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精选39篇)

蜘蛛文库 1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篇

语文教学更要重视语言运用论文

语言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语言对于教育的进行,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言的运用更为重要。

一、语言让师生共享世界,从而使生命敞亮起来

自教师职业产生之初,它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借助于书面语言对已有知识的了解,还是运用体态语言传递某种信息,或是通过口头语言表达某种思想,它都忠实地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已不再是似工具那样的可以用之弃之的东西。语言就是教师职业的生命存在,教师就聚集于对语言的拥有之中,教师职业与语言一刻也不能分离;教师就处在语言的包围之中,教师就生活在语言的“能指”(声音)和“所指”(概念)当中,教师就是语言的使用者、受益者、创造者。同样,学生也与语言须臾不可分。学生学习说话和写作就是在认识和了解所处的世界,所进行的作业、练习就是在熟悉和接触身边的世界,运用语言去描述和指称就是在感受和创造所爱着的世界。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世界、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师以真诚的、真实的、正确的、可领会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也倾听学生用同样真诚的、真实的、正确的、可领会的语言表达的心声。由于语言的作用,使原本被遮蔽的世界“去蔽”,使模糊的存在“澄明”,使隐约的自我“敞亮”,使内在的意义播撒,师生便生活在语言之中,成为语言世界的创造者和完成者,并在语言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便揭示出人的生命之泉和存在之谜,引导师生最终理解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需要提起的是,教师在以语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过程中,还需怀有如尧斯所说的“期待视界”。

二、语言让师生对话人生,从而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从教育的角度看,对话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之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语言的交谈和对话就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造就,意味着通过对话而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尚不熟悉的未知的领域,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特别是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许,意味着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永远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姿态。

“在同他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不断地进入到他人的思想世界;我们吸引他,他也吸引我们”,于是,对话丰富了自我,也证明了生命的真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作学生讨厌的“教唆者”和“训导员”,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有的热情探究世界的火花。教师只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教学总是涉及某一心灵与另一心灵之间的关系。

教师不只是一本谈话的书、一张活的留声唱片,对一群不认识的现象广播。他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种对话远甚于‘谈话’,因为大部分教学内容几乎都是不知不觉由师生间的个人交换而传授下去。”“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这样的对话不仅使教育充满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而且由于师生的视界从外部转向了自身,转向了双方的心灵互动,就使得理解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实现。这就是师生同往的含义,这才是审美化的教学。惟此,才有教师职业的美,也只是这样的教育,才会带给教师自身以及学生曼妙丰盈的审美人生。

三、教师的语言更需艺术化

并非教师所有的`语言都有上述的功用。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即这种语言必须是艺术化的语言。瑞恰兹区分了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认为符号语言是科学语言,情感语言则是艺术语言。“对词语的符号学使用是陈述;是对有关事物的记录、证实、组织和传达。

对词语的情感上的使用是较单纯的事,正是对词语的这种使用,表达或激发情感和态度”。⒆情感语言有两种功能;传达和唤起。所谓传达是相对于说话者而言的,即要传达说话者的感情;所谓唤起是相对于听话者而言的,即要唤起听话者的感情;两者不可截然分开,任何对情感的传达都同时是对情感的唤起,任何对情感的唤起都是对情感的传达。衡量情感表达的美丑标准是诚与伪;如果情感表达是诚挚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此外,情感语言与符号语言并不是两套对立的符号系统,在情感语言中也可以融入符号语言。苏珊?朗格也明确区分了纯粹符号与情感符号从为纯粹符号是以推理性的形式表达事实的,它可以传达出那些观念的东西和事实的东西,而情感符号是以表现性的形式来表现事实的,它可以藉以传达领悟生命和感觉的过程,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⒇,是人的情感生命形式的表现。瑞恰兹关于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区分与苏珊?朗格关于纯粹符号和情感符号的划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确有其合理性。他们把传达和唤起情感的语言看成是美的艺术化的语言,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具有情感的意义。

依此推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虽然都承载着论证、推理、概括、抽象等职责,但是,教师必须进行一番语言的转换,即将陈述性的语言转变为艺术性的语言,将语言从逻辑法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只有艺术化的语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篇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在日常中充分的运用语言的多样性进行教学是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既能为学生使用语文进行一个指导的作用也能够充分发挥其的影响能力。每一个老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对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是提升语文教学能力和质量的重要一点,发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意义有着深刻的作用。

一、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语言的基本能力的理解能力,还包括许多的其他东西,比如说多角度下的语言学,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如何使用语言从中获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流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具有功能多、获得方式广泛的特点。一个人在社会交际之中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在社会上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一个庞大的朋友圈,否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将会非常失败。作为一个语文教学老师对与人的交际能力和对一个事物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特别关心,才能加强学生对多种语言的认可能力[1]。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素质交流,语言是人之间交流的必备因素,没有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工作与学习就像纸上谈兵无法进行下去。时尚潮流是“90后”大学生的标志,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经常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他人交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癖感,不被社会认可,无法立足于社会。责任驱使着老师要注意挖掘每个学生语言在实际上运用能力因材施教,打开他们的心结,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解放。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大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在就业与工作上先人一步。面对现在不断增加的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在能够在社会上站住脚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合理运用是最起码的保证,现在各大高校提倡个人素质的修养,各大单位需要优秀的服务宗旨与开阔的市场营销方式,每一个毕业生具备广泛的社交能力是构成好习惯的需要。作为学生只有有了好的文采之后,在工作中才能工作顺心,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也就自然会跟着提升,在企业中自然而然的就会被领导所认可,从而得到应有的荣誉感。语言能力的合理运用离不开听、讲、记述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具体体现在用丰富的资料并把它们加以分析并进行实际运用。一个伟人曾强调一个好的语言感知力对人类发展的作用,一个人自身具备的语言感知能力是人类之间进行日常交流的关键步骤,一个人天生特有的语言感应能力对以后的人际关系培养非常关键[2]。提高语言能力的运用,需作三方面的改善,具体如下:第一,培养个人语言感知能力,增加口语交流。选择优秀语感的方面知识进行预习。评判一本优秀教材的标准是,具备流畅的语言、正规的语法,能够把汉语的规律性直观准确的体现出来。以某高校的教材作为例子,结合历史的发展二者之间分析比较,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较为详细的体现出来,把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现的神秘而耐人寻味;同时也能表现出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家乡的赞美、使自己陶醉于山水之中、纵观历史进行总结。根据社会的要求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材,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为学生在老师授课过程中宝贵知识进行积累总结、写出读后感,对文字的感官性才能有所提高,优秀的语感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将课本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东西,以达到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第二,是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作为学校可以进行一场辩论赛,让每个学生都去积极参与,相对应的竞争意识也就随之提高[3]。在辩论过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多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语文教学课程,从另一方面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学校多举办这种活动能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得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写文章时候的能力自然也就随之提升。第三,注意正确书写,提高文字能力。判定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主要体现是文字,文字的创造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里程碑。但是,一些学生在书写文章时错字连篇,有人不把这种现象作为一种耻辱、反而引以为荣,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实在让人担忧。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书写汉字时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监督,对学生错字和别字现象必须坚决制止,决不允许出现一个错别字。对于辩论的内容要求学生使用手写版本而非电子版。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手写能力,使得学生越写越熟练,也不会发现那种只会读不会写的现象。作为学校要从现在的社会现状出发,把语文教学作为一科必备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不但是一种简单的能力,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一篇优秀的文章学生能否写出来,与自身的思维能力的好坏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只要有好的语言组织力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二、创新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第一,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对主导地位的认识。上到大学下到小学教学的套路基本是一样的,作为高校的语文教师在师资力量中的比重相当大,运用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老师写在黑板上,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4]。被社会所淘汰的这种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大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中主动性的几乎没有,像一只被束缚没有自由的小鸟,学生课堂上不会积极的去参与讨论,课堂气氛非但活跃有趣,反而使语文课堂变得一点生动性没有。为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而不是靠老师的督促监督。作为教师除了讲教材上所规定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实践内容,使活动变得丰富性多样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参与。第二,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除了传统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和宗旨,但也不能死板教条,根据实际情况把文章内容分为远古时代、上世界时代、现世界时代三大主要内容,每一部分让学生进行课上的实践讨论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的进行相互间的讨论。根据每个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写成一篇文章。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对问题进行组织和理顺、提高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表达能力,从另一方面学生口语交流和总结问题方面也随之提高,使学生的家乡术语逐间演变成书本上的语言,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例如老师在讲焦裕禄的事迹后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焦裕禄这种带领乡亲们治理沙丘走向新生活的事迹值得我们敬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同学则认为焦裕禄不顾自己身体的好坏,一心扑在事业上,最终导致自己的肝病严重,最终死亡,认为是对自己身体的极度不负责,这样的事迹我们不应该学习,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过于孤立,缺乏为人民服务集体归属感的缺失。综上所述,好的语言运用能提高个人的能力对个人今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今后的日常生活乃至踏上社会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时代变化,但我们的国语不能变,要始终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课程让每个学生去学习,无论走到哪都不要忘记我们的语文语言。对语言运用能力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去提升,自然而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就进步了所以说语文教学这门课程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罗勇珍.浅谈中职语文教学语言运用的语境和要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10(3):57-58.

[2]蔡远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探讨[J].新课程:上,2016,5(1):188-188.

[3]陈眉眉.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8(3):70-70.

[4]苏兆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9(2):158-158.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篇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恰当设计 推波助澜

----浅谈问题设计的要点

课堂提问是师生的家常便饭,它既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恰当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提问,因为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提问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或困惑,从而迫使学生追求问题的解决;其次,提问有利于把学习主体的思维注意点引向被问的认识对象,因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最终又回到问题上来的;第三,提问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因为教与学、提问与回答处于同步状态,所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情况,从而随机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案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便成为重中之重,恰当的问题设计能帮助师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下是本人进行问题设计的几点体会:

1、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提问不只是提出问题,更是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从画面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着手来理解文章中心,即人比自然伟大,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抗日军民是最伟大的人,他们不光改造自然,更改造社会。

正如上文所说,该问题如同一把钥匙,有了它,学生们就能轻松地打开中心思想这把锁。这样的问题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效果。

2、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能有所发现。

好的文章学生也爱读,但他们的注意点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忽略某些方面。作为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两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忽略的一面,就可以在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重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思考有所发现。

例如在学习《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登山路线这方面,路线明确后,学生们的注意力普遍松懈下来。如何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呢?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我们只忙着爬山了,看题目是“雨中登”,那么这登山时的风景与“雨中”有关系吗?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们在完成阶段目标后注意力可能有所松懈,如果不能将他们的求知欲重新激发出来,那接着讲“行文处处扣住题目”这一内容时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该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再次认真研读了课文,找出了各处风景与“雨中”相关的句子,真正体会到了行文与题目的丝丝入扣,从而可以顺水推舟地得出“行文处处扣住题目”这一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思考有所发现,并从中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3、设计问题要从已知到未知。

已知,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未知,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已知是未知的基础,未知是已知的提高。问题的设置应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辅以引导,将思维之活水引向未知的领域。

如学习《琐忆》一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文的总纲,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如何理解“横眉”与“储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却和谐地统于鲁迅一体呢?根据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这两种态度是分别针对什么人的?

②这两种态度分别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情感?

③这两种感情的源头在哪里?

④这两种态度是相互矛盾呢?还是和谐地同于一体?

以上四个问题中,第①②是学生的已知领域,学生们一般都能轻松回答。③④则是学生的未知领域。③问的答案可以由前面的答案讨论得出,而④问的答案则是在前三问的基础上推导而出的。

这样看来,按从未知到已知的顺序设计问题,是遵循了思维递进律的。而且,从实践来看,教者无须赘述,学者领会轻松,印象深刻且不易遗忘。

4、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安排好坡度。

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怎么办?我认为:安排好问题的坡度有利于解决这一现象。如果我们把疑难问题比作一个陡峭的斜坡,那么恰当地安排问题的坡度好比在斜坡上砌上高低合适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在不知不觉中到达坡顶。

例如《包身工》一文,该文之背景离现在的中学生太遥远了,学生们往往以旁观者的姿态无所动地学习,这样显然是达不到效果的。为了激起学生的感情,使他们溶入到课文中去,我决定一上课就讨论“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这一问题。但对于未曾学过文章的学生来说,这问题太深了。于是我在这个问题下面砌了几级台阶:

①什么是包身工?虽然课文还未学,但因为有课前预习,该问题迅速解决了;

②这些十六、七岁和大家一般大的姑娘怎么会成了包身工?该问题课文中讲得很清楚,所以学生们也能照样答出“穷”、“灾荒”、“不识字、上当受骗”等。

③今天不也有“穷”、“灾”、“不识字”吗?今天有包身工吗?这个问题已经离开课文,需要学生联系现状来思考了。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今天虽然也有“穷”、“灾”等等,但社会上有“扶贪”、“救灾”,还有法制教育等,国家与社会正在努力地帮助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当然不会有包身工了。

④她们那时候怎么没有这些措施呢?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领悟到社会制度产生了包身工。这样开头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我顺势激发感情:同为十六七岁,你们在享受美好的生活,而她们呢?请大家朗读“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在学生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一种鲜明的爱憎流露出来了,毫无做作。随后的课文分析,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得相当顺利。

从上例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目前的疑难问题,教师不必急着分析、讲标准答案,砌几个适当高度的台阶即能帮你省点口舌,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5、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起争论。

提出矛盾、引起争论,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好方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矛盾,让学生从争论中求解,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主人公以双双自杀来反抗是一种积极斗争。但是,如何让现在的这些思想活跃的学生认同这点呢?我动了一番脑筋,先是设计了这样两个矛盾:

①主人翁可能不自杀,可能逃走,或者说服双方父母等,大家的意见如何?

问题出来后,学生们顿时兴趣高涨、议论纷纷。我要求大家从课文中找根据,结果同学们讨论后认为:从当时的大环境而言,整个社会不容这样的逃走;从文中的小环境而言,双方家长态度坚决,无回转余地。

②太守家对迎娶兰芝非常重视,与焦家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那她还自杀干什么?该问题点出的这个矛盾,旨在诱导学生懂得:自杀是为保爱情的忠贞、对爱情忠贞是主人公的理想,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保爱情的忠贞而自杀,当然是一种积极的斗争与反抗。

这两个矛盾问题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这两个矛盾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观点也逐渐明朗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提问中,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他们的求知欲,问出问题,问出收获,当然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而且各人各法,提问本就应该五彩纷呈,百花齐放,甚至设计好的问题在课堂上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更改,因而我越钻研,越觉得这问题设计奇妙无穷。希望有一天我的学生们能不怕问、不躲问,迎问而上。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4篇

摘要:新课改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才能成为了各阶段、各学科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需要紧随新课改提倡的思想,把培养学生创造才能作为课堂目标。结合目前很多学校在原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中的变革情况,新课改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需要保持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在外界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环境等统筹规划,用符合实际的策略促进学生展现创造才能的发展,因而在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多方面采取突破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思想;创新才能

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困难

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的教学和新课改提倡的内容正在融合,结合了很多学校的新教学模式,从很多学校教学中吸取了实践经验,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旧有传统观念的制约,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在学习中参与创新,而且教师枯燥的用传统教材教学,忽视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现象普遍,这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创新才能。把语文语言、文字等学习当作死板的知识进行教学,这很难让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得到锻炼,也就没有可能发挥出创新才能。而且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小学语文教学教考不教能成为常态,教师的教学主要倾向于教考试内容,学生迁移发散、创新能力的发展则被完全忽视,导致很多学生不能优化思维结构,发展创新才能。而很多学生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只顾掌握让自己能突破考试的知识,利用每一刻时间完成教师交代的一些训练作业,很少有机会进行创新活动。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发展成为了让学生完成考试作业的死硬课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不能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很难把语文教学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无趣的死硬的课堂也不可能让学生能有创新思维的发展,更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才能,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可能让学生能有创新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受阻的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阻力很多,究其源头影响和阻碍主要和学生个体,教师,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2.1学生个体的问题:学生个体的的差异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发展,而在我国的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思维很难在几十个人中凸显出来,教师的教学也很难针对每个学生差异而设计单独的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活动,同时对于教学资源的分配也很难真正实现公平,这样学生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创新才能就更加难。再加上小学学生学习时就很难从思想上重视自己的创新能力发展,没有重视也就更难突破。

2.2教师个体的问题: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理解创新的真意,活动等组织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展学生创新的能力,也没有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创新才能,在教学中逐渐忽略创新力培养。

2.3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问题:在学习环境方面,学生没有在班级或者校园参与创新才能展示的机会,也就不能发展自己的创新才能,在班级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针对学生创造环境,学生的创新才能发展缓慢。在家庭生活方面,学生更加没有机会创新活动,很多学生沉迷在游戏、电视中机会不动手,也就没有创新。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不一定要严格围绕考试知识,不一定要用固定顺序进行教学,想要培养学生创新才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志向等因素灵活开展教学。第一由景入题用多样的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才能。教师活用多媒体、动画、图片、音乐等素材,创造多样的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兴趣,充分发挥教学经验,引导不同的学生对相关教学素材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发展学生创新才能。教师设计新课导入时的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兴趣,使之能在有形的控制下发挥无形的探究创新思维,也就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第二用好教具,代替旧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讲授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想象力、观察力的发展,而用新的教具来展示则能改变传统的旧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第三,以新课改为指挥棒,培养个性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以新课改思想为指导创设环境,安排教学探究活动,能很好的保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人个性,有个性的探究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才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辅助和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创新。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新课改教育思想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指挥棒能很好的保持学生个性和开展情境创造。同时把教学鲜活化、把生活经验情急化、把图片、动画等使用到实处进行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尽管学生受到外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完全把学习重心放在创新才能的发展上,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可以用一些灵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周永霞.“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2010(26)

[3]冯丽.对“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8(06)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5篇

(一)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课后有一个造句的练习,其中一个是“奔腾不息”。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造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乎都写了同样的句式:“长江奔腾不息,流向东海”、“小溪里的水奔腾不息”。这样的词语训练只能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重复。教师在教学时,还需加以细致的引导,如:“结合课文说说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教师接着引导:“除了浪花,还有什么看起来也是奔腾不息的?”学生大都会想到溪流、江水等。教师接着启发:“你还看见哪些事物也是奔腾不息的样子的?”如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还比喻其它事物多。此时,教师再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那些看得见的江河、车流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奔腾不息来形容?”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母爱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路层层打开,奔腾不息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开阔。学生则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运用造句,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二)在体会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感情。教学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表错情达错意”。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可先介绍日本侵略我国的本质和原因,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奠定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阅读及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同样描写夜晚进行偷袭:“为什么描写日寇用‘偷偷地’、‘摸’,而描写我军时用‘悄悄地’、‘进发’?”让学生体会到:“偷偷地”、“摸”这些词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都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则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带有赞许之意。并总结要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一可结合语境,二可反复阅读,三可对比分析。趁热打铁,再让学生找一找类似描写手法的地方。发现同样写战败,描写我军用了“暂时退守”,而描写敌人则用了“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语,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相信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在体会词语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三)在推敲字词表达的效果后,恰当运用

如教学《推敲》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可先尝试着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接着结合插图请学生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以此来体会“敲”更显得月夜的宁静。再指导学生猜测当时贾岛的动作、表情、心理等,体会用“敲”更显得有礼貌。这样,多途径推敲诗句中用“推”和“敲”哪个更恰当。学生推敲后的结果和文中大诗人韩愈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追求“推敲”了。这时,教师可把课后第4题,带点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适时地穿插到课堂练习中。或者设计相关的练习,如比较词语“宁静、安静、恬静、幽静、平静”并选词填空。相信,学生在今后写诗和作文时,都会自觉地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二、开发留白,想象中丰富语用

(一)开发文本叙述性留白,填补中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给学生留下充实的余地;有的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从而给学生留下个性填补的机会;有的标点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说梦”的练习,放飞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小珍珠鸟,做了一个甜蜜的梦。你梦见了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玩捉迷藏”、“我梦见主人在教我学汉语,而我也教主人学习鸟语”等。“说梦”的设计,既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学生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开发文本插图类留白,想象中强化语言表达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运用了许多的插图,它是文本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也有类似留白的地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准插图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途径。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编者在编排课文时特别设计了“孟母为儿子送行”的插图。请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分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面对母亲的叮嘱孟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合插图进行说话练习,使得教材中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眼中变成了逼真的分别场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留白进行语言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插图与文本之间跳跃,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续编文本,延展中提升语用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续编的练习。这是一个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好方式,更是一个培养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当然,仅凭课后的练习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可续编的文本,设计优质的练习,为他们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狐狸和乌鸦》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这篇课文很适合进行续编,但要注意续编前的引导,可提供一些材料,如:“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就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一直很后悔,它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对待狐狸呢?”并讨论故事的结局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乌鸦再次被骗了;(2)乌鸦没有再被骗,狐狸只好灰溜溜地走了;(3)乌鸦想出了好方法,惩治了狡猾的狐狸。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及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乌鸦是怎么再次被骗的;如果没有被骗的话,原因要合理;若是乌鸦惩治了狐狸,方法一定要恰当。续编文本时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甚至是违背课文价值观的瞎想瞎编。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纲,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6篇

关于创新教学小学语文的论文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方向

我们在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的方向,在小学语文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人文关怀,努力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与素质,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认真识字、写字。

(二)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创新,就必须树立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做到结合实际,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处处体现出创新的意识。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教学不足点,通过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严谨的态度。教师要努力改善教学现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教师要能够全面地掌握教材

教师只有做到对教材的熟知,才能更好地设计好教学课件,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接触语文知识。因为学生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个体,个体的个性和发展需要不同,课程设计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来制定。教师在平时的讲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应用,好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的提高。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善于进行创新,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7篇

感悟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感想与体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相对于感知,在文本方面,包容了内容理解,情境体验,情感体会,表达方法、语言特点,节奏韵律的领悟等。从阅读主体上看感悟会因为学生个性,经历的不同而产生更加自我和个性。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感悟得更加深入,却又常常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此时,朗读便会显现出神奇而独特的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未晓处”的重点,难点,节点,基本上都可以采用联系全文反复朗读涵咏去突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少年闰土》)《草船借箭》中诸葛与周瑜暗藏玄机,刀光剑影的对话……诸如此类含义深刻,“有言下之意”,“言外之意”的语句,只有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才会产生顿悟的兴奋,阅读水平的提升。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语)——对于感情充沛或幽微,情境强,意境浓的段落,文章非朗读,能得其精妙。《观潮》中潮来时的片段,若不高声朗读,如何“身历其境”,睹其奔腾雄壮之势,闻其震天撼地之声。《去年的树》人物对白神情,若不轻声吟咏,如何能“推心置腹”,真真切切地体会人物心境心情。《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描写爬山虎的片段,若不反复诵读,如何能从其间读出叶圣陶先生之平静而又深邃的境界,真诚而又仁爱的人格。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忘情地朗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与文章的“契合”,才能找到“忘我”陶醉的感觉,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语文魅力。教学十余年来,本文“焕发”出强大的感发力量,学生或泪不自已,或手舞足蹈,或“流连忘返”,均是在一遍遍的吟咏,朗读实现的。“情动语中而形言”——朗读既是学生体会情感,获得感动的方法,又是学生倾诉感动的方式。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解闷》)——当年贾岛骑在驴上“推敲”的时候,也是一边捋须,一边忘我的吟诵。只有在对文章一遍遍的出声朗读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的文章的结构法度,行文气韵,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这些表达上“说不清,道不明”奥妙,并且在悄无声息之中得以内化,迁移,最终化为己出,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经朗读不知《长城》简约背后的严整,大气;不经朗读不知《白鹅》幽默背后的平和冲淡;不经朗读,不知《桥》语言节奏,故事情节、人物心情三者的内在契合;不经朗读不知老舍之亲和,鲁迅之深邃,冰心之清新,巴金之真挚;不经朗读不知说明文之严谨,不知散文之自在,议论文之逻辑。

二、积淀、内化作用

“熟读成诵”是传统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热爱朗读,背诵的学生比不太愿意出声读课文的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要强。我想这得益于朗读,吟咏在积累,内化层面的优越性。

首先,朗读吟诵中,能更好的积累好词佳句,语言材料。这种积累不同机械的抄写和简单的训练。在朗读中好词佳句,以整体的语言情境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其意思,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运用之法。

其次,朗读吟诵有利于学生将文章之情境,阅读文章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固化”,这种潜在的“人生经验”往往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也会成为表达的素材和灵感。

再次,在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提升。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作为一种经验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在朗读最容易得到提升。这正是由朗读的多功能性所决定的。

三、提升默读品质

我常常把默读当做阅读水平提高的标志,当做高年级阅读训练的一个重点。从教学实践来看,朗读对学生默读品质的提高,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语感强,对语言更加捻熟,在默读中往往速度更快,注意力更集中,感受更加深入、细腻。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8篇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又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的《有效教学方法》(江苏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其基本论述的内容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余文森教授也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因此笔者的理解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应该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了没有什么收获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目前,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 “无效”和“低效”——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研究并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 “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本文试图结合笔者以及其他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片段,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的角度,提出几个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策略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的课堂思考

[课堂教学片段一]

时间:10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初一七班教室。

教学内容:这是我上的一节学校的公开课,课题是《你是我的辞典》。

本课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整堂课的教学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理想。

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圈划、批注以及交流讨论,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已经清晰。下面就很自然地引出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课文中的父爱?”

学生的回答可以是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如,有学生起来说:“无私的父爱”

等。突然有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父爱。”

当时,我的心中并不十分认同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就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就又说了一番理由。但我认为还是缺乏说服力。此时,最直接的做法是教师可以明确指出这位学生的理解是偏颇的。然而我却不太习惯这种方式,因为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太生硬。因此,我就这样处理了:

师:读了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沉默、思考。但没有人发言。

师:我读了课文后,却发现文中有一个情节与父亲的“美好”形象不太符合。请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学生看书。片刻一生举手。我请他回答:“文中的女儿将要上大学了。父亲却告诉女儿由于家庭困难,无力再供她上学了。按照父亲一贯的形象,照理父亲应该全力支持女儿上大学的。所以这一情节似乎出乎常理。”

于是又引发了关于父亲形象的另一次讨论——父亲到底是十全十美的吗?最后我没有自己直接说出我的理解。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讨论,学生应该会多了一次深思和新的理解。特别是这位认为“十全十美的父亲”的学生,至少他知道了课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与他原先的理解产生了背离。这可以让他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文本。

[思考和认识]

关于这次课堂教学的处理,我的思路如下:尽量不要去生硬地否定学生的思考。即使这种思考还存在着某些不太合理的因素,教师应采取一些能引发学生自己进一步思考、质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修正自己的理解。因为,自己理解、思考的肯定比别人或教师告诉的效果好。

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写的《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一文中说道:“如果非把‘效率’概念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话,其内涵与工业生产适得其反:决不是单位时间里向越多的人‘传授’了越多的知识就越有效,而是关注了更多的人的独特性、生成了更多的事先无法预测的精彩观念和美好体验,才在教育上是‘有效的’。”(《全球教育展望》第6期)

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在我执教的那节课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理解、观点、结论等往往比教师的直接告之更有效率。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其实从另外一种层面上,是应该去追求课堂上学生思考、理解的“有效化”。

策略二: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

从一次备课说起吧。

六年级(上)语文新教材有一篇课文《海底奇光》,它是节选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课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教学参考上分析:

㈠课文“节选的是‘鹦鹉螺号’在海底的一段奇遇。旅游者在海底见识了由海洋微小生物发出的光线汇聚而成的奇异光芒,令人叫绝。”

㈡“文章介绍‘鹦鹉螺号’停航整修时所见的一次奇特的海底景观——‘海底奇光’的出现、形成、变化的过程。”

可见,教材及教学参考都认为“奇光”发生的位置出现在“海底”。

然而细读课文,我却发现了问题——课文第1节:“鹦鹉螺号好象在海平面以下仅几米的地方入睡了。”第4节:“鹦鹉螺号正漂浮在磷光闪闪的水层中……”第6节:“鹦鹉螺号在这光亮的海水中飘荡了好几小时。”最后一节:“鹦鹉螺号位于海平面以下几米的地方……”所有的证据都在印证我的理解,“海底奇光”的出现位置应该在“海中”而不是在“海底”。由此推知,教材里编者所加的题目《海底奇光》应改为《海里奇光》更符合原文的本意。教学参考的分析当然也是错误的。

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质疑、解决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质疑”的环节。

[课堂教学片段二]

在课堂教学时,对整篇进行了必要的讨论理解之后,我适时提出了问题:

“关于课文,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沉默,思考……

教师点拨:“课题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

学生看书、思考……

片刻,好几个学生举手。

请一位学生发言:“课文里写的奇光是发生在海里的,而不是课题所说的在海底。所以课题拟得不恰当。”

教师追问:“请说说你的依据?”学生很快地从课文中找出了几处证据,还有其他学生的补充。

[思考和认识]

我想:这节课应该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一种印象。那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思考发现了书上的问题。这可以使他们开始意识到:并不是印到书上的文字就都是正确无误的。要学会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发现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

学生的质疑意识需要教师的培养。而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和教学情景中,通过教师的适时提问、引导、点拨,再经过学生自己的深度思考,就能让学生对文本中的问题及疏漏进行一些有效的质疑。这种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质疑内容的更有效的思考、讨论、交流,从而达成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理解。

策略三:恰当、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片段三]

时间:月25日上午第一节课。

地点:上海浦东模范中学初一(3)班教室。

教学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在引导学生圈划、感悟、交流罗布泊曾经是仙湖的文字后,我请一名声音甜美的女生来朗读文章第八节,请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大屏幕,相机出示与课文内容文字相匹配的多媒体图片。

然后,我问:“听、看了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这里的景色,并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思考,并不断由学生举起手来。

生(甲):“我觉得这里的景色就是我梦想的世外桃源,我向往那里,真想去那……”

生(乙):“这简直就是仙境,我惊叹,赞美!”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9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首先,教师要通过讲解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注重提醒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详细的讲解理解教材要表达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是有机统一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熏陶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采用相应的语境对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这样不仅能够创造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着更加真实、深刻的掌握。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情感熏陶增添了素材,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营造更加逼真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进一步渗透。最后,榜样学习方法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法,借助于教材中的英雄人物为小学生塑造榜样形象,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充分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有趣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进行语文课外活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要看到小学生独立性差、模仿力强的阶段发展特点,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选取正面例子,让小学生直接接触到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

(三)利用丰富的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健康品格意志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为学生选取,或者是划定课外阅读教材和范围,并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的“解惑”,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不论是从言语谈吐、行动举止,还是在待人接物、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要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榜样力量,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健康道德风貌的形成起到良好的表率。

二、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过程、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并且注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语文德育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思想观念,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0篇

文/王海莉

摘 要: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做”。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据,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

关键词:技能;说课;说理

在当今教育模式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断地与时俱进,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说课就是老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

说课是在我国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最初的说课主要是指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教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活动。随着说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语文教学这样一个有着自由创作的学科,赋予教师和学生多的自由性,这样就要求老师说课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基础性的说课要更加深入发展,说课的形式和内容及设计也要更加吸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深刻研究教材,熟悉课程标准,研究和丰富教学方法。我认为,说课的过程不是教案的简单重现,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也就说明说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白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构思、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的过程。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做”。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据,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教师要明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关键是要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而说课在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说课这种教学技能,在不断的研讨中,我相信会使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可以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问题,大大提高老师的教育成果。说课就是借助于语言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呈现出来,在我的语文说课中,我认为这就是老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境和经验作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可以发现和澄清自身的隐性教育观念和思想,并在说课中发现新的教学理念,进而转化为老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说课中使老师不断成长。语文说课中老师可以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力,这样就更加保证了在语文说课中不像理性学科中有那么多的限制,可以让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深度,更加有针对性,使老师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在传统的.学校文化里,老师长期奉行“个人主义”,这样使老师的学习和教学与其他老师相互隔离,有时还会使老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由此我也发现在教学中能使老师解决许多问题,在和参与说课的老师们通过对课堂内容分析、阐述、讨论,表达自己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思路,就会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老师们各自分享想法,相互解答疑问,争辩、评价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可以使老师更好地改进课堂。

在语文说课这种形式下,我相信会对老师自身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在说课这样的教学技能下,通过沟通不断地反思、虚心求教,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老师的对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老师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性。

说课,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朱新春。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07.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1篇

基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教学论文

一、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今英语教师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完成相同的任务或者是不同的任务,之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师生在讨论中完善学习任务,最终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进行自主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点的认知,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言实践技巧。例如,在进行H?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Step3: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环节的教学中,通过groupwork方式进行语言教学点的巩固与检测,通过groupwork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句型进行机械操练,做到够脱口而出,句式、语法、短语、发音等准确规范。尤其是通过对“A:H?B:I.”这样的核心句型训练,使学生轻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并能够熟记于心,运用自如,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为学生搭建英语交流活动的平台,将语言教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积淀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

开展英语实践活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最好载体。学生愿意参加英语展演活动,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很多学生具有独特的表演才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适时开展英语展演活动,活动内容要紧贴教学实际,要适合学生的表演,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的频数要高,活动要有总结,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知识点,丰富知识视野,延伸课堂深度,积淀语言素养。每次活动之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在进行Howmucharethesepants?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购物的情景剧表演,通过表演展示本节课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很好。通过表演,教师发现的语言运用规范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在表演之后统一更正,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尤其是通过表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howmuch”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以及“CanIhelpyou?”和“Letmehelpyou.”的用法等,理解了“Whatcolordoyouwant?”“Iwantabluesweater.”等多种句式的表达方法,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技巧,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聊天室进行英语交流,或者是在线与英语教师进行对话,收看英文原版电影,阅读英文书籍等。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与交流方式,提高英语运用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之,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初中英语教师要有长远意识,将语言教学作为常规教学任务来抓,坚持每节课都要有语言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环境,提高应用技巧,让英语交流成为一种语言习惯,在不断交流和感悟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2篇

点燃语文课堂教学亮点论文

教学是一种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老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目的、态度、习惯、方法、爱好、兴趣、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今天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相对 脆弱、缺乏刻苦精神、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因此我一直在克服自身缺点,力求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趣点。

一、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同时,我恰好在一中观摩到了这一课的教学全过程,他们也让学生进行表演,但他们把机会让给了勇敢的学生,学生推推搡搡地,最后勉强有学生上台,但是还是没人愿意表演佛印的角色,两位学生终于是在台上完成了表演。但我认为这一个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在考验学生的勇气,场下大部分学生不时的发出好笑的声音,注意力并不在于理清文中三人的方位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的表演上,而是一种好玩的心理活动过程展示罢了,同时也在无形中埋没一部分学生的表演才能,因此课堂效果欠佳,。课后老师很遗憾的表示很留恋上届学生,因为上届学生很有表演的欲望与勇气。想想我以前的教学也是如此,不由得让我让我感慨课堂教学确实需要灵活性与多样性。

二、了解学生,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在上《桃花源记》时,我考虑到本篇课文表现的美境的确无以伦比的,描绘的意境美伦美奂,因此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把它改写成记叙文,果真他们能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讲评的时候,学生更激动,因为他们的语言受到了我真诚的'赞赏,我把他们最感兴趣的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与《幻城》拿来作比较,感受语言的清新、灵动、奇妙,领略幻境的神秘与奇幻,相信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会有较大的兴趣与主动性。

三、评价多元,让学生有安全感

尽力做到在学生发言时,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发挥民主的原则和学生商量,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他们自尊。本单元教学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层次区别明显,比如庄文臻同学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学生,喜欢发言,但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是有待于提高的,他在回答关于桃花源环境的畅想时是较幼稚的,比如“我来到了桃花源,首先踩上了一片泥土,接着我躺在一颗树下,树上的叶子落在我的身上……”,他一边缓慢的讲,下面的同学早笑成了一片,笑他回答“言之无物”。但我即刻给予了鼓励,说“庄文臻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畅想,说明他很有自信,同时他一直在思考着回答问题,希望下次继续努力。”很好地把他的自尊保护起来了,过后我告诉了他回答此类问题不妨可以多些语言的修饰,不妨让想像内容尽量丰富些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他很高兴,以后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心理上安全感将更强了。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3篇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言能力论文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为数不少。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我利用高中语文课堂为阵地,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大胆尝试,终于找到些许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语言能力的措施。其具体如下:

一、重视阅读理解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而高中语文学科理念中,正确理解与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高中生具备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表情达意,用语文思考、讨论、理解、创作及激发高中生阅读兴趣,提高其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等,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阅读,是人类从文字符号中进行知识获取、经验扩展的重要途径。阅读过程中,人们能够探索人类历史所积累的丰富文明资产,更可尽情地翱翔于无限的想像空间中。研究指出阅读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发展,活化神经回路,形成严密的神经网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营造阅读环境。虽然不少学校已经提供了大量的班级阅读书籍。但是为了推销更多的书籍给学生,教师有必要在学期初便向图书馆借一个书架,放置在教室后门的旁边,用来布置成配合语文课程、班级阅读课程等相关的书籍,供展览与自由阅读。二是,配合学期语文课程的阅读计划的实施。教师实施阅读教学应当配合本学期的学期教学计划,并配合各种课程主题进行主题阅读。为了符合学生的需要与希望,充分利用学校语文教学的时间规定,主题阅读中的材料不以与主题相关的小品文章为主。阅读材料的来源,大部分应有教师参考各版本的语文课本课文和语文教学指引中节录,并请班上担任高中语文老师的家长配合课程提供阅读素材。基于阅读与语文教学不能融合为一的问题,也导致语文老师常常面临被迫在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取得平衡。

教师尝试进行“以阅读为核心”语文课程来达成在有限的语文课中让“阅读”教学的质跟量并重,并进而实现学生“读得多、读得广、读得巧”的目标。这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以“学期课程”为主;从教材出发,进行“主题阅读”;调整语文课的教学步骤并配合主题阅读教材来进行听、说、写的深化教学;以“迷你阅读课程”进行“阅读技巧”的教学;利用主题教学活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与老师规划的阅读教学是实践“以阅读为核心”语文课程最佳的方式。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还应特别需要注重整体课程规划。

二、教学严谨性的提升,进行多元化教学

规范用词是促使高中语文教学严谨性得以提升的关键。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在文字使用上存在较多分歧。举例来说,不少语文课程当中的“分”和“份”、“渡”和“度”选词取舍的不一致,。另外,“抉择”和“决择”共存,“辗转反侧”和“展转反侧”并举等都是语文教学用词不当的表现之一。实际上,上述词汇在词典的解释中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教学时的用词不严谨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要选取规范用词。有些教师认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选取自己认为最适合的用词,百花齐放,各取所需,表现用词用字的多元化,才是文学丰赡富丽的手段;如果规定了一个框框,文章就有如一潭死水。然而,在教学时先保住基本的用词用字的严谨性,尤其用在科学文字上保持意义的唯一而准确,仍是最重要的。具体到其他领域的文字表述,例如文学创作方面,可以稍为放宽这个规范。

要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实施多元化教学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内容,配合相关的教学活动设计,动静交错的安排,如教师说明、默读、写作、测验等静态活动,搭配抢答活动、同学讨论等动态活动,可以调节教学节奏,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专注力。此外,善用教学媒体,如电脑、投影仪等,并结合有效教学策略,可以提升教学过程的效率及教学成效。另外,感官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联系语言表达的起点。从学生在感官作文教学的作业中,可得知学生有丰富的联想力与想象力。通过教师指导运用各项感官经验,学生可以从更多方面认识外在事物,进而并开启作文表达的起点。但是,若要看到学生完整作文语言表达的成效,则需教师长时间的指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上方法,逐步培养起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知道,提升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方法也有很多种,这需要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共同努力来实现。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4篇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一、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语文教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特别是针对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特点和适应性,涉及到许多实际应用的内容和领域,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功底之外,还要具有灵活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教师的综合能力普遍不强,教学的组织和安排缺乏特色,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主导能力以及学科实践应用水平都亟待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欠缺,必然会严重阻碍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1.提高学习的语文关注度

要想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度,就要从兴趣的培养着手。其实,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科,还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中国的文学与文化源远流长,热爱文学的学生也不占少数,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优秀作品的品鉴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让学生养成乐于阅读、勤于思考的习惯,这也是为他们打开兴趣之门的第一步。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言传身教,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热爱之情,乐于同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语文学科爱好和重视起来。

2.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等同于一般高中的语文教学。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将课本内容同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内的语文应用能力。比如,写作教学就要更偏重于应用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就业都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网络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网络上的热点内容,或者选取一些和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进行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善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关心时政的习惯。只有建立起以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加充满生命力,达到技能培养与教育育人的目的。

3.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中职语文教师的自身能力提升,也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点。学校应该重视中职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在引进一些专业素养较好的教师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经常组织集体备课,让有经验的教师介绍教学经验,传授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革新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新课件的应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和调研活动,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和资助。只有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了,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才有可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结论

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转变也势在必行。在职业化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转变观念,革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将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更应该对教学现状进行认真总结和探讨,拓展思路,为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开辟崭新的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5篇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参考

一、突出人文性的特点,重视“文学教育”的功能

从时代发展的需求看,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纯的科学技术竞争,更是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层面的竞争。底子薄,文学素养差,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要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注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旗帜、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与他人合作共事,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实用性的特点,推进语文教育为生活与工作服务

面对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语文教育内容应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虑学生怎样很快适应毕业后投入工作的需要,这应是中职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语文教育要同社会和市场需求对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思考职校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这时的语文教育内容把重点放在学生练习与实践各种实际工作所需的应用文,比如广告、新闻报道、设计说明、讨论记录、笔记及各种报告等。不要重复纸上谈兵的故事,要重在应用,走出课堂,组织活动,参加实践,动手练笔。职教语文教育要与社会、信息沟通对接。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已经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处处应用,学生要很轻松地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利用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如今职场的工作需求。当然,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都需要学生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话、交流信息,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推进,使传统语文教学日益显得尴尬与不适应,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与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给中职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和面貌。与以往相比,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重视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令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可以改变过去语文作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产生的“此厚彼薄”的状况,以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教学方法的调整、评价体制的改革等推动语文课和专业课的共同进步,实现“双丰收”。努力尝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在课堂中执教,寻找在语文课和专业课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让学生意识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课中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慢慢理顺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客观评价各自在教学中的影响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相互合作,共同协作,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学生的胆识、口语表达能力与动作协调能力。在教学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行为实践的机会,让这篇课文变为一部课本剧,要求学生在课余到网上查找资料,自己策划和讨论写剧本,再进行表演探讨,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而且收获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技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对《项链》、《窦娥冤》的改编表演,甚至构思《祥林嫂》、《林黛玉进贾府》等创作小品演出,以及《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还是情人”、《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诚实”的探讨上,在课堂上可举办演讲比赛、主题演讲,进行言谈举止有礼貌和用语得体的教育,教会学生学习写求职信,掌握求职面试技巧与必要的求职礼仪训练等。这些体验、行为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了学生,是使学生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求职中,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个人良好的风貌展示,诚恳的求职信会给人用心与稳重的深刻印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如地书写报告、信件、说明书、制作图表及流程图,能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生产,使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生产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讲授一般的知识,还应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职业化观念的灌输,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在广阔的综合的教学空间里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地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6篇

语文课堂教学感悟《论文》

课堂是教师生命中最难以舍弃的一个职业活动领域。因为这里让教师付出过青春、智慧和理想。课堂同教师生命的意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每天面对的课堂,应是怎样的一种教学过程,这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的教师一言堂,改变以自己眼中的书本、手中的教案为主线,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重建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今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又应如何去贯彻和落实这一点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感悟谈以下几点:

一.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已经进入我们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聋儿由于听力障碍,导致理解知识片面、单一,这一直是我们聋校教师令人头疼的事。如果在课堂中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这种图、文并茂的特点,并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内容,将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都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蝙蝠和雷达》是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介绍仿生学知识的常识性课文。其中理解“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这些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事物,光靠口头讲解是讲不清楚的。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认识、理解了事物,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我在出示《蝙蝠和雷达》这一课题前,先创设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银灰色的飞机亮着一红一绿两盏灯,由远而近的开来,动感的画面,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这时,我及时提出疑问: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呢?以此,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课件出示有关蝙蝠知识的介绍,用多媒体动画效果演示了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作的三次实验,把原来抽象难懂的试验过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结果第一次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而第二、三次的结果都是蝙蝠到处乱飞,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动感的画面,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自然而然地推断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独立画出了蝙蝠飞行的示意图,接着学生又结合课文的介绍画出雷达的工作原理图。最后把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的示意图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的示意图,合在一起,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课文的重点、难点,都迎刃而解,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

二、课堂中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加强理解。

[1] [2] 下一页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7篇

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其基础就在于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普遍开设的基本课程,担当着工具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强化教学实践,才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其人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欠缺的原因和语文教学的课程功能,着重提出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8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

“向45分钟要效率”是当前中小学最迫切的问题。中学课文篇幅较长,知识点多,容量大,但课时偏紧。因此,优化课堂结构,长文短教,提高实效,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对课文精点导析,引入电脑程序揭示要妙,是一条重要的施教思路。教学中,将课文知识要点,编成一套简明程序,与点拨导析过程同步演示,通过电视映现出来。其优越性在于:既能直观而形象的、灵活而极富动态感的再现课文精髓,增强趣味性,又能节省时间,方便操作,反复展示。下面拟从五个方面略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与尝试。

一、理解主题,电脑揭示思想的精妙

二、分析人物,电脑图示性格的奇妙

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相当数量的小说。小说教学,重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及发展变化,从而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如讲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变色龙》,我抓住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精点其“多变”的特殊性格,导析其语言、动作、神态及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几变?变什么?为何变?在点导同时,利用电脑程序示现“变”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了小说的丰富内涵,形象的再现了人物性格反复多变的特点。

上面这幅动态曲线图,妙趣横生,课后学生记忆犹新,对人物性格印象鲜明深刻,效果显著。

三、剖析现象,电脑显示事理的奥妙

解说事理的说明文,一般是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介绍。怎样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深奥呢?宜扣住说明对象,精点其本质特征,导析事理,通过电脑程序的动态闪现过程,层层剥笋,揭示事物内在奥妙,完成教学任务。

以《死海不死》(初中语文第三册)为例。怎样认识“死海”不“死”的奇怪现象呢?我扣住说明对象“死海”,精点其“不死”的特征,设置问题链进行导析:为何“死海”不死呢?(浮力大)为何浮力大?(含盐量大)为何含盐量大?(特殊的地理原因)在点导中,用电脑程序显示说明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推理链”。

四、梳理线索,电脑启示思路的绝妙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19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论文

一、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策略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实现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新课改下,教与学是平等的个体,主要包括:

(1)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认识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真诚和谐地对待每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称赞》(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小獾和小刺猬进行对话演戏,通过实际的对话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内涵,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游戏式教学方式可以引入到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在教学中产生与教学无关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负面影响造成的后果;

(3)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对学习中的疑问提出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

(4)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采用多种提问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必然发生疑问和解答的行为活动。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全面进入思考状态。

(1)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课件和音乐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并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潜能。

(2)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思考的答案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言论;

(3)设置比较性问题,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追求新知识。

4.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能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体现学生的教学地位,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要清晰,能够全面和综合地体现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反思阶段的效率策略

1.提高教学反思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方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判断是以实事求是和创新为基础。

(1)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与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然条件;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论上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教师的活动要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2.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建立良好的反思习惯,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进行审视,保持好的行为习惯,丢掉坏的行为习惯,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通过自我检测和反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学健康的发展。教学反思要深刻思考,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要把反思的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保持了反思中形成有用的价值成果。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

3.同事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除了自己反思,还要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教学的不足。

(1)教师与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与专家的交流主要是阅读教育专家的教育著作,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

(2)教师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0篇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一、语文教学营造争鸣氛围

思考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旦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了,对问题有了兴趣,这时候教师更要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爱提问和善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向教师发问时急切渴望教师的解答,但是我认为,此时教师不宜急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给予解答,而应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教师更要分析和总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把问题归类解决,一般的情况下:

第一类是关于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运用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总结和掌握的问题;

第三类是超出课文外或有时甚至是教师也未想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讨论,并寻求尽可能完善的答案,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问题具有创见看法和想法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激励大胆创新,争取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热烈学生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对于第一类、第二类的问题教师可放手将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下,他们自己总结出结论,获取满意的答案,同时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对于第三类问题,虽然复杂些,也许教师始料不及,但千万不能惊慌失措或乱分析或给予不正确的答案,要真诚地表扬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精神和学习态度,同时也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得到完整的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善于钻研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1篇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教师严于律己的教学风格以及与学生的配合,更要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一、在教学方法中实现创新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课堂,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教室要布置出一种劝学的气氛,教室要尽量布置得简洁大方而且和谐舒适,让学生感到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的兴趣和勇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信心。

(二)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像“大锅菜”一样对待,应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等全面情况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他们个性的教学模式,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严格的要求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导致讨厌老师,不愿意认真听讲。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如果在回答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应积极引导,应该积极表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课堂的严与松要把握好“度”,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差,换个角度,如果对学生的这种天性加以控制和运用,带动的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更多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片面的教学只会把学生教成机器,缺少创新意识。教学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师要创新,也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课题,和学生的互动也十分重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不断在课堂中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结合实际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结合实际,不能凭空想象,在教学方法中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情况。要在教学中运用符合他们的想象方法,拓宽思维、善于发现,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不能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要在教学方法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中应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实事求是地选用相关的教学方法,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散思维,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大胆地进行教学上的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2篇

语文教学创新思路论文

一、影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因素

(一)改革开放以来知识观的改变及信息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便是生产力的思想使得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融入并影响着人们的知识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欣赏的是创新型人才,社会要求学生个性必须充分发展,善于自学,而这种改变与需求要求教师必须转换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促进了语文教育方法的深入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过程;(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过程便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性建构的过程;(3)教学策略必须以学习者为核心,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等。此种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方法上,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再执着于简单地传播语文知识,而要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意会、感受等方法去进行语文学习。

(三)课程改革的力量深入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一次比一次深入,新课改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各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它要求改变以往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实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课书教学”的转变,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等。

二、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浅析

(一)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

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的掌握水平、学习态度、习惯、个性特点等的考察来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根据课堂需求灵动变化,总之,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一定最大程度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比如在教授《鸿门宴》一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找课本外的对项羽评价的诗词或其他文字,之后在教授该课时对项羽进行分组讨论与评价,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赋予其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方式能流传至今肯定有其可取之处,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应持“扬弃”态度,也就是说,将适应当今教学理念的合理部分保存下来并加以利用。比如我们教学中常用的问答法。问答在各科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可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教师通过问答可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根据学生认知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活动。但问答不能随意发问,必须目的明确;课堂时限一定,问题量要适中,不能满堂问,更不能拿问题去为难或惩罚学生;最后,问题难度要适中,且有梯度,对那些主观性创造性较高的问题则不必设定标准答案,根据情况利用该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发挥其个性化的理解。对有疑问或有自己独特看法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并给予开导或启发。总之,不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有用之处,使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积极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融入到现代汉语教育教学中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可积极汲取其中有益于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比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现后被逐渐引入我国,情境教学法便是其中一个,且在我国各科、各阶段教学中均得到有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与发展。如在《麦琪的礼物》一文中,设置悬念是文章的一大特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设置悬念之处,看谁找得多、找得快。学生被激发了主动性,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四)提升教师素养,积极探究并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强调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补充能量,丰富个人知识与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经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自学——指导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知识。再如“引导——发现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就是陶冶式教学,通过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同时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以上教学方法能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深师生情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3篇

【摘要】一个人语言文采的好坏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语文教学发生了重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学必须要从整体上进行改革,既要把其重要内容体现出来,又要把语文教学特色充分体现出来。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语文教学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人们对变革意识觉悟的提高开始进行越来越多方面的探索。提高效率则是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的主要理念,探索以后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体现在以下几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去两者的优点,把语文教学的好处体现的淋漓尽致,必须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传播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进行改进。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4篇

小学语文语言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特征和接受能力,开展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研究改革,提高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力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学习环境不协调。当今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反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说话时不能表达一句完整的话,课堂回答问题时许多学生不愿意开口,或者只能说一两句。造成这些现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大,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训练,只是一味地闷头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很差。家庭方面的一些因素也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产生影响,家长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教育欠缺,或是家长自身不良语言习惯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佳。(二)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一些孩子自身存在胆怯、自卑等心理,不敢开口说话,说话时紧张,不能流畅的表达。这是由于一些孩子自身性格就内向、胆小,还有一些学生自尊心强,害怕开口说错话引起别人嘲笑,因此就选择闭口不言。学校对孩子施加的学习压力也导致学生的自我封闭现象变得严重起来,只顾着学习,不善于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和沟通,导致了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对于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教师还需要多加关注,积极引导学生改善心理状况,勇于表达自己,鼓励学生开口说话,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三)教材设计问题。教材的设计方面存在欠缺,很少涉及到口语交际的内容,教材缺乏对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一些教材上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展示,导致教师一味的给学生布置各种测验和考试,学生无法拥有机会进行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及时有语言表达的训练,有时候只是找代表发言,也是一小部分人有机会表达自己。因此,教材设计的问题也影响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问题。一些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滔滔不绝的讲,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让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教育,也就变得不爱开口。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开发利用社会与家庭的学习资源。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孩子面前避免使用粗俗、暴力等语言,并积极引导孩子与人交流沟通,鼓励孩子大胆开口,勇敢的表现自己,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同时,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改变孩子不健康的心理。(二)营造和谐、平等的互动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营造一个平等、轻松的氛围,消除一些孩子心理的紧张感,避免学生上课时不敢说话甚至不敢动弹的现象。给学生多一些互动的机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来,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三)创设课内外真实有效的交际情境。教师要打破教材的禁锢,避免一味的只盯着成绩。要多创设一些让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交流。教师可以成立兴趣小组,给学生布置一些调查的小任务,可以是一些简单的任务,例如小组配合,调查不同班级的卫生状况。这样就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并且积极的与别的班级的同学进行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不再羞涩、胆怯,勇敢的与人交流。(四)教师加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词汇量的积累,小学阶段学生的普遍特征就是词汇量的积累不足。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基础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语言积累,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对学生展开语言表达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布置词汇积累方面的任务,并要求学生讲积累的词汇应用是实际交流中,养成学生积累并应用的好习惯。

三、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更是要尤其注意学生这个阶段的特征。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打好基础。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交流沟通的条件,从小抓起,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2,(12):100.

[2]全国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J].才智,2017,(04):143.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5篇

小学语文作文创新教学探讨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也在不断变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多钻研教材,多学习教育理论,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让作文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纵观现在的作文教学,方法的传授压制了对学生情感的启发,学生的作文流于形式,缺少真情实感的表达。教师要丰富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气氛中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技巧,从而实现作文带动语文成绩的提高。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从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作文重技巧轻情感情况突出。学生的作文要么记流水账,要么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流露。文章是有章法的,作文教学如果只教学生怎样在写作时遵循规矩,而不重视让学生在文章中表达情感情绪,学会用情感写作,这样的教育教出来的只能是作文机器,而不是真正喜欢写作的人。

作文教学与现实脱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写作文,有兴趣的去表达比知道写作技巧更重要。很多教师更侧重于传授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考试中如何取得高的分数,或是告诉学生某一类作文如何写,急于让学生的作文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这往往都是欲速则不达的教学结果。学生的写作兴趣彻底被抹杀,只剩下机械的照搬模式写作,今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很难。有句俗语“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所以会看到很多小学生的文章,通篇的表述都稀里糊涂,就是收尾会有个很有高度的概括,一看就是根据老师教授的作文方法加上去的。这样的作文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违背了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真实看法。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改命题作文为作文题目自拟。以前语文考试大多是命题作文,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写的有板有眼,但是缺少创新,学生的思路总是围着文题,怕跑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考试作文的题目一般都是给范围,然后由学生自拟题目。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开阔思路,学会自拟作文题目。享受更广阔的作文创作空间。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自拟文题创新的同时不跑题,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和规则。使学生的作文思维不断发散,打开写作思路。小学作文会在选题上不断发展,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作文的文学魅力,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持续发展下去。

应用多种形式的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教学要想提高质量,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往那种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彻底淘汰。课改之后的小学作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手段多元,随着作文课堂不断优化,学生对作文课堂越来越感兴趣,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朗诵自己的文章,讨论对作文题目的意见等等。学生们通过交流写作心得来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质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加入,作文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起来,视频、音频的加入,让更多的好文章进入同学们的视野和耳朵,让学生在增加见识的同时也兴趣倍增。这种形式多样化的作文课堂,不但是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让作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艺术源于生活。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空洞无物,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没有见识造成的。要想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就要让他们从生活中、从现实中去感受,然后把感受升华到情感,最后完成文字的表达。作为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或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好。教师可以启发式的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比如带学生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再写作情感会真实很多。教师还可以组织作文比赛,对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爱写作才能会写作。要想让学生把作文写好,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能写出好文章。现在有很多学生讨厌写作文,只能背作文,买来作文选一个类型的文章背一篇,等考试的时候就不用再写了。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必须创新。要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喜爱写作,而不是讨厌和恐惧写作。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写出好文章。喜欢写作的学生会乐于收集平时生活中的趣事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良好的写作习惯就形成了。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几乎占据了考试的一少半成绩。一个爱写作的学生语文成绩不会太差。相反如果作文成绩上不去,语文成绩的提高就是空话。语文教师通过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这么简单,也要多读书,丰富阅历,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实践和感受。多进行作文练习,写作能力会加强,写作成绩也会有质的飞跃。

4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是大势所趋,是教育规律的驱使,也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和语文成绩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观察,多收集写作素材,进行真情实感的表达,反映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展现学生的天性和童真,真正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1]孙振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初探[J];中华少年;2016年11期。

[2]许雪红;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03期。

[3]刘凤霞;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年09期。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6篇

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关于美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识,让学生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课文的美学价值。比如余光中《乡愁》,如果是不熟悉这篇作品或者没有美学基础的人,觉得这首诗平淡无奇,可是如果在讲授这篇作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与美学鉴赏相联系,学生们就会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诗歌的艺术之美,就会体验到游子思乡的凄婉之美,就会感受到母子之前的亲情之美。其次,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们在寻找美的过程中主动尝试,提高他们发现美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不要先入为主的给学生们讲解,而是先让学生们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阐述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美学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老师再根据同学们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总结,进一步夯实学生们的美学基础。

二、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旦学生们拥有了寻找美的能力,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体会美、感悟美的能力和素质了,这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中职语文的教材中,有无数篇美学价值极高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为我们提供美学教育的素材和资源,因此要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下功夫。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们能够体会美,通过对一篇课文中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感受课文的美学价值。在进行这项教学任务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高新技术的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等方式,将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之美转化为音画图像之中的形象之美,更易于学生们理解掌握和接受。

三、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7篇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一、创新教育应以正确的质量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素质

传统的教学是比较着重课本的知识的传授,一般也只能拿学生成绩的多少来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在这质量观的指挥棒下,教师也就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学生按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而不要求从学习的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衡量质量。只有教学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在这种质量观的指导下,在重视课文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1.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出发

营造了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氛围,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要注重营造创新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收集好中国的各种桥梁图片,让学生给图片上的桥进行归类,并说出各种桥梁的历史和桥结构特点及不足。由课内延伸到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座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桥,然后加以点评,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从中挖掘他们创新意识的潜能。

2.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3.训练学生大胆的想象力

提出自己延伸课内知识的问题,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提出一些能引起争议的问题,甚至是已成为定论的问题进行讨论,积极思索、触发灵感、集思广益,从而获得较多的创造设想。如,上《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课时,就可以引发到现实生活中来。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受许多大中专生走出校门仍无分配的表面现象所影响,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不良的现象,提出了“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最后学生明确目标。还可以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比如,《故乡》水生和宏儿以后的生活情况怎样?关系怎样?请你想象一下,并把你的想象内容告诉人家。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培养想象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创新教育应以现代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语文

现代教育思想是突出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动笔能力相结合,调动学生内存的能力,认真把握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学习活动的空间,培育学习的能力。从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可以选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互动法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学生关注的一些网络语言,吸引他们对学习新课的兴趣,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导读方法来启发诱导学生把握方向,认真钻研,主动探求,自主学习,自获结论,逐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控制,这样才能逐步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动手法

在训练写作时,写一篇说明文,学生如果没有真实的素材,就写不出好文章,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灵感,在写作之前,带学生去参观手工制茶的整个过程,学生亲临之后,个个跃跃欲试,思维顿时就非常敏捷,写作训练会顺利地完成,达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3.归类法

同类型的几篇文章作比较教学,比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故乡》等,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比来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中获得人物形象。

4.图示法

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用不同的符号,用图表示出来。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一一提出来,然后一一解答。用这种教学方法,大大缩短授课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而且能启迪思维,形成条理清晰的整体形象。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辩证批判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能力为前提,进行多样化、开放性的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独立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会落伍,不被淘汰,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为21世纪多输送创新人才。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8篇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现代化也在日益发展。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方便的查询,提供最新的语文教学信息,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实际上,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生动的展示,刺激学生视觉,帮助小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成绩。

一、巧妙利用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技术可以同时展现声音与画面,十分适合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对诗歌的教学效果更显著。将课文录像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配上古筝音乐,同时用高山流水作为背景,并让小学生进行跟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非常舒服的学习氛围。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在学习某些课文需要对课文中的任务进行表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人物色彩化,先将课文展现得声情并茂,再播放动画和音乐,借助这些视觉听觉刺激,让小学生来进行配音表现自己。每当此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格外高,并且会持续高涨。相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课本为主要资源;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对语文的学习就是对课本的学习,在课上听教师讲课文,课下在进行练习提高。但是这样就造成对学习内容的局限,不能拓展到课本之外的更多方面。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小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课外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将传统语文教学中无法表达的内容巧妙地展示给小学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小学生思维活跃,帮助小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二、增强学习体验性

人的情感体验一般总是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场合之下才能产生。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触景生情、睹物思情一类词语所形容的体验。从这个方面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播放视频动画的时候,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身心也是一种放松。小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势必会有较高的效率。相反,如果学习氛围气压较低,对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感染小学生的情感变化,意化情感,成为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情感的优势,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一座精神桥梁。此外,教师对于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体会肯定要比小学生优先,所以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体验涉及到多媒体技术教学之中,帮助小学生获得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对于阅读,应该让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文章中的情感线索,增加阅读乐趣与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进行创新应用,将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创新思维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正处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可以对语文课件进行形象直观的设计,充分锻炼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作用。例如,在《看云识天气》这节课中,通过将每一种云图搬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观察,了解云的形态,最终学习到可以通过观察云图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情况。这样的学习方式除了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会极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创新,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变得更多更和谐。当代小学生对知识摄取要求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可以很好地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为小学生提供丰富而有趣的学习材料。扩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加大单位学习时间内的学习量。再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学习中,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可以先从网络上搜索,再为小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这样现代的教学方式由于创新得当,会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终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巨大推动作用也会促进改革的步伐。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研究探讨,我们相信最终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展宏图。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29篇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是提升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对于小学生表现自身情感,了解文字魅力,反应小学生文学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写作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修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教学的创新和探索,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本文从作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和阐述了当下作文教学的弊端和不足,提出了有指导作用的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也在不断变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多钻研教材,多学习教育理论,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让作文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纵观现在的作文教学,方法的传授压制了对学生情感的启发,学生的作文流于形式,缺少真情实感的表达。教师要丰富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气氛中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技巧,从而实现作文带动语文成绩的提高。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从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作文重技巧轻情感情况突出。学生的作文要么记流水账,要么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流露。文章是有章法的,作文教学如果只教学生怎样在写作时遵循规矩,而不重视让学生在文章中表达情感情绪,学会用情感写作,这样的教育教出来的只能是作文机器,而不是真正喜欢写作的人。

1.2作文教学与现实脱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写作文,有兴趣的去表达比知道写作技巧更重要。很多教师更侧重于传授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考试中如何取得高的分数,或是告诉学生某一类作文如何写,急于让学生的作文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境界。这往往都是欲速则不达的教学结果。学生的写作兴趣彻底被抹杀,只剩下机械的照搬模式写作,今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很难。有句俗语“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所以会看到很多小学生的文章,通篇的表述都稀里糊涂,就是收尾会有个很有高度的概括,一看就是根据老师教授的作文方法加上去的。这样的作文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违背了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真实看法。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2.1改命题作文为作文题目自拟。以前语文考试大多是命题作文,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写的有板有眼,但是缺少创新,学生的思路总是围着文题,怕跑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考试作文的题目一般都是给范围,然后由学生自拟题目。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开阔思路,学会自拟作文题目。享受更广阔的作文创作空间。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自拟文题创新的同时不跑题,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和规则。使学生的作文思维不断发散,打开写作思路。小学作文会在选题上不断发展,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作文的文学魅力,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持续发展下去。

2.2应用多种形式的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教学要想提高质量,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往那种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彻底淘汰。课改之后的小学作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手段多元,随着作文课堂不断优化,学生对作文课堂越来越感兴趣,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朗诵自己的文章,讨论对作文题目的意见等等。学生们通过交流写作心得来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质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加入,作文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起来,视频、音频的加入,让更多的好文章进入同学们的视野和耳朵,让学生在增加见识的同时也兴趣倍增。这种形式多样化的作文课堂,不但是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2.3让作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艺术源于生活。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空洞无物,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没有见识造成的。要想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就要让他们从生活中、从现实中去感受,然后把感受升华到情感,最后完成文字的表达。作为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或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好。教师可以启发式的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比如带学生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再写作情感会真实很多。教师还可以组织作文比赛,对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意义

3.1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爱写作才能会写作。要想让学生把作文写好,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能写出好文章。现在有很多学生讨厌写作文,只能背作文,买来作文选一个类型的文章背一篇,等考试的时候就不用再写了。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必须创新。要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喜爱写作,而不是讨厌和恐惧写作。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写出好文章。喜欢写作的学生会乐于收集平时生活中的趣事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良好的写作习惯就形成了。

3.2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几乎占据了考试的一少半成绩。一个爱写作的学生语文成绩不会太差。相反如果作文成绩上不去,语文成绩的提高就是空话。语文教师通过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这么简单,也要多读书,丰富阅历,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实践和感受。多进行作文练习,写作能力会加强,写作成绩也会有质的飞跃。

4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是大势所趋,是教育规律的驱使,也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和语文成绩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观察,多收集写作素材,进行真情实感的表达,反映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展现学生的天性和童真,真正写好作文。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0篇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

【摘要】面对现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现有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原有的情况,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大发展的浪潮,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讲授为主,按照教材,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讲。殊不知,传统的和尚念经式的教学,只会使学生们觉得学学的内容都是书本上写的,自己看书就可以,何必还要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因此,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课堂上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同志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开端。

一、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这种死板的组织形式很容易遏制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需要自己去对文章进行阅读和感悟,也需要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相互帮助。讨论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一学习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经常采用的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桌讨论,一种是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

论。为了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讨论方式,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我以“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句话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移民火星能否实现”。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正反方的辩论。学生通过自己在网络或图书馆里所搜索的资料将课文内容进行了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入了小学课堂,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出功能,它能为学生带来立体的刺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促进课程教学的不断优化。如教学《科学的精神》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水稻丰收的场景和炸药爆炸的情形。当课文中的内容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时,学生都感到非常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家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科学、用科学也成了他们头脑中一种强烈的需求。再回到课文学习中来,学生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进行交流和互动,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

教学语言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感知最为迅速的因素。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是教学创新中最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个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有自身的风格。风格化语言的形成是教师个体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当教师对于创新达到了一种自由的成就阶段,它才会逐渐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如进行复韵母ei的学习时,为了避免学生将ei与ie混淆,我就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大e要和小i一起爬山,爬了一会小i就爬不动了。这时,大e说:小i,我拉着你爬。于是,大e在前面拉着小i往上爬。大e带小i,边爬边喊ei,ei,ei。全新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对拼音的学习产生一种形象的认识,他们对这种练习形式也很感兴趣,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此外,教学语言并不只是教师所说的话,它还包括教师的体态语言,即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势等。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教师要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充分地调动起来,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创造一种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一种美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

四、对板书进行创新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对于整堂课来说,板书的作用是总结学习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本课的主要脉络。要想使板书新颖别致,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其潜在的构思线索,将课文的内在结构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板书要形象、生动,如果可以,还要配上一些简笔画或几何图,凝聚课文精华,从微小之处探寻课文,将所学内容以创新的形式定格。如学习《龙的传人》一文时,我先利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单的龙的形象,然后结合课文中对龙的描述“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边说边画,并不时地咨询学生的意见:“大家看老师画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画完,学生基本上就能将龙的这几个特征都记住。到课堂的最后,我又将一些与龙有关的成语整齐地写在了黑板上。在进行板书的创新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完成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总之,教师要对板书的形式进行创新,力求新鲜生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创新没有任何的顾虑,爱上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房玉红.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Z2).

[2]刘红云.新课标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3):148-149.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1篇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将这一传统美德遗忘了。特别是今天独生子女较多,我们的家长对子女越来

越溺爱。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任务。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这方面的教育较多。如在《柳叶儿》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的困难,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经过艰苦奋斗带来的,来之不易。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就可以批判那些贪图享乐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还

比如在《俭以养德》这篇课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

二、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我们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

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课外活动的德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想情况进行设计,并且注重德育活动设计的层次感。比如我们的小学低年级大多数还处于幼稚、独立性

、依赖性的复杂时期,他们的模仿行为很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的时候,要坚持以正面的引导为主,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爱

国主义情操。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都逐渐处于成熟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我们的学

生当中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将这些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德育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

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做事的方式方法对社会的益处较多或者对多数人有益,这就是道德,这种道德上升到心灵的角度就是道德修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是我们中国最为宝贵的财产。古代的孟子就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可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些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是显而

易见的。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紧扣这些文字,分析他们高尚的品质,讲解他们的英雄业绩,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

四、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教一篇课文,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洒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古井》第四段,那口井“不仅为乡亲们提

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强调了“应该怎样做人”,而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2篇

语文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表现在于教学计划如何展开、学生教学如何组织、如何调整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如何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经验与不足,这正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应科学地、艺术地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起主导且积极的影响作用。语文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能使语文教学达到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如何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如何组织安排教学资源,最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上下功夫,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也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这其中各因素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这些因素能更加科学地发挥各自的功能,教师的监控能力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3篇

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者与运用者,而是探究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机械的传授教材知识,而是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教学中,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枯燥灌输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平台,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启式教学,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技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成为探究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并不是可以忽视的,而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强大推动力量。可以说,学生对认知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关系着认知活动的成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更高涨,探究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在教学中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以新颖、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1.引入生活活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事物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重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将语文教学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以生活的活水来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而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能够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是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来综合传递信息。这样的教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更能以音乐的感染力与画面的渲染力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处于这样的教学之中,才能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主动性。

二、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只是将现成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并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知识。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扭转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与机械状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探究才能成为学生的主体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解决问题,有更多知识与技能上的增长与提高。

1.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主线,问题是否具有探索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决定着探究的成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既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又与学生的基础密切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成功地学习新知。

2.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着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要突出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性,就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困惑无法继续探究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问启思,以此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与方向来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解决问题只是对知识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则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鼓励质疑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在阅读时也往往会产生许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与教师、与教材、与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课堂上却很少听到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为此,教师要打破专制教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平等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心中的顾虑,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勇敢地提出问题。

2.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贵在掌握方法,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打开探究的大门,自主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就不能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展开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更多的问题。

3.实施赏识激励,让学生乐问。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以得当的评价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享受到提问的乐趣,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我们要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表扬与批评并行,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陆文玲.关于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7).

[2]郑俊香.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考试周刊,(19).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4篇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论文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注重教学的拓展,散发出生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度和深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挑战。

关键词:知识拓展;教学拓展;语文课堂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课本,又要跳出课本,也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教学拓展。我就课堂教学拓展上谈出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学生的知识盲点上拓展

语文课本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课本中涉及的一些知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较少,所以往往是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备学生,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如果学生有知识上的空白点,就要及时讲解,以拓展来填补空白,这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分析课文《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一句时指出,这个句子中的“犬”字有特殊用法。“犬”字本意是名词狗,在文中为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明白此知识后此句朗读停顿,也就好理解了。正确读法为:其一/犬坐于前。又如“投以骨”一句,既是省略句,又是介宾短语后置,即以骨投(之)。由于现在教材淡化了语法内容,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我只能举例讲出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

二、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文章的关键点上拓展

文章的关键点,诸如字词句子和段落等,对解读文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及时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进行有效拓展,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陋室铭》中的关键句,为了让学生理解“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我引导学生用熟知的知识来进行拓展。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知识渊博,少有大志,隐居隆中,住于茅屋之中,甘心过着简单的躬耕生活,以待明主。尽管诸葛亮的茅庐很简陋,但他的品德高尚,不以茅庐为陋。陶渊明厌恶官场,隐居乡间,虽然生活清贫却依然怡然自得。他能保持自己高洁的`操行,而不为五斗米折腰,令人敬佩。通过上述拓展,学生明白了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看重的是精神而非物质,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课堂教学拓展在于新旧知识连接点上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须以教材为轴心,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拓展,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进而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回想古诗中写乡愁的名句,再把它们归纳整理出来。李白《静夜思》中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有“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可以和《伤仲永》比较,进行教学拓展,让学生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仲永天资聪颖,少年时才华出众,善于作诗,其父得其利便“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后来终于沦落为平庸的人。吕蒙当涂掌事,孙权劝其读书学习,他借故推辞,后孙权以自身实例再劝,蒙后始就学。后鲁肃与蒙座谈,发现他进步很大,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伤仲永》从反面证明了不学习的坏处,《孙权劝学》从正面论证了学习的好处,都突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四、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课内外生活点上联系拓展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学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巩固、活用和拓展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并将它辐射到课外生活中去。

如,我在讲《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结合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同学们的特点,找出两个人描写出来,后进行交流,看谁写得好。又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做一期手抄报,后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这样的拓展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语文课堂就是要求教师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知语文,学语文,用语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以学生为主,灵活运用,应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拓展,切不可喧宾夺主,影响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合理科学地有效拓展,日积月累下去,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效率,锦上添花。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5篇

创新实践语文教学论文

一、让小学生走向智慧需要学生重视实践

新教育倡导者曾经对理想的智育进行过比较丰富而又准确的诠释,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这样的诠释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应当认真思考广泛而又普遍的实践性问题。

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也比较重视学生实践,但学生的实践时空还显得不够理想,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小学生很难形成语文阅读的创新创造能力。依据教授所阐明的原则,小学生阅读实践必须追求开放性,开放的内容可以是我们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是社会,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生活之外的所有内容。

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开放性实践,我们往往会有比较片面的理解。首先是担心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其次是担心学生会走向不正之途。譬如学生现在大部分都能够用QQ来聊天,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一般都是禁止的,但往往又不能禁止得了,小学生还是偷偷摸摸地聊着。那怎么办?我们身边的许多教师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何利用QQ让小学生“聊”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天”,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笔者感到其发展和创新意义还是比较明显的,譬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上网搜寻资料,提高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效果;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同伴进行网上交流,获取互动效果。现在我们则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多进行电子作文,学生之间利用信箱进行文稿交流,相互之间进行评点,肯定能够获取更为广泛而又深刻的实践效应。学生完全可以博采众长,进而发展自己的智慧。

二、让小学生走向智慧需要学生创新探究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我们的一些老师尤其是我们的家长中仍然看重学生的分数,这也难怪,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要靠分数衡量学习效果。但对于我们每个教师而言,应当认真关注的不是结果——学生的分数,而应当是学生争取高分的过程——手段和途径。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叫得最响的应当是学生的创新探究。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形成这样的思想:、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要想真正意义上让我们的小学生能够在未来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理想地传承下去并能够有所发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必须努力起步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小学语文的每篇课文,都堪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典范,譬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记述古代人物的课文《负荆请罪》,有记述现代人物的课文《最后的姿势》《钱学森》等,有体现当代思想观念的课文《学与问》,也有生动地赞美动物的课文《麋鹿》,有的课文还热情的讴歌了人间的亲情,如《船长》,诸如此类的篇目,如果让我们小学生进行创新探究,那么小学生的智慧则将更为丰富起来。譬如让学生探究《最后的姿势》,笔者就注意让学生紧扣“最后的姿势”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必须让学生创造性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必须让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要让学生抓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进行挖掘,使学生能够将文题中“最后”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三、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6篇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目前,一些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其根本原因是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不外是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套路,很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导致语文教学低效,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知识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对写作练习望而生畏。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针对语文学习富有情趣且不受时空限制这一天然的优势,从兴趣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让知识与内容并重,让课内课外相融,让应试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尽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

一、让内容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语文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促使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都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外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多思考勤发问、多阅读多积累,只有这样,有的放矢、科学引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启迪学生心智,那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能飞扬起来。

为此,我们把大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精心创设生活课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大语文的魅力。如每学期利用节假日或其他闲暇时间,组织学生旅游、采访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调查、辩论等,并及时指导他们写生活心得、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

另外,我们还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举办各种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活动,如“今天我当家”“我做节目主持人”“人才市场”“真情旋律”“官场形式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鼓励学生睁大双眼睛看世界,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把语文内容生活化,给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堂好的语文课可以和一档有观众积极参加的精品电视节目相媲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和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能够驾驭课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课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如对话课、讨论课、表演课、作画课等多种课型。如上《济南的冬天》一文,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用图画形式表现济南冬天暖和和安适的意。使课堂活动既能紧扣教学内容又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我还开展了多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好语文:

1.课前活动。每日赠送自己喜爱的一个成语故事或一首古诗,要求能说出自己喜爱的原因。

2.写字训练。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_笔字。每月进行一次钢笔字比赛,获奖者作品贴在墙上共大家欣赏。

3.朗读训练。初一学生表现欲望很强,我尝试着让学生朗读课文采用接力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法不断变化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

4.每日一记,学会感悟生活,培养学生源于生活的写作意识。

三、师生关系平等化

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的不可忽视的一点。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自然也对他所教授的课感兴趣。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在教学中再不能执着于以往的“师道尊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转换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学相长,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由“司令型”转向“服务型”,把学生看作是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顾客,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教师就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换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朋友般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们才能精神抖擞,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丰富、自主、快乐的语文课,发挥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语文学习能及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7篇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将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可以使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可以将书本上的“死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的气氛,让学生主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教授学生生字和课文,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盘古开天的视频动画,色彩丰富的动画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动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那里是一片混沌,而盘古手拿巨斧将这一片混沌劈开了,形成了天地。此时,教师就会问学生“:同学们,如果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那么就请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辟地》一文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被激发出来,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知识也更加的快,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2.利用游戏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同时,还要扮演好组织者、领导者、指引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游戏教学的运用恰好能达到这一目的,并且,游戏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例如,在学习诗词古文的时候,由于诗词记忆对学生来说是很枯燥的,学生对背诵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带领学生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用鼓棒敲击讲桌,学生传递纸花,敲击声停止,拿花的学生就要背诵一首古诗,如果背诵错误作为惩罚就要表演一个小节目。游戏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气氛十分高涨,都积极地进行着诗词的背诵,学生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同时,也在玩乐中掌握了知识。

3.知识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二、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除此之外,还要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一道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教书育人的真谛,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记忆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8篇

课堂教学前的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前的备课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而其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师在授课前应先要熟悉所要讲授的内容,明确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并熟悉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能力的不同层次,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教师要能够预想并设计各种具体的教学细节,如:教学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哪些学生会做出积极的反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课前精心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艺术调控教学细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针对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环节,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艺术而又合理地进行调控,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紧扣自己的教学计划,针对突发的`教学细节,能够机智而艺术地进行调整,并达到预想的适度的控制效果。且也能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既不呆板地死扣教学计划,也能够适度地掌控课堂节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度调控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能更接近教学目标,更能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学细节的调控,离不开课堂的主体———学生。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配合,也要艺术地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根据课堂需要,引导个别学生为课堂创造出更新颖别致的教学热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一个新的教学高潮。

课后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课堂教学后的及时反馈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教师根据课堂表现、学生情绪、学生作业,认真总结各个环节的成败得失,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效果。回顾制定教学计划时预想达到的效果,发现教学实效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做好切实地整理记录。而且还要从不同方面考查自己的教学水平,客观地对自己的这堂课做出评价;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并参与学生在课后的讨论,总结并积极地反馈自己的收获,通过微信的形式,在班级群里分享自己的收获,表达自己的疑惑,这种表达要和学生同步进行,这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4结语

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我教学监控能力,也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和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刘晓瑜.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评价考试体系的完善[J].教育研究,,(12):62~65.

[2]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论文 第39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引导,课堂过分的热闹,不是真实的语文学习。学生平心静气地阅读,独立地静思默想,彻底地融入语言世界,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本真;独立学习;静思默想;语文素养

最近,本校的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课上她用比较长的时段给孩子独立看书、思考、分析,接着才围绕某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这个“比较长”的时段是多长呢?大概在8分钟左右。而这恰恰是一个有“争议”的教学环节。说它有争议,一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听课教师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是较多的不满,较多的烦躁,较多的“倒彩”。就是说,大家不能忍耐那么长时段的“空白”,或者说,对这样一种教学安排他们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几乎不会有这样的设计和实施。二是当点评环节有老师称赏这样的教学环节并以为是一种本真的教学、本真的学习时,不少老师明显地表现为很不以为然。那么,真实的语文课堂学习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真实的语文学习,一定是让学习语文的人真正自主。而真正的自主,首先表现为每一学习个体――学生独立的学习。什么是独立的学习?也就是几乎每一课堂都必须有学生自己的较多静思默想的时空。

面对教材文本自读默思的`时间更多一些,所谓亲近母语,指的不仅是距离,而且需要时间;精彩的语段多读一些,读的方式丰富一些,必背的就即时背诵出来,校园之“书香”需要琅琅的书声来烘托;让学生动手点评、造句写话、黑板板演的机会更多一些,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岂能离开语言的实践和训练;让学生根据抽象的语言文字各自展开独立的想象和思索的机会更多一些,“声光电”尽管好看好玩,但对于学生形象思维力带来的不是增长而是束缚、限制甚或破坏,对于语言能力而言,只会是“降解”而不是提升和增强。

学生自己的真实的学习时空应该主要在学校有效的学习时间里安排,而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在学生回到家里牺牲与父母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来获得。于是,那种展示的热闹背后原来是以耗费孩子家庭的欢乐生活为代价的,这样的耗费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样的改革是一种反生命和反改革的行为,丝毫不值得总结、鼓励和宣扬。既然明确了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时空,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老师,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时,就应该谨守本分,在课堂中严于律己,不说话,不走动,坚决做到不用自己的“言”和“行”,干扰学生学习的安宁和静谧,让学生真正平心静气地阅读、思考、分析、研究。

这一点在现实的语文教育背景下,可能实现起来尤为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天生着一张能说会道、极善雄辩的嘴――当然又仅仅是在课堂上在学生面前,又自信自己的滔滔不绝可以训练出学生的语文的优秀,或者是认为没有自己的“展示”,别人又怎么发现和认识乃至钦服“我”的才华,也确实有人正是以此来判断一个语文老师的水平和能力高低的。

但语文老师有没有反躬而自问,“我”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究竟是怎样学习和学好语文的呢?是在某一个“专家”圈定的框框内,转着圈把语文学好的吗?是借助他人的力量通过告诉的方式获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吗?或者是在团队中,通过互相的协作、“帮工”等形式提升了自己的理解能力、鉴赏水平和表达素养的吗?我想,主要还应该是静静地在课堂中,在家里,在平时的点滴空闲中,通过自己悄无声息的阅读,通过自己“小楼一统”式的静思默想,通过自己情绪亢奋和冲动时的如行云流水般的下笔写作,逐渐地提升了读写的兴趣,慢慢地养成了一种读写的习惯,而且,让这一兴趣和习惯成为生活和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乃至于生命的一部分,再进而渐次走入读写的佳境,成为读写的高手,或者鉴赏家、作家和专家。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合作和交流甚至是重要场合的“亮相”和“造型”,但那都不过是整个读写能力形成和发展阶段里的“插花”或者是“花絮”而已。

彻底地融入丰富的语言世界、语文生活,在亲身的亲近、体验、感受和实践中,逐渐成长起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每一个人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我们任何一个语文老师语文学习的成功也几乎没有例外。这与老师的过度的“引导”成为主流和主体,小组的合作交流变得时尚和风行,成为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实在是两回事。

独立地阅读,独立地写作,进而培养起优秀的读写素养,并且在独立中形成特立独行的个性品格,进而具备独立的创造和创新精神,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常态,是基本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方法论。舍此,别无它途!在除此而外的方式方法中假如有什么收获的话,那也只能是语文的应试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考试分数。而独立学习所获得的,分数不过是其中的很小很少的副产品而已。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很少看到这样的长时间平心静气地阅读、思考、分析、研究。这次我看到了,我万分感慨,真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由转入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