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关于薛宝钗人物分析的论文(共4篇)

蜘蛛文库 13

关于薛宝钗人物分析的论文 第1篇

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形象之一,她在红楼十二女子中具有艳压群芳的姿色与才情,因而被称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几百年来,读者和学者对林黛玉这个人物进了行各种解读、分析,使得林黛玉这个小说中的人物一直处于成长变化的状态,愈加丰满。在这里,笔者将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率真,孤独,少女形象,封建女子教育

一. 率真的原生态少女

在我读到过的对林黛玉的解读中,发现有很多前人说她是封建社会的叛逆女性,是当时新兴阶级的代表,是新人,将林黛玉与一些封建礼制冲突的行为的实质解读为“对封建社会族权、君权(_)、神权的怀疑和否定”。虽然林黛玉与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具有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妇德的女子不同,甚至很多行为有些对立,这些使得她显得有些叛逆,但还不足以作为“当时新兴阶级的代表”。这样的观点正如先生所说,“跟武则天加以现代化一样,几乎把武则天描写成‘民主妇联’的领导人了”。一部小说,总归是有社会历史性的,人们可以用现代化的理论解读古代的作品和人物,但不见得就要用现代社会的标准去要求这些人物。如果这样做,那岂不是古代的道德标准都是谬论了。

事实上,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只是一个少女形象。她生于一个官僚之家,天生体弱多病,备受父母的溺爱,很难不养成贵族大小姐自我为中心的脾性。喜爱读诗写诗,具有诗人气质,加之女孩天生的细腻敏感,这让本来病态的林黛玉更显忧郁。她的父母因为没有儿子,便把林黛玉当儿子教养,因此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的女孩一样,从小接受的就是传统的封建女子教育,而母亲在她长大的过程中,还没来得教给她传统的女子教育便死去了,因此,林黛玉属于封建女子教育的漏网之鱼。这时候,十多岁的林黛玉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开始走向成熟,她的性格也正在成,于是,她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很多方面都不受传统封建礼制的约束。但如果林黛玉的母亲在林黛玉有意识以来便以封建礼制下对女子的教育那样教育林黛玉,或者林黛玉生在薛宝钗的家庭,很难说她不会变成另一个薛宝钗。所以,相对与那些已经被塑造成的女子,林黛玉是“原生态”的。正是在这个时候,她进入了贾府。贾府的小姐太太们,在这样一个完整庞大的官宦之家,接受的自然是传统的封建礼制教育,因此,林黛玉显得比较特殊。在之后进来的薛宝钗身上,这种礼制教育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薛宝钗也是出身于富贵之家,早年丧父,因此,一直是母亲在抚养和教育,薛姨妈也是官僚家庭出身,她教育出来的薛宝钗自然和她是一样的。薛宝钗性格随和,贤良大方,处理事情也是井井有条,姿色、才情也都不输黛玉,但她比黛玉事故圆滑,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于是,比林黛玉后进贾府的薛宝钗很快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的称赞与喜爱。而这些人,对于林黛玉,除了她刚进贾府时的热情,很快便冷却了下来,因为林黛玉与这里格格不入,薛宝钗和她们却是一类人。

薛宝钗虽然比林黛玉只大两岁,但她的老成,是林黛玉一辈子也追赶不上的。因此,薛宝钗更趋近于一个妇女形象,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少女。一个青春期的少女,正是敏感脆弱而且任性的时候,天生如此的林黛玉则更不用说。在与宝玉的交往中,她爱使小性子,情绪变化频繁而迅速。例如在第十八回中,宝玉在贾政面前大展才情,使贾政心悦,宝玉刚出书房便有一群小斯围过来将他身上所佩之物都取了去,黛玉看到宝玉身上佩戴的东西都没了,以为自己给他的荷包也被拿了去,便生气地铰了正在做给宝玉的香囊,宝玉忙从衣服里面取出黛玉的荷包,黛玉从生气转为惊喜和愧疚,但宝玉生气地将荷包扔到她怀里,她又心灰意冷,继而愤恨地把荷包也剪了,宝玉忙哄她,她才平静下来,然后宝玉请她给再做个香囊,她开心却故作骄傲地说:“那也瞧我高兴罢了。”这一次争吵,发生的时间大概不超过十分钟,而黛玉的情绪就有了四种变化,而且她的行为显然是一个闹脾气的任性少女才会有的。这样的行为,虽然在别人眼中看来是小气任性,但笑就是笑,哭就是哭,这正是最率真的黛玉。

在《红楼梦》中,除了拐着弯子试探宝玉的真心,林黛玉似乎没有做出一件遮遮掩掩的事。明明贾府的人都很瞧不起刘姥姥,也只有黛玉直白地打趣她,说她是“母蝗虫”,其余的人既嗔怪她,又觉得她描述得很形象,因此也都大笑,而这笑,不也是对刘姥姥的嘲讽和打趣吗?

黛玉也是最没有心机的女孩。她的确是多疑而善妒的,但她的多疑与善妒不是为了排挤和中伤别人,只是为了保护孤苦伶仃的自己。在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审讯黛玉在昨晚行令中说了两句《牡丹亭》《西厢记》,并教育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话,黛玉心里感激,便将自己以前对宝钗有戒心的心事都说了出来,从此拿宝钗当亲姐姐看待,把薛姨妈薛宝琴也都当至亲的人。其实黛玉对薛宝钗的心事,不必她说,别人也都能看出来的,但她因感激宝钗,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她的灵魂,是一览无余的。在之后,黛玉风雨等宝钗那一段,也是很能体现黛玉的真诚: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若不是以真心相待,谁会对一个人的到来如此期待呢?宝钗给黛玉送燕窝一事,如果黛玉那她当外人,清高的她会接受吗?甚至宝玉对于这件事都不大支持,让黛玉吃贾母拿的燕窝而不要吃薛钗拿的。可见,宝玉虽然一直喜爱宝钗的美貌,一口一个“宝姐姐”,但在他心中,薛宝钗始终是一个尊贵的宾客。薛宝钗对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好,大家都称颂她,但有哪一个像黛玉这般真诚亲热呢?正如钗黛二人的判词一样――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是那高高挂在树枝上的玉带,一眼便望见,薛宝钗却是埋在雪里的金簪,冷中带寒。

因此,黛玉的一举一动,都是一个青春期少女的行为,她的小性子,她的刻薄,不过是一个贵族大小姐的任性与骄傲,并没有伤及任何人。真正伤人的,是看不见的暗箭。

二. 孤独的仙女

林黛玉在贾府中,无疑是孤独的。

虽然她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但隔代人之间代沟甚宽,黛玉不可能整日和外祖母待在一处,况且贾母最宠爱的是宝玉,此外还有三个嫡亲的孙女,黛玉自然不能像以前在家那样自如、任性。三春姐妹各有各的脾性,且与黛玉算不上交心,接触也并不多。史湘云是个假小子性格,但小女生的任性小气不输黛玉,湘云一直又是喜欢宝钗的,两人自然难走到一块儿。黛玉和宝钗在第四十二会之后关系虽是亲密不少,但那却是黛玉的一厢情愿,宝钗待任何人都是好的,更重要的是两人不仅三观上背道而驰,还是感情上的敌人,所以后来又难免疏远,甚至黛玉死后薛宝钗都没有悲痛之色,还斥宝玉太痴。贾府的下人,与黛玉自然也是疏远的,袭人甚至把黛玉当作敌对的一方,在背后使坏,想阻碍宝黛二人的婚姻。妙玉虽然与黛玉都是清高之人,但妙玉的清高更多的是高傲,她甚至讽刺黛玉是“俗人”。纵观贾府,只有贾宝玉一人算得上黛玉的知己。但玉偏又是多情的人,世间的女儿他都爱怜,他并不是只要和黛玉厮守,他要的是姐姐妹妹们都陪在他的身边,直到他化成一缕青烟。黛玉这样的少女,岂是愿意这样的?她不是宝钗,愿意做一个贤夫人,与姨娘一并服侍丈夫,黛玉要的是爱情,是宝玉的一整颗心。但宝玉并不能将自己全都交给她,他甚至从来没向长辈提过要娶林妹妹,而是等着父亲赐婚。黛玉虽追求自由恋爱,但以她当时所接受的教育,她不可能主动向长辈表达自己嫁给宝玉的心愿的。这也证实了黛玉不是什么新兴阶级的代表。同时也说明,“金玉良缘”的说法对黛玉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黛玉的孤独,外在表现为与人不大亲近,内在因素还是她的性格和心理所致。前文有提到过,黛玉所受的教育,与贾府中的女子所受的教育不同,因而思想也有很大的不同。从众女子在海棠诗社所做的诗中,便可以看出各自的价值观。在写柳絮的时候,黛玉写的是“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将自己命运与柳絮联系起来,感慨自己一生飘零,也是自身孤独无依的写照。宝钗的诗却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颇有男儿追求功名的意味,不免让人想到贾雨村之前所咏的“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可见二者的人生追求是相似的。而且在贾府中,除了黛玉,所有人都劝宝玉考取功名,这不也是黛玉的一种孤独吗?

黛玉的这种孤独,让我想到《百年孤独》中的美人儿蕾梅黛丝的孤独。蕾梅黛丝与布恩迪亚一家是格格不入的,她太美了,也太干净了。所以最后她升天了,像仙女一样。而仙女注定是不属于俗世的。林黛玉这“世外寂寞仙姝林”不也是远离俗世的吗?还有一点,曹雪芹在书中描写别的女子都是直接刻画外貌和穿着,描写黛玉却着重于神韵。这表明,黛玉的美,不是简单的肉体美,而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神韵美。而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对蕾梅黛丝的美也是一种模糊而神秘的表达,他没有写蕾梅黛丝的五官怎样身体曲线怎样,而是通过那些为她疯狂的男人的举动来体现她的美,读者无法知道蕾梅黛丝具体长什么样,只知道她美得不似人类。这两个女子的美,都不是俗世的美可以相比的。因而在这个世界,她们是孤独的。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读不完的女子。因为在人们的解读中,她也在成长着,而并不只是一个单薄的纸上生命那么简单。只要人们一直在读她,她就永远鲜活。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 著,启功等校注.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

【2】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关于薛宝钗人物分析的论文 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一部很难读懂的书,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人物的性格命运以至于故事的情节发展,都采用了很多隐晦的手法,再加上曹雪芹只完成了全书的前八十回,所以书中很多问题都存在着争议。其中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就颇具争议,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对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

虽然作品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研究时不能脱离其生长的社会家庭环境,但是评价一个人物形象,必须抱着客观公允的态度,不能带有个人主观的好恶倾向,尤其是不能受社会政治思想的左右。我们历来把林黛玉和贾宝玉作为封建主义的叛逆者来颂扬,而把薛宝钗作为封建卫道者来批判,这都是带上了政治有色眼镜来评判人物形象,缺乏客观性。

(二)全面性

二、薛宝钗的形象探讨

(一)一个世俗的普通的贵族少女

薛宝钗是一个世俗的普通的贵族少女,不应该把她作为和林黛玉对立的反面形象。薛宝钗美丽聪慧,才华横溢,行为豁达,安分守己。她所信奉的处世之道“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只是一种在社会上生存的受到。她会取悦人,每次在贾母王夫人面前陪坐时都会精心地揣摩、迎合她们的脾胃。平常不多事,不搬弄是非。她很会关心周围的兄弟姐妹,尽自己所能为她们解决困难。这都是极普通的善良的贵族少女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在现在社会也不乏其人。

有学者认为,薛宝钗表面看无可挑剔,但是冷漠无情,其罪状之一就是金钗之死。当性情刚烈的金钏无辜受到王夫人的冤枉后被撵,愤而自尽,消息传出之后,宝钗听了不仅无动于衷,而且来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是赌气,是因为出去所以要到各处玩玩,因“憨玩”而“失脚掉下去的”。金钗为什么死宝钗心里当然清楚,这么说自然是为了安慰王夫人,做为一个晚辈,为长辈排解忧愁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还有学者认为薛宝钗巴结取悦贾母,攀附权贵。但我们反过来看,贾母是长辈,年龄大,时日不多,作为一个晚辈应该孝顺关爱长辈,这正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怎么会是一种巴结呢?即使现在我们不是也提倡孝敬父母,关爱老年人吗?

薛宝钗让贾宝玉读书考学,这是一个正常的人都会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作为一个承担着家族兴衰重任的男人有责任追求上进,而在那个时代,上进就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作为一个男人,不应该混迹于女人堆里,而应该有担当,有抱负,这不仅是曹雪芹那个年代而且也是现代社会赋予男性的责任和使命。但一直以来,我们把贾宝玉当成一个正面形象,而忽略了他身上的其他缺点。其实贾宝玉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疼爱,这正是《红楼梦》之所以几百年来盛传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薛宝钗的这种做法本身是没有错的。

所以,我们把薛宝钗定为一个世俗的普通的贵族少女,大致是不错的。当然这里的世俗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这样称谓也是为了和林黛玉的超凡脱俗来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一样,美丽聪明,才气逼人,但林黛玉是个性情中人,心有所想就会口有所说,很容易得罪人,她爱耍小性子,不懂得关心人,不会做事。在她眼中只有爱情。所以我们说林黛玉是个不食人间香火的仙人,和薛宝钗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也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她遵从妇女的三从四德,委曲求全。虽然最终得以和贾宝玉结婚,尽管她克尽妇道,做到“举案齐眉,却仍让人意难平”“自过了门没过过一天舒服日子”。最后仍和冷漠空虚为伴,落到了与孤灯独对,空房自守的凄凉境地。黛玉虽死,但她赢得了宝玉的真爱,宝钗虽生,却在孤独寂寞中苦度时日。结局不同,但同样是悲剧。

关于薛宝钗人物分析的论文 第3篇

关键词:红楼三钗 女性形象 女性观 现代淑女

一、“红楼三钗”与贾宝玉的关系及其形象特质的区别

“红楼三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树立的三个重要的年轻女性形象,按照出场顺序依次为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为了了解和分析三钗,不得不谈到贾宝玉,尤其是三钗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关系。抓住这条主线,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红楼中代表女性青年背后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社会烙印。

首先,红楼三钗的才情不同。三人中最具备诗情的是林黛玉,在林黛玉的世界里,诗才能达情,只有在诗的意境中黛玉才能怒放其生命。著名的《葬花辞》是其一部经典的伤感之作,用落花无情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悲观、痛苦的感情无处释放,用花的命运寄托自我的哀怨。薛宝钗博学多才,琴棋书画各方面精通,其知识涉猎面较广,可谓是多才多艺的旧时青年,但是她的才气带有夫子气。史湘云在红楼中被称作诗疯子,她的诗情与黛玉不同,才情豪放横溢不羁,展示了史湘云对自由、豪迈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三钗在个人价值观上存在本质性差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两人对未来之路的选择不同。薛宝钗起初的梦想是通过宫廷选才人,将其选入宫中,享受达官显贵的地位与荣华,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让她初进贾府时就表达了嫁给宝玉的决心,黛玉追求自由和率真,对宝玉执着专一,宝钗希望走的是康庄大道,两个人在价值观取向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薛宝钗看来,黛玉追求的是儿女私情,而其所向往的是仕途之路。

另外,黛玉与史湘云的不同在于对世间万事万物所持的态度不同。黛玉心生悲观,对人世间的事和物抱着残缺与悲悯之心,总是将自己放于贾府的寄人篱下之意,难免事事悲观丧气,难为自己。而史湘云则不然,从她的诗中不难看出其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会自寻烦恼,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但是,由于史湘云真正地体会过作为下等人所受的苦,因此,她主张宝玉求取功名,这点与薛宝钗有些相似,但同时,史湘云把名与利看得很淡。在我看来,史湘云是处于薛宝钗和林黛玉中间的调剂人物,在《红楼梦》中是难得的一个人物形象。

最后,三钗在红楼梦中的命运不同。三钗无论才情如何横溢,青春如此照人,但最终都不能逃脱香消玉焚的命运。在当时男权时代,女性的命运完全无法实现自主,只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薛宝钗作为大家闺秀,身负家族的众望,希望有朝一日凭借美貌和才情选入宫中,光宗耀祖。因此,宝钗与黛玉和史湘云相比,更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后来变得不再是她自我心甘情愿。虽然最终被迫与宝玉结为夫妻,在与黛玉的斗争中貌似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有谁能读懂其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尤其是宝玉将自己的爱情和心灵都交给了林黛玉,只留给宝钗一尊躯体。两个人的悲惨命运在封建社会礼教思想中是那么的悲惨、凄凉。林黛玉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自我,代表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思想。尽管黛玉最后得知宝玉的婚事之后,灵魂被抽走,但是她那颗倔强的心仍支撑着她的身体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相信自己的爱情,呼唤自己心爱的人,谱写了千古遗恨的篇章。宣泄出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悲情。才与情兼具的林黛玉的短暂一生值得我们当前女性用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而史湘云最后的命运更为凄惨,这与史湘云的性格不无关系。湘云对于婚姻听从了叔婶安排,婚后努力迎合家庭妇女的要求,在性格和思想上已不再是史湘云。其丈夫死后,年轻的史湘云被迫守寡,在红楼中消失。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史湘云花一般的年纪就从一而终,再也不能嫁作他人妇,这是我国女性在封建时代的一大悲剧。

二、红楼三钗的形象树立

林黛玉在红楼中被曹雪芹称作潇湘妃子,其前生是绛珠草。所谓绛珠草,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血泪,寓意黛玉好哭的性格和其悲惨的命运结局。林黛玉的爱情是用诗情和悲戚的眼泪共同孕育的,执着地追求爱情和真实表达自我的愿望,是黛玉生命中的旋律。同时,黛玉的才女形象,在《红楼梦》中也得以完美展现。其艺术形象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对当时封建社会主张“女人无才便是德”的最大暗讽。整部红楼著作,以主人翁贾宝玉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不同的女性对宝玉的情感和关系网络共同编织出红楼这部巨著。三位年轻女性对宝玉的态度,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女性对男性的态度,从他们各自的不同结局,抒发了旧时期女性的悲哀和痛苦,进而向世人表达了发展中的中国女性观。

在封建社会,评价女人的标准与现代不同。女人主要依靠容貌和品德取胜。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反传统的手法将书中女生的形象阐释为德才兼备的新女性形象,并且在书中将三位女性有意无意地与男主人公进行比较,在各项才能上都比贾宝玉更胜一筹,这对当时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批判。

以积极的角度去看红楼巨著,是一部歌颂伟大女性,呼唤女性解放的一部史诗。几千年历史过程积淀下来的封建思想深深地烙在时代中每个人心里,尤其作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牺牲了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机会,成为历史的悲剧。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研究红楼艺术,人的出生与入世作为当时社会文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三、“红楼三钗”形象的特殊意义与现代启示

曹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内心充满了对民主思想的向往与追求,在男权当政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不能抹杀掉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对于爱情,作为每个女性的信仰和追求,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找到自我,通过对男性的霸权的批判和藐视,将爱情和婚姻作为他笔下三钗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女性的内心思想和对自我解放的渴望来映射封建女性的凄凉。当时文人对女性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人性关怀。期盼冲破封建黑暗思想的曹公,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投入到红楼巨著的写作中,成功地书写了一部历史巨著,并且被后人专门研究和学习。林黛玉的死,贾府的败,所有物质下的东西被层层挖掘出来,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通过悲剧人物的凄惨命运看到背后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人类心中引起共鸣和反思,因此,红楼引起了巨大的悲剧效应,同时构成对整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控诉。

虽然红楼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自红楼产生后带给整个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红楼的研究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诸如黛玉、宝钗的女性人物,甚至存在众多模仿人物,足以说明红楼对当前女性在形象和思想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薛宝钗,我个人认为其身上拥有的众多的美德是当前女性所缺失的,她身上的很多特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谦和温柔是女人的利器,是家庭和生活中必备的美德,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薛宝钗的大家风范,在大是大非面前稳重、识大体的从容和坦诚,灵活处理人生的态度是女性学习的主要优点。

黛玉是曹公刻画最精致的人物形象,也是全文最受宠爱的角色,刻画得如仙子降临世间,不受世事的污染和沉淀,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爱情世界里,对自由和爱情拥有一份坚定而伟大甚至让人悲戚的执着,敢爱敢恨的大爱面前不去委曲求全,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最后的血和泪哀悼自己凄惨的命运和孤独的灵魂。将她和宝玉的爱情随着生命的逝去而随风飘荡,憾入每个人的心中,谱出一曲悲歌传唱世间。

史湘云的自由、豪放是其最大的优点,犹如新女性中的开心果形象,在哪个角落都能发光发亮,永远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带给周围的人欢乐和开心,同时给自己的人生带去多彩的生活阅历。同时,她的感恩之心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宝贵品质,对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都保持感恩的平常心,用知恩图报去感受生命赐予的每种生活经历,用平常心面对挫折,看淡生活的得与失、名与利。

现代女性从林黛玉身上应该领悟到对爱情的执着和自主,拥有一份自己为之追求的勇气,为自己挣得一份美满的爱情,但无论在面对人生的晴天还是阴天的时候,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争取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像薛宝钗那样为自己做好积极的准备,努力为自己寻找机会,更要从史湘云身上学会用感恩来报答生活,用自己的快乐感染生活中的每个人。三钗每个人都有让新时代女性学习的优点,每个人各有优缺点,不存在完美的人,只有不断进步和努力的魅力女性,才能在各个阶段感悟不同的生命历程。

新时代的女性拥有的新思想和其内外兼修的优秀品质,在柔美的性格下拥有坚强的心,最可贵的品质是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不断追求自我正当权益的意识,在当前职业化分工如此细微的时代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在事业和家庭中不断感悟生活,品读人生的四季变化,在多彩的人生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拥有智慧而快乐的人生经历。现代女性应该是用知识打造的淑女,可以笑对人生的跌宕起伏,用灿烂的微笑面对人生的每个季节,能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绽放不同的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艳梅.从性别视角论《红楼梦》女性文化的“痴情”生命境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2]张青云.从“红楼三钗”到现代女性形象之塑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关于薛宝钗人物分析的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经济独立 婚姻 社会环境 性格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是一部百科全书似的著作。在小说中,有着四百多位人物。薛宝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呼啸山庄》是艾米勃朗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最有力量的小说。它描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爱与复仇的故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因为种种原因过着悲惨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家庭。而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都深受其害。本文将分析比较薛宝钗和凯瑟琳看似不同实则相同的悲剧人生。

二、薛宝钗和凯瑟琳的异同

(一)悲剧的婚姻

《红楼梦》是著名的爱情悲剧,它不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也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悲剧。但对薛宝钗非常不公平的一点是,读者对薛宝钗有的只是破坏贾林之间爱情的坏印象。然而事实上,薛宝钗也是传统婚姻的受害者。首先,她与贾宝玉之间的婚事并不是她自己所能选择的,是其他人觉得贤惠的她与贾宝玉的结合就是“金玉良缘”。这也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也间接埋葬了宝钗的幸福。其次,宝钗的婚礼只是一场闹剧。她只是替代黛玉去当新娘。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感受到这位“替代新娘”的屈辱,这也预示着她的婚姻悲剧的开始。另一方面,她的丈夫――贾宝玉并不是她可以依靠的对象,因为贾宝玉是当时社会的“异类”:厌恶世俗教条。可是薛宝钗却是完全遵循封建礼教,所以两人完全并没有共同的语言。(邱斌,2000)因此婚姻的破裂是必然的。

凯瑟琳是一位热爱自由和满怀激情的女性。因为在她闯入画眉山庄之前,呼啸山庄的封闭环境让外面的世界对她充满了诱惑,也让她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且凯瑟琳虽然是一位封建庄园主的女儿,她却对宗教教义置之不理,拒绝过着像其他世家小姐一样的生活。所以当她不小心闯入画眉山庄后,发现山庄的宁静祥和与呼啸山庄截然不同,顿时让她心生向往。再加之山庄主人儿子――埃德加・林敦的优渥财富,凯瑟琳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但是当凯瑟琳搬进画眉山庄后,她却感觉不到幸福。因为凯瑟琳感觉她就像住在一个牢笼里,没有自由。因此毫无疑问,她的婚姻也是个悲剧。

(二)经济观

经济观指的是人们在对金钱观念上的一种深层次的、积极的反应。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对金钱有着不同的想法。众所周知,《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是慷慨大方、温柔体贴的,同时她善于理财、管理家族的各种事物。而且相比与家族中的其他女性,薛宝钗拥有支配金钱的权利。所以她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协调周围的关系,利用金钱来获得友谊、消除他人的敌意。

而另一方面,住在呼啸山庄的凯瑟琳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孩。因此她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虑是否有食物饱腹、有衣服裹身。此外,她不用担心一切事务。因为她的父亲和哥哥会帮她解决一切。所以与薛宝钗不同的是,凯瑟琳不能自由地支配使用金钱。但她们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她们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无法通过金钱的支配来获得自由和自。

三、薛宝钗和凯瑟琳的悲剧原因

(一) 社会环境

薛宝钗是一位聪明,有才华,同时又很精明的女性。虽然她的结局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但究其原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应该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薛宝钗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全家人都希望她能拥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毫无疑问,贾宝玉的家庭背景与她极其匹配:贾家有权而薛家有财。这在世人看来就是“金玉良缘”。而且这两个家族也可以通过这种联姻来巩固各自的势力。事实上,当时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是不容易的。在婚姻中,女性被作为一种讨价还价的筹码,是提高家庭地位的一种方式。(Stuart,2004)而且当时的女性只能遵从父亲、兄弟、丈夫的指示生活。女性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从他人的安排。所以薛宝钗对于自己的生活包括婚姻没有一丝能够选择的权利。

同样,凯瑟琳的悲剧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在她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思想占据着整个社会的主导地位。男女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妇女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女性被限制在家里,没有外出工作的机会。因此除了父亲、兄弟和丈夫的给予,她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而如果女性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婚姻就成了她们摆脱贫穷的唯一机会。所以她们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婚姻上。当时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是多金的男士一定会受到单身女士的追捧。(Austen,1995)金钱成了衡量一位丈夫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是个孤儿,无权也无势,更别谈拥有一笔可观的财富了。所以即使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非常相爱,但这种爱不足以让她克服自己的虚荣、摆脱等级制度的清规戒条以及对金钱的渴望。最终,人性的美埋葬在了社会的残酷现实里。因此,凯瑟琳的悲剧也就开始了。

(二)家庭

封建的父权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几千年。族长是一个封建家庭绝对地权威者。贾家在那个时代是个大家族,毫无疑问地也会遵守这项规则。《红楼梦》的第三十四章讲述了贾宝玉因为违反了一些封建礼教而受到了责罚的情节内容。从这也可以看出,即使贾宝玉是全家人的掌中宝,但是他所有的行为都必须在封建礼仪可接受的范围内。与他相反的是,薛宝钗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遵循封建礼教,这一点深受贾家的喜爱。所以双方家长认为宝钗是让家族发展的最佳选择。(李清扬,2007)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薛宝钗是被迫着管理家族的大小事务的。而且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言,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薛宝钗的婚姻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薛宝钗的家庭虽然富裕,但是没有人可以管理这个家族。她的哥哥是个花花公子,整天都是花天酒地。因此她必须承担起照顾整个家族的责任。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学会了用金钱来解决一切。而宝钗与贾家的联姻也就更不难理解了。

凯瑟琳的父亲是一位老恩萧,他是这个家族的真正掌权者。并且老恩萧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简单和粗鲁。在凯瑟琳六岁时,父亲没有任何解释地用条马鞭抽在了她的脸上。这在凯瑟琳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在凯瑟琳的眼里,老恩萧并不是位好父亲。因为父亲是如的专制和粗鲁。所以为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凯瑟琳就去和别人打架、吵架。也可以说,凯瑟琳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与父亲的教育方式有关。

四、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一)对经济独立的追求

薛宝钗有别于贾家其他女孩的一点便是她可以支配金钱。有了这项权利,薛宝钗可以利用它来获得友情并且消灭敌意。而且,她也有管理能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不需要依赖别人。如果宝钗生活在现代社会,她能自己养活自己,并用工作来获取社会地位。同时,处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凯瑟琳不能够像哥哥一样随心所欲地生活,因为她没有哥哥所拥有的权利。而且凯瑟琳不能外出工作,也不能继承遗产。所以她无法拯救自己也就更别提帮助希刺克厉夫摆脱困境了。相反,凯瑟琳的哥哥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妻子并有权利管理呼啸山庄的一切。如果凯瑟琳有机会生活在现代社会,在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后,凯瑟琳应该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因此,这不难看出,独立的经济能够让女性独立于他人,并能发现真我。

(二)对于幸福和婚姻的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薛宝钗在她所属的时代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是她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与贾宝玉结婚。虽然她也是被迫的。要知道,婚姻并不仅仅包括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双方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而宝钗选择的伴侣对她却没有一丝丝的喜爱。另一方面,凯瑟琳深爱着希刺克厉夫,但最终她并没有选择他。因为凯瑟琳觉得她与希刺克厉夫门不当户不对。他也不能够满足凯瑟琳想要的优渥的生活。所以凯瑟琳选择了多金的埃德加。但是在她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中,凯瑟琳并不幸福。因为她并不爱埃德加。而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虽然相爱,但没有物质的支持。所以凯瑟琳选择了他人。但与其说凯瑟琳的悲剧在于她选了自己不爱的男人,但不如说是因为希刺克厉夫不能挣钱养活凯瑟琳。(冯平,2011)

因此,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婚姻中爱情和物质缺一不可。

五、结语

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来说,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丈夫、照顾家庭。那些争取自由的女性是不被社会所接受认可的。所以她们大都过着悲惨的生活。薛宝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婚姻和经济上没有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在《呼啸山庄》中,艾莉勃朗特根据自己的经历揭示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凯瑟琳经济不独立,婚姻也不幸福。她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代女性能从薛宝钗和凯瑟琳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一位女性要想获得幸福的生活,经济的独立是个必要的条件。同时要想拥有幸福的婚姻,爱情和物质条件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Austen. J. Pride and Prejudice[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5.

[2] Stuart, John. The Subjection of Women[M]. Pennsylvania: A Penn State Classics Series Publication, 2004.

[3] 冯平.从《呼啸山庄》看幸福婚姻的真实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