媒介对应群体”无法在手机报上硬性套用,更无法简单判定手机报的使用给当下人们的人际与社会交往带来了何种影响。针对以上几方面的疑问,本文试提出并回答以下两个最主要的研究问题:

rq1:手机报用户有着怎样的阅读习惯,又是如何消化它的内容的?

rq2:手机报用户通过阅读手机报最终与何种群体发生了怎样的“议题融合”?

四、研究方法

首先是前期准备中研究对象的选取。虽然定性研究不强调样本,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解释力,本文还是参阅了部分社会学文献,选取了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刘德寰,2007),性别,职业(张文宏,2004),教育程度及收入(李煜,2001),采用目标抽样的方式,在尽量避免样本同质重复的基础上,找到了19名访谈对象。

其次是手机报的选取。在发展“议程设置”理论的过程中,有研究指出要完整地体现议程设置的效果,选取的大众传播媒介需要满足“信息多样”和“受众广泛”(shaw,2001)两个特征。除此之外,本文结合上文对手机报的定义,选取了北京地区,播送信息最多样,订阅量最大,而且订阅人群异质度最高,并采用彩信形式定期发送到用户手机,用户可以实时接收,然后非同步阅读的??中国移动的《新闻早晚报》和北京联通的《百姓身边事》为手机报调查对象。

之后是深访,在前期监测结束不超过7日的时间内本文对19名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全部采取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式的对话方式。所有对话录音均已被笔录为文字稿件,引述部分在文中以双引号注出。需要声明的是,本文的发现是基于定性访谈,所得结论也仅适用于所有访谈对象,对本研究之外的其他对象并不一定适用。

五、研究发现与分析

虽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深度访谈,而且文章也不旨在验证理论,但研究确实在议题融合理论的帮助下发现:手机报既为读者设定个人议程,也帮助人们摸索及再造话题社区的群体议程。不论是信息富有者,还是信息贫穷者都通过它与话题社区进行着融合,不同的是,信息富有者以独特的“回归”形式返归群体,被动中依旧包含着积极的信息索取,而信息贫穷者则通过最低限度的信息输入与输出维持着群体交流。

首先,用户对手机报有着普遍认知还有前期的媒体定位,即进行所谓的媒介分工,这是手机报使用的先导。访谈发现用户大多认可手机报的“综合提示”作用,这为后面阐述它的被动阅读及与网络互动打下了有力基础。

其次,用户日常生活中对手机报的阅读习惯,是针对手机报媒体形式的使用,尽管区别于对具体内容的消化,但毕竟是手机报阅读的开端,也是对研究问题一的集中回答。这其中“被动阅读”和“延时阅读”最为显著。手机报使用中最重要的是它的信息输出,访谈揭示,手机报最大的用处就是“贡献话题”,它提供线索,促成手机报与网络的互动,深化信息,这些都是为“手机报帮助用户融入话题社区”打基础的铺路石。

(一)被动阅读

手机报阅读区别于其他媒体使用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被动阅读”,这里面有手机报自身设置带来的“无奈”,跟手机私人属性强、手机报内容短小有很大关系。被动阅读在手机报的阅读习惯中是特有的,而且是极其显著的,因为这一 “媒体形式”上的特别习惯,最后影响到了对“内容”的消化,简言之,被动阅读的习惯让手机报内容有了强告知的能力。

首先是具有欺骗性的“信息提示”。手机报在成功送达之后,跟普通信息一样,手机会发出“有未读信息”的铃音提示或开始振动。一般情况下,用户会以为是电话联络簿上的联系人来信,预期是私人短信,很快会拿起手机,查阅收件箱。

“它有一定强制性,它以短信形式发到你手机里,你首先想看一下,想知道是不是你朋友发过来的,跟你生活有没有什么关系,结果一看是手机报。”(访谈对象 13)

其次是被牵着走的“内容翻阅”。手机报目前的版式是一份十页,每一长页可以包含长则三条、短则两条消息。要想每条都覆盖到的话,就需要一直摁着下行键直到每页见底,然后再摁右行键翻页。因为一屏最多只显示一条信息,所以如果一味的向右翻,会错过长页下面的信息。经常的情况是,在被“诱骗着”开了手机报之后,天气预报和大标题推介映入眼帘,这时候要想看标题对应的内容,就得顺着页面下行再翻页。即使是碰上连大标题都不感兴趣的情况,要立马关上,也是看过了标题之后的情况,所以多多少少会被“灌输”些内容。

最后只好习惯“完全覆盖,拓展阅读”。被诱导着打开手机报,看了第一页之后,又被“非友好界面”牵着走的用户在不长的时间内也都基本适应了手机报的格局与阅读习惯,更有一些用户化被动为主动,直接表示“原来需要忍受这样的页面设置,觉得它不人性化,但后来发现都读下来也就习惯了,反正它不长”。

“既然上msn、qq,目的就不是看新闻,所以弹窗就是瞟一眼,除非十分感兴趣,再点开链接看,但是点开链接看的概率很小。然后手机报是,即使自己不太关心的,都会一个接一个的读下去。我也不知道是习惯了还是为什么。”(访谈对象17)

手机报精简的行文,生涩的页面反而让一些读者有了读“自己平时一定不会看”的内容的机会,间接地促成了他们“拓展知识面”的机会。这为后面个体寻找话题,参与讨论,融入话题社区(topic community)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后面分析“手机报阅读与网络使用的异同”时,将进一步阐述手机报的“被动阅读”为用户融入“群体议程”作出的贡献。

(二)延时阅读(asynchronous reading)

手机报与 电子 邮件一样,有着可以延时阅读的特点,它不要求收件人在收信的当时即进行操作,让收件人可以充分自主地安排时间,再在适当时予以阅读或回复。手机报在推广伊始并不以“延时阅读”作为卖点特点,读者也都大多冲着它的“短小精悍、方便快捷”进行订阅。但在长时间的使用之后,它的“延时阅读”功能甚至赶超了“短小”,成为用户黏度的最佳代言。

在收到手机报时,细心的用户即使不受“铃声诱骗”,发现来的未读信息是手机报而不是私人短讯,也不会任由手机显示有“未读邮件”,会主动将其打开,让收件箱保持“畅通”。访谈对象都表示,这样做既是为了不让手机显示“有未读邮件”,免得不经意瞧见手机时,发现有“新邮件,未读”的标志而空欢喜,也是习惯了在粗略浏览手机报标题后,将其留至空闲时间再重新仔细阅读。这样一来,手机报的接收、阅读、重复阅读乃至后续的保存与删除常常被分隔在了不同的时间段来完成,真正实现了“非同步阅读”。

延时阅读的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打开放着,收到时的第一次粗略浏览。第二,重复阅读,空闲时的第二次细致阅读。第三,不看不删,阅后即删。

“会有落下(没看)再又补上的情况。如果没看的话,我不会删。我看了之后才删。一般情况下是看完立马删,但要觉得有用的,怕自己忘了的,然后希望跟朋友交流的,我会留着,等这一拨聊过了,再删掉。”(访谈对象17)

这样“阅后即删”与手机报自身“浅显易懂”的报道风格也是分不开的,很少会有读者在第一遍浏览,第二遍仔细阅读之后再继续反复看手头手机报的情况,除非出现了像访谈对象17提到的“暂时留存”。手机报新闻固有的时效性,让它过时即失去原有价值,另一方面,它内容浅显有限,即使能够帮助个体融入话题社区,也无法带来深度分析或更多的新鲜度,所以会在用户“聊完这一拨”之后被立马删掉。

(三)最大的信息输出——贡献话题

手机报内容单薄,又难逃新闻时效短的命运,不会长时间存留在手机收件箱中。要以自编短信形式转述给亲友也是费时费力,所以不在多数。尽管如此,手机报在带给受众个人有效知识的同时,依旧带来“分享和交流的欲望”:

“我觉得它有共享的价值,有娱乐性。如果我告诉给别人,别人知道,我们谈论起来比我一个人知道更有趣。”(访谈对象 12)

这时手机报最大、也最直接的信息输出方式浮出水面——为公共讨论贡献话题:

“我会看一看,然后想起来就讲给别人听。大家share (分享)一下,最后会引起全场共鸣也说不定。”(访谈对象 13)

这同时也是“手机报能够帮助个体融入话题社区”的伊始。除了分享的快乐,手机报作为话题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谈话的公共性,有着较高的开放程度,也相对安全,这样参与者就成功避免了将谈话转至私人话题的尴尬境地。普遍的看法是,讨论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时,自己的言论总来的比评论同事、朋友的安全。

“跟同事,大家关注公共的东西会多一点,因为你跟同事不可能掏心掏肺去聊那么多私人、感情的事,也会很尴尬的。我们也会聊名人八卦,无伤大雅的,不会涉及到具体细节或是私密。其它民生的新闻我们也会讨论。”(访谈对象13)

(四)手机报的功能

就概念而言,“功能”不等于“目的”,手机报用户对手机报都有着明确认知(详见“认知”一节),对比手机报和其他媒体的优势时更对它们有着清晰定位(详见“延时阅读”“用 网络 填平信息真空”两节),这些都表明手机报用户多是通过有意识地使用手机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这些目的也是手机报定能达成或实现的“功能”。

个体通过阅读手机报,获取群体议程,进而通过公共讨论融入话题社区,这是本次研究最核心的发现。这一“议题融合”过程除了需要微观的“手机报与网络互动”来助力,还是分步骤的:手机报用户明确对手机报的认知,知道“手机报能帮自己塑造形象”,然后他通过“测试话题的受欢迎程度”来确定群体议程,为的是“巩固和再造群体议程”,在实现与话题社区的融合后,最后和更大范围的群体“社会”完成融合,促成“个体的社会化”。

第一,塑造形象。个体通过阅读手机报,可以摄取知识,积攒话题,进而塑造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这和前面提到的认为“知晓新闻就等于有知识”的刻板印象是分不开的,但手机报的确因其“简短综合”帮不少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的人找到了塑造形象的快捷径。

“因为作为大学生,跟人谈话,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当下的时政热点、民生、大家关注的东西,要是你一点谈不出来,会显得很没有涵养吧。我们现在连纸媒已经不接触了,要是再不上网、不看手机报的话,那就显得太与世隔绝、闭目塞听了。”(访谈对象12)

“我接触最多是白领,白领需要知道一定量的新闻,一方面是来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她们需要知道这些信息来让别人觉得自己懂很多。别的人群用不用(手机报)我不是很清楚。”(访谈对象13)

第二,测试话题的受欢迎程度。手机报综合多样的新闻内容让个体有机会接触到自己平时不太可能会关注的内容,它的被动阅读更是有着强告知效果,这让了个体有了可供群体挑选的话题素材。面对群体的“话题筛选机制”,成员多用“撞”的方法来测试议题的受欢迎程度,在一次接一次的试探中收获共鸣抑或冷场,最终提取出群体议程。

“有一次手机报上的消息是‘北京地区所有京籍学生学校要推荐保就业’,这个时候有一个北京(籍)的女生就跳起来说‘北京学生什么什么’,但很不巧的是,她旁边左右两边都是‘非北京籍’的,大家都回应说‘太欺负人什么’,然后这女生就讪讪地坐下了。这个大家其实是会分辨的。就是要从你不太兴趣的里面拔一条感兴趣的出来,可能大家兴趣点不同,比如说我以前也会把自己感兴趣的大声念出来,碰上大家没反应的情况,大家‘哦,那样’不是很感兴趣,就过了。每个人兴趣点不一样,所以需要经常找出这种东西,大家share分享一下,最后会引起全场的共鸣也不一定。”(访谈对象13)

“读手机报是自身的乐趣,算是一方面的修养,可能更现实一点的就是让大家聊天有共同话题,你哪方面都关注,至少其中一方面会用得到吧。”(访谈对象17)

第三,巩固和再造群体议程。通过测试,群体成员会逐渐发现群体中“受欢迎”的议题和“不受欢迎”的议题,这样一来,在阅读手机报,浏览其他媒体,收集信息时也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甄别,就算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也为因为群体喜好而有所倚重,为的是在参与讨论时能顺利融入“话题社区”。

“女同事聊的不是八卦就是最近听的 音乐 ,还有榜单、排名。如果能知道榜单的话,聊的时候,不会没有共同话题,也不会听到一首歌不知道它是什么,更不会让人觉得你跟她不是一国的。现在我周围人生活范围太狭小了,她要是没有这些,很容易把谈话的对象转移到身边的同事身上,我本身不喜欢八卦或榜单,但在这么小的工作环境里,难免被同化——就事论事,聊音乐就聊呗,也避免她们最后把别人的私事当谈资。”(访谈对象18)

“我不是关注八卦的人,但又不想大家谈的时候我特别out(离群),像我一点不知道似的。像在其他媒体上,我就不怎么看八卦了,又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访谈对象5,不喜欢八卦,但会留意手机报上的八卦版面,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群体同步”。)

第四,最终在手机报的帮助下融入社会。阅读手机报可以帮助个人融入话题社区,进而实现与群体的整合,达成“个体的社会化”,这也是依照前面几个步骤逐渐达成的。回想起来,那些帮助个体完成群体融合、继而实现“社会化”的话题实际上是通过了话题社区的“内容筛选机制”的内容。也就是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没有被选上的话题,乍看之下,它们经由个人阅读,也经历了网络互动,得到延展深化,但因为落选好像跟“报了废”无二致,实际上并非如此,读者们已经自觉地把阅读新闻理解成了“社会整合”的一部分——不论有没有被话题社区采用,他们自发认为,只要阅读新闻就是在融入“社会”这一大群体。这时,可以发现,融入话题社区其实是社会整合的组成部分,只不过相较之下,它在手机报的阅读中来地更加真切、主动以及明显。

“我觉得 现代 人,上班每天,有些什么大事不知道会挺奇怪的,太离群了会,好像你总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吧。昨天飞机失事,今天大家都在说这个事,你要发现自己不知道会觉得不 自然 。”(访谈对象10)

“新闻时事可以不用立刻知道,那也不能过了十天你才知道这件事吧。还是会有影响,对社会时事不了解,还是不行。不关心新闻的人没法生活在社会上。”(访谈对象15)

一言以蔽之,手机报能帮助个体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只用很短的时间内就摄取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完成对周遭环境的高效监控。最重要的是,手机报仅以信息提示的形式,就让读者可以成功地提取群体议程,实现对话题社区的融入。这一过程与“个人形象”“群体议程测试、确认及再造”都是分不开的,而“手机报与网络”的互动更是这一融合中显著且不可或缺的组成。

六、结语

值此,将手机报的认知,手机报的阅读习惯,手机报的内容消费及内化,还有手机报的功能中最为显著的部份综合起来即是:用户对手机报的简短综合不仅毫无诟病,更将其作为信息过量时代有效的线索及提示。也正因为它短小而且随手机移动,所以用户只利用边角零碎的时间也能覆盖自己不上网时,或是上网时没看到的信息。之后,他们与网络互动深化信息,再完成信息输出,在融入话题社区时实现信息的升华,或者,即使他们不与网络互动,手机报也让他们维持最低限度的信息输入,保证公共讨论中的话题同步,最终实现与话题社区的融合。虽然媒体能够帮助个体融入各式各样的群体,如全国及地方性报纸让人们在意识上形成对全国与地方的区隔,但像手机报这样促成现实中面对面的话题社区,而且还包含了与其他媒体的互动,尤以互联网最为显著,这还是首次在研究中得到证实。

[ 参考 文献 ]

[1] berelson, bernard reuben, paul f. lazarsfeld, and william n. mcphee (1966). voting. a study of opinion formation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phoenix books, p244.

[2]katz, elihu, and paul felix lazarsfeld (1955). personal influence; the part played by people in the flow of mass communications. glencoe, ill: free press.

[3]itu news. /eijiansuo/_ target=__blank_ title=__>eingold, howard(2003). smart 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 cambridge, ma: perseus pub.

[11]rheingold, howard(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12]成文胜(2005). 第五媒体:短信还是手机. 传媒, (03). [cheng wensheng (2005). the fifth media: sms or mobile handset. media, (03)]

[13]陆云红 (2005).手机报的传播特点. 当代传播, (02). [lu yunhong (2005). characters of communication via mobile news.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02)]

[14]李煜 (2001). 文化资本、文化多样性与社会网络资本. 社会学研究, (04). [li yu. cultural capital,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ocial net work capital. research on sociology, (04)]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5篇

父母辛苦的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想让我们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可是那街上的一幕幕场景让我觉得:父母就不应该把它们带到这个世界上丢人现眼。

有的男孩子刚小学毕业就在社会上瞎混,成天知道打仗,玩游戏,成天成宿的在网吧里度过:甚至有时候没事找事,看哪个人不顺眼就上去打人家。自称老大,其实什么本事也没有;则有些女孩子,过早的跟男孩子在一起,受人指挥不听父母话,在大街上搂搂抱抱,真是不知道廉耻!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他们的父母看见了会作何感受,任凭别人指指点点吗?让父母在众人面前怎么抬起来头?

妈妈常对我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街上的混混一样成天没事干,如果有一天你在外面给我丢人现眼,我就不要你了!”每次当我正在做一件错事时,我就会想起妈妈对我说过的话,我不能这样,我要好好学习。何况有那么多人相信我支持我,我怎么能辜负他们呢?

我时刻告诫自己,你是一个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不要有私心杂念,不要去想大人的事,这次的社会见闻让我受益匪浅,将会启迪我一生。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6篇

明媚的阳光使我的心情更多了一份色彩,我坐在爸爸的车上尽情的享受着风的凉爽,在一个转角的地方,车停了.我低下仰望蓝天的头,寻找着原因.

不远处,两辆车头对头地停着,看来,又出车祸了.车旁,还站着一群人,吵骂的声音也是从那里传来的.我走近人群,发现是三.四个人在合骂一个人.我似乎懂得了什么,觉得那个人是应得到骂声的.

就在我萌生这种想法时,突然听到一旁的人在说,哟,真不讲理,把人家撞了还骂人家.什么,被骂的那人是被撞的,我心中顿起一把火,刚才的好心情一下化为乌有,如今的 社会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事发生.再看看那骂的人,大着喉咙,好像还是别人的不对,那小伙也真是的,自己受委屈还一声不吭,只等别人走后才扶起车子慢慢离去,也没像人家要一分赔偿.

在爸爸的催促下,我上了车,在车上,我静静地想,社会难道就是这样的吗?眼睛明亮的我竟没有发现!我祈祷着不是,因为,那不是我想看到的.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7篇

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 学科性质 教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起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国自己的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个省级体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同时出版了多部专著、教材。最早的一部《体育社会学》是刘德佩先生于1990年6月出版完成的,其后有徐隆瑞、梁向阳的《体育社会学》(1990年7月),吕树庭、卢元镇的《体育社会学》(1995年4月),毛秀珠的《体育社会学》(1997年7月),卢元镇的《体育社会学》(2003年4月第4版)等。

本文以1990年徐隆瑞、梁向阳的《体育社会学》(下文简称1990版)、1999年顾渊彦主编的《体育社会学》(下文简称1999版)为例,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学科内容和体系;同时在比较国外相关研究及参阅国内同类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1.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10余名教授进行访谈,访谈包括《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研究内容等。

比较法

与国外《体育社会学》版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科性质

关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我们来比较三个版本的观点。1990版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1999版的观点是:“体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综上可看出,《体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一说法得到一致的认可。

我们比较了美国杰·科克利()编著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第6版),其有关学科性质的看法是:“把体育社会学描述为体育和社会学的分支领域……大多数体育社会学的学者同意,此领域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把运动当做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来研究。”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8篇

【关键词】议程设置 舆论引导 形象构建

一、安徽形象塑造的意义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外界关于安徽相关信息的传播有限。因而,文化素质较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环境闭塞、交通条件落后、信息流通不畅,成为有些受众对安徽的一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包括对概念、对人物、对事件都会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简单化、不准确和夸大的倾向,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评价。“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捉摸、最有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1]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看:当地区形象受到损害时,最好的方法是制造一系列持续的好事,形成新闻冲击波,用来冲抵坏印象的形成,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

传播学认为,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及行为层面。人们认知层面上对安徽的“刻板印象”经过“涵化”,会使其产生态度层面上的偏见甚至敌对倾向与负面意向,这种偏见与敌对倾向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受众行为上的变化,对事情的发展起到一种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2]

由此看来,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媒体对安徽形象影响的理论分析

媒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系统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媒体在受媒体生态影响的同时,也对媒体各个生态层面进行着渗透,因此,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与安徽地区形象塑造紧密相关。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作为“重要事件”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重要事件”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如上文所述,“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层面即认知层面,那么也可以理解,没有认知就没有后面的价值、态度和行动,亦即没有“议题设置”就没有完整的舆论导向,要进行舆论导向就必须注意到“议题设置”。

对于都市类报纸而言,内容更加贴近民众,这是它的优势。但引导大众正确看待和处理问题才是媒体报道的意义所在。都市类报纸的新闻要真正站在社会责任的立场来设置议程,引导舆论。

对于媒介议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议程这个问题,伯纳德・科恩在《报纸与外交政治》一书中指出:“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科恩的这一论述,成为有关议程设置思想的经典表述,并为其后几乎所有涉及议程设置理论的论著所引证。应当指出的是,媒介在告诉受众“该想些什么”时,的确是奏效的,它可以通过版面或栏目编排,包括标题的大小、报道篇幅的大小、位置的先后等向人们提供接收与认知的顺序。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可以接触信息源,或有一定的信息储备的人,议程设置的功效往往偏弱;而对于那些远离信息源,对相关信息一无所知、无从判断的人,议程设置发挥作用的余地就更大一些。[3]

《新安晚报》在这25天的前期报道阶段,以不间断的整版专栏,在受众头脑中输入关于会的各种信息,期望以不断重复和堆积后形成相关的媒介信息图式,成为受众选择、接受、理解和把握信息意义的基础。大众媒介传播的这些信息中,各种新闻、文化、娱乐的内容,都是以会为背景的,反复介绍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省与会的相关信息,经过受众对媒介符号的解码和意义重构,这种刺激在受众头脑中形成了媒介地区图式。

三、《新安晚报》报道的样本分析

本文选择《新安晚报》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安徽省内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报纸,《新安晚报》成为2009年会报道的重要资讯和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的数据选择从2009年4月1日开始刊登“迎接会”专栏之后直至4月25日会开幕前一天的所有关于会的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本时间段的新闻报道量共计79条文字新闻,13张图片稿,除此之外,还在4月24日这一天刊出32个版面的特别策划。笔者对这不包括特别策划的79篇新闻文字稿进行议题归类,可分为:

(1)官方行动,主要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这期间进行的整治、视察以及记者招待会等。

(2)场馆建设,主要涉及对会场馆的布展、改造等。

(3)社会宣传,对于合肥推至整个安徽省的宣传。

(4)服务,主要包括对为了迎接会,合肥市窗口、服务部门所进行的报道。

(5)文艺,主要针对会开幕式前晚的“江淮和畅”的筹备、进展以及其他相关文化活动。

(6)商业,以旅游推介为重点的商业活动。

如图1所示,《新安晚报》这79篇稿件中,官方行动占了16%,场馆建设占8%,社会宣传占20%,服务占了27%,文艺占了13%,商业占了16%。

对于4月24日的特别策划进行分析。特别策划分为4个板块,分别为“安徽崛起”、“皖韵传承”、“风华流转”和“六方聚首”,共32个版面,22个主题的新闻组合,描述了中部崛起和安徽崛起的宏伟蓝图,回顾了徽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介绍了新时期徽商的新任务,细致分析了中部六省的特点,并加以比较,升华了中部崛起的主题。

可以看出,《新安晚报》对会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宣传上的稿件占主题稿件的近一半,根据议程设置理论,《新安晚报》在这次宣传中,凸显了安徽人民作为东道主来迎接这次会,应该为来宾提供更好服务的特点。

对于这些报道的标题进行分析,更能体现《新安晚报》的亲民性,诸如《为天空加层“保护膜”――合肥市昨起开展“水气声尘”专项整治行动》《会展馆首掀“面纱”》《一环路夜晚挂“满天星”》《汽车站“洗脸”迎客》,这些标题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新闻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发挥自己晚报优势的同时,进行着舆论引导。

四、发现与启示

通过对《新安晚报》关于会前期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首先,《新安晚报》作为都市类报纸,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积极参与了会新闻生产,有意识地发挥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内容分析也揭示出,主流媒体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它们是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执行人。第二,《新安晚报》的媒介议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多元性,“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类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议题,表明在会前期报道之中,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诉求点是社会的宣传及社会动员。

对于《新安晚报》会前期报道的效果,河南某公司销售总监王振东表示,《新安晚报》中的《发现安徽》特刊,是一个很好的参会手册,他从特刊中感受到6700万安徽人发展的决心和勇气,还有徽商、安徽旅游等板块,也让他更了解安徽。在合肥工作的一位外地人则特别赞扬“风华流转”板块,将安徽与中部其他五省做类比,既让他了解其他五省的发展概况,也因与安徽的比较而加深认知印象。《发现安徽》特刊非常好,立意很高,内容更是详实生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会以及中部各省的不同特色,而是融会贯通,历史与现实交错,印象也更加深刻。[4]

都市类媒体在面对重大新闻策划时,首先,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设置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对大众生活有很大影响的议程。大众传播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受众的意见对传播者来说是一种延时反馈,这就更加需要媒体注重引导“以人为本”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其次,同中存异,异中求和,设置议程要注意平衡。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这就需要媒体积极引导社会利益主体,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第三,追寻自己的文化特色。媒体主动追寻社会热点,追寻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大众生计契合的重大问题,设置真实合理的议题,倡导主旋律,对社会环境进行合乎国计民生的再制造,以此来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大千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在议题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味,时刻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特色,不能盲目跟风,流于媚俗。[5]■

参考文献

[1][美]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2]崔书颖.大众传媒, 你有没有门缝里看人?[J],《青年记者》,2005年第10期.

[3]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45卷第2期.

[4]《带着特刊逛会 各方盛赞本报〈发现安徽〉特刊》[N],《新安晚报》,2009年4月27日A4版.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9篇

现在社会越来越发达,自然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几乎家家都有了一辆私家车,但是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麻烦。我家离学校远,每天都由妈妈开车送我上学。

有一次,妈妈接我回家,可是走到土门十字的时候,看见一辆车急急忙忙闯黄灯,突然左边来了一辆车,“不好”,我还没说完,只听“砰”的一声,两辆车撞在一起。两辆车的主人立即下车,“甲”陪着笑脸友好的说“对不起,对不起。”而乙不屑一顾的说“对不起?对不起有用吗?你的车五辆也顶不上我的一辆车,你知道吗?”没想到这句话惹怒了甲,甲的脸顿时由晴转阴生气的说“我撞了你的车咋了?我有责任,难道你没有责任吗?你就这么嚣张!”乙听了这话眼睛瞪了起来,脑门上的青筋也暴了起来,骂道:“责任,我还说是你的责任,看看,你咋赔我的车。”甲听了也不甘示弱,两个人由互相对骂变成互相对打,甲扯着乙的耳朵,乙揪着甲的头发,这时车辆被堵住了,成了一条“长长的龙”。有的人按喇叭,有的人把头伸出来看热闹,还有的人下车劝架,就在这时交警赶来了,制止了两个人的行为,同时命令甲乙双方先把车开到路边,以缓解交通。我们也随着车流缓缓地前进……

回家的路上我想: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让我想到一句公益广告“文明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文明从我做起,建立和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遇到什么事,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解决事情,没必要大动干戈。那这个社会将是多么美好啊!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0篇

暑假,姥姥和舅舅要去香港探亲,我们一家人也借此机会去香港旅游。于是,我们一行七人于8月16日乘旅游公司的专车去了香港。

到了香港的那天下午,我们便来到海洋公园游玩。买票后,我们乘缆车到山上看海洋里的动物。那里的动物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我们随着人流,走进了海洋馆。“哇”我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大海之中,各种鱼儿围着我欢快地“舞蹈”。最可爱的要数那狮子鱼了,它身上披着带花斑点的衣服,在珊瑚丛中翩翩起舞,演绎着美妙的舞姿。

最害羞的是小丑鱼,身体小小的,鳞片有红的、黄的……颜色均匀,躲在珊瑚丛中,望着我们,脸蛋红红的,就像害羞的小少女。正在这时候,又游来一条大鱼,虽然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看它骨碌碌直转的眼睛,可笑的样子,我给它起个有趣的名字叫“傻瓜鱼”。正当我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傻瓜鱼”的时候,一个庞然大物朝我这边游来,近了,近了,哦,原来是一条魔鬼鱼。它呼扇着圆圆的鱼鳍,摇摆着电线似的长尾巴,自豪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样子还真有些像魔鬼。

海洋馆里的鱼类品种繁多,使人眼花缭乱。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鱼,而且还知道了它们的生长过程,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1篇

社会是他们撑起来的,可敬的普通人,社会的基石。 ——题记

秋雨一群一群的被乌云挤了下来。(.)刚下补习班的我打了个寒颤,缩着脖子径直向一个丸子铺奔去。虽然,妈妈说小铺食品不卫生,但那热乎乎的丸子对我的诱惑是多么大呀!

于是,我遇到了你……

黑色齐耳的短发,一双被热气熏得眯起来的眼睛和一个遮住大半个脸的白口罩,时不时地发出亲切的问候。这就是你,一个忙忙碌碌帮顾客拿丸子的卖丸子姐姐。

“两串鱼丸”我迫不及待地说,稍顿一下又补充说道:“要辣子最少的那种。”说完我手忙脚乱地翻钱包,递上一张皱巴巴的十元纸币。本想着你会毫不犹豫地用带着卫生手套的手抓过那张钱,没想到,你先用右手把左手的手套拉下一半,然后再用左手将右手套麻利地卸了下来,最后把这两只手套搭在旁边的案板上,接过我的钱后,便迅速转身找钱,你找给我的钱非常平展,没有一个不宜携带的硬币。当递给我冒着热气的鱼丸时,你冲着我微笑着说:“姐专门给你挑了两个辣子最少的,小妹一定喜欢。”说完向我道了别,继续热情接待其他顾客。我吃

完最后一口热腾腾的丸子,飞奔上车,车渐渐驶去。看着你的摊位离我视线愈来愈远,乳白色的炊烟突破雨空,倏地散去,就像你的微笑和热情,飞进我的心。

你虽普通,但不平凡。你知道吗?我一直认为你就是社会金字塔中必不可少的基石。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2篇

天气依然热得让人踹不过气,我一出门,立刻就被这毒辣的太阳所缠绕,难逃一热,连忙找上一树,躲在下面,没办法,还得去弟弟家,想着,我顺这阴凉的路道继续走着,好在路旁风景不错,一片绿色,令人喜爱,还不时有风哗啦吹过来,我烦闷的心慢慢平静。

走着,一位穿着破旧衣服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我视野中,那个人头发蓬乱,整个人看起来很邋遢。这个人我以前似乎也曾看过,流浪在这街头,居无定所,他拿着一个瓶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但对于我来说,他的一切我都不了解。经过这个人时,我逃避他,是出于怜悯,还是胆怯,畏惧,连我都分不清楚,只是内心似乎曾抽动了一下。但是路旁的行人冷淡走开,似乎一点也不在意这样的.一个人,是真的不在意吗?我不知道,但我似乎有些看见某些人内心的无情,对可怜之人的漠视。

“他真可怜”这时,一位路过的小女孩无心的一句话打断我的思绪,令我内心为之一振,这是小女孩对他的怜慈吗?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令我感伤,毕竟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然而,某些人则失去了基本的仁慈之心,对待弱势群体,不仅不给予帮助,还对歧视他们,我们成年人所作所为还不如一个三岁小孩吗。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像那小女孩一样拥有那纯真之心,每个人的心应当是有温热的,能带给危难之人希望与温暖,不是吗?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3篇

每个孩子出生后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去热爱大自然中美好的一切。但是随着年龄的“节节上升”,美丽的初衷都会随风而逝吗?或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得出答案吧。

记得那是同一天发生的事。那个星期天我照例要去少年宫学长笛。挤公车已成了家常便饭。拥挤的车厢内人们都在用力地呼吸,争取每一丝的空气,到站了,上来一位老伯,看上去也有六七十岁,他艰难地挤着。过了一会儿,寂静的车厢内飘出一声细微的童声:“爷爷您坐。”细细的声音中充满了关心与真诚。回头一看,正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给老伯让座,她看了一眼她的母亲,那母亲眼中满是赞许……

上完了长笛课后,疲惫的我依然还要挤车回家,那时来的已是一辆末班车,人比平常要多得多,车上的人几乎都是下了班的“上班族”,过了半天总算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这时一个刚上车的叔叔因为离买票台甚远,对旁边的“小年轻”说:“麻烦,帮我传一下。”只见那旁边的人一动不动,好像什么都没听到似的,看看旁边的人也个个如木头。可怜的大叔只能“越过重重障碍”,尴尬地去买票。后面一位站着的老奶奶轻叹一声说:“现在的年轻人哦……”

看来随着人一天天地成长,一切美好的东西随着不良的环境会变得平庸甚至恶劣。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可以讲出各种童话,爱看连环画,喜欢善良的白雪公主,厌恶邪恶的皇后,他们的世界有纯真有可爱。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4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技能;考核

一、引言

为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湖南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分批开展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建设工作。截止2018年9月,经湖南省教育厅组织开发并审核通过的标准达到59个。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组织2018年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考试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从2019年开始,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将纳入考核范围,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也将纳入抽查范围。因此,为了适应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及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更好地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非常有必要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进行开发。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开发的意义

专业技能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开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并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适应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要求,是该专业人才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有利于促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进一步完善“专业见习+专业技能综合实践+专业阶段性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事务管理、社区专业化服务等实践教学的管理,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有利于推进新技术、新标准融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对推行“1+X”证书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目标

1.学生的素质目标方面,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_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牢固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不怕吃苦、甘于奉献;能热心为民服务,拥有爱心、耐心和亲和力;能爱岗敬业、合作意识强、诚实守信、勇于创新。2.课程知识目标方面,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相关理论及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社区事务工作规程、社区服务等相关知识,熟悉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社工服务,具备宣传教育和政策执行、受理社区事务和化解矛盾纠纷、整合社区资源和协调社区关系、创新社区服务和策划实施社区活动等各项实务能力。3.专业的能力目标方面,熟悉社区工作服务业务运作,开展专业服务。使学生具有开展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的能力;具有处理社区事务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和协调社区关系的能力;具有创新社区服务和策划实施社区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内容

考虑到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实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包括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专业化服务两大模块。

(一)社区事务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的社区事务管理工作中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章制度、社会公德,按照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职业礼仪规范开展居民事务的处理与服务工作;能够根据社区矛盾纠纷的受理流程,正确运用专业方法调处矛盾,评估调解效果;在遵守国家法律政策前提下,了解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认城镇低保对象,熟练掌握城镇低保的办理流程;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确认社保补贴的受理对象,熟练掌握社保补贴的办理流程;能够准确使用清楚、简练、得体的语言,按照社区公文写作格式,撰写社区请示、报告、函、总结、公示等常见公文;掌握社区居民会议制度,按照居民会议召集要求,撰写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议程,讨论涉及全体居民重大利益问题并形成决议;能正确选择资料收集方法,收集社区背景资料,进行原因、意义、危害分析。本模块包括七个技能点,具体技能要求如下:1.社区矛盾纠纷受理与调解依据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制度、矛盾纠纷登记制度、共同调解制度以及社区居民契约,结合居民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区矛盾纠纷的登记受理、调解处理及回访跟进,及时发现问题,依法调解,妥善处理和疏导矛盾纠纷,减少诉讼,防止矛盾激化。具体包括:(1)能准确审查矛盾纠纷情况并予以登记;(2)能合理选定调解主持人;(3)能全面调查核实纠纷情况;(4)能够拟订调解方案;(5)能准确选择调解方法,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6)能全面评估调解效果,实施后续跟进。2.城镇低保的办理依据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与工作规程,结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认低保对象,准确计算低保金。能够熟悉低保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低保受理、审批所需的材料及期限,能够依据低保对象收入变化及时调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低保对象;(2)能正确计算低保金;(3)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低保对象的情况;(4)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低保审批;(5)能说明不予办理低保、调整低保金的理由。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依据《_中央_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结合各地省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政策,确认下岗失业人员,准确判断受理对象,严格按照下岗失业再就业服务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受理、应聘所需的材料,有效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对象;(2)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对象的情况;(3)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登记;(4)能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或推荐单位。4.社保补贴的办理依据《财政部、_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结合各地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办法,确认社保补贴人员,准确判断社保补贴对象,严格按照社保补贴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受理的材料,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社保补贴对象;(2)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社保补贴对象的情况;(3)能及时对社保补贴对象的情况进行公示;(4)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社保补贴登记。5.社区公文写作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国_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判断社区公文的类型,按照不同类型公文格式,根据主旨采用叙述、分析、说明等方法,运用准确、简练、得体、平实的语言,撰写社区公务文书。具体包括:(1)能判断社区公文的类型及要求;(2)能厘清社区公文的思路及表达方式;(3)能准确运用清楚、简练、得体、平实的语言;(4)能严格按照格式要求撰写公文。6.社区居民会议的召开根据《_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明确社区居民会议的召集条件,掌握社区居民会议的主要职责,讨论并解决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形成决议并及时公布,创造良好的居民生活学习环境。具体包括:(1)能积极筹备社区居民会议;(2)能召集并主持社区居民会议;(3)能围绕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解决;(4)能形成社区居民决议并及时公布;(5)能做好会议记录,并及时做好会议资料的整理归档;(6)能撰写社区居民会议议程。7.社区背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社区事务管理不仅是对上级交办行政事务的执行,更是在事务办理过程中服务群众。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要掌握社区工作方法和技巧,分析社区基本情况、社区居民和团体的关系与权力结构,了解社区问题和需要,进行社区现象原因、危害及意义分析。具体包括:(1)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收集社区背景资料;(2)能全面分析社区现象的原因;(3)能准确分析社区现象的危害;(4)能准确归纳社区现象的意义;(5)能撰写社区背景资料分析报告。

(二)社区专业化服务模块

本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在面对社区不同群体时,能准确了解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及特点,正确分析社区不同群体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章制度的规定,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利用和调动社区资源,设计相关活动计划书,提出专业、具体、可操作的服务策略,达到帮助社区不同群体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的目标。本模块包括七个技能点,具体技能要求如下:1.社区儿童服务根据《_宪法》、《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儿童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利用和调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儿童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儿童的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一般儿童及特殊儿童的个案介入方法及策略;(4)社区一般儿童及特殊儿童的小组工作方法及策略。2.社区青少年服务根据《_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青少年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青少年的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一般青少年及特殊青少年的个案面谈任务的确定和面谈提纲的撰写;(4)社区一般青少年及特殊青少年的小组计划书的设计及小组介入策略。3.社区老年人服务根据《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老年人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一般老年人、孤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等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老年人的个案探访记录及个案介入策略设计;(4)针对社区老年人共同问题及需求设计小组计划书。4.社区妇女服务根据《妇女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妇女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妇女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妇女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一般妇女、受暴妇女、职业女性等群体的问题及需求分析;(3)社区妇女问题的个案工作中家庭结构图的绘制;(4)针对社区妇女共同问题及需求设计小组计划书。5.社区残疾人服务根据《_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残疾人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残疾人的问题及需求分析;(3)社区残疾人的个案工作记录的撰写;(4)社区残疾人的小组工作计划书的设计。6.社区矫正服务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矫正对象的问题及需求分析;(2)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问题的处理;(3)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的处理。7.社区其他人群服务根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流动人口及其他人群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流动人口及其他人群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流动人口就业、子女上学、业务生活安排相关问题的个案及小组工作策略;(2)社区新市民、上班族、贫困者等其他人群相关问题的个案及小组工作策略。

五、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的方式

建议社区事务管理模块和社区专业化服务模块各下设45套试题,两个模块共计90套题目,每套试题分为2小题,每套试题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考试方式为笔试。本专业技能考核建议采取双随机方式。首先,由学生在两个模块中随机抽取一个模块;然后,再在这一模块题库中随机抽取一道试题。每道试题总分为100分。考核时,要求学生能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行业操作规范、工作方案、解决办法等独立完成给定任务,并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工作行为表现。

六、结束语

本文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相关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总而言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内容选取应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重点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标准应根据专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适时组织修订,体现职业岗位工作的新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全国_常务委员会._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Z]._.

[2]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Z].2010.

[3]全国_常务委员会._未成年人保护法》[Z].2012.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5篇

今天我踏着期待的脚步走进了我向往已久的志刚广场,突然一个熟悉的塑像映入我的眼帘,我仔细一瞧,这不是翟志刚叔叔吗?人们为了敬仰他雕塑了一个塑像,我想整个广场数他最突出。接着,场中央有一个喷水台中间雕塑着一条龙,等到了傍晚那儿就开始喷水,那条龙有时也会喷出一条水柱,这还真有点一龙戏水的乐趣啊!四周的人都拿照相机和手机和它照相,哟,它都快成明星了。我刚准备离开,就撞到一个人,我连忙低头说对不起,可是我一抬头就被眼前的这一切惊呆了,一群人围着一个地方好几层,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扭秧歌的,我想难道这个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我认真地看了看,却融入到了其中,我真想和他们一起扭,单凭这秧歌舞就烘托了广场的气氛,使广场沸腾起来。还有许多人在广场玩,有打羽毛球的、有滑旱冰的、有打排球的,还有放风筝的呢!我边走边看,还有体育器材,我忍不住上去锻炼锻炼。当然,如果你累了,可以到旁边的凉亭里歇一会。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不过广场里的人依然没有减少,放风筝的还在。我还纳闷天都黑了,怎么他们还在。原来,他们放的可是带着灯的风筝。有一个做成灯笼的形状,里面放一个灯,在高空看时像鬼火一样,有的人还放“UFO”呢!

虽然还没看够,但是再不回家,妈妈肯定会着急的,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广场。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6篇

“插队还是排队?”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我正在麦当老甜品站买冰激淋,一对年轻夫妇走了过来。“插队还是排队?”我很吃惊。

中国乃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有很好的社会风气。可是到了今天,在人们的言行里似乎已经看不到一点讲文明、讲礼仪的影子了。 有些人拿着零食走在路上,身后便留下一个个包装袋;有些人三五成群的走在路上,高声喧哗,不顾路人惊奇的眼光;还有些人把公共的东西据为己有,随意破坏。

一次,我到会展中心看新年展销会。路上,我看见一群孩子拿着红旗子在走。旗子上写着四个黄色的字:新年快乐。我心里暗暗得想:这些旗子是哪儿来的?应该是别人送的吧,要不就是……啊,会展中心已经在眼前了。我看见会展中心的围栏上插着许多红旗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新年快乐。两个大人爬在围栏上摘旗。啊!我恍然大悟。原来那几个孩子的旗是那几个大人摘给他们的。那些妻子都是公共财产,不能拿,连小孩子都知道,而这些大人却这样拿旗给孩子们,真是不文明。

公交车上的文明也很重要。所有人们或多或少都要乘公交车,可以说公交车就是这个城市人的脸面。可是在公交车上,就是有人不文明。有的人一人占两个位置,有的人把大包小包的物品放在通道上,甚至有些人还让婴儿在车上“方便”。这些都是极其不文明的。

回到麦当劳甜品站。那对年轻夫妇已经排到了队末,而一个8岁的小男孩却毫不犹豫的插到了队伍的最前面。我茫然了……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7篇

我住在XX小区,今天凌晨2点,我被一阵阵吵闹声吵醒。起床一看,大门口围着许多人,只听见叫骂声。我背着吸引了,于是,我就趴在窗台上看。

原来是这样的,小区的一些老人在绿化带中种菜,小区的主任叫来了城管进行管制,要把绿化带中的菜拔掉,引起了业主的不满,于是就吵起来了。

这个小区中的业主大部分是拆迁户,所以,有了种菜的习惯。以前也管过很多次,但都是收效甚微,其实,小区主任也很无奈,他没有办法,就趁夜色,进行管制。这样做是不太好,但是没办法,他知道白天弄业主肯定不同意,就出此下策。

就我而言,这些业主也不好,好好的绿化,干嘛要种上菜?而且还种不了多少,还要经常被拔,真是想不通。反正,我认为不应该种。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8篇

今天早晨,妈妈带我去早市。

路上,只见坑坑洼洼的路上,行人、车辆稀稀疏疏,都在缓缓地移动着。骑车的人更是小心翼翼,耸起双肩,夹紧两臂眼睛注视着前方。

前面快到十字路口处,一群人正帮着一位老伯伯推一辆载满大白菜的三轮车。突然,一位叔叔骑着自行车飞快地在人群中穿梭,看他那着急地样子,我想:他一定有什么急事。正想着,那位叔叔为了躲路上的一个坑,车头一扭,可正好,旁边是一位步行的阿姨,叔叔车头又一扭,想躲过阿姨……我正替叔叔捏一把汗,只见叔叔的车子晃了晃,最后还是重重地摔倒在地,挂在车上的保温瓶里面的汤,飞溅出来,正好溅到了另一位骑车走在后面的年轻人的皮夹克上,顿时皮夹克溅满了油渍。

过路的行人纷纷停下来,我想:一场“舌战”又要发生了。没想到,那位年轻人没顾得上擦身上的油渍,却连忙弯腰把摔倒的叔叔扶了起来。叔叔忙不迭地向年轻人道歉:“真对不起,孩子的妈妈病了在医院住院,孩子还在家等着吃饭上学,我急着为病人送饭,所以不小心……同志,您的皮夹克……”

“就这点儿事,您别放在心上。您给病人送的汤一定很好喝吧?我的皮夹克真有口福,还尝了个鲜儿!”

两个人都笑了,众人也笑了。

我望着那渐渐散去的人群,想:世界上这样的人再多一些,那整个世界不是会更和谐了吗?

买完了菜,我仍在回忆着刚才的那一幕。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19篇

暑假我来到了广州番禺市,番禺,这名字我一直觉得有点怪。

我住在老爸租的房子里,这房子很大,但空空洞洞的,也许是没有家具的原因。这的天气很热,大家都不开窗户,但你一天到晚都能听到空调机在转。

楼下的保安总是低着头走来走去,每次我和妈妈出门或者回家,他都是扳着个脸抬起头瞪你一下,弄的我毛骨悚然的。只有和我爸一起的时候他才笑一笑,脸上的肌肉很不自然的抽动一下,真难看!我怀疑他欠我爸钱。

保安亭对面是一家水果店,女店主总是整理着水果,她普通话说的很好,一定不是本地人。我经常去她那买水果,她总是面带微笑的向我推荐各种好吃的水果,南方的水果都长的好大,有一次我就把红杏认成了山竹,女店住还给我解释了好半天。

水果店旁边是一个饭店,早中晚都可以在那吃,那的粥是最出名的了,叫老火粥,要煮2、3个小时,里面放了一大堆东西,什么花生、瘦肉、耗丝、鱼肉总之N有营养又好吃,难怪那的生意那么好!

饭店对面是一小区,我爸原来是住那的,后来我和我妈来了,就搬出来了。但是我觉得那小区里的房子比我住的好。因为那里面有个很大的游泳池,离菜场比较近,而且绿化很好,人又多,又热闹。

还有一点就是,我发现这里的人都很矮,连我这的个子都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我想可能是因为矮一点就离太阳远一点的原因吧!

总之我在这过完了暑假之后皮肤就变成了巧克力色的了!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20篇

这周五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我们走到院门口,看见一个乞丐,就是在街上要饭的人,妈妈说:“他这几天并没有要饭,我看他也没有说话的力气,估计他一个礼拜没吃东西了。”只见他身穿几件破破烂烂的短袖。下面穿了一个大裤头儿,鞋是迷彩鞋。衣服和裤子很脏很脏,黑得发黄。他卷缩在地上,两手在衣服后面,一把非常破的扇子搭在他的脸上。妈妈说:“你瞧那个人多可怜。”“嗯,的确。”说着,我们向菜市场走去。我们买了一些青菜,又往回家的路走去,又遇见了刚才的那位乞丐。

妈妈说:“咱们给他点儿东西吃吧,也算做件好事。”“好吧。”我回答道。正好这附近有卖面包的地方,于是我们就买了三元一块的大面包,还有一瓶水一元钱的矿泉水,也许这四元买别的东西没有意义,但是对他来说是救命的东西呀。我把面包和水拿在手中,递给了他,只听见一声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一句低沉的声音,好像在说谢谢,这时,我的心弦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看着他把面包吃了下去。他缓慢的站起来,抽出那瑟瑟发抖的手,在路边吃起来,一吞就是三分之一啊,看来,他已经好几天没吃没喝了,还没出几分钟,他就把一块2个半手掌大的面包吃完了,真是不可思议啊。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思索,为什么他不能好好学习呢?为什么他会流落街头呢?为什么呢?哦,这小小的件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第一,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能像他这样流落街头,吃不饱,穿不暖。第二,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21篇

社会像一幅画,处处充满着美丽气息;社会像一首诗,处处充满着哲理;社会像一个天平,处处充满着公平;社会像一本书,让我知道了人生真谛。今天,我看见了这样的行为。

在每天傍晚的时候,德克士都会要小朋友跳舞,然后给他们发放小礼品、小玩意儿,可是我看到却不是这样的。每当小朋友跳完舞后,小玩意儿一拿出来,那些大人们就会争先恐后的、一窝蜂的围到发礼物小姐前,争夺那些礼品,即使有人管着也不行。那些衣冠楚楚的绅士,穿着华丽的贵妇,并为自己多抢了一个礼品而感到骄傲。

就这些你感到微不足道的动作,体现出了我们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虽然一个小礼品不值什么,但是这也是小朋友靠着自己努力得来的,大人们跟小朋友抢小礼品,是我们礼仪之国干的事吗?而在美国,在公园里可以看见那些衣冠楚楚、举止优雅的绅士们,不顾自己的形象,去追垃圾袋。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为此我呼吁那些抢礼品的大人们:请大家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不要给我们礼仪之国抹黑。

社会见闻800字议论文 第22篇

在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有陋习,有的浪费水。有的乱丢垃圾。有的乱丢电池……这些陋习甚至可以危害世界。

一天下午,我们正在公园里散步,忽然听到一阵喧哗:“这是谁家的狗?竟然在这里拉屎!”我细听,原来是公园旁的一个小区里传来的声音。我跑到近处一看。看见一位女士踩到一滩狗屎。我心想,哎!这我可没法管,可这狗主人也太不讲文明了。怎么能让狗随地大小便呢?我一转头,看到一片花丛,可里面的花儿都折了。我正在纳闷,一个球从我眼前飞过。原来是一些小朋友在玩球,花草们好象在哭着说:“不要不管我们呀!我们也有生命!”

在小路边,我又看见些人在说:“不过一接电池吗,扔了也无所谓!”说完边随手扔掉了两节电子词典上用的七号电池,我见了这样的情形非常无奈,心想:“假如每个人都这样,那世界早就毁灭了”但我实在是无法阻止他们这样的行为,假如这个地方的电池越扔越多,到最后连草都没办法生存了。

类似的陋习很多很多,只有让人们改掉这些陋习与不足,社会才会更美好。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