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推荐16篇)

蜘蛛文库 4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人物形象,相似性,同中有异,命运,悲剧意识

红楼梦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是成功地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不朽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引人注目的一类是相似性人物形象。对于这类人物形象,本文在这里做一些初步的分析探究。下面具体来谈:

一,相似性人物形象的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相似性人物的形象据相似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初性主、客观条件相似的。可分为两种模式:

⑴ “镜子”式。镜子照物,如实呈现。这类人物关系,就如同照镜子一样,从对方身上可以看见完全一样的自己。出身相似,性格也相似、选择的路也相同。如:贾元春和薛宝钗,赵姨娘和花袭人,王熙凤和贾探春等。以贾元春和薛宝钗为例,他们同是出身很高,非富即贵;品格上同是聪慧贤淑,才华横溢;选择走的路也一样: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而当初薛宝钗上京也是为了要参加选妃。如果不是出了些差错,薛几年之后就是另一个“贾妃”。

⑵ “影子”式。影子和主人的关系有两个特点:①影子和主人,一个是真,一个是幻。②影子和主人原本是一模一样的,影子是主人的完全的类仿。但是由于外界的光线不同,影子会被拉长或者缩短,就和主人有了出入,有了不同。这一类人物关系就是如此。如:妙玉和黛玉,甄宝玉和贾宝玉。他们原初性的出身一样同中有异,地位一样,性情也一样。他们也是真与幻的对立。甄宝玉是真,贾宝玉是幻;妙玉是真,林黛玉是幻。为什么说甄宝玉是真贾宝玉是假?这个问题,学界已有定论,在此不复赘述。至于妙玉和黛玉,笔者要说一点个人看法。学界有说法是:妙玉是黛玉的“影子”。非也!相反,黛玉乃是妙玉影子。为何?众所周知,《红楼梦》普遍运用谐音,那么我们来看,黛玉,黛者,贷也;贷者,借也;黛玉者,借玉也!借的哪个玉?妙玉。为什么说是妙玉?《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黛玉自言自由体弱,三岁时来了个癞头和尚要化其出家。妙玉境况也是这样。不同处在于:妙玉父母允其出家带发修行,而黛玉父母未从。其实,当初把黛玉“舍了”就是妙玉,妙玉就是出了家的黛玉。真是情况是:到贾府的黛玉是幻,修行的妙玉才是真身。

2,主观条件相似,但客观条件不同的。即性格相貌都很相似,但是出身、地位,都不相同的。如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等。

以林黛玉和晴雯为例来说。有下人和晴雯有隙,在王夫人面前挑唆说,晴雯仗着自己娇俏“有几分像林妹妹的样儿”,通过下人之口说出晴雯和黛玉相像的事实。晴雯和黛玉相像处很多:性格也烈,嘴巴也利,也有才气——黛玉之才在诗书,晴雯之才在针线。“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节,宝玉看他病着不忍让他受累,却也只得由他补去,因为,除了晴雯,“别人也补不得”。若说黛玉是写诗的魁首,那么晴雯就是女红的班头。就连死,两人都是一样的死法:凄凉病死核心期刊。相像至此。写晴雯是为了正衬黛玉。

3,原初性客观条件相似的。即出身相似、地位相似,但是主观条件不同,即性格不同的。如:林黛玉和史湘云,花袭人和晴雯,薛宝钗和夏金桂。这一类的,一般更注重其相异处,而不是其相似处。其实同中有异,他们的相似之处很值得重视,其相异之处就是在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出身,地位,家庭背景都很相似,性格却大相径庭,这是由于其个性朝不同的方向发展所致。其实他们本质上初始是一样的。这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来看,她们一个把本我压抑了,以求达到超我;一个是释放本我,不加压制,任性发展。这样导致不同的性格显现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里说的只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此外相似的人物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写这些相似性人物的时候,不仅注意描写他们的相似处,更注重写其相异处,同中有异,而且是突出“异”,在不同处大力着笔,突出不同,突出个性。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把每一个都写“活”,是独特的“这一个”。读者看了,绝不至混淆,且印象深刻。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2篇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红楼梦》**着*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_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_。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_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_。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_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_。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_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_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_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_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_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_。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一天晚上,她叫***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_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_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_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_。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_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_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_(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_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_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_装疯_,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_见一个打趣一个_,她常以_比刀子还厉害_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_刻薄_、_小心眼_。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_孤标傲世、目无下尘,_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_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_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_上智下愚,富贵贫贱_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_诲人不倦_,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_寄生草_四房,便又_与湘云同看_,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_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_。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_接外孙贾母惜孤女_中,黛玉_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_,黛玉之美已见端睨。

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争取婚姻**初步****思想的光辉。在_女子无才便是德_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_性灵之学_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_*词艳曲_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_混世魔王_、_祸胎孽根_、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_仕途经济之道_,从不说这些_混帐话_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_宝玉深敬黛玉_。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3篇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着**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_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_。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_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_。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_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_。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_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_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_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_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_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_。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一天晚上,她叫***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_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_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_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_。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_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_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_(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_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_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_装疯_,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_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_见一个打趣一个_,她常以_比刀子还厉害_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_刻薄_、_小心眼_。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_孤标傲世、目无下尘,_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_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_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_上智下愚,富贵贫贱_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_诲人不倦_,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_寄生草_四房,便又_与湘云同看_,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_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_。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4篇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席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和苛待,社会上受**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军。”可是在波旁****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席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5篇

此文节自《红楼梦》第三回。此回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林黛玉主观视角中写出贾府的豪华显赫,不像西方长篇小说以静态的笔法描述建筑、楼层、家具的文化意味(如巴尔扎克《高老头》的开头就花了不下四千字的篇幅)。第二,用林黛玉的眼光移步换景使贾府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规矩动态化,避免了静态冗长的罗列使读者读后忘前,不能在瞬间构成有机统一感受,削弱专注感,难以在“无意注意”间享受被吸引之乐趣。第三,移步换景,景之动,限于外部视觉,其动人有限。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景之动人,不完全在景,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动人在景中之情,故其实质乃移步变情,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第四,仅仅如此,乃诗之属性。诗之情为单线,而小说乃多人共处,人之关系错综,人之关系互动,情变随之错位。在错位变幻中显现出人不见于表,不欲明言,隐于内心深处的奥秘。

诸多论者习惯于引用原文现成的概括: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把这一点当成全部,无异于把变幻的动态的脉络变成静态的一点,给读者造成一种感觉,似乎林黛玉此等心态自始至终不变,这种不变的静态,则与西方传统长篇小说平面罗列景物之弊略同。以审美情感互动观之,则应着眼于情之因人而动,感人心者,非在情之不变处,而在情之互动起伏、转折错位之过程。论者所谓林黛玉“自尊与敏感”,固然有理,这种自尊起初具有消极防备的性质。如饭后漱口饮茶的程序,“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又如,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谨慎地说:“只刚念了《四书》”。(实质上可能是打了折扣的)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贾宝玉问她:“可曾读书?”黛玉就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充分说明黛玉敏感、乖巧,随机应变,不想让自己高出众姐妹,其防备性的自尊以自谦表现,正是小说在多人之情感互动中,发生错位的心理效果的规律性表现。

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说一句,只是初始的谨慎小心,出于其潜在的社会地位的自卑,但是,这种初始心态和她所遇到隆重而亲切的接待发生矛盾。这一回的回目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其实这个“收养”作为题目与内容并不切合。林黛玉并不是小户人家的孤女为富贵人家所“收养”,而是投亲,且是投奔至亲。她所受到的接待是极其隆重的。她的船一到,“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先是轿夫抬轿,进门以后,是衣帽周全小厮抬轿。轿子停下,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进入内室,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轿夫、婆子、小厮等的服务,不过是礼仪上的隆重,小丫头们所言,则显示是阖府的欢迎,以最高权威的老祖宗贾母为首的热切期待。这种期待不是一般的,在性质上是真挚的亲情:贾母将之“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黛玉也哭个不住”。贾母对黛玉说在诸儿女中“所疼者独有你母”,为之一哭,再哭。此时之哭,就其性质而言,其疼爱超越其他儿女,故对黛玉的亲情之爱超越探春、迎春、惜春,自不待言。故黛玉防备之心渐淡。

从情感脉络来看,与贾母相见形成一个小小的高潮,这只是文脉的第一环节。

第二个环节,也可以说是第二个小高潮,是王熙凤的来到,把林黛玉的地位提到新的高度。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甲戌侧批曰,此文妙在“未见其人,先使闻声”[5],其实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和其三。王熙凤之出现有三重功能。第一,表现了她的声气夺人的个性。第二,表现林黛玉情感的变动,由防备转化为惊异。“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从情感互动和小说营造的氛围来说,则是亲切之悲化为惊异之喜。这一情感脉络之转折甚大,原来是在老祖宗面前的规矩礼数严谨,如吃饭时“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王熙凤一到,突然由老祖宗带头轻松调笑,而且从礼貌语、书面语变为粗俗之口语。第三,这种欢笑氛围又落实于林黛玉受贾母之宠上。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赞美:“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把称赞林黛玉落实到老祖宗身上去。在当时的场景中,这是最高的称赞。接着又为林黛玉母亲早年过世而“用帕拭泪”,经贾母劝说,熙凤立刻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出场的打趣使氛围从温馨变为热烈,伤感变为调笑,这一方面有点表演性,也有不无真诚的表示:“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将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提高到极点。这时,林黛玉当然会明白,在老祖宗面前表现对自己的特殊亲和爱,居然是可以“放诞无礼”的。为了夸张地表现对自己的特殊亲密,就是“放诞无礼”也能讨老祖宗的欢心。自己在老祖宗心目中的尊贵当不难体悟。此时的林黛玉初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紧张陌生防备心态,理所当然地被这种新的上下一致的亲情融化了。当然,这种融洽毕竟是在礼数之内的,因而,在拜见贾赦之后,邢夫人留她吃饭,她以尚未拜见王夫人,自己不能先用餐而婉谢。

宝玉没头没脑地问黛玉:“有玉没有?”黛玉回答没有,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所谓“命根子”,读者知道失玉就会失魂的。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初次见面,就闹出这么大的几乎是危险的动作来,这是从外在效果上写一见黛玉(神仙似的)对宝玉心灵的冲击,这种效果,充分显示出人物情感错位的性质,从现实性说是潜意识的强烈作用,从神秘性说则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关系。

第四个环节是,最大的高潮过后,已是尾声,对于全书,对林黛玉的性格展示来说,却是开端。

至此本回林黛玉心理脉络完整呈现,先是细心防备,后是自然融入,坦然接受超优厚待遇,再是吃惊于一见钟情之潜意识萌动,得到心心相印的呼应,最后引起的却不是庆幸,而是忧伤。对于本回而言是极具特色之尾声,对于林黛玉的性格核心而言,则是逻辑起点;对于全书,尤其是对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而言,其心灵的错位和统一,则才是开端。

很明显,全文动人的是人物情感错位的互动起伏的脉络,而西方叙述学的“视角聚焦”之所以不着边际,关键在于“聚焦”只在固定的一点,而小说人物艺术魅力在于多元线性错位变幻的曲折过程。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沃伦编.小说鉴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李欧梵.世纪末的反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274-275.

[3]参阅秀虹.《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视角[J].语文建设,2012(3);朱玲.《林黛玉进贾府》:人物的出场及文本功能[J].语文建设,2011(7/8).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6篇

(一)外祖母

1.慈祥善良:外祖母在父亲死后对我和母亲的照顾;收养小茨冈;为每个人祈祷;讲怜悯穷人、歌颂正义的故事;教导我不要报复别人;打走欺负外乡人的五个小市民;帮助乞讨的格里戈里;与外祖父分家后该她出钱做饭时就做得很好;对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

2.聪明能干:外祖母在火灾中抢出硫酸盐,有序指挥大家救火;很小就能织精美的花边补贴家用。

3.对他人的忍让:外祖母被外祖父打骂还替他解释;儿子们为争财产而争吵斗殴还照旧疼爱、帮助他们。

4.热爱生活:外祖母在船上欣赏*景色;用诗一样的语言讲故事;充满激情地跳舞、唱歌。

(二)外祖父

1.吝啬:与外祖母分家;分家后该他出钱做饭时吃的不好;一起泡茶要数茶叶片。

2.贪婪:怂恿小茨冈偷窃;卖外祖母的衣物换钱放债;到处借钱放债。

3.专横:不同意女儿的婚事曾一度与之断绝关系;强迫母亲改嫁。

4.残暴:把“我”打昏;打骂外祖母。

5.慈爱(残存的一点人性):提醒外祖母保护母亲;给“我”讲故事,教“我”读书;母亲改嫁后教导我自立。

6.上进:年轻时拉纤,同生活抗争。

(三)阿廖沙

1.重感情:母亲死了,伤心了很久;知道“好事情”被赶走,很伤心。

2.正直:母亲被打,拿刀刺向继父;报复酒馆女主人。

3.热爱生活:建花园、住花园

4.孝顺、懂事:因怕母亲生气没有逃学,卖破烂挣钱,为了母亲接受继父。

5.善良:救了三兄弟的老三,不肯偷窃,总想为别人做一些好事。

6.明辨是非:对外祖父的行为十分厌恶。

7.热爱知识:偷钱去买书。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菁选3篇)(扩展5)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菁选3篇)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7篇

【作品简介】《红楼梦》,**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

《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

一、林黛玉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理想的不受世俗污染的***的化身。薛宝钗是一个世俗的**的冷利美的世俗佳人的形象。

据书中介绍,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草,她来到世间,不受世俗中封建气息所污染,由着自己的的性灵感受着生活,具有浪漫**。

林黛玉的真是指她生活的率真,不加掩饰自己的感情,爱耍小性子。例如,贾宝玉去探宝钗,两个人在那里欣赏各自佩戴的宝玉和金锁,这具有“金玉良缘”的预兆让黛玉很害怕。可巧林黛玉也来探视薛宝钗,看见了他们在房中互相欣赏那两件婚姻象征物,她有些吃醋,于是就说:“哎呦,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言外之意是:既有了我,为什么又来了一个薛宝钗呢?黛玉因为喜欢贾宝玉,因而就不加掩饰自己的感情,流露出少女特有的醋劲。宝玉要吃冷酒,宝钗劝他不要吃,他就不吃了。黛玉借说雪雁说:“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她,比圣旨还遵些。”这全是出于一个少女真情实感的流露。恋爱中的少女,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醋意,任他泼洒,这也正是她性格率真的地方。再如,宝玉挨打,林黛玉心疼宝玉,“两眼肿的像桃一样。”满面泪光。在黛玉看来,心疼就是心疼,不必拐弯抹角,非常率真。

林黛玉的善是指道德上的善。例如,在对待金钏之死,对待贾宝玉祭祀金钏的行动,林黛玉借戏评说:“这王十朋(剧中主角)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这江边来做什么!俗话说:‘睹物思情,’天下的水总归一流,不拘那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从这语义双关的戏评里,可以看出黛玉是同情金钏的不幸,这表现出她的善良,但她为宝玉的身体考虑,不必跑出去很远,这又说明她对心上人的关心,同样表现出了她的善良。

林黛玉的美是指它的外表美和品格美。林黛玉的外表美可以从宝玉口中得知:“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女子人间少有,天上难寻。林黛玉的品格美是她的清高孤傲,不为世俗污染。由于黛玉具有诗才,因而具有浪漫文人的清高孤傲性格,常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离,接近自然,体验自然远离世俗,在别人所不能捉摸的意境中生活。宝玉认为北静王所赠的鹡鸰香串非常珍贵,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掷于地。在黛玉看来,这俗物仅是烟云罢了,只不过俗人眼中的珍物,对于她来说,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珍贵的,这正体现出她的品格美。黛玉的品格美还表现在她对人非常真诚。例如,香菱学作诗,黛玉就教她,告诉她做诗很简单,只不过*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香菱做了几首,拿给宝钗看,宝钗说:“都是颦儿把你引的,你本来呆头呆脑的,何苦自寻烦恼,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她瞧去,看她怎么说。”在宝钗看来,香菱根本就不配作诗,她看了都不好,何况才气横流,心高气傲的林黛玉!不料黛玉看了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辞**。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多么真诚的老师,这也体现了黛玉的品格美。

与林黛玉相对应的薛宝钗的冷是指感情上冷漠,缺少浪漫的真情。薛宝钗是现实生活中**思想的**,是一个利己**者,现实不允许她用真情,不允许没有规范,因而她感情冷漠,缺少浪漫真情。她为了做好人,就要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同样是对于金钏之死,林黛玉是同情,而薛宝钗明知道金钏之死在于王夫人,而她为了讨好王夫人,就说:“姨妈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玩,失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到处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的气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金钏之死宝钗没有责任,然而她为了讨好王夫人,竟然捏造事实,颠倒黑白,,污蔑无辜的死者,这种踩在受害者尸体上往山爬的行为,多么冷漠,无情。

薛宝钗的利是指薛宝钗是一个现实社会中十足的利己**者。纵观《红楼梦》,薛宝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绝不会为了别人去做一点**。在元春省亲回来时,要姊妹作诗,她看见宝玉写了“红香绿玉”的字样,教她把“绿玉”改成“绿蜡”,她的目的是为了为了讨好元春,好借元春之力进宫,并不是为了宝玉。贾母喜欢热闹,看戏的时候她就专点《西游记》这一类闹戏,为了讨贾母欢心,从而喜欢自己。金钏投井而死,王夫人心里懊恼,宝钗为了讨好王夫人,却不惜落井下石。即使她特别同情邢蚰烟,也是为了选中一个好弟媳。最可恨的是,她本来就不爱宝玉,但为了宝玉夫人这一地位,她不惜**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把宝玉的躯壳抢过来。她所作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自己能顺利地登上宝玉夫人的地位,因为她知道,恋爱在宝玉,而婚姻的决定在于别人。而那个时代,**恋爱只能是悲剧,为了做宝玉夫人,她就极力讨好宝玉周围人,从而为自己登上宝玉夫人地位铺*道路。

二、林黛玉的人生目标是恋爱,追求真爱。薛宝钗的人生目标是做人。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8篇

林黛玉,**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贾宝玉同住。后来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由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2] 。无奈在封建礼教**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人物分析: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

她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

祖上曾封列侯,到她父亲一代便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

林家支庶不盛,门庭单薄。

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

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

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

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

她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

使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使她用真率与锋芒抵御、抗拒侵害**,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着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就彼此达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照见了对方。

他们由青梅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

初恋时的缠绵和牾都还带着孩童的幼稚和单纯。

自林黛玉扬州奔丧回来,他们的恋爱进入热恋时期。

他们爱情的思想原则逐渐明晰和自觉起来。

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着彼此“知心” “重人”、忠于自我,与“金玉之论”以及封建**秩序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一的爱情。

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贾宝玉的真心,一旦得到贾宝玉的肺腑之言以后,她的感情便趋于*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心转而对**环境的深沉的忧虑。

“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个恋爱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发生矛盾。

一、是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进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相冲突。

二、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一丝一毫的调和余地。这两样冲突的东西,要么两人都放弃,要么每人只能拿一个。

这世上的规则,没有人可以不放弃一些东西而获得另一些。越是锦衣玉一长大的,越是在要作出选择的时候,左右不前。越是从小捧月一样的被伺候着,越是一点点现实就被打击的不愿思考,不肯相信,逃避。最下下策的选择。

人们的出生是无法选择,有着贵贱不一的不公*。

可是,我们所要走的路,面对的困难,以及我们所背负的责任,也因为出生不一而轻重不一。

在帝王将相中,一个小错误,一次小小的任性带来的很可能是家族的放弃,这样的府里有的最多的就是踩低捧高的人。接下来要么像废物一样被养着,但至少不会**。要么用剩下的一切把自己变成一颗用的棋子。

这个时候,当初的不公*,谁又知道是好是坏。

怎么样的状态算是幸福,怎么样的生活才算如意,又有谁能说的情道的明的呢。

制造悲剧的不是贾母、元妃或王熙凤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在君主立宪制这样的**下所产生的教条封建**。

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

林黛玉的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择林黛玉的意思。

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玉。

贾母是一个绝对利己的享乐**者,她晚年生活需要的是甜、闹和团圆,尤其需要贾宝玉伴随在身边,贾宝玉的任何不虞都将破坏她晚年的安宁。

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随着家长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家长便把他们的缔结“金玉良缘”的意愿一次又一次的暗示出来;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剿杀贾宝玉身边的反抗**,并且把**的圈子越来越紧缩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

**多病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到幸福**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恃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

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终于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的夏娃

《红楼梦》把自己为**民族所确立的全新的人物谱系合盘推出。也就是说从情性的角度出发,《红楼梦》为**的新的人性观确立了楷模。

在《红楼梦》看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应运而生,属传统认可的大仁谱系;蚩尤、公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恒温、安禄山、秦桧,应劫而生,属传统否定的大恶谱系。但是实际上却都不值一提,《红楼梦》以“修治天下,挠乱天下”八字评语,表露了自己对这一评价的不屑。而对“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 又在万万人之下”的“情痴情种”、“逸士高人”、“奇优名倡”,例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红楼梦》则倾注了全部的深情。显然,这不谛是为**历史确立了全新的人物谱系那么,谁是这个全新的人物谱系的**呢?宝玉跟黛玉。

我始终觉得,宝玉是**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是**文化史上的亚当。**文化的亚当比**文化晚了很长时间,但是毕竟出现了,宝玉就是亚当。他**着**的男性意识的第一次的觉醒。

至于林黛玉,我说她是**文化中的夏娃,是女性中的女性,女人中的女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萨宾娜评价托马斯说:“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林黛玉同样如此,她是传统社会这个“媚俗的王国里”最叛逆的“**”。不但从来不去劝宝玉“去立身扬名”,从来不说功**禄、武死战文死谏之类混帐话,而且全部生命就犹如花朵、犹如诗歌,不为传世,不为功名,只是生命的本真流露、灵魂的激情燃烧。一次“葬花”、一次“焚稿”(黛玉临死关心的也只是自己的“诗本子”,而她用“焚稿”来“断痴情”,也说明她是将诗与生命等同。美的东西不在,那她也宁肯不在),恰似精神祭礼,展现出她的惊世奇绝,“葬花辞”则是她自己所作的精神挽歌,“花谢花飞飞满天”,“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历史上咏叹鲜花的很多,鲜花盛开的时候,都去咏叹,鲜花不盛开的时候,就咏叹:哎哟,你当时为什么不开得好一点儿啊,是吧?但是,只有林黛玉才意识到,鲜花的衰落是生命的可贵的一次性的最重要的昭示,所以她去葬花。

确实,在**文化的历史里没有人比她更懂得如何去呵护生命、呵护美、呵护爱。她对美的**,对爱的**,对人性的尊严的**是无以复加的。她在繁华中感受着悲凉,那遗世**的风姿,睥睨一切的眼神,足供我们万世景仰。至于“质本洁來还洁去”,则是她以亘古未有的“洁死”对于龌龊不堪的男性世界所给予的惊天一击。**文化里女性意识的最早的苏醒,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妩媚的春天,面对“良辰美景奈何天”、置身“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突然觉得,哦,生命特别可爱。这是**的女性第一次朦胧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美。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觉醒。真正的觉醒是谁呢?是林黛玉。我们看一看林黛玉的葬花,看一看林黛玉对美的那种极度**。我们就知道只有林黛玉才是**文化里真正值得自豪的夏娃。

实际在《红楼梦》里林黛玉不是最美的,也不是最有文才的。秦可卿、薛宝琴、晴雯的美都要超过她,诗才她也不是第一,肯定是宝钗,你看《红楼梦》,凡是一到背书的时候,都是宝钗来背。为什么呢?她有学问啊,像个学者。什么叫学者?学者就是知道的比别人多的人嘛(笑),但是黛玉最有灵性,是**文化里面的第一个女性,这一点宝钗就不如她了。宝钗只是雌性。黛玉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真正的女性,凡是女性所有的,她都有,凡是女性所没有的,她都不要,她的对于美的呵护、对于情感的看重,对于生命的珍惜,对于爱的固守,都实在令我们惊艳啊。你看她临终前所做的是烧诗帕,为什么呢?说明凝聚着美与爱的诗对于她来说,实在是比什么都重要啊。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在整本小说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整个人为了爱生又为了爱死,从前世开始,她就是受了神瑛侍者恩惠的绛珠仙草,因为无法回报,而变得忧郁多情,当然这个多情的对象是仅限于神瑛侍者,也就是后来的贾宝玉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前世,再加上这一世的身世等原因,使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非常的鲜明。

那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毫无争议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林黛玉都可以引用到自己的身上来,从而变得更加的愁苦和忧郁。同时在林黛玉小的时候,因为读书很多,所以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又有了孤傲这一说法,她目下无尘,不屑于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才常常和大家有隔阂,而让她觉得唯一的安慰就是贾宝玉,所以等贾宝玉成亲之后,林黛玉最终身亡,这应该说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演变而来的。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还有着自卑的一面,这一点从她刚进贾府时就有所显现,她步步小心,事事谨慎,可还是免不了自卑难过的时候,于是林黛玉用自己超强的自尊心来掩饰这一点,在史湘云笑闹着说有个戏子和林黛玉有些相似的时候,她的自卑或者说是自尊心又受到了刺激,于是在回去之后便和贾宝玉发生了争吵。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促使她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悲剧结局,其实这也是早在故事开始时就已经写好了的。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激荡了点点凄凉,流泪而来,流泪而去。黛玉本就该早早结束命运,并不是黛玉你的命弱。只是,倘若让你见证了贾家的衰败,你恐怕就要落泪到虚脱吧!扑蝶的宝钗,你生性活泼,令贾母喜爱,赐与同宝玉的婚姻。卧石之上的你,湘玉。活泼开朗,醉卧花丛,美如画中,只可惜与黛玉一般,父母早逝。

林黛玉

想当初,你来时,贾家富丽堂皇,老祖宗待你亲切,家中的姐妹也陪你左右。衣带飘过,孤寂的背影,回眸一望,薛宝宝也来到贾家,宝玉因为宝钗而又些疏远了你,你又流了一夜的泪。想起你曾在树下葬花,感叹悲惊的人世。至此回想那日,你的眼泪,轻轻的待在脸上,泪眼朦胧中,你好似已经知道宝玉与宝钗联姻,心中又气又愤,你把手娟拿来,又撕又扯,你明白自己已经恨透宝玉。我想,何必要这么折磨自己?你把珍藏的信全拿出来,一份不落的扔进了火盆,只剩下了对他的思念。你断然,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了却痴情。我爱黛玉,爱她的断然。

薛宝钗

蘅芜苑清冷还犹自荡漾着,你艳冠群芳,能力超群,被冷香丸芳芳所笼罩的你,心情自然。遥想曾日,你与园中众姐妹一同吟诗做画,笑语晏晏,也会讨老祖宗的喜爱。自己何尝不是大观园中最漂亮最讨人喜欢的?但,当你成婚之际,当他掀开头盖之时,宝玉的惊诧怨恨的'眼神一下子对了上去,从那以后,你便不愿直视他的眼睛。留?已留不住!人在心不在,宝玉早想出家当佛。然后他,自已就走了,没有一点对你的怀念。但你仍坚强着,偶尔在思念。我爱你的坚强。

我爱黛玉的断然,爱宝钗的坚强,因为她们,我爱红楼梦。

写后小记:她们的故事,已成为千古绝唱,在书中,无法挽回的结局,在心中,却早已变了千回,黛玉的下场是遗憾地,宝钗的下场是痛苦的。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差别在哪

在《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

既然她们俩的命运如此相似,那么,撇开世俗的偏见,对她们的性格做一些比较。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尽管黛玉逐渐明晰宝玉对她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毕竟不如宝玉见惯**场,看尽人间的世情百态,因此她无法理解宝玉的那句你死了,我当和尚的誓言,反而甚为着恼。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执着,显露而又坚贞的,王熙凤甚至逗笑她是未来的贾家媳妇,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由此看来是路人皆知的了。但她仍不放心,在未得到最高**者──史太君的肯定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的。她不容许贾宝玉对其他女子有任何好感,而且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无法处便拿宝玉出气。尽管她希望宝玉能不介意这些传说看来其实最介意的是她自己。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曾立誓要谨小慎微,不被他人取笑,而她采取的方式则是先取笑别人或者过分自卫,史湘云吐字不清晰,她就笑其将来嫁个爱哥哥,可是当史湘云笑言她与一戏子相像时,她就受不了了,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自悲心理不容许任何人拿她开玩笑的,就这样,她带着自悲与自卫的包袱越滑越远。

黛玉*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的?在见识了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终生归宿之所在,但她并未形之于色,而是绐终做着恰如其的隐忍。*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温厚、贤惠而又识大体。从她的身上,也不光看到了她作为封建女子的闺房形象,更看到了她作为一名旷世才女的不朽丰貌。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别移了性情到苦劝其兄薛蟠不要胡作非为至协理荣国府,将大观园让与下人劳作,以节省开支,让我们领略到薛宝钗的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姑娘。

一般来说,宝黛二人通常被理解为反叛的典型。实际上,宝钗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以讽当朝: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嘲弄了**昏暗无道,贪得无厌。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没见她说过其他偏激的话,她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给这个世界致命一击,因此在反抗与忍受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介点,

较之宝黛,她是否更聪明些?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他们的力量毕竟太小了,何况又还时时希望得到封建**的认可,也就只有苟延残喘的分了。封建**最终是胜利了,这是《金陵十二钗》中预示好的。这位封建文人最终放不下对**者的幻想,放不下对封建**的维护,用自己的笔残酷地为他们三人的挣扎划**句号,从而让整个梦最终成为一场空。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剖析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性格 形成因素 分析

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一)性格敏感细致

仔细研读《红楼梦》,发现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性格首先是非常敏感并且又是细致的,通过她在贾府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就将敏感并且细致这一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性格上敏感细致是大部分女孩子的共同特性,但是林黛玉在这一性格的表现上却是有点过分了,甚至在别人交谈的过程中,林黛玉会一直反复寻思,总是认为别人是在谈论自己或对自己指指点点,性格上比较敏感的人,大部分也是性格比较细腻的人,这些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说是非常强的,从客观层面上来分析,细心是一个人非常好的品质,他可以让人在做事方面更加严谨细致,但是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细心敏感,由于受到外界和自身方面的种种影响,她的细心特别是敏感都是异常过重的,这样不仅不会给她带来好处,反而使生活变得非常累,身心疲惫,有时候由于自己的过于敏感还会使得她自我封闭,慢慢的自己生活的整个圈子就会变小了,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生活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林黛玉敏感细致的性格使得她心理负担极重。

(二)性格淡泊

林黛玉的性格可以说是淡泊的,这种淡泊的性格充分体现在林黛玉对待贾宝玉的态度上,林黛玉可以说是读过很多书,文学气质极佳的女子,所以她整个人散发出的淡泊的气质也是不足为奇的,在与贾宝玉的爱情中,林黛玉只是以最纯洁的态度去对待贾宝玉,并没有因为贾府的财富,特别是林黛玉家道中落,实在没办法而寄居在贾府中,她也没有放弃自己淡泊的气质,完全没有想着贾府的荣华富贵,她只是单纯的爱着贾宝玉,可以说对待贾宝玉的感情是纯洁的。此外,林黛玉淡泊的性格在她平时的生活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无论是对人对物,可以说淡泊是林黛玉的一种个人气质。

(三)性格真实

林黛玉的性格也是非常真实的,这样的性格在她在贾府的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林黛玉对自己寄居在贾府这一事实非常清楚,但是还能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通读全书,发现林黛玉的性格也有瑕疵,那就是心思重,尖酸刻薄,但这却是对林黛玉性格最真实的表达,俗话说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女孩子,但是全书对于林黛玉的描写还是非常肯定的,但是对于林黛玉的弱者形象也是描写的很到位,这样的全面描写恰恰是将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真实表达的很是到位。另外,林黛玉敢于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是非常可贵的。

(四)容易伤感

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性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容易伤感,并且在《红楼梦》的书中也是对林黛玉的这种性格描述的非常到位,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黛玉葬花”,就将林黛玉的这极易伤感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林黛玉将花比喻成自己,她认为花也是有生命的,所以对于花的死去他表现的很是伤感,同样映射的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伤感,对自己身世的伤感,对待自己爱情的伤感等等,在贾府这样的复杂大家庭中林黛玉的伤感性格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这些伤害是她变得更是伤感,周围的人认为她的这种伤感性格是不好的,开始慢慢疏远她。

(五)绝顶聪明

林黛玉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极其聪明的,她的聪明之处在她生活在贾府中的表现很容易看出来,林黛玉的聪明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林黛玉对待生活深刻的感悟所体现出来的,这样聪明的性格使她对待贾府中的不同人物的态度又都是不同的,聪明这一性格可以说对林黛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但是又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林黛玉的聪明是需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的。

(六)悟性极强

林黛玉的悟性可以说是极强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看出来,一般在别人进行谈话时,话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黛玉就能分析出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说明林黛玉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样的能力除了与林黛玉自身的家庭及教育有一定关系,还来自生活在贾府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还有就是来自于薛宝钗等人在爱情方面给自己的竞争压力。

二、林黛玉性格形成因素分析研究

(一)身体虚弱,抑郁性气质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林黛玉从小身体虚弱,这从她刚一进贾府的门就能表现出来,刚进贾府,大家都看出她身体是非常虚弱的,然后纷纷去问她身体到底是什么状况,为什么不吃药对其进行治疗呢,到底得了什么病等等,林黛玉的回答是她从小就是这样,一直体弱多病,从小就开始吃各种各样的药,到现在也没有断药,并且去看了各种各样的名医,开了各种各样的方子,但是对她都没有用,由此可见,林黛玉从小就是身体很虚弱的,只能一直不断吃药来维持,这样虚弱的身体就给林黛玉的性格蒙上了灰暗的特点。

(二)父母双亡对林黛玉性格的影响

随着林黛玉父母都相继离世,这种痛失双亲的遭遇对于林黛玉的性格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是林黛玉复杂性格形成的关键诱因,随着林黛玉父母双亡,她就变得孤苦无依,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然后去别人的家里寄居,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一回中,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这样问林黛玉:你的父亲现在已经年过半百,不会再娶妻了,况且你又是从小体弱多病,年纪又是这样小,你既没有母亲的调教指导,有没有兄弟姐妹对你扶持帮助,现在去投靠你的外祖母和舅舅去,正好以解我心头之患,不用再牵挂你,为什么不去住呢。林黛玉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挥泪与父亲道别,由此可见,林黛玉背井离乡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这样林黛玉就觉得自己的身世是非常不幸的,从小心灵上就受到了伤害,自己在心里始终有一个过节。

(三)家道中落对林黛玉性格的影响

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一个家庭在整个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由于林黛玉家一开始是非常的兴旺的,林家可以说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特别大,林黛玉的父H林如海的祖父受到皇帝的恩宠,世袭列候,但是到了林父,只是科第出身,也算是书香望族,但是毕竟子孙有限,林家逐渐没落,在一个充满着人情世故的家族里,人的整体价值与她的家族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和她的生活环境及家庭环境都是有一定关系的,并且还与林黛玉自身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就林黛玉这一主人公的性格形成的因素分析时,综合了各个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全民分析,《红楼梦》这一本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积极重要的价值,并且林黛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也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无论是小说中的体现还是通过影视作品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格,并且她对爱情的执着,无视周围人的眼光等这一系列的特点都将黛玉这一人物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刘复汉.试从林黛玉诗词看其性格[J].青年文学家,2014,(02)0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黛钗合一;《红楼梦》;理想人生

一、“钗黛合一”反映曹雪芹“兼美”人生理想

在黛玉和宝钗身上分别体现出道家和儒家的两种处世哲学,此二人,一个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一个维护封建传统道德;一个至情,一个至理,反映出曹雪芹对儒道两家的观点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儒道两家实现互补、共同推动的结果,“黛钗合一”实际上是对儒道两家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直接阐述,道家超世的智慧以及儒家人世的精神共同构成哲学,“儒以道为因,道以儒为果”,具有哲学的共同特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概括为儒道互补,两大思想体系互为补充,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机制。曹雪芹一生坎坷,既想进入经济仕途报效祖国,受到现实影响又不得出世隐居,这也体现出曹雪芹复杂矛盾的性格。

曹雪芹是否对黛钗二人持有相同程度的情感,有所偏爱,答案可以从《红楼梦》的描述过程中进行揣测,在安排结局之时,宝钗始终坚持克制自己、修炼自己,隐藏起自己的心,坚持社会的最高要求标准,却未能获得真正幸福,纯真任性的黛玉求仁得仁,最终泪尽而亡。

宝钗在待人接物各个方面做到了无可挑剔,却透露出她冷静背后隐藏的冷漠。曹雪芹在创作出超凡脱俗的林黛玉以及叛逆人性的贾宝玉时,赋予薛宝钗这一角色的,恐怕更多的则是对这一人物的同情之感。在宝钗身上,一方面体现出具有极高教养性,另一方面则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丢失自己的“真”,这也是对宝钗性格的研究中一直受到争议的部分之一。实际上,黛钗二人角色各有所长,曹雪芹将二者的优势都进行了极致发挥,展现出的是物极必反的实际效果,如果将两人的优势进行恰到好处的结合,便可概括出曹雪芹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轮廓。

二、“钗黛合一”体现出曹雪芹的人生哲学

《红楼梦》中曹雪芹在薛宝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人世哲学,又被称为现实主义哲学。从封建正统的角度来说,正统思想要求男子读书明理,对女子则要求“无才便是德”,用三从四德束缚女子,在小说中,曹雪芹点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分别在第八回、第五回中用“安分随时”、“随分从时”等词语。例如,小说中薛宝钗多次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立功扬名,或者劝导林黛玉不读“杂书”,对黛玉所作之诗《五美吟》评价:“作诗写字,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女子总以贞静为主,咱们这些姑娘……倒不要才华名誉”,宝钗还劝黛玉多做些“针黹纺织”之事。整部小说对宝钗这一性格进行了反复渲染,又如,在第四十九回中宝钗批评香菱、史湘云讲诗作经不是女儿家正经事,会被有学问的人笑话不守本分。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宝钗的内心思想呈现出严守封建道德,重视实用功利,对文学艺术之类不重视的特点。封建社会的正统还严格要求遵守尊卑上下的社会秩序,宝钗身上体现这一处世哲学的最为经典案例在于她对金钏的死的评价之中(小说三十二回):“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小说四十四回中宝钗在安慰被无辜枉打的平儿时,安慰平儿说:“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言语中反映了宝钗思想意识之中明显的社会等级观念。宝钗的人生哲学,与当时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切合,所以受到了以贾母和王夫人为代表的等级的喜爱。

《红楼梦》中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出世哲学,又被称为理想主义哲学。林黛玉含有不同于俗的性格,在严格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的社会之中,林黛玉未曾要求宝玉朝仕途经济方向发展,反而在宝玉追求自主自由的道路给予极大支持,黛玉以卓越的才华在众多女子中遗世独立。例如,在元春回府省亲时,黛玉所作之诗,尤其是替宝玉所作《杏帘在望》让元春眼前一亮,无论是感叹身世,还是哀挽春意,黛玉的情思寄寓在了点滴诗情,相对于同样善诗的宝钗而言,黛玉以诗寄情,宝钗则更加重视技巧以及学问。

宝钗与黛玉可谓为“红楼双秀”,当前学术研究有观点认为,宝钗为贤德之美,黛玉为清标之美,还有认为此而人分别代表的是两种古代士大夫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统,在宝钗身上,体现出曹雪芹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以及审视,在黛玉身上,则反映出曹雪芹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与执着坚持,对人性中的美好的呼唤。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11篇

(一)外祖母

1.慈祥善良:外祖母在父亲死后对我和母亲的照顾;收养小茨冈;为每个人祈祷;讲怜悯穷人、歌颂正义的故事;教导我不要报复别人;打走欺负外乡人的五个小市民;帮助乞讨的格里戈里;与外祖父分家后该她出钱做饭时就做得很好;对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

2.聪明能干:外祖母在火灾中抢出硫酸盐,有序指挥大家救火;很小就能织精美的花边补贴家用。

3.对他人的忍让:外祖母被外祖父打骂还替他解释;儿子们为争财产而争吵斗殴还照旧疼爱、帮助他们。

4.热爱生活:外祖母在船上欣赏*景色;用诗一样的语言讲故事;充满激情地跳舞、唱歌。

(二)外祖父

1.吝啬:与外祖母分家;分家后该他出钱做饭时吃的不好;一起泡茶要数茶叶片。

2.贪婪:怂恿小茨冈偷窃;卖外祖母的衣物换钱放债;到处借钱放债。

3.专横:不同意女儿的婚事曾一度与之断绝关系;强迫母亲改嫁。

4.残暴:把“我”打昏;打骂外祖母。

5.慈爱(残存的一点人性):提醒外祖母保护母亲;给“我”讲故事,教“我”读书;母亲改嫁后教导我自立。

6.上进:年轻时拉纤,同生活抗争。

(三)阿廖沙

1.重感情:母亲死了,伤心了很久;知道“好事情”被赶走,很伤心。

2.正直:母亲被打,拿刀刺向继父;报复酒馆女主人。

3.热爱生活:建花园、住花园

4.孝顺、懂事:因怕母亲生气没有逃学,卖破烂挣钱,为了母亲接受继父。

5.善良:救了三兄弟的老三,不肯偷窃,总想为别人做一些好事。

6.明辨是非:对外祖父的行为十分厌恶。

7.热爱知识:偷钱去买书。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12篇

今存《红楼梦》高鹗续写后四十回本是公认最好的。结局是因王熙凤等人使用掉包计,黛玉含冤而死。薛宝钗虽嫁与宝玉,但不久贾府被抄,贾家主仆受尽牢狱之灾,最后薛宝钗被卖,由袭人夫妇收留,宝玉则不知去向。

一、形象大于创作

形象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这里指的是狭义的形象,即人物形象。

“形象大于思维”,是指文学艺术的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大于形象本身,即“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想象、联想形成再创造。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这分析加工改造都是在每个个体的学识经验、修养思想之上进行的,而不同人的学识经验、修养是不同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形象大于思维”是如何形成的了。以下面这则寓言故事为例: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后因以“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译文: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这都是想象惹的祸啊。

回到《红楼梦》续本,高鹗为什么那样安排林黛玉的结局呢?

二、士文化精神的体现

“质本洁来还洁去。”屈原发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这种高洁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人乃至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朝秦暮楚的时代,可因为他是楚国贵族,更因为他曾任三闾大夫,所以他至死也没有迈出楚国疆界半步,他的精神流传至今,成了文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诠释。

黛玉一躯病体,双亲早故,却也一生高洁自傲,这个污浊不堪的世界,与她格格不入,她尖酸刻薄,使性子,流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孤傲地叛逆着礼教。她美在“才华馥比仙”;她美在:“气质美如兰”;她美在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她美在对世俗的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她美在弱不禁风,让人生怜;她美在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这万种风情万端的禀性正是中国文人所欣赏、所秉承的。中国文人虽不如黛玉“手无缚鸡之力”,却如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如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高鹗续本对黛玉结局的安排正是体现了中国士文化精神。

因为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缺失,所以高鹗就按自己的意愿续写了,可也许是上天有意安排后四十回缺失,谁说不是呢?

三、想象和联想使艺术形象更具魅力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13篇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14篇

一、揭示生存环境,暗示人物命运

环境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人物的活动场所,环境决定了人物的活动和思维。所以,在关注探究人物形象的时候,就需要关注人物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的构成,人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作品中人的语言与活动都是社会环境的具体表现。他们既是环境的构成者,也是环境特征的反应者。他们共同揭示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暗示主人公的命运。

如,《祝福》中,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成因,就需要分析她生活的鲁镇的环境。而这可以从“我”入手。从“我”与鲁镇的关系来看,鲁镇是“我”的故乡,“我”是生于鲁镇、长于鲁镇的而现在生活在外的人。“我”对于鲁镇和鲁镇的人,鲁镇和鲁镇的人对于“我”,原本都是彼此熟悉的,我对鲁镇本应有眷恋的情感,但是原文却没有如此的表述。“我”对于回鲁镇过年,只是一种仪式。在鲁镇,所有人都没有变化,他们依然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是隔阂的。而“我”是从外面的世界回来的,“我”与他们除了礼仪上的寒暄与交往外,就没有更多的话可说。四叔将“我”晾在书房,实则是“我”被故乡的人排斥了,因为“我”和他们已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已经话不投机,难以有交点。“我”与故乡是隔阂的,“我”与故乡的人是隔阂的,“我”在“我”的故乡是孤独的。这个就是鲁镇呈现给读者的环境特征:人与人之间都是隔阂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由此,就不难推测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在这样的环境里的遭遇和命运,也就不难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二、塑造原始形象,丰富人物内涵

三、前后对照比较,奠定性格特征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15篇

一、黛玉的身世原型与叙事结构

林黛玉在《红》中有两重身份,一前世绛珠仙子,二贾府外戚,即贾母的外孙女。不论对《红》的结构进行何种划分,这两重身份对于故事整体的结构搭建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林黛玉的成长和际遇也正好照应了整个叙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铺设。

首先是黛玉作为绛珠仙子的原型。此身份对应《红》神话叙事,其命运起落暗合了故事始末。在这个神话的叙事模式中有两位相关人物,一是宝玉,即神瑛侍者(或说顽石);二是黛玉,即绛珠草。故事是以两人在顽石的见证下转世下凡历经红尘的经历展开。因此,以绛珠草的经历来理清《红》的结构合情合理。文中由“前世姻缘”的母题呼应出“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结此案”也可说明黛玉原型对整个故事具有统序意义。绛珠草身为仙子的她本不该动凡心,正因太过多情才卷入一场以生命抵债的悲剧。绛珠草一场枉然的际遇也正照应了整个故事不过一场空虚幻梦的寓言。

再以林黛玉转世为人看贾府内外故事的展开。首先,贾府内的故事是以林黛玉入府打开序幕的。对府内景作一番自然而然地描写利用的就是黛玉“外戚”身份之便。借由她眼来发现、审视周围环境,既对府邸规模有了交代,又对贾家人形象外貌一一介绍,因而人物依次登场的整洁秩序之功实归黛玉。其次,从黛玉初入府内的感受来描写整个贾府内的生存状态,又对这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作了全面的刻画。从她的态度看出她面对这样场景的无力与屈从,这同时还暗示了大多数寄身于此的女性人物的命运。再次,因为是寄人篱下,她个人的荣衰与贾府兴衰之间的关联其实是间接的。黛玉终究未能嫁入贾府,故从结构上来说,林黛玉这条线索相对来说可以保留一定的独立性。这种从一个旁人的身世来关照一个家族盛衰的形式,可以使两者间维持一定距离,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平行。而平行又相依的开放性叙事借用林黛玉这个人物的身份来搭建确是尤其恰当。所以我们看到黛玉死是在第九十七回,宝玉出家是在第一百一十回,同时也是薛宝钗被辜负和抛弃。贾府其他重要人物凤姐、三春、贾母等死难结局均是在黛玉之后发生。黛玉故事率先结束并非巧合。相互照应中又出现空隙的结构可使故事发展不必局限于主人公一人生命的始末。同时,黛玉和其他几个相关家族人物的故事虽不在同时落幕,但同是凄惨散去。这样的收尾又与人物结局相照应,整个故事始末与黛玉历经总体契合一致。也就是说整个故事正是以黛玉为载体巧妙构建如此先合又开,最后又合并在一起的叙事结构。整个故事的结构起伏跌宕、有始有终也成功刻画了黛玉形象的复杂性与完整性。

二、黛玉的地位与情节设置

林黛玉在《红》中地位特别:一黛玉在《红》众多女性之间、二黛玉在宝玉而言、三黛玉在贾府家长以及仆人眼中各有不同。

其次黛玉在宝玉心目中有绝对的重要性。从两人恋情的发展来看,黛玉入府引宝玉出场,两人都谓似曾相识,而宝玉见黛玉无玉便恼,此举立刻表明黛玉在宝玉心中的意义。冥冥中也预示着两人未来纠结的情感世界。第五回来了薛宝钗,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同时登场,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三角恋情拉开序幕。金陵十二曲中第一曲《终生误》更是一语成谶:“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在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较量中,由宝玉的态度可见黛玉在其心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也是在二玉成长、宝黛钗三人之间情感纠葛情节发展中得以渲染。

最后林黛玉在贾府中地位的转变同时也是故事情节的转变。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源于贾母,即她是作为贾母最为疼爱的外孙女而获得尊贵的身份。贾母疼爱外孙女至将她从家中接来亲自抚养的程度,这使黛玉一入府中便受到众人的慎重接待,单以王熙凤这个“总管家”的十分恭维和赞美就能体现。但在小说第四十五回黛玉向宝钗推心置腹时说自己“不是他们这里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此处虽主要显示了黛玉性好顾影自怜,心思极为羸弱敏感,但仔细分析她在贾府中的实际处境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如贾政、王夫人选定宝钗作儿媳妇,对黛玉的婚事安排却全然不顾。再是黛玉葬花的忧伤也并非是她自己想不开,只看黛玉死的场景是何等的凄惨就能窥见。贾府里首先哭丧的人是李纨、探春,掌权的重要人物和府里的下人等则忙着新房那边的喜事不跌。在得知黛玉死的消息时,连贾母也改口论起了亲疏远近,更把孙子宝玉、孙媳宝钗置前,最终也没有去送送黛玉,后来还被王熙凤一个玩笑就扫去了哀痛。所以黛玉来到贾府后虽然在物质方面受到优厚待遇,但多数人心中始终还是隔着外亲的距离而对她忽视、冷落。毕竟就算她聪慧可人、地位再高,也还是无法超越一个外姓人的身份限制。在与贾府正统小姐、媳妇的地位之间时相游离的状态中,她的人生轨迹其实不必与贾府兴衰的命运互相吻。然而,黛玉与贾府走在一条共同幻灭的道路上彼此见证着,小说的悲情基调在人物和故事间之笼罩也是遥相呼应。且就宝玉而言,黛玉之死对他的重创是致命的,也可说黛玉之死间接导致了贾府里最后一丝气数的殆尽。

三、黛玉性情才华与叙事视角

林黛玉形象分析论文 第16篇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没错,她就是林妹妹。

书中描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仅如此,宝玉还送她一妙字——“颦颦”。可想而知,她是如何的美丽动人!

她的人生是极其不幸的,幼时就失去了母亲,而且她自小体弱多病。而当她的父亲也离她而去时,她的心就像在冬天被淋了一盆冷水,冰冰凉凉的,将所有人都隔离在心之外。而大观园的出现是黛玉人生的转折点。

世人常说林黛玉孤僻、高傲、刻薄……常用“小肚鸡肠”来描绘林黛玉的**和脆弱,在我心里,并不是这样,因为她寄居他人篱下,所以不敢过多说话,害怕他人不乐,十分**、脆弱。当她看见了贾府的荣华富贵,想到了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而后将会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才有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刻薄。

黛玉有她过人的.聪慧和文采。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时,总是艺压群芳,无不体现出她的诗人气质。黛玉虽然吟诗作文无人能比,可她对宝玉的不求上进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处处暗中帮助,当元春省亲姐妹们吟诗比赛时,黛玉又偷偷地帮助宝玉蒙混过关,这也表现出在黛玉对封建社会的鄙视和厌恶。

黛玉是受宠的,在贾府得到贾母的呵护;黛玉是幸运的,在贾府得到宝玉的爱;黛玉是幸福的,能得到薛姨**关爱……

提及林黛玉,必想起《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她将自己暗喻成花,比如:“花开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正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和**为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写出自己在贾府每天都要应对别人的冷落和抵赖。“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洁身自爱,追求爱情的忠贞不渝。可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抵抗不了封建社会家族**的逼迫,真真可怜!

她的这一生一世,华丽而至,却终究没能逃出**的大门,当我细致的去品她的一生时,突然发现很是压抑,没有无忧无虑,只有长叹短惜!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菁选3篇)(扩展4)

——《童年》人物形象分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