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热门8篇)

蜘蛛文库 4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 第1篇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美食——月饼。月饼从古代流传至今,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如果你也喜欢吃,就来一起了解它吧!

它的外皮有的非常油滑,有的是透明的,如五颜六色的水晶月饼。表面上还雕刻着许多精美、可爱的花纹,比如:像迷宫一样的图案、有的就像美丽的花朵、还有的是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月饼的形状圆圆的`,在夜晚抬头一看,就像天上皎洁的圆月。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从口味上有区分,就有:五仁、豆沙、芝麻、莲蓉......从产地上看,就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港式等等。

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月饼”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边赏月边吃胡饼时,唐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于是,“月饼”这个名词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直至今天。

月饼除了看起来好 看,吃起来好吃,还对人们的身体非常有益。它除了可以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所以说,月饼这种传统美食,既好吃,又有营养,是一种有益的美食,怪不得深受人们的喜爱。

月饼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深受着人们的喜爱,是中秋节上必不可少的点心,希望月饼在中国可以继续的流传下去,使更多的人喜欢上这种又好吃又有营养的食物。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说文解字》;食部;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有言曰:“民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最高的权利,然而“食”却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化学百科全书。其中,《说文·食部》共收字63个,窥斑见豹,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古代社会的一些饮食文化。《说文·食部》主要涉及食物的种类、制作的方式、食物的性状,食前食后感觉、食物用途等等方面。

一、《说文·食部》反映食物的种类

农业是形成我国古代文化及其鲜明特征的关键性因素。农业的发展,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突出表现就是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饮食文化应该包括两类:一是“饮”,即茶、酒之类;二是“食”,即食物的摄取,其对象应为饭食肉菜之属。

《说文·食部》中表示食物种类的有17个,主食为“食”和“饭”,还有一些事物是饼,如餈《说文》中还有类似今天蒸煎类食品,如饊、餳、飴。

从《说文》中表示食物种类的字,我们可以略知古代社会的农业文明,随着粮食作物的增多,用粮食制作的成品食物也日益多样化,他们又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饮食生活。

二、《说文·食部》反映食物的制作方式

《说文·食部》涉及食物制作方式的字有饪、饙、馏等。从谷物到食物,要经过一个加工的过程。饮食进入文化的范畴要从熟食开始,《礼记·礼运》追溯了人类与火的历史,即“(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反映了先民由野蛮到文明的进步过程。烹饪是熟食制作的总称。《说文》:“饪,大孰也。从食壬声。”饪的古文从肉,说明古人非常重视肉食加工。

三、《说文》反映古人饮食习惯、饮食形态

《说文·食部》有些字反映出人们的饮食习俗。在饮食中,饭适其时,各种时段的饭食均有名称。象、飧、餔,从这三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有食两餐的习俗。

《说文·食部》中有些字反映出人们的饮食形态。人进食前、将要进食、人吃饭时、刚刚吃过食物、吃完饭之后的形态,我们都可以知道。古人饮食定时定量,更提倡节制饮食,如果饮食过度则几近贪婪,《说文》:“饕,贪也”、“餮,贪也”、“飻,贪也”,《广雅·释注》:“饕餮,贪也。”王念孙疏证:“贪财,贪食,总谓之饕餮。”。

《说文·食部》中还有一些描写事物性状的字。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说:“中国人原始审美意识,首先来自于关系到食物的味觉美。《说文·食部》中描述饭食鲜美丰盛的,如饛、飶、馀。有描写食物无法保鲜而腐烂变质的,如餀、饖、饐、餲。

四、《说文·食部》反映古代供养、待客、祭祀等习俗

在古代社会,农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生产农产品不仅为了自给自足、馈赠亲友,还要供给国家各方面所需。《说文·食部》中既有表示人们日常食物供养的字,如養、飤,还有表示馈赠、待客以及祭祀的字,如馈、饷、餽、餟等。

以上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说文·食部》所反映出的古代饮食文化,仅见其一斑而已。古人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融入汉字的形体结构之中,这就使汉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表层静态的汉字,我们可以探索一个深层动态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韩伟.汉字里所蕴涵的远古农业种植文化[J].中州学刊.2005(2).

[2]黄宇鸿.蕴涵的中国饮食文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3]黎虎.略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年第3期.

[4]施连方.趣谈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5]魏晓艳.与古代饮食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 第3篇

(一)南疆各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二)南疆绿洲农耕民族与北疆游牧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南疆与北疆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计方式决定了其饮食文化具有差异性、互补性,而在此基础上的饮食文化交流成必然趋势。《隋书•西域传》就曾明确记载疏勒“土多稻、粟、麻、麦、铜、铁、锦、雌黄,每岁常供送于突厥”。对于西域绿洲农耕民族而言,畜牧业在其经济生活中的比重、他们的食肉方式及食酪、麨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游牧民族的影响。试具体以吐鲁番地区为例。“酪”应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而《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斛斗帐历》中记载“买落(酪)”,此表明晋唐时期酪已成为吐鲁番地区市场上的商品之一。麨的食法最早流行于游牧民族,而麨亦成为吐鲁番人们食单中常见的食物,如《梁书•高昌传》记载高昌“人多噉麨”,而出土文书如《高昌众保等传供粮食账》中也屡见关于麨的记载。上述均表明北疆游牧民族与东疆绿洲民族间曾存在一定程度的饮食文化交流。贸易亦是天山北部游牧民族与天山南部农耕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旧唐书•突厥传》曾记载,开元年间,突骑施首领苏禄妻金河公主即曾“遣牙官赍马千匹诣安西互市”。《唐天宝二年(743)交河郡市估案》记载“北庭面壹斗上直钱叁拾伍文”,可见在交河郡有北庭面出售。

(三)北疆游牧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游牧民族是天然的文化交流使者,西域游牧民族并不单纯是游牧民,而兼有商业民的性质。西域历史上北疆民族迁徙不断,其客观上促使民族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在北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饮食文化交流必是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主要用途之一是煮食物的鍑则体现了北疆各民族间饮食文化交流。“在今日中国领土上发现的匈奴式鍑应属于古代匈奴或其先民。这种鍑的样式可能被其他游牧民族借用、购买或使用过。”在阿勒泰山、天山水草优良宜于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带已发现多件铜鍑,新疆所见铜鍑上虽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形制有别,但都是深腹、圈足、有耳。由于祖国内地古人对游牧民族认识的相对有限性,目前有关北疆各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的文献记载极其有限。加上游牧民族的生计方式决定其生活具有流动性,此在一定程度局限了能体现游牧民族饮食生活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相关方面资料还需进一步挖掘。

二、西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互动

(一)西域饮食胡风东渐中原西域饮食胡风曾在中原风靡一时。有些饮食虽其最终起源地不是古代新疆,但其传播到中原,必须通过古代新疆这个地区。

1.植物篇

广义上的西域(指当时中原王朝西部边界以西的所有地域,包括狭义的西域)植物物品东传中原时代很早,涉及面很广,影响很大。这一现象,早为国内外学界关注,不少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如美国的谢弗先生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的第九章“食物”谈到了唐代中原内地外来食物品种,如葡萄和葡萄酒、诃子、蔬菜、珍馐美味、海味、调味品、糖。向达先生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对唐代长安、洛阳的“胡化”现象,包括饮食、宗教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考察。这些主要依据古文献而得到的研究结论,在近一个世纪的西域考古中,也为不断发现的考古成果所证实。汉唐时期,古代新疆的一些特产成为中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谢弗先生曾指出伊吾地香枣、高昌刺蜜、龟兹的巴旦杏是土贡给长安的新鲜而奇异的珍馐美味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谢弗先生的这一分析,是有道理的。除了上述贡品,还有其他贡品。如《唐会要》曾记载唐朝开元期间,李隆基曾特别作出一条规定,西州每年必须给李唐王室进贡一定数量的“干葡萄”。《梁四公记》记载天监年间(502~519年)高昌国遣使梁朝,“贡盐二颗……乾葡萄、刺蜜、冻酒、白麦面”。《梁书》卷五十四记载南朝梁“大同中(535~546),子(麴)坚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等物。另,《酉阳杂俎》载:“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呼为婆淡。树长而形偏,故谓之偏桃。其肉苦涩不可噉,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新唐书•地理志》载,安西土贡“偏桃人”。

2.动物篇

通过战争、互市、朝贡贸易等方式,西域的一些牲畜,其中包括一些优良畜种传入中原。中原王朝引进畜种出于诸多原因,如西汉汉武帝时引进优良马种,就有增强军事力量的考虑。但毫无疑问,优良畜种的引进有益于丰富内地人们的物质生活,包括饮食生活。畜牧业十分发达的匈奴等少数民族通过互市的方式将马、牛、羊和骆驼等牲畜品种输入内地。从广义上的西域入中原大地的家畜,有马、骆驼、牛、绵羊和山羊、驴、骡与野驴、犬。《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尚乐关市,嗜汉财物”,“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每次交换,竟达“牛羊万余头”,《册府元龟》卷999载:宣帝时,北匈奴“乞和亲,远驱牛马与汉合市”。文帝黄初三年(222年),鲜卑“驱牛马七万余市”。

3.饮食品种篇

西域饮食品种东传中原,如乳酪。吴玉贵先生曾关注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之下,北方游牧民族的乳酪饼在内地也有所流传。这一形势,至唐,更加发展。唐代乳酪在中原内地非常盛行。如唐文宗一天可以食用十几枚“银饼”(这种饼的馅全都是由“乳酪膏腴所制”)。乳酪这时还可以放在米饭中食用。此外,这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酥乳类食品。酥乳类制品在这时甚至成了人们比喻美好事物的象征。在吐鲁番出土的花式点心中,不少饼点中部曾用馅,它们究竟是干果还是糖乳类酥、肉馅料,因馅料失落,今天已无法确定。结合上述文献记录,其馅料为“乳酪膏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另如马奶酒。马奶酒是游牧民族特色酒文化。而早在汉武太初元年前,我国历史文献就已经记载马奶酒。《汉书•礼乐志》有云:“……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注:李奇曰: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师古曰:桐,音动。马酪味如酒,而饮之,亦可醉,故呼马酒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又说:“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汉武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挏马。”西域人民饮食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内地人民曾从西域少数民族学会许多面食的做法,如“胡饼”之类。[胡饼原为西域常食,汉时传入内地,唐代已成为民间大众化食品。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谈到:“开成六年(841)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讲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关于中原大地饮食“胡化”问题。所谓饮食“胡化”,就是饮食习惯的胡人化。在《辞源》中,“胡人”的解释如下:“一、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二、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所谓“胡食”,根据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七记载:“胡食者,即饆饠、烧饼、胡饼、搭纳等是。”古代中国史籍通常把西来异于中原文化的人或物冠以“胡”,如胡人、胡食。笔者认为胡食包括了古代新疆东来之食物。元稹曾有诗句“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羶满咸洛”。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身为太子,却格外迷恋突厥人的饮食习惯,《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载其曾“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斯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望左右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刀割肉相啖”。《旧唐书》卷四十五《舆服志》云:“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开元年间,胡化风潮达到极点。

(二)中原饮食文化的西传中原

饮食文化与西域饮食文化形成互动,中原饮食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西域饮食文化,西域饮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饮食文化。考古发现汉唐时期祖国内地饮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种的西传粟原产于中国内地,早在汉之前就已西传西域。桃和杏是我国内地最早培育成功的水果,而桃在汉晋时期的楼兰城遗址内,吐鲁番晋、唐古墓中均见。汉代尼雅遗址中亦见。出土物均是桃核。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属于唐西州时期杏干,出土文书《古写本医方一》中亦有“杏人”(应是杏仁)入药的记载。饺子、馄饨为内地传统美食,而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唐代饺子和馄饨实物。

2.日常饮食用具、食生产技术的西传汉晋时期,内地一些饮食用具已传至西域,如俎、匕、木箸等。罗布泊、尼雅两地发现了一种下有四足的木器,即是古代切割和陈放肉食的木俎。木匕在罗布泊、尼雅也屡有发现,尼雅遗址发现了木箸。另如吐鲁番晋至南北朝阿斯塔那墓葬中发现的陶制釜和甑就是内地常见的一套炊器。

3.饮食礼仪、观念的西传考古发现中原饮食礼仪、观念对吐鲁番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深远。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吐鲁番出土了草编粽子,说明最迟在高昌时期就已经流传端午节吃粽子这一民俗。寒食、冬至、腊日、三月三、七月七是内地传统节日,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高昌人们过这些节日的记载,就连寺院都不能免俗。

三、西域与中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间的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当然不止于新疆,而是通过新疆这个纽带向两端极力延伸。从西域以西传入西域乃至中国的动植物及食物制作技术、食品等很多。下面略举几例。小麦。小麦起源于西亚,而早在青铜时代的孔雀河古墓沟就曾发现小麦籽粒。葡萄。众所周知,葡萄是外来品。考古发现葡萄是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及吐鲁番地区种植最广的水果,在西域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代的传播与发展,《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已有述说,在此不再重复。饆饠。唐人李匡义认为“饆饠”这两个字当初应作“毕罗”,他说:“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资暇集》卷下“毕罗”)向达先生认为,饆饠应是来自西域毕国(Bikand)的食品。蔡鸿生先生认为“饆饠”是一种源出毕国的食品,被列为“胡食”之首。关于饆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类似于今天中亚、印度、新疆等处_教民族中所盛行的抓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一种类似于今天馅饼之类的食物。不管饆饠是何种食物,其作为粟特民族的传统食物丰富了西域饮食文化乃至中华饮食文化的事实是不会错的。蔡鸿生先生在《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一书中曾就“‘饆饠’及其汉化”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历史上中印两国长期存在文化交流,如印度佛教的东传,其对西域人们乃至当今中华民族的饮食心理带来重要影响。《周书•异域传》载焉耆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魏书•西域传》载于阗国“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尤信尚,每设斋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焉”。西域佛教信仰饮食文化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问题,拟另专文论述。中国、伊朗两国在经济作物上存在互通有无。伊朗传入中国的作物有:苜蓿、葡萄、阿月浑子、扁桃(巴旦杏)、波斯枣、没药、阿魏、没石子(无食子)、小茴香、甜菜及安息香。芝麻原产非洲,巴旦杏原产伊朗。古代巴旦杏,可能是从西亚先传到疏勒、龟兹,然后才传入高昌的。据新疆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唐代吐鲁番地区出土了芝麻、巴旦杏。

四、结语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 第4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饺子可能就是超市里卖的那冰冷的半成品,而我们家的饺子可不同,是祖传的美食。外公、外婆都是北方人,虽说在南方生活久了,多数生活习惯都变了,但对水饺的偏爱却始终没变。

每逢过年过节、家人团聚、孩子开学、朋友来访,这种时刻我们家餐桌上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今年过年不比往年,外婆病故了。眼看要过年了,家里还是冷冷清清的,这可愁坏了妈妈。除夕转眼就要到了,家里也备下了许多美食,可家人还是愁眉苦脸的,嘴里一个劲地说着没劲。这天吃过午饭,妈妈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大喊道:“赶快动手,包饺子!”像往年一样,家里所有成员都忙活了起来。妈妈像大厨师一样,在那儿有板有眼地和面、打馅,边做边给我们讲解“祖传秘方”。忙完了白菜馅,妈妈又开始做外公最爱吃的鸡蛋韭菜馅。只见妈妈把炒好的鸡蛋、虾仁剁碎,加上各种调料,再把韭黄细细地、慢慢地切好放在盆中。小舅舅也来帮忙擀皮,只见小舅舅两手飞快地转动,一会儿就扔出了一张张圆圆的饺子皮,我看得都眼花缭乱了。

一家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的感觉又回到了我们心中,家里终于有了浓浓的过年气氛。一直以来,我和哥哥总是对妈妈说的“天下第一美食”不屑一顾,总认为肯德基、麦当劳才好吃,现在,看着一家人包出的一排排饺子,听着大人们谈论着一件件往事,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明白了许多许多。

童年的岁月于父辈来说已是云淡风清了,可饺子里却包入了他们对童年的怀念,包入了他们对已故亲人深深的思念,包入了他们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默默祈祷,包入了他们对长辈们的祝福,包入了他们对孩子们的期望……试问,天下哪种美味可以和饺子相比呢?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 第5篇

去年,叶韬家开了一家冒菜店,这家冒菜店的名字叫做“九品冒菜”。

冒菜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提前点好的菜倒入锅里一起煮,再加上特制的佐料一起煮熟就可以了。如果客人需要的话,那还可以选择放点辣椒。

客人们不仅可以点店里面提前为顾客准备的几种搭配,还可以自行选择想要吃的菜。在店里有一个很大的冷柜,柜子旁还有一张很大的桌子,上面有一些篮子和一些夹菜用的夹子,客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习惯挑选想要吃的菜。走到冷柜旁一看,只见冷柜里面的食材数不胜数、种类繁多。没有你找不到,只有你想不到。接下来,你就可以去结账了。

等到冒菜送上桌时,你有可能会被吓住:“只见一个很大很大的碗放在你的面前,碗里,各种各样的菜在热汤里翻滚着、跳跃着,汤的颜色十分好看。汤上面漂浮着星星点点的白芝麻和绿油油的香菜。”现在就能吃?那你可得注意点!这些菜目前的温度可不是盖的,你可千万不要直接将菜一下子放入口中。你得当心袖子不要拖进汤里;你得当心菜上面的油不要滴到自己的身上;你还得当心牛肉丸里面的汤汁,被它“喷”点油在脸上的话,你就要“毁容”了。

如果你认为只有这些菜可以吃的话,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只吃菜的话,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了,不然你就要咸得喝上几大瓶水了。你想要吃这些菜的话,那样肯定少不了我们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客人”——雪白又有营养的米饭的帮助了。如果你觉得实在太辣的话,那就再来一杯酸溜溜的酸梅汤吧!

听我讲了那么多,你的口水一定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吧?那就赶紧到叶韬家的店里去品尝一下这个来自成都的老味道吧!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 第6篇

今天晚上,我们吃了烤鸭。烤鸭香喷喷的,美味极了。

我们古代的美食真是丰富多彩呀!古代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有几个关于吃的说法很有趣,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冷落叫吃闭门羹,混得不错叫吃得开,一时得志叫吃香,受了损失叫吃亏,而得到了好处叫吃了甜头。

我还知道关于美食的一个故事呢!臭豆腐的由来,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叫王致和的人,在北京前门外延寿街开了一家豆腐坊。一年夏天,王致和回家给儿子娶媳妇,着急用钱,就让全家人拼命地做豆腐。说也不巧,做得最多的那天,来买得人却最少。大热的天,眼看豆腐就要变馊了。王致和非常心疼,急得汗水直流。然后王致和吃到了汗水,想到了盐。于是,他撒了盐,并且撒上花椒粉,然后放入后堂。过了几天,王致和全家闻到了一股臭味,他们赶紧跑到后堂,白白的豆腐变成了青块,臭豆腐做成了。最后,所有的臭豆腐都卖光了。

我想和你们说一句,如果你把失败丢在门外,那真实也要被你丢在门外了。

我家就有一瓶王致和臭豆腐,臭死人了,妈妈却说:好吃,好吃。

我长大以后,想成为一位美食家,尝遍中国美味。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 第7篇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生活根本离不开吃。南京的特有小吃——小笼包就是我的最爱。

小笼包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让你咬一口,啊!就爱不释手。小笼包貌似与可爱的洋葱娃娃,但是体积比它小得多,当然口味也比它好的多:新鲜的鲜肉中夹着小葱的清香、美味的汤汁包上较薄的饼皮,简直是人间美食中的美味,将那口子捏上,这美味的小笼包就包了。

小笼包的做法十分简单:将准备好的材料用饼皮包好,放入它们温暖的木制“小床”中,那些小宝宝十分乖巧,躺在床上一会儿就熟睡了。再等上十几分钟,那令人陶醉的呼吸声和叹出的蒸汽就直扑鼻中,再等上一分钟,它们就可以出笼了!

衣、食、住、行样样都有讲究,我吃小笼包这样的美食当然也有自己独特的吃法喽!刚出笼的小笼包当然是香气扑鼻,让人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已经是迫不及待,但依然会按照老办法:等它们稍凉后,拿来一根吸管,从封口处插入,吸入里面的堂汁后,那一个个小宝宝就像泄气的气球。我正准备将它放入嘴中,耳边就仿佛传来它的其他伙伴的呼唤声:“先吃我呀,我是细皮嫩肉……”,我精心挑选后,小心地咬了一口,细细地品尝它的鲜美。每次我都要吃一笼半的小笼包,要不是因为吃得太饱,我恨不得吃掉其他的几笼,吃完后,你不禁会回味无穷,连连称赞。

记得有一次,我吃小笼包吃,因为太心急,那些小淘气娃娃将那滚烫的汤汁通过吸管送入我的嘴中,把我的舌头都烫破了,虽然吃了苦,但是也不能消除我对小笼包的下,但是以后每次吃它们是我总会小心翼翼,生怕再烫到。

唉,这些淘气的小娃娃这是让我喜,让我悠呀!

关于美食文化的论文 第8篇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北京驰名中外的京菜代表之一。

讲到北京烤鸭,那可是脍炙人口,盛名鼎鼎。吃烤鸭,北京最著名的一家便是前门外的全聚德烤鸭店了,在那儿,每天应市的烤鸭约有百把只,人们吃烤鸭都要在前一二天预定,才能入座。

北京烤鸭味儿好,看相也好。橘黄色的鸭皮里包着外脆内嫩的鸭肉,令人垂涎三尺。裹上葱白、沾上甜酱吃更是满口留香,异常鲜美。

北京烤鸭的做法非常复杂:先要把处理后的鸭子在入炉之前,灌进开水,这样烤鸭子时,鸭子才会熟得快,也会使鸭肉外脆内嫩。接下来就是烤了。鸭子进炉后,先烤鸭子被刀切了的右背侧,使热气从刀口处进入鸭膛,把鸭肚子里的水煮沸。烤了6至7分钟后,当鸭子右背侧的鸭皮烤成橘黄色时,就翻过来,用火烤鸭子的左背侧3至4分钟,然后烤鸭背4至5分钟,接着就照上面的步骤循环地烤,直到鸭肉全部上色成熟为止。这样烤出来的鸭子,鸭皮鲜黄松脆,肉质鲜嫩。这样,烤鸭就做好了。

烤鸭上桌后,有专业的切割员把鸭肉切成薄薄的肉片,包在鸭肉外面的薄饼也讲劲道。吃完鸭子后剩下的鸭架子可以加上嫩豆腐或黄牙白做成汤,鸭油能用来熬蛋,做成布丁似的菜,吃起来也妙不可言。

吃烤鸭时也挺有讲究。我喜欢把鸭片沾上甜酱和葱白来吃,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呀!难怪北京烤鸭有“天下第一美味”、“京师美食,莫过于鸭,而炙者尤佳”的赞语呢!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呢?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向着“北京烤鸭”进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