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美术论文1500字(汇总9篇)

蜘蛛文库 4

美术论文1500字 第1篇

(一)师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工艺美术高职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约80%的大专院校开设了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甚至有部分还将其独立出来,成立设计学院。一方面,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一拥而上,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并没有相应的师资储备。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与教育供应不成比例的问题,也间接致使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人才匮乏。有的一半以上的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都来自于中文、哲学等一些与工业美术专业不太相关的专业,在这种局面下,工艺美术类专业师资供应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教学设备

现状工艺美术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既有教学原则的一般性,又有其独特性,应将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高职工艺美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挖掘学生创作的潜力,工艺美术高职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教授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及熟练使用特殊的材料技能等,达到此效果,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会使用到多媒体及特殊设备向学生展示、实践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信息,以此进行更好的创作。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设备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也同样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基本都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同样应用广泛。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多媒体设备存在一定的局限约束性,如在传递信息上单一、硬件受限制、设备及材料受限、资源不能共享,不利于交流等原因。由此可见,多媒体设备越来越不适应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的要求,不适合当前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教学向现代化过渡的需求。调究数据显示:造成高职工艺美术师资培养硬件匮乏与落后的原因,有%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培训场地条件限制,%的教师认为是物质条件限制,还有%的教师认为是统筹规划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工艺美术教学设备、仪器设备与特殊设备的使用率是工艺美术高职教师思考的问题。大部分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在管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一方面对工艺美术教学设备管理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在观念、管理体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贵重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与各高校资源共享的机会。因此,根据工艺美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工艺美术高职教学设备高效且科学的管理、使用以及共享机制,是当前工艺美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种教育。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职工艺美术教师首先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搞好市场调研、教学定位、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出应用型、全能型、实用型的工艺美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卓越人才,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就业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情况,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江西本地一些有代表性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学院、江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含网络试卷),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到。本次问卷主要涉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其中参加过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乐意参加工艺美术培训的教师有:认为课程安排合理的教师有;另有的教师对工艺美术创作技巧不熟悉、的工艺美术教师认为教学和时代有所脱节。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工艺美术高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有的,以此来增强工艺美术高职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

1.教师专业知识分析。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在工艺美术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工艺美术知识。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方式不重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例如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简单基础的平面设计制作软件,没有从更深的专业角度去教学与引导学生,这样使学生局限在机械的制图领域,无法具有创新意识与更深层次的专业素养。从图2中可看出,学科背景知识、专业教学知识在整个金字塔里占的比重较大,但是我国工艺美术类高职学校教师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提高学科背景和专业教学知识是高职工艺美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工艺美术类教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知识,也值得各大高职院校倍加重视。

2.教师专业能力分析。

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是指在工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工艺美术专业知识与经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从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指导的定位来分析:一方面,作为一个合格的工艺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走向以及学生专业素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变化,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市场的变化节奏相匹配,内容上体现出最新成果的可靠性方向。另一方面,在专业师资的配备方面,加大师资力量的协同发展,既要拥有高学历的人才,也要引进一批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教师来丰富教学实践队伍,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效、优质。

3.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状况。

审视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在不断的变更,教育思想观念也随着模式的变化而在一直的更新,创建出一种符合新一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新方向。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都存在着诸如教学管理体系薄弱、教学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另外,由于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上课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且随意性大,导致学生接受面狭窄,应用能力和市场需求不一致现象,进一步造成人才浪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却无法培养出与企业相匹配的具有相应技术水平的学生。当前这种现象的改变就需要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出应用能力强并可以与技术理论相融合的复合型学生,这才是高职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重要环节。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学校工艺美术类课程过于模式化,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顺应市场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足,掌握国际工艺美术设计流行趋势的方向感不够,这些也是影响教学内容的最为直接因素。教学方法墨守陈规,缺少大胆创新,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另外,高职工艺美术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遇到相对复杂的工艺美术市场运作等实践操作问题上容易产生迷茫与退缩的情绪,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时至少要增加一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的能力培训课程,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竞争力。各高职工艺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将学生从理论型转变为实践型。

二、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中缺乏全面性与科学性教师针对“您认为学校的专业设施能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的教师选择了“完全能够满足”,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但在走访中,却发觉不少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目的的理解中把综合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淆,觉得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综合能力,由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侧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与作业的评价方式不合理在我国大部分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中,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课业成绩的评定大多都以“作品是否好看、获奖是否多”为标准,很少以“市场需求”与“一幅作品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消费”为评定标准。其实,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检验设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入手,降低对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硬性评价要求,客观辩证的对待。

三、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的职业指导性定位

(一)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在新世纪阶段,各高职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需求,而现实情况则是众多高职工艺美术类院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基本成“跟风”状态,并且出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不吻合现象。二是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基础课程的设计只以美术课程和手工画为重点,缺乏完整的体系。因此,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传统思想为主线,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强化教学方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选修课的学习,体现教学机制的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既是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又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新世纪变革人才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要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把目标定位在适合一线岗位需求的要求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不仅要精选,而且要抓住重点,多设置专业重点课程取代一些非重点的课程。充分发挥本地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订办学方针,培养出适合国情、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首先,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实践课程,必须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市场、企业,作为重点来安排。实践应该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互赢,使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得到落实和保障,发展和延续,把学校、企业、设计用人单位的合作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当企业或单位提出方案以后,专业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思考和分析,向企业以及专业教师阐述,最后再由几方共同决定使用哪个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还可对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让他们及时掌握社会及企业所需的设计趋势动态。最后,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接触社会、企业、客户,才能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一是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的教学材料要具有可选择性,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技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实践变量。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就是一个教学量的改变,它往往与其他多个要素有关联,因此,教学研究常见的对策是掌握变量法。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有高有低,教学进展程度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教学中,不可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这时,教师就需有重点、目的来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三是传送信息的多样性。在探索式的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纳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这也是一种改进我国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高职工艺美术教师能力的策略

(一)调整高职教师师资结构及建设标准工艺美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更新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历上的提高,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并争取在专业技能上能够有所突破。此外,也可以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来优化师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应该是全职教师、社会行业专家与客座教师各占编制数的1/3。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调整师资结构,让其趋于合理,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积极性的调动。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和评价必须以职业指导作为相应的标准。从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了解设计市场的运作环境,还能具有较高的创意能力和工艺美术水平,这是工艺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根据市场的需要有意识拓展专业创新能力教师只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教材与市场对接的状况以及市场对学生需求的变化。在课堂上要将市场的最新动向、流行趋势传达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迎合市场。另外,教材不要与现实生产活动脱节,出现滞后性,加强教材的应用性研究,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根据市场需要挖掘学生在工艺美术专业上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三)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应对市场竞争与挑战竞争意识也是市场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因此高职教师们首先要敢于竞争,并积极主动投入竞争,在竞争中寻求进步,而不是被动地陷入竞争、躲避竞争,只有主动抓住一切机会,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促进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次应该努力让企业走进课堂,让教师与学生走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同时,提升教师了解、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高职教师个人的发展空间,丰富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方式间接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能力,形成教师与学校“双赢”的局面,或者是教师、学校、学生、社会“共赢”的局面。

(四)提升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达到“知行思”融合知、行、思(学习、实践、思考)是人类提升能力的独有方式,是一名工艺美术教师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因此作为工艺美术教师,要熟悉工艺美术的职业能力,就需要定期接受培训,拓展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论、技术、设备等发展趋势,这样有利于提升工艺美术教师教学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是分析、反思、提高的认知思维活动。工艺美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课程创新成果付诸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所思考、改善,并将“知行思”三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艺美术教师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五、总结

本文所研究的工艺美术高职教师专业的问题是结合实际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与需要,对工艺美术类专业来说,学校与教师都需要积极提升自己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培养高素质的、高水平、一专多能的工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努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向。只有这样,工艺美术类专业的高职教师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就会逐渐缩小,并逐渐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

美术论文1500字 第2篇

当前的美术教育大多还是将其等同于技艺训练,过早地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与再现,在开发幼儿美术潜质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许多教育家都认为美术教育应从欣赏人手,加强色彩教学的比重,以期达到让幼儿在粗通色彩的同时就能放飞自己的想象,以其独特的视角,感知美、表现美。就像许多国际上资深的少儿美术界教育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那样:进行美术教育时,要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题材,创造性地使有材料,用心灵去描绘,用想象去构造。

一、在观察中认知色彩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教师可尝试利用上午的活动时间进行美术教育,因为,此时教室中无论是空气、光线,还是孩子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色彩与幼儿美术教育的关系

幼儿美术教育与色彩的关系

认识三原色时,可分三次,逐一认识红色、黄色和蓝色。每次都准备调好的颜色和许多色卡,在明媚的阳光中让幼儿观察玻璃杯中的颜色,告诉他们颜色的名称,然后请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说出这种颜色像什么。此时,幼儿会十分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在感知红色时,他们说:“像太阳。”;“像苹果。”;“像火。”;“像这(她穿的红鞋)。”……接下来教师可请幼儿在我们周围的空间中切实地找到红色的东西,最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红色的卡片,他们会如获至宝般地把已属于自己的色卡摆弄一番后,找个地方“藏”好。幼儿准确地掌握了三原色后,教师可利用调色水的活动使幼儿认识橙色、紫色和绿色。此时可根据幼儿对颜色的认知和操作能力确定一次展示几种颜色的变化。如:如对两、三岁的幼儿进行展示时,教师可每次只调一种颜色,使幼儿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感知。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幼儿就可以达到准确地按照指令找颜色,并较为正确地说出五种以上颜色的名称。

二、在生活中感受色彩

色彩与幼儿美术教育的关系

幼儿绘画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秋天来了,带幼儿观察树叶和小草,看它们的颜色和动态。晴朗的日子里,它们显得那样宁静,即使是落叶也是那般轻盈地舞向大地;大风呼啸的日子里,隔窗望去,小草在风中颤抖,树叶随风狂舞纷纷落向地面,空中尘土飞扬,有时甚至会有天昏地暗之感;深秋时节,带幼儿看幼儿园采购冬储菜,感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久冬天即将来临;隆冬时节,带幼儿在雪中看雪花,在雪地上印脚印、攻城堡,感受冬的乐趣与神韵。也许幼儿们还不能完全听懂教师的描述,但他们却会在情境的感染下,用他们的心灵去感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在一次色彩练习中,教师选了四篇有关四季的小散文和五颜六色的卡片,先请大家闭目聆听配乐散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任选一色卡。当他们把选出的同一季节的色卡放在一起时,马上,你就会感到春的清新、夏的炙热、秋的成熟、冬的纯洁。实践证明,幼儿完全可以从色彩世界走进神奇的美术天地。

三、在实践中创造色彩

幼儿那种无定式的、大胆的创造与表现,有时不得不令成人叹服。例如:为幼儿提供画有不同形状的画纸,请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色,然后告诉大家画的是什么;认识了三原色后,及时组强幼儿制作色卡;认识了相间色,及时组织幼儿开展调色水的活动,并请从事此项活动的幼儿为自己的活动制作形式卡;利用调色水的活动让孩子们感知颜色的深浅,使他们了解,本色加黑变深,加白变浅;添加运笔游戏和图形小书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笔机会:春季,用纸球印小花:夏季,用线绳画丝瓜:初秋,在宣纸上画出光秃的树干,大家一同自主选色,自由地用手印画,一会儿功夫,树就变得枝叶繁茂了;深秋,在立体小屋和光秃的树周围,把拾来的落叶按自己的想法小心地粘在各种树上;一幅《深秋的庭院》就应运而生了;冬季,用手指点出串串糖葫芦。妙趣横生的活动让幼儿感到,我们可以用许多方法去表现我们的世界。

美术论文1500字 第3篇

一、莫奈与印象派绘画

在1874年的巴黎,一群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龙展出作品的叛逆青年,举办了一场只展出他们自己作品的绘画展览。可是当时巴黎的人们并不买他们的帐,回馈给他们的只有嘲笑和讥讽。那是因为他们的画作一反常态,并不描绘庄严的人像也不描绘宏伟的历史场面,而是运用大胆的色彩,下笔粗放的描绘简朴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景象。这些作品中莫奈创作的一小幅海景受到的嘲讽尤甚。他画的是哈佛港的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并因为被人笑称他们这些画为“印象派”。他们索性就用“印象派”做他们画派的名称,以示对自己画风的坚持,多年以后“印象派”响彻全球,而提出以“印象派”命名画派的莫奈也成为这一画派公认的领袖。印象主义绘画的特点是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因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二、莫奈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的形式美

西方绘画在发展历程中,画家总是将当时的科学成就引进艺术创造之中。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后来又经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相结合,运用到艺术法则上,这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莫奈的绘画作品,运用大胆的色彩、对光与影精准的拿捏、对大自然景象最真实的追求、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和情感,展现给我们了一个和谐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独特的艺术形式美。莫奈对艺术的形式美的追求,体现在方方面面。

1、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来表现艺术的形式美莫奈热衷于描绘大自然的景象,将最纯美的大自然和最淳朴的生活作为他创作的题材。

同样他也选择了最能够展现大自然和淳朴生活的最真实一面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美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它必然要与一定的内容相联系。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性语言,运用不同的表现性因素在艺术中凝聚和体现,以自己真挚的感情再现生活的图画,通过色、线、形、音的组合描绘外部世界,让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流露出来,这种情感的表现以其自然、朴实、真挚而感人的形式出现,体现着生活的真与美。

2、从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中来表现艺术的形式美。

在艺术作品中,一种形象的形式与人们的情感、思维、现实生命、审美个性等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紧密相连。莫奈视线中的情景是纯真而自然的,表达的是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方式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解决形式与感情的关系问题。由此看,莫奈虽然对印象加以夸张,而根本上还是使用印象来表达心境的,他通过物体表现的也是内心的情感。有人说莫奈又像是一名诗人,在他的画里,表现情感的调子代替了色彩的和谐,他会以无意识的不浓不淡的笔触描绘出充满感情的画面。每幅画都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莫奈主张将真情实感寓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中,追求主观化的艺术真实。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自然的外貌,企图细致无误地记录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3、艺术的形式美与时代之间的辩证关系。

艺术的形式美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与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所不同,使人们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艺术的装饰风格、造型样式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从而产生了契合时代特点的新的艺术形式美。所以说艺术的形式美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研究艺术的形式美,不能够脱离本质而只停留在表象.艺术形式美与时代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受时代的影响、时代的制约,但同时它又为时代服务,为时代不同面貌而写照,它是当代精神文化和生产水平的标志。

美术论文1500字 第4篇

1、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

2、霍金森教育管理思想之再探析

3、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索

4、“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院校基础教育教学

5、传统茶道与礼仪德育教育关系的探讨

6、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及管理探析

7、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8、虚拟现实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静物摆放中的应用研究

9、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10、日本的书法教育传统

11、浅谈创意计算在教育类严肃游戏中的发展

12、论《傅雷家书》之家庭美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13、高职设计类专业互动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14、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5、基于MOOC的影视艺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16、论美育的本质及其当代使命

17、文化软实力视角下教师群体美育能力的培养与重构

18、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9、将音乐剧与学科教学嫁接能巧妙实现跨学科学习

20、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模式初探

21、高职动漫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22、艺术院校国防教育特色研究

23、试论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24、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25、艺术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26、艺术设计类课程借助慕课平台的大众化推广

27、论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法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积极意义

28、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研究

29、网络资源对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提升的研究

30、亚里士多德悲剧美学在教育哲学上的蕴义

31、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精神气象

32、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33、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变化及其对策--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34、大学生艺术类慕课课程学习现状抽样调查研究

35、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以“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为例

36、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影响

37、艺术院校团体辅导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38、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39、大理定制教育的实施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质性研究

40、高职院校艺术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

41、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研究

42、浅谈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美术教育

43、让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44、谈谈《再塑生命》中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45、浅析初中艺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46、人文素质的美育诠释--人文素质教育的美育内涵研究

47、浅谈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

48、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

49、幼儿园多媒体美术教学实例探析

50、以西方现代设计史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

51、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探索

52、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体艺特色示范校

53、改进美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

54、用影视艺术启发教育者思考

55、如何让少儿艺术培训回归教育本身

56、青岛学生美育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57、河北民间美术现状及引入高校教学的思考

58、高职院校艺术类教育培训研究

59、东北地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研究

60、论翻转课堂与环境艺术教学

61、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当代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新思考

62、浅谈鼓励教育在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63、“互联网+”时代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64、浅析当前高职艺术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制约

65、网络新媒体对艺术类课程教学影响

66、高等艺术院校在线课程开发的趋势研究

67、浅议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少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68、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

69、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现状与思考

70、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案例开发

71、重建诗性主体:当代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

72、论高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

73、视觉文化的视角:人文社科类网络视频课程叙事策略探究

74、职业学校教育不能缺少积极语言

75、关于艺术团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调查研究

76、绘画艺术介入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初探

77、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

78、艺术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79、构筑教学楼外部环境的公共艺术设计

80、艺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定位与对位思考

美术论文1500字 第5篇

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有关美术教育的论文,希望你会喜欢!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想象力,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文化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论文1500字 第6篇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美术论文1500字 第7篇

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它们一致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但由于地域、文化、观念等的影响,在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

本文将以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中国画”和“油画”位论点,对这两大体系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以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区别;联系

画由人为,画的不同,即是人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也是环境文化的不同。

这又离不开人所处的特定的环境和时代。

马克思认为:对艺术的思潮,流派或艺术家,只有从历史的发展中才能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判断它的社会价值,从而便于我们批判的借鉴。

通过中西方绘画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一、中国绘画艺术特点

植根于儒道文化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影响下,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中国画是“人化了的自然”之审美理想的心印,是笔墨概念根与自然发于心源,而又超越自然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线的结合,是情质并发的思想感受。

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实在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往往借助山水、花鸟、虫鱼等抒发个人的情怀,“情景交融”,并将自然物象尽收笔墨之下。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中国画家对待被描绘的自然态度不是被动的、对立的,而是主客观统一的,正如唐朝张b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强调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体验,感受大自然之灵气,吸取其生命之精华,融入自己的心灵与感情,并将自己的感情与精神注入大自然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地步。

这样作画时,便是画家发自心得的感受,有了然于心中之意象,在达到自由地表现自然的富有生命的神韵的同时,也抒发了个人的情怀,表现了画家的心灵、人格与精神风韵。

这就是中国画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形神统一”的创作观念,即形式与内蕴统一的传统艺术思想。

在这种创作观念的影响下的中国绘画,是自由的、写意的,是以笔墨造型的,所以构成的艺术世界是意象的、表情的、意境的。

同时,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

美术论文1500字 第8篇

在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中,举办研究生学术月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是对研究生的学习及实践进行督促和强化,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在读期间的学术交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具有较明显的实践性和多样性,在提升研究能力和培养研究生学习情趣等方面,开展学术月活动是一个富有调动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本文旨在初探艺术类院校中美术学院学生的学术月活动。学术月活动对促进在校研究生,尤其是新生进行自我独立学习意识的觉醒具有十分广泛的作用,就艺术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而言,具有综合类院校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以下从硕士研究生的类型、学术月活动和研究生学习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学术月活动和研究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习的独特性。

硕士研究生以论文作为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即初步在某一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进入研究生教育的最初阶段就要明确目标和方向,而不是仅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炼。导师作为引路人具有指导作用,且硕士生的学习在于创新,其领悟能力并不在课程内,而在课程以外。艺术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一是脱离教科书的局限,在各类书籍中寻找和发现线索;二是要在学习中养成怀疑和批评的习惯;三是加强对实践类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强化。

二、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的特点。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多角度创新拔尖人才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艺术类院校在教育方式中进行了多种探索。诸如举办研究生学习交流、论文成果展示,以及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等众多有利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促进。艺术类院校举办研究生学术月活动,通过交流可以给研究生学习指明方向。学术月活动的交流并非一定要长篇大论,参与者只要对一定阶段的学习感受进行总结交流,让所有研究生从中受益,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习特点举办学术月活动是一项极具针对性的活动。以西安美术学院学术活动月的开展为例,学术月活动结合建校以来秉承“宏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作为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活动计划的举措,目的在于为研究生教学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搭建平台。美术院校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强于文化课的基础学习的情况,从历年来美术学院硕士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果来看,在专业性较强的学生中尤其明显。从研究生的论文报告来看,既体现出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探索,又显示出学生对专业的创新精神。这才是硕士教育追求的教学效果。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的具体开展:

二是邀请在不同学术领域具有贡献的学术专家作学术报告,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启迪。

学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在学术月活动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更加重要,从美术学院中就论文的发表和文章的结构主旨来分析,学术类硕士研究生尤其是艺术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方面具有优势,就论文的发展和创新点来看,其目的就在于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专业和理论知识兼备。符合新时期艺术类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制定的规范。

三、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如何举办学术月活动。

还有安晓东的《秦汉瓦当纹饰形式美的构成》一文,从秦砖汉瓦的文化意蕴出发,来阐述自己对秦汉文化的理解,从内涵和外延上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准,也就是美术史和文化历史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些范例可以看作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新特色,即在学习中梳理脉络,从细节处着眼。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在学术月活动中展露无疑,从每位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状况来看,没有一位学生是长篇大论式的汇报,都是从一个个案分析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系,只有个案研究才能体现出研究生学术活动的价值所在,从个案入手研究性才能充分发挥。

四、专家在学术月活动中的指导意义。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正确的指引,只有通过好的引领作用才能为研究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其中直接的引导人是导师,而间接的引导人是具有深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和学者。专家讲座是学术月活动的一针强心剂,研究生学习注重的是什么,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就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作为直接引路人的导师的研究领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在第一年的学习中,多聆听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讲座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不同领域中的专家正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术月作为研究性很强的学术活动,邀请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丰硕研究成果的学者和专家作报告:

一是能够调动硕士研究生尤其是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专家学者们是如何进行研究和学习的;

二是通过聆听专家的报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三是自身在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当明白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四是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而言多积极听取专家和学者的言传身教。

专家和学者都是在不同领域有资历的带头人,他们的讲授并不针对某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同于对本科生那样进行灌输和普及型的教育,而是将自身对某些研究领域的观点亮出,全靠学生自己理解和领会,因此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也是硕士生尤其是在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高校中学生通过有限时间来进行自我梳理和领悟。

总结:

硕士研究生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举办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不仅检验了硕士研究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而且能够有效反映研究生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学习成果,并且能为其学习方式日趋多元化开拓新思路。

研究生的学习具有自身优势,这种优势需要通过学术月活动这样的形式来完成,学术活动月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意识、拓展和开阔学生研究视野,提高培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美术论文1500字 第9篇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

河南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作 者 : 逯 瑜

专 业 : 美术教育(本)

准 考 证 号 :

成 绩 :

联 系 电 话 :

工 作 单 位 :XX美术学院

完 成 时 间: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国艺术教育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美术欣赏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创造、审美、广博知识、人格境界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

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

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

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美术欣赏起步晚,很多搞美术的人都以绘画实用美术为主,去搞美术理论的相对很少也属于冷门,从而致使美术欣赏很滞后。

眼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文化艺术不断与国外交流沟通及碰撞,美术欣赏被提上发展的日程,目前美术欣赏课正处于在普及中提高这样一个层面上。

美术欣赏从起就成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从体制上看美术欣赏课的地位有很大的改观。

但在现实教学中,美术欣赏课题依然没有改变,从根本上几乎很难改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说的和做的却大相径庭,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门副的不能再副的课,既不统考又不高考(美术专业除外),还是多学点考试用的吧,这样更实惠些。

不仅学生不重视,社会、学校和家长对美术欣赏课的关注也不够。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美术欣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新的教学观认为: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必须是成定论的知识,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接触一些尚在争论的内容。

因此,新课程为寻找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相对广泛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

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现在明星穿着的“破”牛仔裤和学生平时穿的校服问:“这些是美术作品吗?你平时会喜欢穿哪样的服装?”从而引出美的多样性、美的时代性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条件,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使学生感觉到美就在身边,并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

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

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3、创设情景,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

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

4、美术欣赏应从文本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连通美术与社会文化、时代之间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活动赋予美术欣赏教育以丰富的意义,无疑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

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并且对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完成研究报告。

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美术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美术文化的体验与感受。

新课程理念要求,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不要过于追求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研究问题,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

中学生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

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中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

“美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

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

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

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

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

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

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

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

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情感,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饱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

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解放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的确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策传统的和“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及近几十年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过多的政治运动影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这种社会结构偏爱有知识、有技能但因循守旧、被动驯服,因而忽视乃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习”这种人云亦云的能力每个人(包括动物)都有,但遗憾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