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篇
摘 要: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流派主要有规模经济学、区位经济学及金融产品流动性理论,其成长的动力机制就是回答由哪些力量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成长,这也是制定促进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政策必须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动力机制,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动力主要有两种拉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三种推力(供给因素、历史因素和城市因素),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
关键词:金融
综观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除了必须具备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金融系统健全发达、法律制度基础完善灵活、资金流动自由化程度较高及其他支持性服务业等基本条件之外,对机遇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一、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对机遇的把握
1.伦敦。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强大的国力支撑、健全灵活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等之外,也与伦敦抓住了多次机遇是分不开的。
第一次机遇是在全球银行业初创时期,英国率先设立了被世界一致公认为中央银行始祖的英格兰银行,使18世纪末伦敦便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次机遇是因一战而遭到严重挫折时,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扶持政策,如1917年通过了包括降低银行准备金比率、取消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允许银行自行确定存放款利率等条款的《竞争和信用管理条例》等,使伦敦继续傲立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首。
第三次机遇是欧洲货币(主要是欧洲美元)业务的兴起,由于英国政府加强了使用英镑范围的管制以稳定英镑币值,促使了英国商行大量而广泛地使用美元;此时西欧一些国家陆续恢复了货币的对外可兑换性,使得美元在欧洲地区可自由买卖;相反,美国因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造成资金大量外流而被迫采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这使得其他国家将获得顺差的大量剩余美元投入欧洲美元市场。这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美元市场(即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四次机遇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融革命”席卷全球的时期,伦敦领先世界金融创新的潮流,先后创造了公募债券、欧洲债券、多种金融衍生品与掉期业务、国有企业重组与上市概念、企业民营化后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国际存托凭证的发明等全球金融领域内的多项第一,金融创新保持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力。伦敦目前仍旧是全球的货币市场中心、外汇市场中心、黄金市场中心和保险市场中心。
2.纽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抓住了三次机遇。
第一次机遇是随着美国国力的剧升,纽约逐渐成为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次机遇是二战至20世纪五十年代,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凭借着超强的国力、特权的美元、发达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纽约一度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三次机遇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融创新期,1981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局被迫批准美国境内的银行、储蓄机构设立“国际银行业务设施”在国内从事“欧洲货币”业务。国际银行业务设施的建立,实际上开辟了美国境内的离岸金融市场,使美国银行不必利用境外离岸金融中心,就能在一种大致相似的条件下与非居民进行欧洲货币交易,从而将大量的欧洲美元吸引回美国国内,大大地提高了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纽约目前是全球资本市场中心、美元清算中心。
3.东京。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抓着了金融自由化的机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日本金融市场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的阶段。由于日本的国际贸易收支出现的大量顺差,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造成了日本的国际资本流动剧增和开放金融市场的巨大压力。1985年,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压力和国内开放金融市场的呼声下,日本实施了金融自由化,依靠高速发展的经济、巨额外汇储备等后发优势,一跃成为当时惟一能与欧洲发达国家金融中心相抗衡的亚洲金融中心。
4.香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抓住了两次机遇。
第一次机遇是抓住了其特殊的地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由此形成的贸易款与华侨汇入款构成了香港重要的资金源;另外又依托香港英格兰银行的坚强后盾,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
第二次机遇是跟上了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在1965年至1978年间,香港政府还没有撤消外币利息税和发放外资银行执照,1978年,香港政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一方面是新加坡迅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对香港的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中国(指大陆)的改革开放使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以及香港本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广泛的金融服务。于是,香港政府采取了诸如取消外币存款税、放宽银行执照限制等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政策措施,巩固和促进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正式确立了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5.新加坡。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抓着了发行亚洲货币单位(ACU)的机遇。1968年10月美洲银行拟在香港发行亚洲货币单位遭拒,新加坡当局立刻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准许该行新加坡分行发行亚洲货币单位,一举获得成功,从此,新加坡依托亚元市场,成为亚洲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了配合金融中心的长期稳定发展,新加坡当局严格限制外国银行的经营范围,只允许其从事离岸银行业务,以便与开放经济小国的国情相适应。目前,新加坡是亚洲最大的美元市场中心,全球第四大外汇市场。
二、国际金融中心机遇把握对上海的启示
上述五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尽管都与其各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它们是处于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所把握的机遇(包括选择的路径和模式等)也各不相同,但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抓住国力长期持续上升的机遇。强大的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先于英国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完全凭借其经济实力。
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建立在现实经济基础之上,包括国内经济、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不仅仅是金融业的发展战略,而应当是本地经济与国家、区域经济依存度的提高。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越是能把自身的运行建立在更广阔的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基础之上,那么其发展也就越有现实的基础。
祖国大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提升。GDP达到165150亿人民币元,年均增长率为,在全球名列前茅,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据世行预测中国经济还将高速增长20年,而中国经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以至世界经济将更趋融合,这必定为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坚实的基础。
2.抓住金融市场要素完善的机遇。完善的金融市场要素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金融市场要素按性质可分为金融市场主体(指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金融市场客体(指金融交易工具)、金融市场媒体(指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机制(包括供求、竞争、价格、运行和监管等机制),其中金融市场主体和客体最为重要,因为它们不仅决定了金融市场的规模,而且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层次,还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度。从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全国性的金融市场相继在上海建立,包括全国性外汇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等,此外四大商业银行和一些大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把各自的资金营运中心和信用卡中心迁到上海,上海作为一个金融市场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同时,上海要抓紧完善各类金融要素和金融市场:建立新的金融要素市场,如衍生品市场;扩大金融交易品种,如期货、期权衍生品等金融产品;推动国债期货、股指期货、石油期货等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各种金融手段的创新。
3.抓住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之都的机遇。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外汇市场成交额,这与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和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上海目前亟待做的并且能够做的是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首先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体系基本形成;其次人民币目前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硬通货,人民币债券和人民币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日渐旺盛,急需一个统一的市场;再次国际经验表明,国际金融中心首先都是本币金融产品的交易中心,并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人民币作为外汇在全球交易,可以吸纳各国在上海设立席位,集聚人民币交易。
4.积极利用和把握政府扶持政策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各国金融中心的形成,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有力的政策扶持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孵化机。
5.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通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对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加速资金周转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具有关键意义,从而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地位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重要。如果说电报和跨越海底电缆的发明及运用,对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网络的广泛运用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必备的技术条件,上海完全可以利用后发形成的优势,把握全球金融创新需要技术支持的机遇,全力开拓网络金融交易,为日后成为金融中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干杏娣.解读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J].当代金融家,2006;1
[2]王兆星主编.金融市场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许伟刚.新加坡的资产管理之路(国际金融中心经验谈).国际金融报,2004;(10)27
[5]李宇.香港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比较.中国证券报,2006;3(16)
[6]清风.APEC四大金融中心启发上海.2001;10(19)中华粮网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金融监管问题
一、实施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来促使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地发展。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具体目标是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
(一)实施金融监管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金融业是以货币信用、证券及保险业务等为主要经营内容的特殊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个运行息息相关。一旦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或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货币化和经济关系的信用化,以货币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具有极其广泛深刻的渗透性和扩散,金融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器,它具有影响社会全局利益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因此,只有加强对社会金融业的监督与管理,才能引导和促进金融业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良循环。
(二)实施金融监管是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如果失去调节、监督、控制,会偏离正确方向,形成破坏性竞争或垄断,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避免过度竞争,有必要对金融业实行监督和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向着适度竞争、规范竞争的方向发展。
(三)实施金融监管是正确贯彻国家货币政策、认真执行金融法规制度的需要
无论是在贯彻落实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方面,还是在实施和执行国家金融法规制度的过程中,随着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执行国家金融法规制度难度的不断加大,不同的政策目标之间很难只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协调,大量的金融关系以及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很难只依靠司法机关来调整和评判,还必须辅之以金融监督管理,使金融业的发展方向、经营活动等符合国家货币金融政策意图和金融法规制度的要求。
二、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控机制滞后,首先是各级管理层重国家计划,轻自身管理,重速度和规模,轻质量和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表现为资金审批程序不健全,对资金使用的监控不严;贷款审查不严格,手续不全,没有真正做到贷前调查、贷后检查,使得信贷风险加剧。其次是人事控制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规模庞大,层次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且完善的员工业绩考评和激励竞争机制。然后是上下级缺乏有效的约束,由于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行为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均由总行承担,分支机构的违规或不审慎行为都可给整个系统酿成大祸。再次是职能监督岗权威性缺失,职能监督部门实行“既向本级行行长负责,又对上级行政职能部门负责”的管理模式,致使其监督工作实际上陷入一种无序和无效的状态;内审监督机构不健全,有些商业银行没有单独设立内审机构。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是非自由的市场,它除了市场本身特有的因素外,还受政治体制、传统观念、偶发事件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走向规范化的初级阶段,发育程度低,而且不规范。在证券市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市场主体行为扭曲;其次是定价机制扭曲;再次是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最后是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在保险市场表现在:市场发展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事制度影响较大;内部管理不严、竞争力不强,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经营理念上重保费规模、轻经营效益;重保单数量、轻保单质量,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在经营环节上,重承保、轻理赔,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的信用。
(二)金融监管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的时间较短,在金融监管的方法手段、技术条件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金融监管内容过于狭窄,我国目前的监管内容主要是市场准入监管中还存在着重审批轻管理、重传统的存贷业务轻表外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问题,不能实现完全有效地监管。其金融监管仍偏重于合规性监管,严格的管制极大地遏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涉及不多;监管措施的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违规处罚中缺乏严厉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有效性。其次是金融信息披露滞后,信息披露滞后于监管和外部市场约束的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制观念不够,数据资料编报的随意性较大,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金融信息披露的范围小,内容比较单一,信息不完备,缺乏专门的金融信息开发和传播中介机构,使得金融信息在低水平上传播和利用。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措施分析
(一)完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
完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就必须深入到金融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观念、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达到规避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业务风险、非系统性市场风险等)、维持安全的目的。
首先,要提高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认识,金融机构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内控建设的重要性,把它作为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常抓不懈,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应着力于打破现有的银行业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现银行运作机制的转换,推进产权改革,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生发出市场对银行监管的力量,通过实施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业银行。
然后,建立风险管理体制,要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实行分级授权、分类管理制度,推行以独立尽职调查、民主风险评审、严格决策纪律和问责制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授信决策机制,要健全决策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贷款决策风险约束机构,对行长的决策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实行岗位约束,建立贷款决策责任人制度,把风险贷款责任分解到个人;建立风险责任制,董事长、董事、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奖惩直接与银行的经营风险挂钩。建立常规的审计检查制度,履行对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审计监督,对重大案件和银行行长的审计可以会同银监会组成联合审计组来进行。
最后,完善市场化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金融机构应将引入竞争机制作为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实行中层干部公开竞聘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员工内退制度,通过竞争上岗、岗位交流、末位淘汰,实现员工与岗位、能力与需要的最佳结合。引入有效的激励和处罚机制,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运作过程中,要坚持奖惩分明。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鼓励金融创新和加强风险监管。金融监管当局要对金融创新进行相应的技术和政策指导以及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适当放开对金融创新业务的限制,除了对一些超出目前监管水平的业务创新进行限制外,应鼓励银行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和加强风险管理。配合金融机构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当局应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与办法,在日常监管中,将银行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监管;实现从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要根据各金融机构不同的现状实施差别监管,监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实行审慎监管,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市场退出;实现工作重心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的转变,完善金融监管人员素质体系。
另外,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连续稳定,我国必须遵守入世的承诺,参照国际准则,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健全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增强监管部门政策透明度。政策调整应向金融参与者公示,以保障每个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当局政策变动的知情权;构建多层次的信息披露体系;完善金融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充实信息披露内容,根据金融业具体活动的特点,加强会计信息、统计信息和非量化信息的信息披露;建立金融监管资料信息共享制度,培育信息披露的基础条件。此外,针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监管部门还应对其需要向监管部门报告的内容以及需要向公众披露的信息做出尽可能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李嘉宁,关于推动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04,4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新疆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
1样本的确定、数据选取与实证方法
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本章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和衡量金融对我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支持作用,进而通过新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实际农贷投入中所占比重来证明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至今为止,国内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分析,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讨论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程度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认为,金融市场化程度,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单一,信贷资金依然是经济实体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信用发行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
新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1980-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由亿元增至亿元,增长了倍,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元提升到元,增长了倍,年均增长。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2005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类贷款亿元,比上年增长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农业贷款余额达亿元,比上年增长,高出各项贷款增幅个百分点,是1980年的75倍,年均增长。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灵活运用信贷杠杆,加大优势农业信贷投入,支持开发式扶贫,新增贷款从支持传统农业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单纯支持农业生产转变为全面支持农村经济,并捐助大量资金支持农牧区建设发展。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了农业战略性转变,促进了新疆农村经济增长。下面通过模型验证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
2模型设定
实证模型的建立
(1)理论依据:经济增长的原因、内在机制及其实现途径历来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Harord一Dmoar首先建立起研究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开始,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数次变革。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Lucas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致力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研究,探讨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外生均衡分析到内生机制分析的飞跃。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主要依靠有形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制度上的创新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之后,都面临着如何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则需要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数量扩充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促使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
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这己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自从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和他的同事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理论以来,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发展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停止偿付外债而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后,更加突出了动员国内金融资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大量依靠外部资金流入来为本国经济增长筹集资金。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金融部门的作用也纳入了传统的以研究实物部门为主的内生增长模型,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分析。国外学者对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普遍看法是金融中介在调动储蓄、评估项目、管理风险以及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即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金融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大量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国内学者于90年代初兴起了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2002)等学者的研究证明,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理论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现阶段不能单纯地追求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而应该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问题。国外学者在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关系上的普遍看法即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可能同样也适用于中国。而我们的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的上述看法是否也适用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由于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必然意味着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强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我们要对我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2)模型推导: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还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均强调了储蓄率和资本一产出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帕加诺模型(Pagano,1993)是现代金融理论中说明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为基础,假设生产率是总资本存量的增函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能够以相同的技术被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扩大资本存量,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假定农村经济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根据该模型,可以假定农村经济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农村人口规模不变,农村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用于农村投资,也可以用于农村消费,则有农村生产函数:
Y=AK(1)
方程(1)中,Y为农村总产出,A为农村资本资源的边际生产率(投资效率),k为总资本。根据Kt+1-Kt=It代入式(1),整理得:
ΔYt+1/Yt+1=(AIt/Yt)-δ(2)
方程(2)中,I代表农村投资,δ代表折旧率。在t+1期的农村经济增长率ΔYt+1/Yt+1等于第t期的农村资本资源生产率A与农村资本—产出率的乘积减去折旧率。
在一个没有政府的两部门封闭经济系统中,均衡条件下,总投资等于总储储:It=St。假定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一定比例的总储蓄作为成本被消耗掉了,设这一比例为(1-θ),则有:
θSt=It(3)
将(3)代入(2)得AK模型为:
g=ΔYt+1/Yt+1=A(θSt/Yt)-δ=Asθ-δ(4)
方程(4)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AK模型的表达式,它反映了均衡的农村经济增长率g取决于农村资本的边际生产力A、农村储蓄率s、农村总储蓄向农村投资的转化比例θ以及折旧率δ。考察农村金融资源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率的机制,就是考察农村金融是如何影响A、s和θ的。首先,储蓄—资转化率θ反映的就是金融市场改进资源分配的效率,金融中介为投资动员足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θ值越高说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第二,储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中介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和信用中介的存在降低了信息与交易费用,其对投资时机更良好的把握可以给储蓄者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收益,所以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通过更好地动员居民储蓄来聚集现有的金融资源,使投资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能使资本生产率得到提高,相应的加速经济的增长。最后,金融中介通过发挥信息的作用,使投资组合多样化进而分散消费者流动性风险,这种生产者的专业化能够提高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在A、s和θ三者中,尤其s和θ发挥的作用更主要。(3)变量的选取: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区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储蓄—投资转化率(θ)
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水平及金融部门的效率。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效率高可以促使储蓄更多更快的转化为投资。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收益变化也会影响金融部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我们知道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效率一般可以用一国全部资产价值与其GNP或GDP之比加以衡量,也可以用货币化比重(M2/GDP)来表示。因此,首先,我们选取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其次,我们选取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原因是目前我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资金的供给上。从理论上分析,农村贷款作为一种货币资金,对农村的产出应当具有促进作用。即农村贷款投入的规模越大,农村社会产出的规模也应该越大,两者之间应呈正相关关系(周小斌,李秉龙,2003)。从我区1981一2005年农村贷款与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数据来看,两者呈同步增长(见图1)。在这期间,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村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和,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业总产值(当年价)将增长元和元。我们认为用以上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即每单位产出有多少金融资产支撑,每单位产出有多少贷款投放,这两项项指标可以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指标越大说明单位产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RGDP=c+aRFA(1)
RGDP=c+bAL(2)
其中,RGDP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b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
2)储蓄率(s)
根据有关分析,影响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预期不确定性、经济货币化程度、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社会贫富差距等(韩廷春,2003)。考虑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1981一2005年期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贷款之间也两者呈同步增长态势(见图1)。在这期间,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村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和,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元和元。这两项指标越大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农民将收入转化为储蓄比例越高,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FI=c+dRFA(3)
FI=c+eAL(4)
其中,FI为农民人均纯收入,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d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e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
验证过程
根据以上(1)-(2)个方程以及1980~2005年的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农业贷款余额(AL)、农业总产值(RGDP)、农民人均纯收入(FI)的数据,判断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利用经济计量软件,经比较得到模型为:
RGDP=×RFA(1)
()()
t()()
R2=;F=
RGDP=×AL(2)
()()
t()()
R2=;F=
FI=×RFA(3)
()()
t()()
R2=;F=
FI=411+×AL(4)
()()
t()()
R2=;F=
3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1)-(4)在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t检验与F检验,相关系数R2也在上下,说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农村金融资产与农业贷款每增加1元将分别拉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和元,分别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和元。因此,推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力度对新疆农村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事实上,新疆政府一直坚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2008年,自治区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与春耕备耕、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包括兵团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全区农业贷款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走势。到2008年4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农业贷款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新增额的;全区累计发放农业贷款亿元,同比多投放亿元。
参考文献
[1]纪森,李宏瑾:《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7.
[2]张玉红:《农村信用合作社内控建设:以稽核为视角》[J],河北金融,2008.
[3]朱斌:《从紧货币政策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如何实施区域弹性调控》[J],西南金融,2008.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4篇
摘 要:近几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金融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形成了电子商务和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趋势,但是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在互联网金融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于我国电子商务金融的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接着着重分析和阐释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的困境和难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金融;阿里巴巴;协同;发展
一、引言
起步于2013年的电子商务金融,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并且逐渐涵盖了支付结算、现金流转、在线理财、销售渠道等多个金融领域。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互联网公司积极整合电子商务领域的经营模式,并以新方式融合金融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行业的金融企业也在寻求电子商务的发展之路,摸索和开拓出金融业在互联网上的创新。所以,在传统互联网公司和金融业的大力协作下,电子商务金融具有了别开生面的发展景象。
2013年期间,我国对于电子商务金融的展开提供了空前的政策支持。首先是确立了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的合法地位;然后是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给予了支付牌照(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最后是向海外的资本开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申请。这些都为电子商务金融业务的全面铺开,厘清资金流转、支付过程中的障碍提供了便利,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金融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开拓。
在电子商务金融发展的浪潮中,阿里巴巴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阿里巴巴创立于1999年,是一家针对企业间商品业务往来的网络平台公司。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金融业务以支付宝及相关的余额宝、阿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及保险业务为特色。其中支付宝业务最为关键,支付宝的交易数额从2010年亿元人民币,一跃到2013年350亿元人民币,实现了从无到有、几何倍数的增长,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消费和支付习惯,这一半是由于电子商务的方便支付:不限于地域、气候、管制,而且在移动支付终端的领域,支付宝也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例如开发出“摇一摇支付”、“二维码扫描”、“声波付款”等。并且支付宝衍生而出的余额宝也有出色的表现。
在阿里巴巴的整体布局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着重要的作用。从2010年6月份成立的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到2013年2月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的联合组建,阿里巴巴在构建电子商务金融平台上越来越有建树,并且不断实现了对会员的优质服务、对小微企业的深入合作。
总之,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金融的整体规划上越来越成熟,为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服务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终使得了企业和阿里实现协同发展。
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的困境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下文着重从金融牌照与资金监管、人才储备、产品同化、移动终端等四个方面分析。
1.金融牌照与资金监管方面
对于立志要对金融业进行“搅局”的阿里金融来说,金融牌照的申请是必由之路,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安全性的意义尤为深远,下面从银行角度来进一步分析。
2013年,民营银行牌照的申请可谓空前绝后,民间资本参与银行的构建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不无裨益,虽然工商总局在民营银行牌照的审核过程中步伐比较缓慢,但是对于监管的把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可能的风险。因为未来银行的发展需要靠自身的经营水平,银行作为一个企业需要自负盈亏,以后虽然有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驾护航,但是随着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的严格控制、资本充足率的更高要求、风险的更加重视,银行业对于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会更加的谨慎。
2014年3月份,阿里巴巴对民营银行的申请展开了积极的应对,并且提出来四个有效的运营方案,分别是“小存小贷”、“大存大贷”、“公存公贷”、“特定区域存贷款”。这四种运营方案都侧重于风险的监管,对于银行在贷款过程中的风险考量提出了全新、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并且对于发起人的资历要求、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情况、风险处理等都做了审慎性规划。以此我们可以看出,民营银行在风险监管方面愈加的严格,银行业的“高利润”时代一去不复返,阿里巴巴营运民营银行的发展之路还很长。
2.金融人才的短缺
电子商务金融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其更注重于人才对电子商务和金融两个领域的熟知、移动互联的高度敏感。
阿里巴巴不缺人才,但是缺乏懂电子商务金融的专业人才,虽然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地位无人可撼动,尤其是以支付宝、余额宝为代表的发展冲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束缚,但是这些创新工具的异军突起只是阿里巴巴对于客户流量的引导和整合,而阿里巴巴真正要成为一家优秀的电子商务金融公司还需要做更大的创新和变革。因为阿里巴巴缺乏传统金融业强大的吸金能力、稳定的客户群体、高品质的存贷款质量,其客户群体只是市场范围内的零碎散户,不能跟银行的优质客户同日而语。并且由于最近余额宝高收益逐渐稳定下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业务必定需要一个优良的团队来开发新的产品来回笼资金、发现新的资本增长项目、协调与投资者的关系。
3.产品同质化严重
自2013年6月,余额宝由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来后,投资者对于余额宝的高涨情绪让其他互联网公司看到了新的盈利点,并相继推出了许多的理财产品,例如百度理财的百发、华夏财富基金的理财通、广发证券的零钱宝、天天基金的活期宝、汇付天下的生利宝等,这些产品基本上涵盖了目前互联网上常见的理财产品。由于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很多传统银行企业也在大力研究和开发出适应互联网特点的金融工具。例如,平安银行针对其客户推出了“平安盈”,这款理财产品定位于互联网,客户只需要在网上开立银行账户,通过银行账户来购买“平安盈”产品,由于客户可以很方便的将账户中的闲散资金使用起来购买“平安盈”,并且对于赎回资金的操作也很便利,所以客户可以在不影响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享受比传统银行业更高的活期存款收益率,并且安全性也非常高。 总之,传统银行业进入互联网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大,很多商业银行都在其理财项目中推出了跟余额宝类似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在各种“宝”的猛烈吸金下,逐渐失去优势。但是各种“宝”都有普遍的特点:以货币基金为投资对下,收益波动不大。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差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这对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市场最终的盈利点取决于客户群力的实力,阿里巴巴需要进一步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4.移动终端市场地位的威胁
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发展趋于饱和,移动互联网呈现迸发式的发展。从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我国手机网民超过亿,占全部网民总量的8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所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如何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移动终端的便利性,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吸引更多的新客户来体验阿里巴巴的服务,显得非常关键。
从我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市场占比的资料可以看到,淘宝无线达到了的绝对市场占有优势,接着是手机京东、手机腾讯电商、苏宁易购、手机亚马逊中国、手机当当网、手机凡客以及其他的。总体来说,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的交易规模是其他电商交易规模总和的数倍。但是这种形势能不能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内持续,还有待商榷,因为相对于腾讯强大的移动客户群体,支付宝的客户群体要少得多,并且微信的兴起也开始蚕食阿里巴巴的市场份额,这些都是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不得不重新审慎考虑的难题。
三、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金融问题的解决措施
1.构建市场进入壁垒
每个行业对于企业的进入都设置了标准,企业只有在付出额外的生产成本后才可以进入。而阿里巴巴作为电子商务金融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的平台公司,应逐渐构建起企业的进入壁垒。拥有支付宝及其衍生品余额宝、阿里巴巴小微金融、并购新浪、收购高德地图、组建菜鸟物流、融合优酷视频的阿里巴巴可以继续扩大其在互联网的布局,使得其拿到电子商务金融执照的概率变大,以进一步提高其他企业进入的额外成本。另外出于监管的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金融的难题会更加突出,但是对于涉足电子商务金融领域已久的阿里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优势。
2.储备金融人才
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的中坚力量是人才,而人才的发掘和使用需要企业的文化熏陶和培养。对于电子商务金融这么特殊的行业,需要的是拥有电子商务和金融两个层面熟悉的复合人才。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来说,电子商务金融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因为电子商务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变革突飞猛进,只有对新事物保持良好的敏感度和新鲜感,才会使企业日久弥新。优秀的文化培育优秀的人才,电子商务金融需要整合人力资源,而不是机械的流水线操作,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向来注重百花争鸣,这也为不同思想的碰撞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所以,阿里巴巴要在电子商务金融有更大的建树,除了拥有包容的企业文化,还需要储备符合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特点的人才,并且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人才的优势,维持企业在行业里的优势。
3.提高更好的产品、更好的体验
客户对于电子商务金融产品更注重其体验,而且客户的使用弹性较大。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产品设计、完备的功能、简单易行的操作、高品质的服务,很难抓住客户的心。虽然阿里巴巴的客户群体比较强大,但是如何将客户基数转化为利润、保持客户对产品的使用率才是阿里要做的事情。首先阿里要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尤其是支付宝对于客户支付习惯的引导;其次是阿里开发的产品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符合电子商务金融方便、快捷的特征,也要符合用户使用的心理需求。
4.发力抢占移动互联高地
移动互联的发展瞬息万变,阿里巴巴要想在这块新兴地带有新的突破,一定要加快对移动互联的布局。虽然阿里已经通过兼并收购进入了微博、高德地图等移动终端领域,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阿里巴巴一定要从移动运营商入手,可以从侧面寻求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并且,国家对民营企业进入移动运营商的构建上有政策支持,而阿里巴巴也开始做好了相关的建设,虽然近段时间使用的客户不多,但是继续加大这方面的资源投入,可以为抢占移动互联高地做好准备。
四、总结
综上所述,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金融领域还保持着其平台优势,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有其他企业的窥视和进入,市场份额一度有下降的趋势,但是阿里巴巴只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利用先天优势设置进入壁垒、做好人才储备对电子商务金融实施专业化战略、加强产品研发,提高客户的体验、努力抢占移动互联高地等,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互联网领域保持市场份额。而未来电子商务金融的发展和创新会有更大的广度和深度,阿里巴巴如何在五年或者更长远的时间内维持领先地位,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只是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措施,还不够深入,希望可以对以后电子商务金融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伦墨华,李建军.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各参与主体的竞争博弈分析[J].商业时代,2014(07).
[2]屠建平,杨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13(07).
[3]戴硕.互联网中的金融新生态:简评《网络融资――互联网经济下的新金融》[J].中国出版,2013(21).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5篇
1、混业经营模式成为发展趋势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快速转变。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体现在实行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和国内金融机构逐步走向混业经营两个方面。
(1)混业经营的国际竞争者大量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2007年以后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对外资开放,允许外国金融企业全面加入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在中国营业的所有银行机构都将获得许可,可以在全国的所有地方经营任何货币的业务。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已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54家营业机构。另据统计,目前被外资参股控股的金融企业共计67家,其中银行16家,信托公司4家,保险公司19家,基金管理公司19家,汽车金融公司4家。随着金融业开放的推进,在境外跨国金融集团的混业经营压力下,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会越来越被动。
(2)国内金融机构逐步走向混业经营
金融市场开放后,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已成大势所趋。国内金融机构在同国外金融机构展开的竞争中,由于国外金融机构的背景是综合性金融集团,大都采用混业经营模式,具有许多综合优势,而国内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相对而言几乎都是单一资本、单一业务,几乎都存在资本单薄、互相调度资金空间有限以及专业人才分割、知识面较窄的缺陷,在竞争中肯定处于劣势。因此,在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受到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影响,逐步走向混业经营。事实上,我国政府已开始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国内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已日趋加强,已初步形成了三者之间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呈现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例如中信集团拥有中信银行、信诚人寿、中信证券、中信基金、中信信托等子公司,业务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领域;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光大永明保险公司、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关联非常密切,事实上已经存在混业经营。
2、金融监管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基本上停留在政府管制和保护阶段,金融监管当局依然遵循着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经营行为,限制金融机构合并的金融管理理念。然而,在世界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国际上金融监管理念也因而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单纯立足于安全的监管目标,发展到以效率优先、兼顾安全的新型监管理念。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后,为了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和抗风险的能力,获取更高的利润,内外资金融机构将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开拓和经营非传统性的业务,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因此,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以金融安全为最终目标的金融管理理念已然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3、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金融监管的实质是法制管理,从金融监管的内容来看,一般应包括市场准入监管、市场运作过程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从金融监管的手段与方法来看,主要依据法律、法规来进行;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则主要运用金融稽核手段来进行。由于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靠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因此造成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基础环境发展滞后。虽然目前已出台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条款比较概括、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务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需要。在现实中,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到市场退出、违规处理等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加以明确和解决。
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和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结合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金融监管理念,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
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要求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即在安全基础上,更注重效率与创新。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引入激励监管的观念,充分尊重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
首先,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以对金融机构的审批和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为主,而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和规范性监管则涉及不多。在金融机构发展初期,以合规性监管为主是必要的。但是从风险监管角度分析,这样的监管措施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风险监管措施强调的是发现风险后如何控制风险、减少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追究造成风险者的责任。长期以来,金融监管机构习惯于设定一系列管理规定,进而据此检查金融机构的合规性,而风险导向的监管更为强调动态性的监管,强调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所实施的监管。随着银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合规性监管的市场敏感程度明显降低,促使监管机构转向风险导向性。巴塞尔委员会据此也了一系列的文件,强调和鼓励各国监管机构重视风险监管。
其次,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经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已有一定的发展,金融业正逐步向国际化迈进,如果仍缺乏对金融机构发展中的风险预防、保护以及最后支持的基础,将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在我国,一旦金融机构出现经营风险,政府往往是以行政方式出面干预,对金融风险的违规行为做出纠正。这种被动的事后处理方式,影响了金融业发展的稳健性,导致我国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业整体运营效率的低下。所以,我国的监管机构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完善风险监管。
第三,努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在我国金融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监管水平,要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经验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跟上国际金融业务和监管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体系和实施综合并表监管,提高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审慎监管能力;规范监管工作,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监管效率;建立国际监管组织的合作协议与机制,在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监管。
2、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强化金融监管的功能和作用。
法律体系是金融机构监管制度的主要保障和归结点,把监管工作建立在严密、系统的法律法规之上,使监管工作依法进行,并以此保障监管行为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统一性,这既是金融监管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因此,面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潮流,政府应尽快适应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需要,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基础,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废除或完善相关条款,同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需求变动增设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形成从市场准入、经营范围、风险管理、市场退出等各个方面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此外,还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和标准实施监管行为,确保监管行为自身的合法性、合规性,防止金融监管违法、失当行为的发生。
3、强调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的结合,尤其应重视内部控制的作用
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注重外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即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外部监管控制同时,强化其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自我监控水平。因此,我国在强化国家金融监管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内控自律管理体系。只有金融机构内部形成良好、严格的内控机制,外部的金融监管才能发挥效能,这既是金融监管最基本的约束机制,也是国家实行金融监管的基础。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很多金融机构的问题出在内部控制上。因此,监管机构要促进和督察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只有将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金融机构稳健的运行。如果脱离了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再完善的外部监管也会成为便的缺乏基础,无法发挥效用。
4、逐步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需要逐步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是以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发展为契机,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其它金融业务的统一金融监管机构,对现有分散的金融监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逐步解决监管重叠与监管缺位并存等问题,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一行三会成铁路警察金融监管各管一段》,2005年02月06日《中国经济周刊》。
2、何慧刚、张澍:《金融混业经营的冲击与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5年第02期
3、刘国玲、黄国钰:《从国际金融监管模式谈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北方经贸》2005年第1期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6篇
摘要:
近年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而在国际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显著。从表面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中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所以我国金融经济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显著,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信贷危机虽然对我国的影响较小,但是无疑给我国金融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经济泡沫对于金融经济的破坏性巨大,而经济泡沫又确实是存在于我国金融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深入的探讨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并分析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强化经济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从现代金融经济的经济泡沫出发进行问题探讨,并对应对经济泡沫的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现代金融经济;经济泡沫;探讨
金融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之下,金融经济中存在的经济泡沫成为了金融经济界普遍关注性的问题。就经济发展而言,在市场深化的环境中存在经济泡沫无可厚非,但是经济泡沫的存在必须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旦超出了范围控制,其破坏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所以积极的探讨目前金融经济中存在的经济泡沫,并对控制泡沫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对于经济发展安全意义重大。
一、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
金融经济中泡沫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社会因素。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社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经历了诸多发展时期,发展空间也变得逐渐宽松起来。在宽松且低风险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资金的炒作问题,而这个问题与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和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密切相关。在这两种方式的综合作用下,消费者的消费以及投资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整个经济市场当中存在的闲散资金在这样的刺激之下投入到了金融市场当中增值保值潜力最优的资源当中,由此为经济泡沫的蔓延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金融约束机制因素
经济泡沫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金融约束机制。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不错,但是金融经济的发展体制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全面性,金融制度的落实也不到位,由此产生了经济泡沫。基于此,国家的相关部门需要对金融的约束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以此来保证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进而避免经济泡沫的产生。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股票经济泡沫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7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大都发端于此。一般来说,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国家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往往出现了经济不景气,政治动荡等现象,继而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对美元等外币需求上升,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必须抛出大量外汇收回本币,但是随着负面消息继续出现,货币当局最终无法捍卫固定汇率,宣布货币贬值,导致本国货币崩溃。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泰国的情况为例,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泰铢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主要盯住美元,随着泰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被高估,泰国央行被迫发出大量外汇维持固定汇率,到1996年下半年,泰国金融市场就出现了挤提风潮事件,1997年2月,国际游资又大规模抛售泰铢,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已实行十多年的联系汇率制度,当日即贬值19%,8月,泰国政府宣布暂时关闭16家金融机构,还宣布境内外泰铢实行统一汇率,从而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再度掀起抛售泰铢的狂潮,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和泰国一样,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汇率也急剧下跌。那么中国会不会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呢?应该说不会。首先,中国自从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就已经不再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虽然由于央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相反,人民币汇率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了,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4月30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13%,并且还有升值的预期,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贬值预期。其次,中央银行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由01年的2000多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6000多亿美元,储备规模居世界第一。有了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就可以有效抵御国际炒家的投机,避免外汇市场发生剧烈动荡。所以,我国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二、资本市场失衡
资本市场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当资本市场失衡时,将会引起市场的恐慌,大量抛售证券,发生资本市场崩溃从而引发全面性的金融危机。美国八七年发生的股灾就是资本市场失衡引起金融危机的著名案例。在八十年代,由于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美国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股市也水涨船高,产生了明显的泡沫,直到87年夏天,股市仍然一片繁荣,但是到10月份,由于一系列的利空消息,如逆差增大,财政赤字严重,使投资者产生了担忧,泡沫开始破裂,10月14日,道指下跌点,创下新纪录,10月16日,下跌点,10月19日,也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下跌了点,跌幅为。这场金融危机还蔓延到了全球,欧洲、亚太地区的股市也出现了暴跌,例如,10月20日,恒生指数跌去。87股灾使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股民损失惨重,很少再购买住房导致不动产市场价格下跌。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美国当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首先是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其次,从股指的角度看,自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探底至998点至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上证指数上涨了500%以上,在其后的半年时间里,上证指数又缩水50%以上。因此,从下跌的幅度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股灾”。然而,再仔细分析一下中国与美国的差异,笔者认为,股市的下跌不会上升到金融危机的程度:第一,中国的股市毕竟是一个政策市,换句话说,官方对中国股市有足够的控制力,而且调控股市手段多样,如在股市大跌时出台利好政策、政府官员讲话,或是召集基金公司集体进行“窗口指导”,还有_等政府机构直接动用手中的资金救市等,例如,今年4月22日,当股票跌破3000时,政府立即进行3000点保卫战,当日即收大阳,4月24日,出台印花税下调利好,股市几乎全线涨停。另一方面,尽管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等一些问题,但基本面并没有走坏,高速增长的预期没有改变,因此,只要政府释放利好,市场预期马上改变,股指再创新高也不无可能。第二,即使股市发生崩盘,灾难也不会蔓延到银行体系,八七股灾之所以会引起美国100多家银行倒闭,是因为这些银行有大量的股票、债券抵押贷款,1987年5月,美国银行对股票债券的抵押贷款达亿美元。而在中国,企业主要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投资并不多,法律也不允许从银行借入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因此,当股市崩盘时,不会产生企业亏损从而给银行造成坏账的情况。当然,也法律也不允许银行投资于证券市场,因此,在中国,即使发生股灾不会引起银行业危机,真正可怕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三、资金借贷市场失衡
资金借贷市场失衡引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就是信用危机,其原理在于,为刺激经济,央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银行发生大量坏账,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挤兑现象,羊群效应使得这种现象很可能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大量银行倒闭,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打击。上世纪80年代签订广场协议后,为了应对不利的国际收支环境,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信贷,银行放出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加之日本土地本来就比较稀缺,日本的房地产价格猛涨,当时日本土地价格是美国的三倍多,_年,日本央行三次上调再贴现率,利率提高后,借款人无力偿还利息,导致银行坏账,房地产泡沫破裂,到1997年日本住宅用土地比_年下跌了约30%,商业用地下跌了约50%,8家住宅金融公司(住专)中有七家倒闭,这也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坏账,从而导致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至今仍未完全恢复。针对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情况,有许多专家呼吁谨防房地产泡沫破裂,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是一个问题,泡沫理论本来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格林斯潘说过:“泡沫只有在它破裂的时候才会被证实”,一些学者用房价与家庭年收入只比来测算泡沫是不妥当的,这个比率高只能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证明房价高,在经济学上测算泡沫应该用新房空置率比较合理,但是从技术上来说这一指标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定性地说,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引起的,经济学认为房地产的供给长期的比较固定的,但在中国有一个周期问题,大量的城市单元住房都是在80年代兴建的,20多年过去后,这些住房在面积和结构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要求,所以对新住宅的需求是很大的,这自然引起房价高企;另一方面,有几个原因使得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一是供地从紧的政策使房地产新增量有限;二是目前的政策目标是稳定房价,而不是使房地产价格下跌;三是由于全球通胀,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房地产价格走高,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中国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四、结论
以上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和借贷市场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并针对每一种类型我们都认为中国目前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从根本上来讲,是中国良好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正如任何人不能准确预测金融危机发生一样,没有人可以绝对地说中国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从原理上讲,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羊群效应,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问题,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也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经济中政府定位等问题。因此,作为管理层,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把信贷闸门,防止因为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而发生金融危机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生层次问题,如内需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等,如此才能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在根本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洪涛.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3]黄_.货币银行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4]姜建清,奚君羊.金融风潮沉思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吴莲.谨防房地产泡沫酿制金融风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2):36-38.
[6]项卫星,李宏瑾,范大白.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教训.国际金融研究,2007,(3):55-60.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8篇
摘要: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环境下对企业的要求,因此,企业项目求高效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根据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联系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不断创新,才能谋求高效发展,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电力财务预算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一、前言
所谓财务预算管理,指的是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所经营的活动进行资金的控制以及预先评价,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能够进行企业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维系企业的长久发展,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本文根据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现状进行一系列的方法改进措施提出,希望能够帮助企业不断的提升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状
1.预算管理制度有待改善
预算是指公司内部一系列的运行成本以及经营项目以数据的形式在表陈列,将账目归类整合进行细致说明并且预先估算。这是一种最早的经营方式,始于英国,它是为了激励内部体制进行鼓励、评价的一种综合经营性战略。其中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以及财务预算等等。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已经实行了厂网分离,进行厂网分离以来,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使得内部财务管理必须随时代进行改革整顿,以加快发展的步伐。但是,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环境进行调整,在进行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制度却总是存在缺漏,无法适应期大环境的改变以及激烈的竞争,既无制度又无岗位的情况屡屡发生。据有关调查显示,某电力企业的技术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等部门加起来的人数为150名,对这150名员工进行抽样调查,显示结果令人唏嘘。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预算管理非常了解的人数仅仅只占10%,而了解较少甚至于完全不了解的人数高达65%。并对这些员工进行是否参加预算管理培训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的人数仅占31%。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电力公司普遍存在员工对预算管理制度不了解的情况,一来是由于电力企业本身并不重视对员工的培养,二来是员工主观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最终使得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无法进行正确的专业的编撰,也无法对企业起到有利作用[1]。
2.预算方法滞后
电力企业的管理方法落后也是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无法得到高效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的预算管理从业人员无法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良好的总结、企业的各项部门之间的衔接不恰当以及企业的发展融合不够的竞争环境进行考量等等原因,都会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方法造成影响,使得企业无法全面地进行精准的预算管理体系设定。这势必会使得公司对行业的优势丧失,进而发展成为劣势状态,最终会失去企业的高效发展的先决条件,使企业的环节运行出现各种问题。最糟糕的情况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使企业出现破产状况[2]。
三、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1.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的预算管理高效化实施的先决条件,好的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使得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有方法可以依照。在进行制度完善的过程当中,要整合相关部门进行制度参考意见的提出,使企业的各项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和衔接,而不会存在预算管理工作实施的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最终与其他部门脱轨的情况。另外,需要对企业的各项预算编制,执行考核进行统一的规划,使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各部门要设定专业的预算岗位,使企业的预算管理有专人进行控制。
2.加强企业各项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
必须要加强执行力度与控制程度,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能够得到有效的整顿,企业的项目能够得到有效的跟踪和记录,这些都会对后期公司的目标制定及工作总结起到良好作用。企业必须保证公司的经营活动的高度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合理性。企业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和考察力度,设定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预算执行状况进行总的把控、调节和整合,最终实现高执行力以及高控制力的状态。
3.严格控制企业经营指标,进行详细考核
考核的范围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对企业的预算管理各项工作开展的实际考察,对企业高层人员与财务预算管理的关系确认,使得考察机制能够实际的落实。建立考察制度,进行考评、惩处,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实时的维持高效率的状态。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有序进行,并确保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通常,企业通过市场上的销售调查来完成实际的销售报表,通过准确的考核评比标准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更加的程序化以及专业化。从而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使公司经营战略上更加严谨和符合实际。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过程当中出现损失时,应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且适当的调整决策人的职业岗位。对表现优秀的员工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对表现恶劣的员工也需要进行惩处。这些都是能够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其工作状态的有效方法,必须要严格实施,按照考核制度进行评定,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预算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通过这些举措以及系统升级,加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自信心并且提高员工的竞争热情。
四、小结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必须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及严重的危机感,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断的突破,谋求发展。以创新的姿态,以高效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使企业在遇上管理过程当中的各项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使企业能够立足长远,从长远出发,考虑企业于是场环境的关系,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方针,使得企业能够真正的通过经营战略达到经济利益以及实际的运营成果。不断突破,抢占市场先机。
参考文献
[1]张颖.论电力企业进一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和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2,(22):290-291.
[2]吴芳.关于电力企业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0):81-82.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9篇
摘要: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是我国首次将焦点聚集在了国际金融话语权这个当代国际金融秩序的核心问题上。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研究并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金融话语权;信用评级;人民币国际化
一、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存在的突出问题
1.国际市场上缺失金融定价权
金融定价权主要包括基准的利率定价权、国际信用评级定价权和国际大宗商品的货币定价权。在经济开放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拥有市场定价权的国家能轻易把风险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在众多经济变量中,利率、汇率以及资本市场的相关指数如股票指数、期货指数等都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直接决定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势、安全与稳定。虽然中国银行在世界十大银行中已占据三席,但在世界最重要的基准利率定价机制的18家报价银行中,中国的银行却成了旁观者和局外人。中国只能单方面承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长久以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垄断着全球信用评级市场,而美国凭借三大评级机构掌握着全球信用评级话语权的命门,根据其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设立双重标准,影响他国金融安全与发展。没有良好的信用评级,任何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无法进入国际债券市场,而中国评级市场基本被外资垄断,金融主权难以维护。另外,在现有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定价机制下,不管是大宗进口商品的石油、铁矿石、大豆等还是大宗出口的稀土、原煤等,我国都是国际上的大买家或大卖家,而定价权依然全部旁落。在主要以西方期货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下,我国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最大受害者已是不争事实。
2.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缺少标价权
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与国外的大量的经济交易还必须通过美元等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迫使我国政府和进出口企业必须面对外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在全球经济贸易中人民币虽然“戏份”和“角色”越来越重,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但市场份额只有,占比仍然很低。人民币支付的范围也比较小,在使用人民币支付的一百多个国家中,新加坡英国就占了50%左右。在贸易融资领域,虽为第二大使用货币占比,与排名第一的美元占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人民币贸易融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二、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对策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金融秩序的良好状态,推进我国金融强国目标的实现和话语权的提升,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业双向开放,需要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壮大与完善,也需要中国金融外交的进一步拓展。
1.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不管是从维护国内经济稳定还是从争取金融话语权来考量,今后必须弱化美元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15年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该指数参考13种外汇交易币种及权重,引导市场观察人民币汇率时不仅参考美元,也要关注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加入SDR使其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这也对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和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透明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畅通信息披露渠道。只有高度发达、开放的金融体系,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资产转移、资金流动等服务,为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创造更有力的条件。
2.充分设计并利用好亚投行等金融机构平台,提高国际金融话语影响力
亚投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由中国掌控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亚投行成功设立后,还要面对诸多挑战,包括机构内部的治理和外部的竞争,现有的亚投行创始国中,一些国家面临着信用等级差、政局不稳定、经济问题多等诸多困难,投资风险较大。应充分利用好中国在机构中的主导角色,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形成合作、竞争、制约的关系,以此将大大稳定世界的金融秩序,减少相关金融危机的发生。尽快构建大宗商品交易的期货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夺取市场定价权。
3.扩大本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影响,力争国际金融话语权
信用评级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介服务,它对于信用资源配置具有导向性,具有风险揭示、市场定价、防范信用风险功能,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在解决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自身发展亟需一个安全的国际信用环境,通过国际评级实践活动,向世界提供更客观真实的评级资讯,推动建立一个超主权利益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是中国评级机构参与国际评级的最主要目标。中国信用评级机构面对国际信用评级的寡头垄断,要勇于发声,从宏观政策层面尽快出台措施,扶持和推动本国自主信用评级体系的做大做强。
4.开展全方位金融外交,广泛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国际金融舞台上要积极有为
国际金融秩序和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已成为大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焦点。在日趋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以我为主”“另起炉灶”的金融外交成为我国的大国金融战略之一。在原有的金融格局短时间难以打破或重建的情况下,我国的大国金融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达成应急储备安排协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备的启动,这是中国金融外交战略的胜利。就亚投行成立的外溢性而言,其影响已超出了区域性投资银行的范畴,有望对全球金融秩序产生积极影响。当前要把握契机,利用各种平台,让全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的诚意,共创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晓秋.后危机时期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对策研[J].改革与战略,2012(3).
[2]晓睿.强化中国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力度与厚度[J].上海企业,2014(2).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0篇
【摘要】
随着当代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现代金融经济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经济泡沫现象也逐渐涌现出来,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经济金融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结合经济泡沫产生的危害性制定应对方案,且从调整土地财政政策等途径入手来应对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就此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现代金融经济领域经济泡沫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
金融经济;经济泡沫;对策
前言:
金融经济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我国经济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应深化对泡沫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虚拟经济市场,且注重表现反弹、限制等行为,最终由此推进金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以下就是对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金融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完善自身发展手段。
一、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宽松且风险较低的特点,且在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等条件的支撑下满足了消费者投资需求,最终基于资源保值的基础上引发了社会性的经济泡沫问题;第二,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经济泡沫现象凸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体现在国家政府机构未实现对约束机制的大力宣传,从而在市场经济建设环境下影响到了其价值的发挥,并促就了投机活动开展过程中经济泡沫现象的凸显。为此,政府机构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完善监督机制,对经济泡沫现象形成有效的制约。
二、现代金融经济领域经济泡沫表现形式
现代金融经济领域中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股票市场方面,即股票市场的投资差额与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基于股票市场资金充足的情境下,我国经济市场在建设过程中将基于股票发行公司的带动而处于稳定的经济发展状态,并由此呈现出市盈率的变化趋势。但由于股票投资者在投机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时常以社会力量的辅助形式来发展“下线”股票市场,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行为的展开,且就此凸显出经济泡沫问题。此外,房地产市场泡沫现象亦是经济泡沫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在土地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下,房地产市场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供求关系失衡、交易成本低廉等特征。例如,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工薪阶层在房屋购买过程中需要花费30-45年的储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
三、现代金融经济领域经济泡沫的预防对策
(一)调整土地财政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开发过程中供求关
系不平衡现象的凸显主要归咎于土地财政政策的不完善,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机构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土地财政政策内容,即完善征地基本框架,对其展开大力宣传行为,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参照土地出让金信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机调控,继而由此规避房地产经济泡沫现象。此外,在土地财政政策调整过程中应注重从我国总体经济角度出发,并转化经济发展方式,最终由此推进房地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且带动金融经济水平的提升。另外,基于土地财政政策调整的基础上亦应强调结合金融危机引发因素,即杠杆、低利率、衍生品创新过度等,对房地产经济泡沫现象加以遏制,达到最佳的经济发展状态。
(二)落实刺激性措施。刺激性政策的实施对经济泡沫现象
起着相应的遏制作用,因而在我国市场调控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土地资源有限性等特点自我调节信贷政策,最终由此引导投资者在投机参与过程中始终秉承着正确的投资态度。此外,基于信贷政策调整的基础上,亦应推进刺激性措施的落实,即引导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退出,继而由此来缓解经济泡沫现象。另外,在房地产市场开发过程中,房价急剧下降、银行坏账等现象均将引发经济泡沫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政府在参与市场调控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收紧银根,并深刻认知银行业与房地产市场的联系,由此提升整体金融经济发展水平。
(三)加强国家干预。
在经济泡沫问题处理过程中加强国家干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房地产、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地王”现象逐渐涌现出来,同时土地资源竞争问题也越发剧烈,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家机构在权力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住宅土地使用最高费用的限制,同时在土地价格竞拍过程中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最终由此避免高地价等现象的凸显;第二,在国家干预行为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制定相应的干预政策。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鼓励国家参与到金融经济干预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继而避免房价不合理、股票投资行为不规范等问题的凸显。综上可知,基于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经济泡沫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政府机构在开发市场环境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从加强国家干预、落实刺激性措施、调整土地财政政策等途径入手来应对传统经济市场建设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金融经济发展状态,并就此规避经济泡沫问题,为我国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依东.试论现代金融经济中存在的经济泡沫与发展对策理论研究,2015(12)
[2]吴佳银.对于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研究[J].商业文化,2015(11)
[3]陈雨露,马勇.泡沫、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一个周期分析框架[J].金融监管研究,2012(13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1篇
摘要:金融会计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定义、类型、成因的论述,对如何防范金融会计风险从微观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成因;防范;策略
金融会计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现实中,金融会计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金融会计风险。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类别
1.会计权限不明,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是指在银行组织内,由于会计操作上的失误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会计、储蓄或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部门会计,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和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同时还会造成银行信誉受损。虽然对各个会计岗位的权限和不同权限的职责都进行了划定,但是这种职责的划定是人为因素占有主导,传统固定划分模式占据主导。这些职责划分,不能适应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具体要求。
2.账外有账,监督乏力产生的风险。因缺乏严格的会计管理,很多的金融机构,在大账之外设小账,搞几套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违规经营的风险。《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专门法律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了严格的规制,但即使这样,在不正当利益驱动下,发放超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账外吸存,或开出存单不入账,以代企业融资而高息吸存,赚了钱通过各种方式分掉,亏了钱就是金融机构的损失,类似于这样的所为,都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3.会计资料失真,假账假表掩盖风险。金融机构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少行违反金融政策和上级行有关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事实上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4.会计管理职能薄弱,决策失误酝酿风险。会计部门不仅仅是会计核算,而且也通过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来为决策提供依据。金融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未能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这是会计决策风险的重要表现。
5.会计创新有违客观实际,造成潜在效益风险。无论是从市场竞争的需要、金融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摆脱当前困境的需要还是从银行所经营的货币和信用实质内容上来看,银行都必须创新。从会计的角度,会计创新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方面,待挖掘的领域尚大。但如果不顾及适应这种开拓性行为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盲目照搬先进经验,就会造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落后的经管水平、客观条件相违背的情况,最终造成虚盈实亏、用信贷资金垫支利税的情况使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潜在效益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分析
上述种种金融会计风险,其产生有内部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
1.管理体系落后,金融监管模式比较模糊和僵化是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之一。客观的说,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比较模糊和僵化,尚不完备,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相关的国家机关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是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另一内部因素。从总体上看,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3.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会计管理产生金融风险的重要的外部原因。现阶段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的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落后的会计手段是产生金融风险的技术因素。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总结、分析、控制的能力。金融机构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会计制度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在多方面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能够反映金融机构会计核算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体系,还有很多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仍较落后,应用程度和范围不高,现代化的会计软件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
三、金融会计如何应对金融风险
1.大力强化内控制度,实行金融机构集中核算内控制度是金融风险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要完善会计管理内控制度,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岗位职责体系,进一步理清每一个会计岗位的职责,明确职责划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当中的会计业务体系。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根据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的原则,使会计业务对于金融机构会计管理制度整体进行全覆盖,从而通过一套完善的以会计业务制度为核心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堵塞漏洞,化解风险。目前,金融机构应加大整章建制的力度,应根据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及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分工牵制、授权制约原则,结合自身经营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并制定内控制度实施细则,使内控制度形成体系。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的内控运行机制是实现内控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各金融机构管理层的基本职责。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金融机构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2.加强现金管理,明确授权制度,提高支付水平是金融会计应对金融风险的有力措施。会计部门对金融机构使用现金要严格审查,明确授权制度,除工资性支出外、大额现金支付会计部门都要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对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也要登记备案,对具有储蓄、贷款、汇兑功能的信用卡,也必须服从现金管理规定,对集体卡一律不得支付现金,严禁将公款转入个人信用卡,个人提现只限于备用金,透支部分不得提现。
3.拓展中间业务,分散经营风险,会计服务多元化是分散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按国际惯例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而对于银行业来说,拓展中间业务,将经营风险分散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作为会计人员来讲,将会计服务多元化也是分散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4.严格考试制度,保证上岗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上岗考试制度是保证是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确立客观上帮助会计人员全面了解会计基础知识,端正了学习风气,增长了业务知识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首先要让他们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了会计工作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是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5.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以责任为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也有助于解决问题,但以责任为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银行金融机构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银行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促进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燕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软”在何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2]辛茂荀.内部会计控制实务[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3]吴艳.论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J].经济师,2003(12)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2篇
[ 摘要 ]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呈现出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市场经济,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发挥作用的依据,并对如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 关键词 ]金融风险防范 金融审计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其中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不良贷款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资产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自有资金占有很低的比例,有些金融机构也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使得到期债务无法正常支付等。而上述问题,一旦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严重危害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的关系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发挥作用的依据
1、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金融审计来进行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以利于市场的良性运行。
2、审计自身的工作方式与程序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一般情况下,检查会计账目是审计的工作方式,其中的会计账目主要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而金融机构的具体经济活动应该通过各自单位的会计账目予以反映和揭示。而金融审计的整个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对上述几种会计账目的检查,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
金融审计应注意审计实施的基本程序,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符合性测试,即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第二,实质性测试,即通过符合性测试,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找出比较完善的环节,以及不够完善的环节,分析存在明显漏洞的环节,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并着手进行详尽的审查。上述两个步骤以上两个方面特别是后者,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并发挥作用提供了直接途径和可靠基础。
3、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因果关系。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还有着因果关系,这主要是表现在二者的目标和手段方面。通常情况下,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宏观调控方面存在问题,或者是缺乏调控能力,或者是缺乏央行的监管,从而导致相关政策措施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金融审计的加强,有利于财政经济秩序的维护,不仅可以满足审计法的要求,也为审计风险的防范提供了立足点、出发点。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4、金融审计工作对于金融风险防范起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健全,因而容易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局面,对于财经领域来说,其中的造假与违法现象比较多见的。由此可见,当前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将审计监督的重点凸现出来,时刻关注金融案件,并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从而实现维护我国经济秩序的目的,同时也能够相应地减少经济方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发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如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在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正确监督理念的树立。审计部门应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金融监管为根本目标,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才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以及审计效益的提高。
2、突出金融审计的重点。金融审计重点的突出应该围绕金融风险的防范进行。审计部门应首先将分析哪些环节和因素易引发金融风险,再以此来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重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金融资产运营状况;或有负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状况;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手段等因素决定的。而在金融形势变化的同时,部分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因此,审计部门必须使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并改进现行的审计手段,从而使得金融审计真正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4、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加大执法力度,才能对当前发生的金融案件进行依法揭露与查处。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对于金融案件的重视程度。全面落实审计法,做好审计工作,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化,使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2)培养发现金融案件的意识。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将可能存在的全部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揭露。
(3)严格执法。如果遇到重大违法问题,或者在整个关于违法犯罪线索搜集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不畏强权,勇于突破。一旦发现重大线索,就应该一查到底,并如实进行披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部门应正确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并采取一定的举措,来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以实现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3篇
摘要: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集团会计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集团会计策略
一、企业集团会计风险的诱因
1、会计资料信息不真实是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企业活动都需要有真实的会计资料信息来对应,这些资料信息也是企业集团的属性体现,是外界了解企业集团运营状态的重要依据。而部分企业集团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要求,肆意更改会计信息,营造表面现象,使得会计信息资料没有真实性,甚至存在大量的假帐。这样会引起外界对企业集团的错误认识,无法得出客观的评价,为企业活动带来更大的风险。而对于外界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判断,而当发现自己的错误决定后又回抽资金,如此形成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2、违背是重要的成因。谨慎原则要求企业集团在会计核算时还应该对将来可能产生的费用支出或者资金流动方向作出基本评估,并计入本期损益。也就是对未来可能要产生的费用或损失提前做好准备和分配,规避资金风险,让会计资料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确保财务的稳定性。而我们纵观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来,是由次贷问题引起的外债偿付危机。由于大量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造成外债过高。而紧张的外部环境使得这些资金无法回笼造成银行资金流断裂而坏账急速扩大,外债无力偿还,继而引发股市、汇市的频频波动。这一些都源于对未来资金损失项目和风险预计不足,没有保持足够的谨慎态度,金融机构盲目降息,降低资金投放门槛,最终导致了资金的断流,引发了这次金融危机。
3、监督乏力不力致使企业集团无法合理分配资金,财务出现混乱。当会计监督不力时,我们会看到盲目的生产投资,杂乱无章的资金流动,经常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一切等事后核算。企业集团中出现的乱消费、无计划的生产、盲目攀比等不良财务支出,会计监督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最终会引起财务系统的紊乱甚至瘫痪。
4、无法把握整体经济脉搏。在我国,存在很多企业图一时的利益,不考虑和充分预计国际经济形势,盲目生产、兼并或者签定短期巨额合同,这样有可能在短期获得利益,但是一但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由此很可能给企业财务带来严重考验,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5、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在岗位中发挥足够作用,有的因为素质不够良好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欠缺,操作行为不规范,粗心大意而出现会计差错;还有个别企业会计的道德素质低下,对企业缺乏忠诚;其次是会计岗位职责的设计缺乏束缚和管理,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纰漏,操作章程、制度均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会计人员的办事效率和质量,影响企业集团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集团加强会计工作的意义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现代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需要。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工作是一项基本的经济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环节,针对一个企业集团而言,制作并提供客观的会计资料,是对会计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取决于基础工作是否到位。而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已经涉及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情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基本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利益分配,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运作。而这一切都源于会计基础工作。可见真实的会计资料,详尽而客观的会计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2、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符合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化的基本需要。理想的会计工作,应该以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为本。最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和它的真实性,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基本规范。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4篇
关键词:民间金融;民间资本;增值;资金供给;民营金融
民间金融是与官方正式金融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对官方金融供给不足的一种补充。我国农村地区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民间金融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沿海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为了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出现了民间借贷、各种金融会(标会、轮会、摇会等)乃至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形式。这些民间金融组织的出现,对缓解资金紧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倒会、资金外逃等等,在金融领域甚至对国民经济都带来了一定风险。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和增值,民间金融能在狭缝中成长和壮大,是因为民间资本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因此,发展民营经济,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要在不断增加民间资本的增值能力的同时,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逐步将其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使其从民间金融变为民营金融,并对其加强监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概念
民间金融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之间通过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它是尚未纳入政府监管的、未取得合法地位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是非正式金融的一部分。非正式金融是指不通过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出现有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的总和。也就是说,非正规金融包括非法的金融主体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和合法的金融主体进行的非法交易。非正规金融除了包括民间金融(非法的金融主体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外,另一部分就是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及正规金融机构与其它经济组织之间开展的不合法的金融交易。
由于民间金融没有取得合法地位,所以,既没有纳入法律监管的范围,也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浙江省曾有三家私人钱庄领取营业执照,但因金融监管部门认为非法而被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虽然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甚至被乡村政府直接控制,但没有得到当时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的认可,处于不合法地位,最后被作为非法金融组织取缔了。可以说,我国纳入正规金融体系的机构和组织(即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金融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国家信用的担保,比如说,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这些本该属于民间信用的机构,因为政府的监管、人事安排、对其经营的干预及经常的整顿,已经变异为官方金融的形式。所以,可以认为,目前的民间融资实际上是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没有得到国家法律认可的、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金融形式。它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营金融。“民营”金融只涉及到所有制概念和经营机制,“民间”金融涉及到合法与不合法的区别。
民间金融,按其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如标会、摇会、抬会、合会、呈会);三是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也有学者把民间金融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民间借贷是第一阶段,体现为临时的无组织融资,而民营金融是第二阶段,体现为有组织、具备专业化经营素质的融资形式(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2)。按两阶段划分方法,民间借贷有私人借贷、企业间借贷和集资形式;民营金融则包含信息公司、互助基金会、当铺、标会和地下钱庄等模式。民间金融按其从事的活动性质划分,可分为灰色金融和黑色金融,前者即不合法但合理、对社会有益的金融活动,如民间友情借贷、企业互相融资等,后者是不合法、不合理、对社会有害的金融活动,如非法集资进行金融诈骗、地下钱庄组织资金外逃等。
(二)现状
我国的民间资本经过20多年发展,已从剩余资本发展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在农村经济、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发源地在农村,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村,如浙江、福建、广东等。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己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严瑞珍,刘素贞,2003)。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企业之间,特别是民营企业之间的直接临时资金拆借或高于银行固定利率性质的民间借贷数量巨大,估计仅2000年企业之间直接拆借或借贷的金额高达800~1000亿元人民币(张锐,夏学良,2002)。温州全市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总额中,来自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24%,其余76%全部来自民间金融。苍南是温州市民营企业较发达的县之一,2001年,该县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构成中,民间借贷占45%,个别企业可高达50%以上,自有资金占35%,银行贷款仅占20%。温州和台州两地的民间资本已达5000亿元左右,整个浙江省的民间资本超过8000亿元。如果将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民间资本的总量加起来,全国民间资本的总量将超过10000亿元,相当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张军,2002)。然而,相对于巨大的民间资本规模,我国的民间金融规模并不大,据有关估计,我国民间金融总量大约在3000亿元,占全国金融总量的(王维强等,2003)。这也说明,我国的民间资本潜力巨大,民间融资尚未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虽然,我国目前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限制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但真正的民营银行迄今为止还只有民生银行一家,其它进入银行业的资本都是以参股的形式介入,目前11家股份制银行中的其它10家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没有一家是民间资本控股的。我国目前正在由徐滇庆教授组织的5家民营银行的试点研究工作(这五家民营银行是:沈阳瑞丰银行、广东南华银行、深圳民华银行、江苏苏南银行、西安长城银行,参与试点的企业包括:东宇集团、申达集团、丰嘉集团、志高空调公司、中科智担保公司等),已进行了几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经过多次研究和提请银监会批准,但至今没有一家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所以说,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还处于边缘地位。
民间金融在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一些非法金融组织从事着大量的非法交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如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在全国发展很快。到1992年底,全国己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乡一级万个,村一级万个,分别占乡总数的和村总数的。1992年末筹集资金亿元,比1991年增长65%,年内累计投放资金亿元,比1991年增长(严瑞珍、刘淑贞,2003)。农村合作基金会作为一种合作金融形式,有效地支持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一度成为乡镇政府的“第二财政”和村级组织的“钱袋子”,受到行政干预,乱支乱用,造成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_不得不下令将其关闭。另据有关学者的调查,中国地下钱庄目前控制的资金保守估计也有上万亿元,仅近年来每年通过地下钱庄洗出的黑钱就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2%。私募基金总额则已超过8000亿元,一级半市场上也有数百上千家所谓的“拟上二板(创业板)企业”的股票以变相公募的方式进行私募(刘惠好,2003)。大量的资金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形成资金暗流,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造成了大量的税收流失,并严重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正因如此,民间金融屡屡成为整顿金融秩序的对象。1998年是中国的金融风暴年,轰轰烈烈地搞起为“整治三金三乱”的金融业整顿清理工作,农村的互助合作会、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都成了非法金融机构和整顿的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打击和取缔地下金融活动的工作从未停止过,但民间金融活动因民间资本强烈的扩张冲动从未因此而中止。它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越是资金供给不足的地区,民间金融发展越快。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农民贷款难)相对城市发展快,沿海地区(民营企业需要的大量资金得不到满足)相对中西部地区发展快。(2)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民间融资利率下降,并有一部分民间资金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以民间金融最活跃的温州为例,以往,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一般是一分左右,也有少量在八厘或一分二、一分五之间,温州实施利率浮动改革后,民间金融组织的贷款利率从以前的一分降到八厘左右,有的甚至降到了六厘,大大低于前些年的水平。同时,民间金融有萎缩的趋势,一部分民间资金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企图以较小的利率损失换来较高的资金安全。(3)旧的形式不断消失,新的、更高级的民间融资形式不断产生,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批民营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民间资本闲置或低效率运转,这种资本配置错位的矛盾刺激了新的地下金融形式的发展,各种标会、地下钱庄的地位下降,不规范的私募基金、灰色的一级半市场等快速滋生。这些新的形式可以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更多的资金,以满足民营企业大量的资金需要。
二、民间资金需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民间金融源于金融抑制,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所自发产生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对GDP贡献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国有部门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只有24%,而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使用的比率不到30%,70%以上的银行信贷仍然由国有部门利用(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樊纲,2002)。在温州这个民间金融发展最早、最快的地方,正是民营企业的巨大资金需求促进了民间融资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98年温州国有部门的产值不到总产值的6%,但贷款占合法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80%,同时占90%以上产值的非国有部门所得到的融资不超过7%,整个官方金融系统包括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在内,对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贷款比例,1990年为,1991年为,1994年为,1995年为。1998年为。目前,温州民营企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95%以上,但在传统的金融制度下,温州民营企业很难从合法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支持(程雷,2004)。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金融抑制状态催生了民间金融。
具体来说,我国的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向国有金融机构融资难
1、国有金融机构战线收缩。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的压力下,出于资金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考虑,将信贷权限集中到省分行甚至总行。一些贷款不良率高和经营亏损严重的县级行的贷款权限被取消,而保留一定贷款审批权的基层行为数甚少且权限较小。即使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农业银行,也从农村地区撤离,把重点放在了大型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上。经济愈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就愈小。在经济欠发达县(市)的乡(镇)一级已基本上很难见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了,农村地区的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贷款十分困难。
2、体制冲突。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原来的国有专业银行),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以金融的形式来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1985年拨改贷,原来由财政支出的投资改由银行支出,实际上,银行充当了财政的出纳。因此,从制度设计上,国有银行直接对国企服务,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都是国家的,盈利与亏损概由国家负责。国有专业银行改制为商业银行后,虽要求其自主经营,不受政府行政干预,由于存在体制的惯性,加之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关系(大量坏账、呆账、呆滞贷款)及银行与地方政府长久以来形成的合作关系,一时难以切断,加之,_考虑到发展与稳定的各种因素,并没有放弃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兜底的做法,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仍是“一家人”。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情有独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非公有制企业,一旦贷款收不回来,国家是不负责任的,而且,责任人有侵犯国家财产、受贿、金融诈骗等嫌疑。在国有企业的呆坏账多次核销、企业债转股、国家向国有商业银行多次注资之后,中国现行的法规规定,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呆坏账不能核销。_的态度很明确,只对国有企业造成的亏损负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无所顾及,但对非国有制企业的贷款,如果没有得到政府给予的尚方宝剑,是不敢有所作为的。这就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上的冲突,它使非国有企业在向国有银行机构融资时受到歧视。
3、成本高。国有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单笔贷款数额小,成本高。而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具有规模优势,而且风险小,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与中小企业打交道。即使有大量的存差,也不愿意主动向中小企业营销。
4、征信体系滞后。中小企业由于起点低,资信差,大部分不能向银行提供合适的抵押品,有的不曾向正规金融部门融资,大部分根本就没有资信记录,而且,我国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所以,在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过程中,关于中小企业的资信、资质都无据可查,正规金融机构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自然不敢向其发放贷款。
(二)民间金融机构得不到法律的认可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官方金融为主的体系。不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国有性质,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是由各级政府管辖并拥有控股权,连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官方金融的性质。我国金融资产80%集中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而且还不断发生非国有金融部门的资源向国有金融部门集中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改革在基本保持原有所有制结构的前提下,原城市信用社被重组为有政府投资并控股的新的准国有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曾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承担部分政策性业务,1996年行社分家后,信用社向合作金融的方向发展,但2003年改革试点,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_对农村信用社的亏损补贴50%并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化解历史包袱,说明_对其经营亏损负责,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可以说,在我国,凡是得到法律认可、纳入了政府监管体系的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都具有了官办金融的性质,而民营金融机构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如浙江曾有三个私人钱庄领了营业执照,而后又被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被作为非法组织取缔了;民生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采取了官办金融的经营机制;五家试点民营银行迟迟得不到银行监管部门的批准;而被称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的浙商银行2004年7月底试运营,但浙商银行重组过程基本上由地方政府一手主导,其董事长内定为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行长是人行杭州分行行长,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如此等等,说明办民营金融步履艰难,在我国没有合法地位,尚无其存在的空间。但凡得到法律认可的金融机构,都成为官办金融机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对金融业进行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改革,但以国有金融为主的框架仍未被打破,金融业的改革步伐远远赶不上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难
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不仅间接融资难,直接融资更难,股票市场所占份额小,发行债券尚无先例。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以股票融资为主的市场,而股票发行最初是作为解决国有企业资金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虽然近年来,管理层摒弃了限制民营企业到主板上市的做法,但入市门槛较高,只有少数扩张较快的民营企业集团才直接或间接地挤进“主板市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通过这种渠道直接融资。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境内A股市场共有139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上市的民营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仅为%。其中,直接在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59家,通过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为80家,上市民营企业总股本占深沪两市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仅为%(刘惠好,2003)。可见,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十分有限,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相称。2004年6月,我国开放二板市场,首批有38家进入,容量相对较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要求,而且,二板市场进入条件也相当苛刻,许多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及。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三板市场,由于其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停停走走,没有形成气候。
三、民间资金供给:私人财富资本化的必然出路
民间资本已成为我国国有资本、跨国资本以外的第三支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私人财富不断累积,私人的消费与投资行为引起的社会金融流量事实上已经成为了金融业务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迫切需有新的金融组织来为私人资本寻找出路,而我国现有的金融组织大多存在着创值能力低或风险太大的问题,资金回报率低,资金安全得不到保证。2002年9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达84139亿元,我国民间资本(包括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至2003年1月底,我国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万亿元(文琼,2003)。而我国居民在储蓄投向方面的选择非常有限,居民储蓄在正规金融领域大致有两方面投向:第一,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或手持现金。这种投向尽管安全,但收益率太低。第二,用于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风险领域的投资。许多居民不愿接受这种高风险的投资工具(赵峰,2003)。为了提高收益率,民间资本投向第三条渠道,即投向民间借贷、各种盈利性集资、抬会等非正式金融领域。这种投资的风险介于前两类投资工具之间,而收益明显高于第一类,相对来说,风险小、收益高,因而被许多居民所接受。可以说,民间金融是投资者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如前所述,我国民间资本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目前3000亿元的民间金融总量,相对于8万亿居民储蓄存款和12万亿民间资本来说,现有的资本市场还远没有将民间资本充分激活(刘惠好,2003)。因此,改变金融抑制状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民间金融走向正规化、合法化,由民间金融形式发展为民营金融形式,是抑制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要寻找民间资本的多种投资方式。其主要途径有:
(一)民间金融公开化、合法化
一是民间金融形式如各种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等取得合法形式,银行监管机构对其加强监管。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涉及许多公众的借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正式金融机构尚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融通资金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它们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其业务活动也不受有关部门监督,很容易引发借贷纠纷和金融诈骗事件,扰乱金融秩序。因此,对一些确具备一定的注册资本金、能够依法经营、履约率较高的私人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应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转为合法民间金融机构,予以正式化,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非正规金融的循环信用体系(相当于我国温州地区的金融会),作为一种村民自助的资金组织形式,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德国、台湾地区等,虽然具体的形式及作用有所不同,但其都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困难。它之所以有成长的土壤,就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商业金融机构没有利润,没有金融组织愿意留在农村地区,只有这种合作组织能把资金留在农业和农村。如_集资案,作为一个大型的民营企业,遇到融资困难,向当地农民集资,支付了相对较高的利率,他的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他向农民融资,没有损害农民利益,而且深得农民的信任,他所采取的集资形式完全应当得到政府的认可,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益尝试。但因为他的集资没有办审批手续(申办手续也不可能被批准),所以是不合法的,_本人被判有罪。这样,人为地切断了资金供求平衡的纽带,影响了资金的合理配置。发展民营金融,我们应当鼓励各种有益的探索,给予其合法地位,要求其合法经营,加紧法规和监管的跟进,而不是一味地限制、打击民间金融组织。对于这种有益的资金组织形式,只要有一定的信用保障措施和严格的监管,我们完全可以扬其利避其害,把它们发展成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最近,有消息说,央行和银监会正在起草一个条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农民互助合作形式的金融组织建立。因此,民间金融组织有望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民间金融正规化、合法化将提上议事日程。
二是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机构,既可以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让民间投资人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加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成立地方性股份合作银行;又可以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从体制上为农村金融机构更广泛地吸收社会资本金、增强服务功能创造条件。目前,江苏无锡、江阴、张家港三市的农村信用社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吸纳了大量民间资本,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开辟了一条道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更多的有民间资本参与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银行。
(二)大力发展由民间资本组建的各类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民营银行
我国的银行,按所有制性质进行分类排队,划分为国家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地方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112家)和合作制金融组织(城市合作社、农村合作社)等(2004年数据—笔者注)。国有商业银行在1997年时的市场份额,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总额的,利润占银行业利润总额的,存款占同期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邹月新,2003)。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太小,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加起来才3万亿元,还没有建设银行一家的资产规模大(国际金融报,2003-11-10)。可以说,在金融业,我国仍由政府和政府官员控制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没有摆脱行政控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国有金融的市场过渡进入、民营金融被挤出的特征明显,与中国经济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反差突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民营银行,作为一种增量改革的形式,对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没有体制外的民营银行出现,体制内的国有银行就没有竞争对手,体制内的问题也没有途径来解决。就像国有企业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民营企业来解决一样,民营银行的发展也是解决国有银行问题的手段。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民营银行,而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规模与如何加强对民营银行的监管。银行监管部门虽对发展民营金融顾虑重重,但对正在筹建的渤海银行,银监会提出的六条要求,可以看作是对民营银行的一种规范。这六条要求是:一是新设银行法人机构应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有所创新;二是必须能控制住关联交易和关联贷款风险;三是政府不干预银行的日常经营;四是银行发起人股东中应当包括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五是银行应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人事管理制度,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六是银行应具备有效的资本约束、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约束和风险管理约束机制。(中国金融家网,《金融观察专题》,2004-06-02)。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同时,我国的金融改革有着体制复归的倾向。一是对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造中的政府包办行为,使其具有官办金融的性质。二是新成立的股份制银行如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由政府控股,由政府官员控制,甚至像浙商银行这样标榜为民营银行的股份制银行也由政府官员出任主要职务。三是新成立各种政策性银行的呼声不断,如中小企业银行,科技银行等,各地区、各部门对办银行扶持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发展跃跃欲试。四是贷款担保机构由政府出资,很少吸纳社会资金,承担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所以,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改变政府包办的观念,真正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在碰到某些问题时马上就想到由政府出面来解决问题,最后积累的问题还得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解决。这样,就会增加改革的成本,降低改革的效益,延长改革的时间。
(三)发展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
我国银行系统集中了巨大的个人财富,大量的存差成了龙中之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民间资本投入经济建设,目前有些地方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上海,通过信托基金,民间资本(个人储蓄存款)购买基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民间资本进入原来的国有经济领域,既实现了所有制结构调整,又实现了融资方式的变革,一举两得。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国有企业经营领域放手给非公有制企业来经营,如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给非公有制企业更宽松的环境,更多的融资方式,如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等,居民将其储蓄购买投资基金、信托基金,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原来的国有部门,实现对国有部门股权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原来由国有部门经营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由于引进了民间资本,进行商业化运作,转换了经营机制,会提高运行效率,符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四)发行企业债券
过去,我国的企业很少以发债的形式融资,非公有制企业更是没有发债的先例。根据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有关资料,2001年我国股权融资总额达1200亿元,而债权融资只有245亿元。目前,债券市场总量为28000亿元,其中国债近17000亿元,金融债10000亿元,而公司债公有400亿元(邓向荣、周密,2004)。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发行的债券余额为38331亿元,其中国债余额为22604亿元,政策性金融债余额为11650亿元,企业债券余额大约为1700亿元,其他品种(包括央行票据)为2377亿元。可以看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构成我国债券的主体,约占余额总规模的90%。(中国证券报,2004-10-02)。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有其优势,因为,股权涉及到分红,而债券只需还本付息,如果经营得好,债券发行者自己可以有更高的资金回报率。正因如此,与我国不同,外国的企业债券融资的比例远远高于股权融资的比例。我国企业之所以千军万马挤股市这个独木桥,就是因为企业经营状况太差,无法支付债券融资的成本。股市融资不要还本,无盈利不分红也没关系,而且,股权融资成本比债权融资成本低,前者为,后者为5%左右(易俊平,2003),能圈到钱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企业上市就为圈钱。而且,上市是经过审批的,主要是对审批机构负责,而不是对股东负责,审批机构也主要考虑为国有企业解决更多问题,为政府分忧解难,这就决定了能上市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且是国有企业中那些更愿意寻租的企业,而不是经营效益好、有竞争力的企业。这就形成了对资金配置的误导,形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如果能打破目前我国股市的这种不公平状态,让所有企业(包括国有制企业和非国有制企业)公平竞争,让股东来决定企业的去留,那么,优胜劣汰的结果将使股市留下来的是经营绩效好的企业,会把资金配置到效益高的企业去。而且,真正效益好的企业更希望发债融资,把利润留在本企业,而不是用来分红,这样就能鼓励企业债券融资,就会彻底改变目前股市火爆、债市冷落的局面,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资本市场的结构优化和规范发展,将改变我国目前资本市场投机性强的现状,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而不是在虚拟的市场空转,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也可以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民营企业,而不是让大量的资金被效益相对低下的国有企业占用。
企业发行债券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何控制风险?一要根据企业的注册资本、净资产、经营状况、现有规模等综合指标来确定企业的发债规模,避免因发债过多无力偿还产生的风险。二要确定企业发债等级,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企业根据它所获得的等级确定利率,等级越高,利率越低,引导社会资金根据自己的需要,流向不同的企业,达到资金供求的最佳结合。三要加强对取得发债权的企业进行跟踪监督,建立预警机制,使可能产生支付风险的企业及时退出债券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五)发展三板市场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三板市场初具规模。经济转轨时期形成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证券柜台市场是我国三板市场的雏形,但它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我国的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第一轮企业股份制改造浪潮中兴起的,到90年代,我国200多家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中,有相当一部分产权交易所除配合地方财政、国资和经贸委等部门办理国有企业大宗资产和产权交易外,还涉足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托管和股权交易业务。1997年末至1998年初,_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下令关闭涉及产权拆细交易和股权交易的证券柜台市场和产权市场。2000年后,各地的产权交易所又开始积极探索恢复和规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托管和股权交易业务(刘惠好,2003)。三板市场的目标就是要弥补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不能充分有效配置民间资本的不足,把最大限度激发民间资本的增值能力和促进企业股权流动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我国的民营企业无法进入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情况下,尽快发展三板市场,引导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三板市场,流向民营企业,是促进资金供求平衡的有效办法。
四、发展民营金融的制度保障
相对于正规金融交易,民间金融贷款期限灵活,手续简便,民间金融提供的多为信用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物,也无须担保,风险防范多以亲朋好友获取的信息为保证,这种人缘或血缘、地缘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正规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的替代。在温州等地,由于民营经济对资金的大量需求,资金提供者可以在几个小时聚集几千万、上亿元的资金提供给客户,这样大规模的资金流动,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我国的民间金融目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所以,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实现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合法化,发展民营金融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作保障,要尽快建立民营金融组织的正常进入和退出机制及严格的监管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
任何形式的金融组织的存在都是伴随着风险的,民营金融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自有资产加上已经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仅相当于银行业全部不良贷款的四分之一,存款救济十分困难(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2004)。所以,不论是民间借贷、各种标会、私人钱庄,还是民营银行,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这种机制就是存款保险制度。有人担心,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会造成民营银行的道德风险,甚至是由经营好的银行为经营差的银行埋单。其实,只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这类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的利益无法保障,民营金融就发展不起来。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的经营状况实行差别存款保险费率。二是银行间的互相监督机制——取消银行现有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信用机制。目前,我们之所以担心大银行为小银行埋单,就是因为大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而小银行没有。相对来说,大银行是不会破产的,靠得住的。所以只担心小银行亏损破产。其实,如果大银行没有国家信用作担保,或者,小银行也像大银行一样,取得国家信用的担保,小银行会更具竞争力,加之它们没有历史包袱,市场扩张的能力会远远超过大银行。至于道德风险,小银行有,大银行也有。重要的是我们的制度怎样去约束它。如果现有的银行没有了国家信用作后盾,就会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其它银行的经营状态,加强相互间的监督。我国的官办金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民营银行的监督的力量会远远超过银行监管机构,所以,应该让现有的银行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互相竞争,互相监督。三是及时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存款人利益,并不是保证每个参与保险的金融机构都能不折不扣的得到补偿。所以,金融机构一旦因主观原因出现经营危机,保险机构有权要求其退出存款保险体系或由其它金融机构对其接管或兼并,把银行经营不善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参与保险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良好运行。
(二)利率市场化与贷款担保制度
对于民营企业,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大多无法向银行提供抵押物来获得贷款,因此,对于贷款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银行只有通过调高其贷款利率,以抵消贷款风险。但目前来说,我国尚未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只有农村地区已开始进行试点,所以,银行仍旧只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而不愿意贷款经民营企业。虽各地政府也纷纷成立担保公司,但因其规模小,资金有限,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担保的条件较为严格,政府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基于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态,民间担保公司出现了,他们相当于中间商,收取一定费用,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承担了贷款不能归还的风险,为民营企业融资搭桥铺路。对于民营银行来说,相当于支付了一个较高的利率,获得了贷款。这种民间担保公司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和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是自发产生的,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创造条件,实现利率市场化,让资金价格来调节资金流向,实现资金供求平衡;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支持和规范民间担保公司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政府建立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而不是把民间担保公司整垮或挤出市场。相对于民营企业的巨大资金需求来说,目前的担保公司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它作为民营金融的一种制度保障,应当得到鼓励与支持。
(三)破产清算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完善的破产清算制度,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国有企业适应于破产法,非国有企业适应于民事诉讼法。我国的《破产法》仅适应于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量的私营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都不是法人企业,不能作为法人申请破产,而是适应民事诉讼程序。而且,我国的法人企业有着严格的规定,有的企业已注册为法人企业,但因其未投入注册资金或注册资金未达到法定的最低数额,即算申请破产,也被人民法院认定为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作为破产申请人。这些企业可以不通过破产程序,只需到工商管理部门注销就可以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甚至只需一两年不主动申请年检,工商部门就可以以不申请年检为由将其注销。这些企业一夜之间人间蒸发,严重侵犯了债权人的利益。二是破产清算要主动申请,所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都没有申请的情况下,不能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就为破产企业逃避债务提供了方便。现在,地方政府鼓励企业“剥离不良资产”,实际上就是通过转移资产,留下债务,实现“金蝉脱壳”。银行的贷款往往就这样被企业变成了死账。三是一部分债务人通过提前受偿使银行的债权不能公平受偿。债务人自己不申请破产,企业资不低债时,一部分得到消息的债权人采取诉讼手段,取得债权,提前受偿,而银行的债权则往往在进入破产程序后才开始受偿,造成严重损失。据有前调查,江苏某市金融机构债权在破产企业中受偿率平均只有(陆磊,2002),可见,银行债权受偿率之低下。所以,我国目前的破产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利益。要尽快建立包括法人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自然人在内的破产制度,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实施细则。德国公司法规定,一旦公司的债务超过,公司董事会成员应在三周之内提出破产宣告之请求,否则,他们必须承担由此延迟而引起的一切损失。我国应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以保护银行债权。
(四)征信制度
信用制度是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征信制度的建立是金融机构降低风险和民间资本进入正规融资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当前,_高度重视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把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_专门成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负责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各地社会诚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004年9月29日,黄菊指出,_正致力于从五个方面加快中国征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征信法规建设;二是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三是积极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逐步开放征信服务市场;四是加强征信市场监督管理;五是抓紧制定信用服务行业标准,推动信息共享。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这些要求,建立一个由中央银行牵头、由各金融机构参与、并联合工商管理、消费者协会、税务、保险、不动产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征信体系,建立包括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自然人在内的信用数据库。随时向客户提供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黑名单,以保证金融交易中有关当事人的利益,包括存款人、贷款人、存款保险机构、信用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本身的利益。
(五)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所以,对进入者必须有严格的规定,如注册资本、经营场地、经营范围等,另外,在原有民间金融机构正规化的过程中,它们过去是否守法经营、有无损害存款人利益的行为,都是可否进入金融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立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机构能否合法经营,是否有损害相关利益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潜伏着金融风险,需金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证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均以年报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但是,除上市银行外,其他银行披露信息的内容、方式、程序都不够规范,向社会披露信息的范围也较窄,一般存款人和利益相关人基本看不到银行的年报;对财务指标的揭示和对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而上市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招股说明书存在的过度包装行为;盈余操纵行为;主动披露重大事件的意识不强;等。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和信息流动制度,对于已上市银行,要严格按照证监会制定的年报准则、中报准则,进行编制,披露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李芸,2004)。为了避免银行上市面上圈钱和进行关联交易,对于民营金融机构的资产构成和债务构成都要进行曲定期披露。
(六)对责任者的惩戒制度
对于民营金融机构的风险,不仅来自于借款者,而且来自于机构本身,而且本身所潜伏的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更大,对社会产生的震荡更可怕,如何防范银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是发展民营金融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对银行业经营者建立惩戒制度,设立“破产犯罪”这样的法律条文,要求银行业的经营者承担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银行损失和金融风险的责任,对其采取“列入黑名单”、“取消资格”、“限制行为”、实施经济处罚、追究刑事责任等惩戒措施,以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其合法经营并主动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樊纲.民间金融发展需要制度空间[DB/OL].中宏数据库,2002-12-20.
[2]严瑞珍,刘淑贞.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7).
[3]程雷.中国民间金融趋势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3).
[4]王维强,于振玫.城乡三元金融结构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5]邹月新.非国有经济信贷融资困境的理性认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4).
[6]刘惠好.三板市场:激活民间融资制度创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8).
[7]江其务.论中国金融发展的组织结构优化问题[J].财贸经济.2002(3).
[8]张锐,夏学良.五点行动:破解民营企业的融资格局[J].企业文化.2002(8).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5篇
摘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的根基,具有长远、根本性的意义。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了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并且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帮助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的金融经济快速、和谐发展。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金融生态;构建
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包括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同时包括文化、人口、地理等多方面的作用,这是站在广义的角度谈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说,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主要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比如社会的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会计准则等等。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准确把握金融运行的规律,帮助金融经济实现和谐发展。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意义
(一)金融业的科学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业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做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发展金融业,让整个金融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业是我国信贷资源的掌控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将微观经营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能否提升,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可持续的提供资金支持。
(二)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我国的金融行业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形成规模,同时在分工协作、门类方面都做的比较好,支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的金融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其脆弱性、不和谐性,应该加强深化改革。这种深化改革要依靠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推动利率的市场化,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等等。
(三)金融业的稳定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是有风险的行业,如果风险累积在一起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一旦金融危机发生,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必遭到破坏。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是保证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基础。只有金融业稳定,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人们生活也才能够稳定下来。
(四)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资金流向,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对地区、有关企业等进行内部评级,金融生态环境优质的地方会吸引到更多的资金。相反的,资金便会流出去。所以,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只有重视这个问题,才能够促进地区金融发展,提高地区金融的竞争力。除此之外,金融运行的质量好坏也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金融生态环境差,可能会让银行面临着很多不良贷款,信贷投入的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整个地区的金融运行质量下降。金融是否能够和谐发展也受制于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金融业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
二、金融生态环境构建方式
(一)用金融相关法律作支撑我国金融方面的法制务必要健全起来,加快金融机构的破产法出台,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从而监督进行机构合法、稳健经营。如果金融机构要破产的话,需要遵循市场原则,其成本的承担着应该是该金融机构股东、相关利益人,避免依赖国家的财政处理其破产情况。
(二)做好风控保证公众利益金融行业历来都是有风险的,政府作为金融监管的主体,有职责保护公众利益,制定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构建一行三会的协调机制。将人民银行作为主导,为地方金融行业与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研究实施办法,保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组织有规划的进行。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当前,我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企业信贷的咨询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到每个人的信用信息情况,这也有赖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实现信用资源的共享,同时维护债权人的权益,通过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这样一来,信贷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信用环境质量也得以提升,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金融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要做到金融业快速和谐的发展,需要推动产权多元化发展,保证金融主体多元化。在金融投资的主体方面扩大范围,同时也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治理结构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且要积极进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花钱买机制。
(五)经济运行环境的优化在进行经济环境的优化方面,需要将银政与银企之间关系的改善作为基础,之后分三步走。
其一,调整布局和结构。我国的产业政策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
其二,优惠政策的推出。出台一些有利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政策,帮助金融行业获得经济效益与经营质量的双提升。
其三,打击金融犯罪违规行为。金融领域一直是违法犯罪滋生的重灾区,通过打击各种金融犯罪行为,也包括一些逃债行为。加强执法力度,为我国的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安全保障。
三、结束语
总之,促进我国金融经济和谐发展需要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而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国政策的支持。金融行业上下一心携手努力,既要创造有利于金融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也更加要注重人民的利益,做好风险的控制,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金融经济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宏莉.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3):219.
[2]刘继平.杂议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10(4):14-16.
[3]黄晶玮.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J].经济视野,2012(10):180.
[4]贾新政.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13(4):88-90.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6篇
【摘要】
本文就我国经济金融增速放缓的现状探讨了其发展形势,并对宏观政策调控制定了有效策略建议,对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良好发展、持续增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经济;金融形势;宏观发展
1.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迹象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美国周期矛盾制约、欧洲主权债务矛盾的提升、全球经济复苏的艰难实施,下行风险的渐渐提升,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增长造成了制约影响,一些人对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前景无法坚定信心,保持谨慎态度,并主张继续推行一系列刺激市场经济的相关政策。纵观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去年前三季度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始终在高位水平,且累计GDP增速实现了百分之九点四的增长,然而却呈现出按季度逐步回冷的趋势,映射出我国经济金融走势将逐步放缓迹象。虽然经济金融发展按季度回落,然而其总体仍旧显现了高位速度增长,形式松动迹象仍然较为明显,虽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存款率的逐步回升、银行体系的流动扩充,预示着我国经济形式的软着陆趋势。如何正确的审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其影响到我国宏观主体经济策略的调控制定以及经济的未来建设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应对经济金融当前放缓发展的迹象全面关注,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而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金融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2.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的综合影响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放缓发展迹象,我们应针对宏观政策的综合作用影响展开分析,做好调控策略制定,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市场的稳步发展与持续增长。针对零八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幅波动状况,我国逐步推行了货币从紧策略与稳步财政管理体制。基于公关政策影响,经济快速增长趋势有所回落。而后年中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下滑发展趋势。为此,我国引入了财政积极调控策略,较为宽松的货币管控策略与激励经济计划,令我国经济由零九年二季度逐步回暖,并呈现了快速上升发展。基于刺激经济策略无法发挥持久作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金融风险,形成显著污染与大量能耗矛盾问题。为此,我国由一零年初期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调控、房产管理策略,并出台了银行监督管理调节措施,明确了节能环保相关要求。宏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令市场投资需求趋于缓慢,加之欧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令经济复苏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该背景下,我国经济金融增长逐步放缓。为此政府明确应有效预防经济宏观策略引发的叠加效应,抑制形成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各类调控策略的出台应秉承审慎态度。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依赖于宏观经济策略的科学调控,只有基于保增长、做好经济金融结构与通胀预期平衡调节,才能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稳步、良好与健康发展,并令其稳中有升,实现良好效益目标。
3.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策略,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稳步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主体问题,并非持续促进经济市场增长,而是应做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降低金融经济市场不稳定矛盾因素影响,进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在稳定环境中有所发展提升。基于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应重点针对各类对经济金融健康形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细化管控,完善运行管控经济金融体制,做好价格信号调控,有效挖掘垄断市场格局,实施集成化管理,扭转分割市场局面,降低行政管控力量对金融经济市场行为的干扰影响,并全面激发市场对各类优质资源的调节优化作用。再者,应科学发挥相关政府单位的宏观调控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推进经济金融效率的优化提升,宏观策略的协调管控与合理融合。
发挥财税体制积极调解作用
经济金融形势调控发展管理阶段中,应激发财政支出管控作用,并令其针对支出与收入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节。针对我国债务负担相对较为乐观的状况,结构体系中包含的不合理状况,应做好总体收支结构的细化调节、平衡管理,优化配置资源综合管控效率。同时应促进政府机构管控职能的更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优质建设,令政府由竞争发展领域逐步脱离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公共服务、收入分配优化、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经济金融环境建设中。同时应更新重流量、忽视存量的发展理念,优化政府机构资产调节管理,促进存量盘活,进而创设良好的收益水平。对于国有资产的分配收益相应组成与范畴应进行有效扩充,促进税费资源的良好更新。可科学实施结构减税管理,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税收调节力度,降低生产范畴财政投资,优化对社会保险、保障、环保降耗、三农以及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
促进货币政策的中性回归
针对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较为宽松的发展状况,较易引发不良经济金融危机因素。加之近年来,我国较快提升的资产价格,映射了货币宽松管控的负面作用。为此,应针对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管理控制,依据我国并无显著财政危机状况,应在经济体制与结构优化进程中,发挥财政管控调节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优化改革、中性回归。令相关企业单位、金融部门、个人、政府综合负债资产状况实施优化改善,推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提升市场发展信心,强化预期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面临一定通胀压力状况,无需发挥货币激励经济功能,应针对国际市场变化趋势,确定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适应性货币策略的优化建设。
强化产业策略调节指导
基于温室效应的全球性矛盾问题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及负面影响。为此,宏观经济政策应面向农业发展提供优化支持,杜绝农产品短缺供应不良状况。基于我国城镇化与现代工业化的实践发展进程,土地资源与劳动力的持续缩减,以及经济快速增长扩充的农产品综合需求状况,以及投机炒作形成的农业发展不良影响,令农产品市场价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之而来,将对市场总体物价状况产生提升作用,为此应注重农业建设发展,强化农田水利基础投入,完善设施管理建设,面向农业发展扩充投入支持,确保农业供应的优质持续。同时应全面鼓励高新技术创新农业产业,优化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寻求全新投资建设领域,创设良好的法律法规管控体系,优化节能环保管理。再者应对增排生产实施一定的处罚管理与收费控制,激励减排策略的良好运用,提升财政管控对环保、新能源产业项目的倾斜支持,扩充民间资本投入,通过科学金融管理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的优质发展。
强化收入管理调节
基于我国收入水平地域差异较大,对宏观资源调控与经济发展效率会形成负面影响状况,因此应强化收入调节管理,杜绝财富集中引发的泡沫资产状况,以及对经济实体建设发展造成的制约影响。应通过初次改善调节,实施垄断收入管控,规范薪酬体系管理,优化资产调节平衡,实施面向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管控保护。同时,还可引入财税调控模式实施收入再分配,提升社会保障管理费用支出,促进向低收入水平群体的支付倾斜与转移。对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员应有效减少其税收缴付额度,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经济金融体系的平衡发展。
4.结语
总之,纵观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我们只有做好前景预测、实践策略规划制定,完善宏观调控管理,才能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与良好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长龙.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的困境与出路[J].调研世界,2011(6).
[2]邓峤.优化循环经济金融支撑环境的对策分析—基于环境金融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
金融类案例分析论文 第17篇
[摘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能够推动经济循环系统的运转,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于海外企业,金融管理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海外企业金融管理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海外企业加强金融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海外企业;金融管理
近年来,我国海外企业迅速发展。应充分重视并加强海外企业金融管理,使企业的经营绩效得到改善。金融指的是货币资金的融通,金融活动往往会涉及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一、海外企业金融管理的作用
海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取决于其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而所取得的货币资金即为商品价值的实现标志,同时此货币资金需要超出过去所垫付的货币资金量,这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内在要求在于价值增值。因此,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货币资金的营运活动,这同金融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
第一,海外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前提是必须筹集足够量的经营资金,通常情况下,经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自有资金、银行借款以及向金融市场通过负债形式进行融资。其中,自有资金的融集方式最为重要的一个即发行股票,其要求海外企业必须对股票的价格、管理办法、作用、发行时机以及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海外企业向银行进行借款的过程中,要对信贷的政策方针、原则、利率以及贷款期限有必要的了解;而若向金融市场通过负债的形式来筹资,就要对相关股票的发行、发行方式和买卖等事项有所了解。由此可见,如果缺乏有效的金融管理,海外企业在筹措经营资金方面就可能面临难题。
第二,在海外企业的投资中,现存多种投资方式,如扩大企业再生产方式、购买债券或者股票以及信托,然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对金融市场的行情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证券的利率趋势与收益水平,应该做到适时买进、卖出,防止由于决策失误而带来损失。
第三,海外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其正常生产与顺利经营,都需要各企业通过自身的能力,维持国民经济的协调与稳定,所以,在经营管理中,海外企业应遵循相关国家金融管理规定,加强金融管理、现金管理、结算管理以及工资基金管理等工作。
第三,当前,商品经济社会错综复杂,在经营过程中,海外企业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企业经营不善,产品销售业绩不佳,也可能造成证券投资的失利、物资由于积压而损毁、职工由于伤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甚至企业亏损、停产、破产倒闭等。因此,要想防止并解决以上问题,确保企业经营正常顺利,就应该参加保险,同时根据保险活动的相关要求实行管理,事实上,保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海外企业金融管理的措施
(一)设置专员从事金融管理
海外企业应设专人负责货款的回收,并由专职科室进行管理。因海外企业收款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金融管理要设置专门的职能科室,同时指定专人专职负责,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应收账款回收中期,应加强金融管理,分析欠款单位的信用风险,主要对其资金周转速度比率以及资产负债比率进行观察,并对流动资金的运用情况进行检查。之后,按照上述情况来编制分析表,从而找到欠款超出信用期之原因,并采取回收欠款的手段。与此同时,海外企业还应坚持稳健性原则,按照应收账款余额来计提坏账准备金。
(二)促进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化
预算的质量对海外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绩效。所以,海外企业必须重视预算编制,其措施具体如下:第一,对预算编制进行事前调查和取证,其中,预算编制的基础应该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二,编制完成的预算不可随意地调整与更改,在不得不调整、更改的情况下,应有确凿的证据,或者按照科学程序执行,从而加大预算对于资产管理的约束力度。第三,一旦某一部门出现了虚报预算的现象,必须予以严惩,切不可姑息。同时,编制的过程也必须做到公正、公平,一定要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降低预算的有效性。第四,预算项目应充分、详细地记载,不仅对各部门的绩效进行准确核对,还应正确指导各部门的工作,对下属部门加强约束,从而促进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海外企业变革了财务管理体制,实施集中统一财务管理。就当前海外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条探索海外企业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加强和企业改革的深化,还有利于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海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作用重大。
此外,海外企业还应采取精细化管理,降低日常核算的工作量,使得财务人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财务数据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同时,企业的项目与信息化建设应该保持同步,即将销售订单转变为生产订单,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对全部产品从原料到生产和发运等各个环节进行在线监控。
(四)制定信用政策
海外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在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确定购货单位的品牌效应、产品质量、担保能力、资本运行状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以上几个指标来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划分,避免盲目赊销,减少货款流失。
三、结束语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生存发展的中心,金融管理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海外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海外企业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以抓住最佳时机来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使海外企业不仅要赢得本国市场,更要在全球市场中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玉春,余炳,姜颖佳.我国海外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问题分析———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
[2]吴迪.集装箱运输海外企业资金管理实务探讨———以中国海运巴西代理公司为例[J].水运管理,2010(7).
[3]刘丽,陈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审慎性调查问题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1(1).
[4]司宁博.境外上市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拉开海外融资潮[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1(1).
[5]蒋瑛,罗明志.战略因素对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基于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