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养生保健的意义和价值论文(热门4篇)

蜘蛛文库 6

养生保健的意义和价值论文 第1篇

1现代化疗养院功能定位

疗养事业发展的需求疗养医学是集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科,同时还融合了军事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资料显示,目前以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为主导,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逐步成为健康的重要杀手,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渴望,以及疗养理论的确立、疗养技术的发展,为疗养医学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化疗养院所特有的预防、保健、康复功能是任何一所医院和宾馆都不能替代的。

新时期军队所担负历史使命的需求军队疗养工作是政治任务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一项工作,既是确保战斗力恢复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也体现着各级组织对干部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军队的特殊性质,不少中高级干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生活方式不健康、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过重等问题导致亚健康与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军队这个特殊集团为提高战斗力必须借助疗养院疗养资源维护军队干部健康体魄[1]。疗养院平时担负着服务保障功能,战时是卫勤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平时在业务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上的创新发展,战时就很难完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疗养院建设发展十分必要。

2疗养院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

指令性任务型模式制约长期以来,军队疗养院疗养任务均由军区以上单位保健办下达指令性疗养计划。受条块分割思维影响,出现机构重叠、人员设备闲置、资源配置分散、卫生资源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化管理和运行机制,结构设置不够合理,也是导致疗养院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疗养院主要依赖标准经费维持运转,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疗治一体、地域保障的新型疗养院建设模式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疗养院担负任务的需求。

思想观念束缚由于战争结束,军队疗养院的技术功能逐渐被弱化,人们对疗养院的功能认识模糊,误认为疗养院就是“吃好、玩好、休息好”的场所,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疗养院等同于接待站,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与误导造成发展出现“等靠要”现象,错过了不少的发展机遇。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是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由于疗养院在管理上一直借鉴医院的管理模式,接待服务功能增强,技术保障弱化导致在配置管理干部上随意性大,出现了“谁都会干,谁都能干”、“外行领导内行”现象,忽略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是缺乏有知名度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屈指可数,专门从事疗养专业研究的专家凤毛麟角。三是医务人员成分复杂。技术服务功能弱化导致医务人员成分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专升本函授多、半截改行多、干部子女多,军医大学直接分配的人员少、全日制本科人员少、专门从事过疗养专业学习培训的人员少,业务干部队伍参差不齐,基础薄弱、经验欠缺、理论知识更新较慢,加上医生严重缺编、整体学术氛围不浓、个别人进取心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疗养院业务建设发展。

硬件建设不配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标准经费不足,军队疗养院对外创收所得仅能弥补自身运转消耗,缺少经费支持,疗养院在建设上缺乏特色,与当地自然、文化等文化建设结合不够,不少疗养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医疗设备陈旧的问题,缺乏与功能和任务相匹配的医疗设备,整体保障能力和吸引力难以满足军内外疗养员需求。

3增强疗养院技术服务功能需要注重的几个“创新”与“结合”

在功能定位上创新,注重技术训练与卫勤保障训练相结合军队疗养院的特殊使命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康复技术训练,一方面要强化卫勤保障训练,提高疗养院康复保健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特别是担负特勤疗养任务的科室,更好围绕战备、贴近实战,研究有效的防治办法与对策,发展战创伤、新概念武器伤等治疗技术和方法。

在服务对象上创新,注重在职干部疗养与离退休干部疗养相结合在职干部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连续作战,身体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适当增加在职干部疗养比例,势必更有利于确保部队战斗力恢复。

在服务形式上创新,注重疗养与治疗相结合疗养与治疗均出于同一医学基础理论,在检查、治疗手段上有较强的交叉融合性,疗治结合模式既可以解决疗养员急症抢救问题,增强他们在疗养期间的安全感,又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疗治结合可以确保以疗养员为中心,围绕健康促进、慢性疾病康复保健这个重点,对疗养员宣传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短期疗养,终身受益的目的。疗治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疗养因子在疾病治疗上的优势,有利于人才交流,有利于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更有利于为疗养员提供优质服务的层次与内涵。

在技术手段上创新,注重中医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中医在养生保健、慢性病康复、肿瘤治疗方面有着西医不能替代的优势和作用,积极运用祖国医学未病先治、已病早治、重在防病等观点,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开展疗养工作,既可以实现技术互补,同时可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有利于科室协同发展,发挥所长,共同促进疗养院业务建设全面发展。

在特色文化上创新,注重环境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疗养院所处位置一般是环境优美、疗养因子丰富的海滨、山林、温泉等疗养地,对慢性疾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这在环境医学中是得天独厚的良性资源[2],是一般药物治疗所不可替代的。注重疗养院建筑风格、环境特点、文化设施、服务理念等方面建设,有利于促进疗养院和谐发展。

在思维模式上创新,注重生理与心理疾病矫治相结合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心理与生理疾病同等重要,心理卫生建设成为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心理战、改善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疗养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开展心理与生理疾病矫治相结合,是适应军队年轻干部工作压力大、担子重的需要,是适应离退休干部角色转换不及时、缺乏关怀的需要,是适应海、空等特勤人员长期特殊工作环境带来的心理影响的需要,更是为基层部队官兵提供心理服务的需要。

在组织形式上创新,注重松散管理与组织行为管理相结合实施组织行为管理便于集中管理,更好地加强疗养的针对性,更好地利用景观治疗、理疗、体疗、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多种疗养手段在短时间内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疗养质量。

4军队疗养院建设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抓班子建设凝聚人心领导干部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带头树立真抓实干、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良好形象,紧紧抓住疗养院编制体制调整、疗养区及疗养房建设整修的难得机遇,积极适应形势,主动迎接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研究制定疗养院发展规划时,要量力而行、科学安排、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急功近利,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效益,确保疗养院建设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抓专科建设突出特色疗养院在一般医疗学科建设方面很难与综合性治疗医院相竞争、抗衡,学科建设要充分发挥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以疗养康复技术为基础,以心理、中医、理疗、体疗为技术手段,侧重亚健康状态和疾病康复状态人群研究,重点抓住疗养员这个稳定的研究对象,在预防、保健、康复这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寻求新方法、新技术的突破,不断提升疗养员整体健康水平。同时,利用专科中心和特色科室这个平台,发展相关学科技术建设,以特色技术带动常规技术,以特色科室拉动整体科室的协调发展。

抓人才建设突出层次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培养方面,要本着选贤任能、公平、公正的原则,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既考虑人才的技术特长,也要结合人才自身性格特点,安排发挥其专业特长的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重点科室领导要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可实行聘任制、合同制。在人才引进方面,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借鸡生蛋”。在人才培养方面,既可以通过短期专业培训,也可以通过送学、进修、“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建立健全一套规范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在晋职、晋级、住房、待遇等问题上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积极做好“安心、暖心、舒心”工作,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既要为我所有,又要为我所用。

抓设备建设突出保障设备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为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硬件支撑,在设备建设方面要着力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争与筹相结合,在资金来源方面既要争取上级资助,也要主动筹集。二是购与改相结合,疗养院资金有限,既要积极购置必须的重要的医疗设备,更要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改进旧设备,做到物尽其用。三是用于管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医疗设备最大效益,又要严格管理,定期维护,延长使用寿命[3]。同时,在设备的引进选购上要本着先进设备与康复设备并重的原则,充实更新诊疗、急救、理体疗、心里生理监测、健康鉴定和体能训练器材,既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好设备的作用,又要满足疗养员康复、保健需求,突出疗养院特色。

抓环境建设突出文化环境建设是疗养院的门面支撑,优美、舒适的环境和丰富的疗养因子对慢性疾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环境医学对疗养员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抓住疗养房整修改造机遇,改善营区环境,在室外搞好绿化、美化,添置休闲秋千、健身器材、宣传展板、音乐长廊等设施,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在疗养房内引入现代化室内装修理念,使布局简洁、明快、上档次,配套的空调、厨具、卫生间设施更具人性化,综合楼设置会议室、舞厅、娱乐室、阅览室,使疗养员宾至如归。

参考文献

养生保健的意义和价值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烹饪高等教育 《中医饮食保健学》 教学思考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3.食物的讲解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

在“中篇、食物与保健”部分,先讲解完第四章食物与保健总论里的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保健的关系,然后进入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类食物的学习,在每一类食物的讲解中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通过对当地特殊食材性味归经的了解,引导学生推断该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如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汕地区,在讲到第十一章清热类食物时可以引入“栀子”,根据其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可推断出栀子具有治胸中热气、泻三焦火、去热毒风等功效,由此引出潮汕地区饮食风俗――端午节前后,以桅子为原料制成桅,食之以清热解毒。如此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烹饪与食疗养生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发扬中国烹饪养生保健特点的能力,体现烹饪高等教育水平。

4.讲课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为了提高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烹饪促进人们饮食健康,脱离烹饪实践,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夏季食疗养生中清凉解暑类荷叶、绿豆,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药膳,在炎炎夏日亲身体验清凉解暑类药膳的作用,并交流经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烹饪研究,1997,14(3):6-8.

[3]蔡丽娅.以就业为导向的烹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4):45-48.

[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11.

[5]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

养生保健的意义和价值论文 第3篇

基于人口结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及相关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少年抚养比对我国医疗支出弹性的影响显著,老年抚养比影响不大,我国现阶段要密切关注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和老龄化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结构内在差异对区域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关键词:

医疗保健支出;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人口结构

由于我国地区人口结构、气候地理、人文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区域医疗支出测算的弹性较大,不一定能获得“高收入地区的医疗支出高”的结论。同时,影响我国医疗保健的很多长期内在因素开始逐步发挥作用,譬如城市和农村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同的人口结构,对医疗支出的影响越来越大。2000年后,我国人口结构转变逐渐加速,总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分别以年均个和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降低,而老年抚养比则以年均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上升[1]。人口内在结构开始超越收入和价格等因素,对我国地区医疗支出产生重要影响。

一、面板数据模型及变量描述

1.指标选择研究地区医疗支出的弹性,价格和收入是两个重要的变量。在选择其余变量时,有些研究纳入了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医疗保健消费、老年人口比例、每千人口医生数等(聂聆等,2010)[2],有些研究纳入了农村居民教育、收入水平等(赵振然,2014)[3]。本文在医疗支出模型中引入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两个人口结构变量,并以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四个变量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差异。

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包括全国31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相关数据。每个变量在城镇和农村均有341个有效数据。老人抚养比是指65岁以上人口数占15~64岁人口数的比例;少儿抚养比是指0~14岁人口数占15~64岁人口数的比例。城镇变量分别用UOLDR和UCHILDR表示,农村用VOLDR和VCHILDR表示。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金额分别用UC和VC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用UIN和VIN表示;恩格尔系数用UEC和VEC表示(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3-2013年,我国31个省市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城镇是农村的两倍多;城镇的少儿抚养比为,农村为,两者相差较大;而老年抚养比,城镇高于农村,但相差不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无论是极差,还是标准差比较,都是极端不平衡,省市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3.面板数据模型根据面板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将每个变量的值取对数,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在包含个体固定效应和固定趋势的情况下,Ln(UC)、Ln(UIN)、Ln(UEC)、Ln(UOLDR)、Ln(UCHILDR)、Ln(VC)、Ln(VIN)、Ln(VEC)、Ln(VOLDR)、Ln(VCHILDR)都满足零阶单整。由于选取的31个省市涵盖了我国所有的省域个体,并不是随机抽样的结果,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为恰当。城市部分用了基于截面的加权统计,还需对模型涉及的四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取自然对数后的指标系数则是弹性。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对收入、老人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以及恩格尔系数四个变量取自然对数,通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变量弹性值(见表2)。

1.医疗保健支出收入弹性的城乡差异从收入弹性来看,各个省域的城市收入弹性普遍低于农村。其中,农村收入弹性均值为,城市为,也就是说农村高收入人群对医疗保健支出的敏感性更高。一般认为,医疗是一个高收入弹性的商品,但为何城市收入比农村高,而医疗保健支出的弹性反而小呢?可以从三方面加以解释:一是生育水平,农村高收入人群的生育水平较高,平均生育普遍不低于2个小孩,而城市高收入人群平均生育率不会很高,导致农村的医疗保健支出收入弹性反而比城市高;二是城市和农村的医保政策不同,农村医保的质量、报销难易程度和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观念的差异,农村一般只有高收入家庭愿意缴纳商业医保,导致农村的医疗保健支出收入弹性比城市高;三是收入和价格变化的快慢,农村居民获取收入的机会显著低于城市,而医疗领域在农村的竞争不如城市那么激烈,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大大慢于医疗价格的增长,因此承受的医疗支出压力更大。

2.医疗保健支出收入弹性的区域差异分地区来看,城市东部地区的收入弹性均值为,中部地区为,西部地区为;农村东部地区的收入弹性均值为,中部地区为,西部地区为。可见,城镇收入弹性基本没有差异,中、东、西呈轻微攀升的状态,说明对城市来讲,东部、中部、西部的医疗保健消费大同小异。而农村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西部、中部、东部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见表3)。这不能简单地从收入影响医疗保健支出来考虑,而是由我国区域人口结构、产妇平均年龄、医疗导向、政策因素等原因加以解释。越是欠发达地区,产妇的平均年龄越低,加上医保政策的滞后,医疗保健支出对收入的依赖度越高,敏感度也越高。其次,东部地区执法能力较强,不合理医疗费用较少,市场价格相对公正、透明。这些政策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村的医疗保健需求原本尚未得到满足,收入弹性较大,造成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健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

3.医疗保健支出的少儿抚养比弹性城乡的少儿抚养比弹性分别为和。本文认为,在城市,少儿抚养比高的家庭一般是流动性较强的低收入家庭,而在农村,少儿抚养比高的家庭一般是农村富有家庭,这是影响城乡少儿抚养比弹性差别的主要因素。医疗保险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城市的少儿抚养比弹性为负值,也就是说医疗保健支出和少儿抚养比是负相关的。在我国城市,少儿抚养比低的家庭成员一般有比较稳定的工作,收入相对较高,其医疗保健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治疗阶段,而是处于保健等享受和预防阶段。而少儿抚养比高的家庭,一般工作保障性较低,收入相对较少,计划生育执法较松,处于应急医疗的阶段。在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执法相对较松,“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农村居民普遍多生孩子,但农村家庭普遍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很少家庭会购买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障又不够完善,加之超生罚款的存在,因而只有高收入的农村家庭才会有较多的小孩,出现少儿抚养比越高、医疗保健支出越多的情况。

4.医疗保健支出的老人抚养比弹性城乡的老年抚养比弹性分别为和,差异不大,都缺乏弹性。老人抚养比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而老年人是医疗保健支出较多的群体,随着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医疗保健支出也会相应增多,因此城乡的老年抚养比弹性均为正值。城市的老年抚养比弹性大于农村,这是由于城市居民大多有稳定的工作,医疗保健意识较高,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因此抚养老人越多,医疗保健支出越大;而农村居民常年务农,工作无明显的年龄界限,且收入有限,医疗保健意识较差,老年人体弱多病被视为正常现象,通常选择不就医,因此老人抚养比对农村的影响低于城市。这也说明了我国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供给不充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老年人医疗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4]。

5.医疗保健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弹性城乡医疗保健支出的恩格尔弹性分别为和,均为负值。一个地区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越高,生活水平较低,能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则更少,因而恩格尔系数同医疗保健支出呈反比关系。同时,城乡医疗保健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弹性差异较大,城市低于农村,这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健康意识较高有关,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农村生活水平较低,食品是他们的主要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比例较低,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最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还没得到完全释放。

三、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可知,在影响我国城乡、地区医疗保健支出的众多因素中,除了收入因素外,计划生育政策、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单纯提高居民收入,不足以改变居民的医疗行为。政府在决策时,应根据城乡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切实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从1980年开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较大转变,生育率已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少儿抚养比对医疗保健支出影响较大,因此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力度对医疗保健支出会产生相应影响。少儿抚养比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增多,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反而减少。另外,目前我国已放开二胎政策,以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届时少儿抚养比将大幅升高,对我国的医疗保健支出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我国在调整生育政策时亟需考虑的问题。目前多数研究只讨论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少从城乡差异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更详细的参考。

2.重视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的健康水平实证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的高低对医疗保健支出有一定影响,城市的医疗保健支出对老年抚养比更敏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重视老人抚养比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并通过有效途径降低影响程度尤为重要。政府应重点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延迟退休时间,鼓励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再就业,缓解国家和家庭压力。同时,及时调整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存在差距,农村居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政府除了考虑如何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外,还要重视如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增长情况。最后,还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调整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结构,逐步纠正原有的城乡失衡局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认为,不应单纯提高城乡收入,而应降低城乡、区域内在的人口结构差异,这是解决其医疗消费支出差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欢,黄健元.人口结构转变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4,10,30(5):13-33.

[2]聂聆,李斌.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研究———基于粤苏浙三省的相关情况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6):64-70.

[3]赵振然.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J].消费经济,2014,30(3):24-29.

养生保健的意义和价值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宋代;养生保健方法;研究综述

在宋代,由于医学发展迅速,众多方书普及,社会各阶层,对养生保健都有所关注。将宋代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对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饮食养生保健

饮食是民生之本,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所以从古到今,关于饮食与健康之间的探索,人们从未停止。关于饮食保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如下整理。

(一)纵向研究

(二)横向研究

二、运动保健

(一)对八段锦的研究

(二)对蹴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