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共16篇)

蜘蛛文库 4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最低工资理论;工资制度;就业量

[摘要]最低工资制度是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的制度,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一直是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传统观点认为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对就业产生负面效应,且这种观点被长期普遍接受,而近期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对此观点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样,学者们对于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是否增加劳动者收入,从而消除贫困的看法也不太一致。笔者就最低工资制度的国内外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最低工资理论;工资制度;就业量

一、引言

所谓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用人单位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制度自开始实行起就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支持者认为,最低工资是增加穷人收入的手段,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防止两极分化;同时,最低工资可能“冲击”雇主,使其更注意技术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经济理论所预期的失业后果。但最低工资制度的反对者声称,最低工资并不是帮助在工作的低收入者最好的方法。他们认为,最低工资将增加失业,尤其对低技能劳动力与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影响更大;此外,法定最低工资将引起溢出效应,导致未被最低工资法覆盖部门的工资率下降。

二、最低工资理论的新进展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出清工资,新的市场均衡水平就会降低,从而劳动力需求减少,使原本可以受益的低工资者因此而失业,生活更为贫穷。这一传统观点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近年来有学者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这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兴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主要有效率工资模型、人力资本模型和搜寻理论模型。

1.理论研究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较高的效率工资和由于实施最低工资造成的大量失业将促使雇员更加努力地工作。由最低工资造成的失业,对于抑制怠工将产生有效影响。因此,最低工资能够减少总失业水平。

人力资本模型假设最低工资对低生产率工人产生激励作用,为了提高生产率以获得更高工资,工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这样会提高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

搜寻理论认为,就业量取决于雇主和求职者匹配的成功率,最低工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人寻找工作,这会导致更多的雇主和求职者成功匹配,而就业量并不因最低工资上升而减少。因此,在实施了最低工资立法后,雇主通常不会立刻解雇工人,他有可能通过减少工人的福利、增加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来抵消最低工资提高带来的损失。

尽管学者们关于最低工资对就业方面的影响争论得十分激烈,但达成一致的是:最低工资越高,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和劳动力供给弹性越大,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越大;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替代弹性越大,最低工资对非技术工人就业影响越大。此外,劳动力年龄、性别和地域不同,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同。

2.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最低工资对就业或失业的效应究竟有多少,在理论上并不明确。Bernstein 和Schmitt(1998)对1996—1997年美国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对失业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负面的就业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John M.Abowd、Francis Kramarz和David N.Margolis研究对比了法国和美国最低工资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得出结论:最低工资增长会引起就业的强烈变化。在法国,最低工资每增长1%就会减少男性工人%和女性工人1%的就业;在美国,最低工资每降低1%,就会增加男性工人%和女性工人%的就业。David Neumark和William Wascher利用一个不均衡的方法来研究最低工资效应与低工资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得出结论:就业与最低工资效应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法定最低工资与均衡工资之间的比较关系。如果法定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会对就业产生负效应;反之,如果法定最低工资低于均衡工资,对就业不会产生相关关系。

三、我国最低工资理论观点

自1993年我国出台《最低工资规定》起,最低工资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已有17年,其间虽经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但最低工资制度的合理性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关于最低工资制度的争论中就是否赞成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反对者认为政府不应该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张五常(2006)明确反对实行最低工资,认为最低工资不应该由政府制定标准,最低工资容易引起低技能工人失业,不利于社会稳定;即使雇主雇佣低技能工人,雇主也会从住宿和膳食上克扣工人,工人实际挣不到最低工资;农民工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会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平新乔(2005)认为,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生产率水平与农民工的机会成本。他提出,过于积极地推进“最低工资标准”并提高该标准,反而会不利于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改善。只要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就会有农民工接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使最低工资制度形同虚设。

赞成者支持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王梅(2010)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证明适度的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城镇就业的增长,总体上看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宜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0%比例。从目前实际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情况及实证研究结果看,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就业量增加的最低工资标准参考范围并建议细化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方式。

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最低工资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于最低工资标准是否合理。魏章进、韩兆洲(2006)通过研究最低工资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发现,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最低工资标准设定是否合理;目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现行的最低工资水平尚未达到影响就业的水平,无须过度忧虑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度增加;最低工资标准总体偏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失业率变动没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从长期看,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不会持续促进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为了保证社会起码的人道、公正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从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出发,我国应继续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柯龙山(2010)认为最低工资标准陷于标准过低的权宜困境,其调整并没有真正惠及劳动者,因此要求重新定位我国的最低工资制度:明确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归属,政府应该承担最低工资保障职能,同时建立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主和最低工资保障机制为辅的工资制度,以及积极探索制定其他公共政策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鲍红香(2010)认为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最低工资制度运行模式选择不宜实行全国统一标准,但在地方性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可考虑以地方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性工种标准作为辅助模式。王晓玲(2009)通过对我国最早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城市——深圳的研究认为,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是政府、劳动者和企业三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在强资弱劳的情况下,政府应为劳方提供制度救济,增强与资方谈判的地位,坚持公正立场,贯彻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积极协调好劳动者与雇主双方的利益。应加强最低工资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融合。

四、对国内外最低工资理论的综合评价

国外最低工资理论大多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研究基础,而对发展中国家最低工资的影响研究不多。在目前的关于最低工资影响研究文献中,反对制定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观点大都以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为前提,缺乏深入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相差较大。在我国,由于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时间较短,从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到现在只17年的时间,相比西方等发达国家而言,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都还十分欠缺,虽然各地政府在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但是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还是很难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度量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实行适当的最低工资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仍有待我国理论界对其开展深入研究。

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行最初曾备受经济学家的指责,认为它增加了失业并带来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目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现行的最低工资水平尚未达到影响就业的水平,无须过度忧虑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度增加。新的研究结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依据。因此,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考虑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社会效率的基础上更多地维护最低工资者的切身利益。为了确保最低工资制度的有效执行,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执行最低工资行为的惩罚力度,严格监督企业的实施情况,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力度。只有在最低工资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最低工资制度的建立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坎贝尔·R·迈克南.当代劳动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68.

[2]Richard Dickens,Stephen Machin,Alan Manning.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minimum wages on employment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wages:A critical view.Labour Economics,1998.

[3]John M.Abowd,Francis Kramarz and David N.Margolis.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NBER Working Paper,No.6996.

[4]David Neumark,William Wascher.Minimum Wage Effects and Low-Wage Labor Markets:A Disequilibrium Approach.NBER Working Paper,No.4617.

[5]张五常.没有必要实行最低工资制[J].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6(10).

[6]平新乔.关注民企劳资关系[J].中国改革,2005(4).

[7]王梅.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区域城镇就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6).

[8]魏章进,韩兆洲.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1).

[9]韩兆洲,安宁宁.最低工资、劳动力供给与失业——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0]柯龙山.最低工资标准与劳动者待遇:统一抑或排斥[J].财经科学,2010(8).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2篇

摘要:

为了弄清我国小学游戏教学与研究现状,利用中国知网和Google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到,游戏教学文章发表数量急剧上升,其中针对单独学科的游戏教学数量较多。本文就收集到的有代表性文章进行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1、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通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直是研究热点,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有所回落。

2、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3、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3篇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求

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它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课题申报与撰写和科研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掌握这门写作技能对于提高科研能力大有裨益。只有依照文献综述的基本特点,重新建构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才能撰写出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语言简练的文献综述,并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为此,根据文献综述的概念和特点,笔者提出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若干要求。但是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先回答以下基本问题:

第一,国内外研究者对某一主题 (或内容) 进行了哪些研究?回答“研究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对于某一主题,国内外研究者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这是回答“怎么研究”的问题。

第三,对于研究结果,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即是回答“相关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的问题。

第四,该研究有何突出性的贡献或效果?后世对该研究做出了何种评价?回答“研究怎么样”的问题。

上述的问题是构思文献综述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能比较清楚地回答,那么这篇文献综述的主体内容就基本形成了。但是还要注意以下的若干原则,才能写出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文献综述。

(一)选文献的“三最”原则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收集和选用文献是前提。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出选用文献时的“三最”原则,即“最权威、最经典和最新的”原则。“最权威”是指当下某个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和最知名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教授的著作、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类文献资料,主要是学术论文;“最经典”是指在中外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那些经历了历史和社会的检验的世界名著等,主要是书籍;“最新的”是指近几年来 (一般默认为 5 年) 发表的各种文章,而“最新的”资讯主要体现在报纸上,因为报纸信息更换速度和信息承载量都比较大,每日都在更新。

下面以撰写“高等教育学”专业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为例,“最经典”的文献就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 年出版的12本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学名著丛书,比如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诸如此类的名著就是经历过历史和世人的考验的学术专著,那么他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知识价值就比较大。如果你在思考和撰写文献综述中,连这种非常重要的文献你都没有收集到,那么,你的研究就缺乏重要的理论支撑,其研究结果就可以预想而知了。“最权威”的论文就是 《高等教育研究》和 《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它们代表着这个领域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最新的”的文献就是_、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教育报、教师报等报纸上传递的教育类的知识或报道。恪守这“三最”原则,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最珍贵和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利于研究所用。

(二)读文献的忠实原则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4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电子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不断进化,精益生产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本文研究对象江苏淮安D电子企业,通过借鉴和应用精益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实践证明,电子企业实施精益生产,能够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本文从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理论入手,介绍了江苏淮安D电子企业应用的几种精益生产的主要技术,以及在D企业中应用精益生产的必然性,结合实际,对D电子企业进行标准化作业,以此设计江苏淮安某电子企业精益生产的方案,找出一种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方法,总结出精益生产在D企业实施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及失败教训,最后做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精益生产/ 企业/标准化作业/5S/准时化生产

1精益生产概述

精益生产的定义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一种管理产品开发、生产运作、供应商以及客户关系的整个业务的方法。与大批量生产系统形成对比的是,精益生产强调以更少的人力,更少的空间,更少的投资和更短的时间,生产符合顾客需求的高质量产品[1],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消除或减少所有环节的各种浪费,为顾客创造连续不断的价值流[2]。

精益生产的来源

精益生产来源于丰田公司提出的一种生产方式,最初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高管理者丰田英二的领导下,该公司旗下员工大野耐一在实践中提出逐步消除浪费、看板生产、目视管理等一些独特的生产管理方式,并最终形成了与当时汽车工业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这就是——丰田生产方式[3]。后来,美国汽车

行业在日本汽车公司的强大市场压力下向日本学习,并将其上升为更高的理论程度,这就是——精益生产[4]。精益生产是当前工业界公认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 [5]

精益生产的思想

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尽量使工序间的在制品数量接近于零,就是强调生产同步化,同步化的核心思想包括“一个流”的生产方式、缩短作业切换时间、培养多能工、标准化作业这四大部分[6]精益生产是减少浪费,建立具有高度灵活性、高效率的生产系统。它代表着现今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被誉为“21世纪制造业的标准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的目的

以更少的人力,更少的空间,更少的投资和更短的时间,生产符合顾客需求的高质量产品,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为目的。

表现形式: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永无止境的追求“七个零”[7]

(1)“零”转产工时浪费(Products·多品种混流生产)

(2)“零”库存(Inventory ·消除库存)

(3)“零”浪费(Cost·全面成本控制)

(4)“零”不良(Quality·高品质)

(5)“零”故障(Maintenance·提高运转率)

(6)“零”停滞(Delivery·快速反应、短交期)

(7)“零”灾害(Safety·安全第一)

2国内外精益生产研究现状

国外精益生产的研究

日本的研究现状

精益思想起源于日本,日本最典型的应用与研究就是精益生产,其中丰田公司的准时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方式最为典型。准时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是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

[8]内容。在丰田的精益生产发展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业成为了重点。机械工业出本社出版的近藤哲夫的《丰田改善力》围绕丰田公司重新解读其生产方式(包括其实施手段、手法)

[9]。

美国的研究现状

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集资五百万,组织五十多位专家,用大约五年的时间,对九十家汽车厂进行考察,将大量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对比分析研究。1990年

[10]詹姆斯·沃麦克等人出版了《改造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d )。

[11]1994年提出了精益企业的概念,出版了《精益思想》。由詹姆斯·沃

麦克等人成立了精益企业研究所(LEI,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此机构一直在全球推广精益思想的原理,其截至到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8个联络点。

国内精益生产的研究

精益生产在中国的发展由制造业扩展到其他各个行业。武淑萍在《精益生产在中国的应用现状》[12]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创造了丰田生产方式,70年代以来,日本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引起了各国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张丽红,曾

[13]风章在《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整合的探讨》中表明以美国MIT为首的学术界和

企业的效仿和发展 ,到上个世 纪9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

《现代制造》10期刊登《汽车行业:精益生产已经豆蔻年华时》指出了精益生产在国内的运用现状,精益思想的若干具体的方法如JIT、5S等早已为我国部分企业所熟悉和运用。

陈绍文在《精益思想——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14]一文中指出精益制造创造了20世纪工业企业再造的奇迹,在汽车、航空、电子等高科技术行业被作为新一代工业革命在推广着。陈绍文的文章继续指出,美国Industry week 对制造企业的普查显示,世界级的企业普遍采用了JIT/连续流生产、快速换模技术、广告牌系统、减少批量和预防性维修等所有丰田在60年代发展的生产方法。

[7]肖智军等在《精益生产——JIT》中有段原理光公司董事长立神先生的对话。“你

们的顾问公司还在大力推行5S吗”?“是的,中国的许多企业尚没有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精益生产方式。日本的企业都在以毫秒为单位进行改善的基础工程—5S,其改善还只能以小时为单位来衡量”这段话反应了日本企业在改善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也说明了国内企业在精益生产应用上的落后。

随着JIT 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近年来, 在我国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口、制造业等实行流水线生产的企业中应用JIT 获得了明显效果,例如, 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

车制造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 结合厂情创造性应用JIT, 取得丰富的经验, 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5]。其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试行丰田生产方式案例,但大多数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发现不是实施不动,就是无法长效保持而难以获得成功[16]。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企业历来重视借鉴外部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精益生产是解决现存生产管理问题最佳方法,80年代以来很多大型企业就开始导入精益生产TPS等一系列外部方法,希望能够和外资企业一样获得成功[17]。

3结束语

实施精益生产对于江苏淮安D电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明智的选择,D电子企业的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多样性产品的快速生产和价格竞争,因此,D电子企业应改善生产运营过程,扩展设备通用性,注重人才培养,消除浪费,有效运用精益生产方式获得最佳经济价值。D电子企业应该明白,在实施精益生产过程中,其他国内企业以及国外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对其自身不一定完全适用,有些企业还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所以,在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切不可简单照搬其他企业或国外成功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具体做法,而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系统的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精益生产流程,养成精益生产文化。通过生产经营过程精益化优化辅之以信息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实现精益生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美]精益企业研究所,胡师金,金达峰,刘乐等译,精益术语汇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Mike Rother ,John To See[M].The 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  Brooklin ,Massachusetts,USA,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5篇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_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

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9];“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10];“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12];“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13]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14]

2、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认为:

“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

3)、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

5)、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

3、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

“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

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16]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17]

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平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18]

[总结]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19]

参考文献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6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文献综述题目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精确放疗技术应用的对比与分析 精确放疗技术文献综述 核科学技术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李鑫 核工123班 4530324 邱 小平

摘要:本文就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历史、目前应用状况,未来前景,以及精确放疗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对比、放疗仪器等相关文献做简要概述。主要内容为、调强放射治疗(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系统、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 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 IGRT) 系统、螺旋断层治疗(Tomotherapy)、容积调强技术、赛博刀(Cyber knife)、质子适形放疗、影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image-guided adaptive radiotherapy, ART)的原理及相关应用与对比等文献资料的综述。

关键词:调强放射治疗;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自适应放射治疗;螺旋断层放疗;质子适形治疗;容积弧形调强放疗;赛博刀;原理;应用;对比;发展历史

一、 前言

此文献综述有助于对精确放疗的发展、原理、应用对比等相关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对于本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能够帮助我顺利的进行论文书写。本文主要内容包含的概念有螺旋断层治疗(Tomotherapy)、容积调强放疗技术、赛博刀(Cyber knife)、质子适形放疗、影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image-guided adaptive radiotherapy, ART)、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系统和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 IGRT)系统,这些概念均属于精确放疗技术范畴。

目前精确放疗技术发展迅猛,并且各有特点与优势,但均不能适应所有的肿瘤病灶,每种新治疗技术的出现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以及适应证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形状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毗邻关系选择最佳的治疗技术 。改善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关系和剂量水平,特别是对解剖结构复杂 、形状不规则及多靶点的肿瘤,在不增加正常组织损伤的前提下提高靶区的照射剂量 ,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仍然是放射治疗技术在今后的主要方向[1]

二、 正文

放射治疗学是由放射物理学 、放射生物学 、临床治疗学及各种放射治疗装置的设备技术学而构成的综合理、及医学的系统疾病治疗学科,该学科广义治疗疾病包括良、恶疾病。回顾放疗发展历史,放疗主要经过了传统的放疗技术、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再进一步发展到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的基础上结合MLC调强系统形成来调强放疗[2],再到现在的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可以说放射治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肿瘤放射治疗已经进入以精确定位 、精确计划设计和精确治疗为基础的精确放疗时代。下面介绍几种最新的几种精确放疗的原理与应用:

1.调强放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在3D-CR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放疗技术,与普通放射治疗相比,它要求剂量更加准确地集中到肿瘤靶区。具体来说,IMRT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形状必须与病变的投影形状一致,这样使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最低剂量的照射,称之为三维适形;②为使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必须使每个射野内诸点的输出剂量率能按要求进行调整,让同一靶区内的各点获得各自不同的剂量,称之为强度调节。适合IMRT的肿瘤是: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颈段及胸段[3]。

2.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射治(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在治疗过程中考虑靶区剂量分布、摆位误差、呼吸运动度等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应用各种影像设备在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对肿瘤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器官进行实时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节,是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

了时间因素后形成的一种四维放射治疗技术[4].图像引导的'三维放疗系统不仅仅是计划不确定性;它们必须致力于估计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存在两种普通的策略有潜力能够实现这个目标[5]:

1.减少微观扩张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信息提供的区域,CTV→GTV)。

2.减少摆位与确定和器官运动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当情况可能时,PTV→GTV)。

相比传统的放疗模式,IGRT采用在线校正、离线校正、屏气和呼吸门控技术,因此具有能够在治疗体位获取详尽的靶区三维信息、监测实际放射剂量等优点,因此在头颈部、胸腹部等肿瘤放疗中,运用较为普遍。

3.自适应放疗:大量研究已证实摆位误差是影响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 剂量分布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减小摆位误差、呼吸运动等、形变误差等对放疗的影响,临床上通常采用将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扩一定区域边界形成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但这样不免会增加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一旦靶区剂量偏离度达到3%-5%就有可能引起肿瘤原发灶放疗的有效率下降及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性并发症概率的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即传统调强放疗中存在的上述两个目标),在治疗过程中将部分或全程监视和验证患者治疗计划的执行情况,并与初始计划进行对比,并根据临床需要及时修改计划。由于肿瘤患者的体重、病灶和危机器官的体积及位置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改变,自适应放疗能够根据其改变程度做在线或离线式的计划修改,从而达到始终按照初始计划

[6]的要求精确治疗肿瘤的目。

4.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传统放疗缺点在于病变(靶区)的剂量适形度不够好,而且靶区定位精度较差,由此发展来螺旋断层放疗技术,它是高度集成了 CT 扫描系统和直线加速器功能的综合体,在使用同一个集成的中央数据库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治疗。患者在连续移动的同时,通过在滑环机架上连续旋转的、强度可调的扇形束来实现对患者的治疗Tomotherapy可以产生高度适形且均匀的剂量分布,无论是治疗小的肿瘤靶,还是治疗非常大的区域,

[7]都可以很好保护正常组织器官。

5.质子适形放疗: 储存于X线内的放射剂量随射线进入体内的穿透深度呈指数衰减。因此, 入射剂量比体内深部任意靶区的剂量都要高许多。同时 ,穿出人体的X线也不可忽略。尽管高能X射线辐射的剂量范围的深度为最大 ,但其衰减缓慢,同时传统放疗在获得较高的肿瘤剂量时,周围正常组织也将获得较高的剂量,而质子适形放疗的目的就是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将靶区的癌细胞杀死。同时所需的照射野原比光子和电子照射时的照射野小的多,质子治疗时位于Bragg峰远端的组织不会受到照射大大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低剂量照射,这就解决了肿瘤控制率高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大的问题,同时减少来肿瘤并发率。

6.容积调强技术:由于IGRT、IMRT等放疗技术存在着治疗时间长,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将导致病人在接受治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摆位与器官的运动造成的误差越来越大,从而给周围正常组织带来了更多的剂量。VMAT是在IGRT基础上,集新型高精尖医用加速器与逆向优化治疗计划设计软件、精密三维和两维的剂量

验证设备于一身的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是在加速器机架连续旋转的过程中通过动态多叶光栅连续运动并配合可变剂量率进行强度调整来完成的调强放疗方式,这种新技术在保证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要求的前提下,极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8] 提高了治疗效率,从而减小了因时间带来的不确定性,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knife:通常认为赛博刀是一个立体定向治疗系统,只能治疗小肿瘤,该设计的优势在于治疗过程中的主动影像引导方法。此外,由于赛博刀治疗时无需骨性固定,可以对脑部以外的肿瘤实施放射外科手术治疗。射波刀由直线加速器(LINAC)、机器人机械臂 (robot arm)、治疗床、治疗计划系统、靶区定位影像追踪系统、呼吸追踪系统、计算机网络集成与控制系统组成[9]。

三、 总结与展望.

到目前为止,按照射技术放射治疗可以分为两大类:常规放疗和精确放疗。在计算机和立体定向技术问世以前,常规放疗是放射治疗的唯一方法,常规放疗是在二维水平进行的传统的、经验式放疗。由于顾及肿瘤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耐受,从而限制了肿瘤剂量的提高,影响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而局部控制率的降低或失败,将会导致肿瘤局部复发和肿瘤的远地转移。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放射治疗机的不断改进、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以CT 为基础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发展,放射治疗进入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治疗的“三精”时代。因为放疗是以提高局部的治疗增益,即最大限度地增加肿瘤局部控制概率(TCP)和减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并发症概率(NTCP为治疗的最终目的,从而达到高精度定位、高剂量、高治疗效果和低正常组织损伤的三高一低放疗模式。根据各种精确放疗的特点可知道立体适形放疗适用于头颈部静态肿瘤以及体部淋巴瘤等,三维适形放疗主要用于肿瘤形状分布稍微复杂的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因摆位以及器官运动导致肿瘤大小以及位置的不确定性小的肿瘤,而调强放疗在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能够治疗因器官运动和摆位造成的不确定性大的肿瘤,图像引导的适形放疗则是在前三种放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放疗中计划靶区变化较大的肿瘤尤为适用。

随着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一些肿瘤放疗新技术和新设备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主要有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image-guided adaptive radiotherapy, ART),螺旋断层治疗[10],容积调强技术[11],Cyber knife[12],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引导技术[13], 质子适形放疗[14]。这些兴起的放疗技术与传统放疗相结合,形成来最新一代放疗技术,这些新的技术是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

四、 参考文献

[1]马一栋等.肿瘤精确放疗新技术的比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23):1995-.

[2]黄禹.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80-90).

[3] 蒋国梁. 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J].肿瘤. ,23(4):235-238.

[4] Omar Abdel-Rahman. 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basic concepts and clinical

potentials[J]. Chinese-German J Clin Oncol. February ,, No. 2, P94–P99

[5] THOMAS ROCKWELL MACKIE, .,*?? JEFF KAPATOES, ., ? KEN RUCHALA, . Inc. Image Guidance For Precise Conformal Radiotherapy [J]. I. J.

[6] 王磊黎.锥形束CT图像引导食管癌自适应放射治疗技术的建立[D]. 广西医科大学.2012.

[7] 徐寿平,王连元,戴相昆等.螺旋断层放疗系统原理及其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2):42-45.

[8] 冯丽娜. 容积弧形调强放疗的技术分析[D]. 清华大学.医学院..

[9] 王恩敏,潘力,刘晓霞,戴嘉中,梅广海.射波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02):185-189.

[10] 徐寿平,王连元,戴相昆,黄 昊,解传滨.螺旋断层放疗系统原理及其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2):100-102.

[11]张伟,李国平,辛海燕等.肿瘤放疗新技术——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26(12):104-105.

[12] 朴京虎,付东山,赵耀巍,吴承远,张世功,田国栋.Cyberknife——新一代放射外科设备

[J]. 中国医学装备.[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56-59.

[13] .伏级锥形束

ONCOLOGY,200616(9):763-764.

[14] 杨军,张琢.质子放射治疗的原理和新进展[J].医疗设备信息. 2007,22(8):42-45. CT在自适应性放疗中的应用[J].CHINA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7篇

最新综述论文模板

即文中的内容提要,指用最扼要的文字概括说明研究概况、目的及意义,综述类论文模板。字数一般在200-300字以内。,简述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可限定综述的范围.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部分约

关键词

前言:阐明综述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包括有关概念的界定、目前存在的问题或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本文综述的范围、必要性等。字数一般限制在200-300字左右。

参考文献:。

①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综述以文献为基础,因此,参考文献应力求新、全面、有权威性文献引用准确,尽量避免间接引用,以3-5年以内的为主。

②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内部刊物、内部资料和网上的'文章一般不列入参考文献。

③正确标引参考文献,多次引用统一著者的同一文献,只需编1个首次引用时的序号,若每次引文的页码不相同时,将页码置于“[]”外(当“[]”在行文中时,则页码置于“[]”的上角标处),但在最后“参考文献”中不用再标注页码范围,个人简历《综述类论文模板》。

示例:孙玉文等[4]15-17......孙玉文等[4]55认为......根据文献[4]101-105......

[1]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按规范格式著录。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8篇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冲破了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综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渊源、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和基本教学思想。

【关键词】

建构主义、以人为本、国内外现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由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演变而来,她认为在建构主义指导下有一套全面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且个体认知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回答了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学习?如何进行学习?

什么是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不是因为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特定的社会文化下,收集知识信息,借助他人帮助,来建构知识的意义,获得新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了: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有关资料方面的协作、与教师及其他帮助者的会话和事物本身相互联系的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大脑中长期存在的形式就是“图式”,“图式”是指学习者个体对事物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因此,学习者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能力决定了学习知识的多少。

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但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教师,意义建构的信息加工主体是学生。学习者想要成为主动地意义建构者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习者要用创造性思维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要主动收集有建构意义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并假设再论证。最后学习者要把学习内容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出建构的意义,这个过程中要懂得互相“协作”。教师作为意义的建构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动机,要创建学习情境和提示连接线索,要组织协作学习和展开讨论。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可以从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学生观,师生角色和学习环境五个方面来体现。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假说,可以随着人们认知的深入不断地改写和升华;知识不能提供问题的解决途径,只有对具体问题的原有认知结构再加工和创造才能解决问题;学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过称中,基于自己的经验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需要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处理外部信息,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意义。建构主义学生观:学习者在进入学习情境前会基于已有的经验和凭借个体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和假设;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在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新知识,处理和转化新知识;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这个共同体相互交流和质疑,注重个体的认知结构的自我发展;学生要主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联系和思考已有经验,协作互动。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意义的支持者和指导者,应该多激励学生自我控制,从多角度来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关心其情感态度;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协作互动学习,帮助其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理想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下通过建构意义获得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在国外,、、、和Vogotsgy对建构主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也是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是由瑞士有名的心理学家Piaget提出来的。他提倡“发生认识论”,她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通过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来完善自身认识结构,构建外部新信息。并提出其中存在“同化”与“顺应”两个认知过程。他确信知识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这也是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在“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Kernberg在Piaget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究;sternberg和Katz认为在认知结构的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起关键作用。Vogotsgy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应该在有利于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学习。“最近发展区”就存在于这两个水平之间。“最近发展区”强调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在于激发潜在的心理机制。这些都使得建构主义运用到教学中的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流派众多,理论内容也极其丰富,但都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

在国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小学教学中被实践得并不多。构件主义符合新世纪教育体制改革后强调素质教育的,建构主义在我国起步比较晚。1993年,王德春教授发表《论建构语言学》,之后陆续出现了有关建构主义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这些研究者对该理论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建构主义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原则。但在他们的论述中,部分的方法和原则有些模糊,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地方。

四、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教学思想的全面介绍,阐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工作中的学生观、学习观、知识观、教师角色和学习环境等五个方面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外语教学增添了新的视角,也是英语教学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掌握这些思想和理论就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atherine Twomey :Theory,Perspectives,and Practice[M].Teachers College Press,.

[2]Ellis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9篇

网络安全综述论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策略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普及率的逐渐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鉴于计算机在当今21世纪的重要作用,需要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工团对当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解决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下世界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网络就如同空气一般的存在。然而,计算机在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的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络的覆盖是在全球范围的,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计算机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病毒和木马所造成的隐患

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病毒和木马这两个词对多数用户也许并不陌生,病毒和木马又是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病毒和木马的总量极大,种类繁多,形式不一且更新速度快,拥有多种危害计算机网络的方式,因此具有极强的破坏能力。简单地说,计算机病毒是通过已经被感染的软件运行,这些恶性程序会改变计算机程序的工作方式,从而获得计算机的控制权,会造成计算机功能和数据的破坏。木马是指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的一段具有特殊功能的恶意代码,具有破坏和删除文件、发送密码、记录键盘和攻击Dos等特殊功能的后门程序。随着杀毒软件的增多和用户防范意识的提高,木马与病毒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今的有的木马已经具有自我传播与自我复制的能力,具有了病毒所具有的传染性。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系统与网络漏洞造成的威胁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限,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也存在着许多漏洞。漏洞的存在也给病毒和木马的侵入创造的机会。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电脑都存在漏洞。从一个角度看,计算机用户大多使用Windows系统,不排除一部分用户使用的是盗版系统,而盗版系统的安全系统往往不够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因此盗版系统无疑存在更多的漏洞和安全隐患。在另一个角度,远程控制和后门程序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远程控制的环节比较复杂,其中任何环节出了问题,整个远程控制都有可能遭到破坏。

2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防范措施

积极防备计算机木马与病毒

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用户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针对计算机病毒和木马而言,安装如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维护系统安全的软件极有必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定期进行病毒查杀的工作,将风险降到最低。并且在使用U盘等储存器连接电脑时要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尤其是其来路不明的状况。防范病毒的软件主要有两种:①单机防病毒软件;②网络防病毒软件。单机防病毒软件主要针对本机,对本机的数据进行监控、扫描,而网络杀毒软件注重网络上病毒的查杀,在病毒传入传出电脑的过程中截杀。用户在安装查杀病毒软件时需要有所比较,选择安全有效的杀毒软件,更好地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并且由于病毒的更新速度快,杀毒软件也要及时更新。另外,防火墙的建立也对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采用数据文件加密增强防护能力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10篇

现实中,国际收支失衡经常出现,而且很多时候国际收支往往不能自动恢复平衡,需要外部的干预来恢复平衡。国际收支理论方法给各国政府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本文将按照经济发展的脉络讨论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 国际收支理论的孕育期

早期的国际收支理论,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此时资本主义开始

萌芽,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国际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马格努松,2001)。在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的代表约翰·海尔斯的“多卖少买”发展到后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的代表托马斯·孟的“奖出限入”的过程中,收支理论提出了“贸易顺差”的概念。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为米尔顿。他首次提出“贸易平衡”概念,并编制贸易结算表,被认为是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雏形(谢朝阳、李红梅,2008)。

货币数量理论的大卫·休谟(1752)在《政治从论》中提出“货币—价格机制”,该理论认为实行金本位的国家利用黄金来确定货币价值,通过黄金的转移来清算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不必冲销黄金流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王军,1992)。后来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和马歇尔都自动继承了这一观点。

在此之后,哈罗德在1933年出版的《国际经济学》一书中,最早表述了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理论。他认为国际收支调节,从国内来看,无非调节生产要素报酬或是调节生产要素使用率。这两种调节方式,都会影响国内的就业水平或收入水平,这样,哈罗德把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同国内收入均衡问题结合在了一起(刘柏,2006)。

从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收支理论取得了一定的基础性的成果,但随着

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不能很好的符和上述基础理论的假设。国际收支理论需要一个新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 国际收支理论的形成期

谈到国际收支理论,就不得不提到三种主要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弹性分析

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其中,弹性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属于价格调整机制,即主要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恢复国际收支均衡;吸收分析法属于收入调整机制,即主要通过总支出或生产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

从时间上来看弹性分析法和吸收分析法属于比较早期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所以这两种方法都已经常项目为对象,讨论国际收支调整问题。而货币分析方法则讨论包括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内的国际收支调整问题(李坤望,2000)。

一战中,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崩溃。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不能解决经济现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相互进行贸易倾销,竞相贬值,进行汇率战。这为弹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时代背景。1937年,琼·罗宾逊提出了弹性分析理论,在此基础上,1944年阿巴·勒纳提出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对于弹性分析理论卢花兰、曾庆黎(2008)认为国际收支调节建立在局部均衡基础上,只考虑汇率对收支的影响;只分析了汇率变动的初使价格效果,并没有考察价格变动的波及效果。李萍(2012)认为弹性分析法不是自动进行的,而是政府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针对于当时经济状况张石(_)在分析汇率变动时指出,货币贬值还可以使国内就业机会产生初级效应和次级效应。

弹性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收支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它并没有否定古典的货币—价格流动机制。正如马君潞(1992)的观点,休谟的理论适用于国际收支失衡的长期分析,而弹性论则是短期的微观分析,可以说是货币—价格流动机制的补充。

然而,“弹性法”在理论上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谢赤(1988)认为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它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也就是说,它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将价格变化看作是影响贸易流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而假定其它因素均不发生变化。因而“弹性分析法”是片面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50年代初,由詹姆斯·米达、西德尼,_等人创立的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应运而生,这时国际收支理论才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正值“凯恩斯革命”(开始于30年代)的发展蓬勃,因而“吸收分析法”明显地带有“凯恩斯主义”的色彩。

吸收论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路径是改变总收入与边际吸收倾向,即实施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总收入、支出转换政策来改变边际吸收倾向(姜波克,1993)。谢赤(1988)认为吸收法论的国际收支调节属于政策调节,主张运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雷艳丽(2010)认为吸收论重视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理论的影响。认为贬值要改国际收支必须要有闲置资源。

国际收支理论吸收法将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环境连接起来,比较明晰地提出了弹性分析理论未提及的前提条件。并且提出了弹性论未提及的国际收支理论逆差的货币方面,为货币分析法奠定了基础。

货币吸收理论是由蒙代尔和约翰逊提出的,他认为“记录在国际收支统计中的交易都反映了国内和国外经济单位关于资产的总决策”。肖高励(1984)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的赤字被认为是国内货币的过度供给或国外经济单位对此货币过分需求的结果,而收支的盈余则相反。于是,国际经济中的货币供求关系也就被看成决定国际收支变化的主要因素。陈嘉盛(1983)认为“货币主义者对于围际收支强调自动调节机制,这与他们的整个经济理论是一致的,即排斥国家干预,任其自由发展。”

程惠芳(1996)认为国际收支吸收论和货币论都是从需求角度调节国际收支,主张紧缩国内需求,实际上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增长率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忽视了经济增长增加供给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这种需求管理的调节理论和政策不能有效地改善发展中国家由于结构不合理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于是保尔·史蒂芬、托尼·克列克、瑟沃尔等人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理论。

结构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均衡,是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和经济发展阶段落后引起的,反过来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障碍,导致恶性循环(傅凯云,2009)因而应将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改善资源的流动性作为重点。但由于结构分析理论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同时所得的结论的实质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国际收支调节也因而被诟病。

三. 国际收支理论的完善期

在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收支理论加入了理性预期、时间偏好、跨时动态模拟对货币论和吸收论进行拓展和修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国际收支理论基础上,比特引入了叠代模型和消费时间偏好,解释了在有限的寿命期间,居民的消费时间偏好、角度,并且提出了在有限的寿命期间,居民消费时间偏好角度;考察国际收支与本国财富积累资本形成、国内总收入与总支出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在一定时期内的贸易收支是这个时期国内总产出与国内吸收之间的差额。1982年,萨克斯(Jeffrey Sachs)提出民众和企业两者的跨时预见行为会导致国际收支中经常的帐户变动,当有了临时预算约束时,经济主体的当前债务决策也将影响、甚至改变未来的消费情况,在政策调整上面,会给未来产生长期、甚至更深远的影响,而静态追求所保持的外部平衡并不是很有效果的政策目标。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阿盖和默里提出了相关冲销可行性的理论。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 组织文化 价值观 自组织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组织文化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组织文化才最终成为一种商业现象,有人把日本企业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企业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产生关键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自己的文化来赢得竞争优势。本文对组织文化近些年来有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论述。

1组织文化的含义

关于组织文化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定义。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象征,而且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现象,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特定的精神和信念。例如包括:人们应该怎样行动和相互对待的规范和价值观,应该培养的工作关系的特征,以及对待顾客和变革的态度。

Dension(1995)认为,组织文化是指“为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基本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以及表现出来的实践和行为。一些组织文化的方面,诸如个体行为和群体标准,是显而易见的。而文化的有些方面却难以观察,因为他们表示了不可见的假设、价值观和核心的信念。”Schein则通过把文化和组织有机地组织起来,揭示组织文化的本质。他认为,组织是和许多环境一直发生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而且由许多亚组织―― 职业、单位、阶层和不同地域位置的部门组成,文化就存在于组织中。

综上所述,可以将组织文化简要概括为:“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2组织文化的结构研究现状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组织文化结构的划分通常有以下几种:

两层次划分:将组织文化划分为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个部分。组织文化的外显部分是指组织的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联谊活动等。组织文化的隐性部分是指组织内部为达到总体目标而逐步形成、一贯倡导、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汇而成的整体风貌。

三层次划分:将组织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层面;行为文化是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的动态反映;而物质文化则是组织文化的最外层,是无形文化的有形表现。也有人认为三个层面中包含制度文化,而不包含行为文化。

四层次划分:将组织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和综合文化层四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层是由组织的产品、容貌、环境、科技状况等构成;制度文化层包括组织的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组织机构、民主制度等内容;精神文化层包括组织目标、组织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道德等内容;综合文化层包括企业的素质、行为和形象等。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组织文化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

无论几个层次的划分,其核心思想都是认为组织文化应该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分,但是这两个层面都是组织文化形成后的状态,不利于把握组织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应当从组织文化形成的角度出发,着重对组织文化的结构进行研究,重新定义组织文化的构成,方有利于组织文化的建设。

3组织文化的特征研究

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文化可以通过评价一个组织具有十个特征的程度来加以识别:第一,是成员的同一性,即雇员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保持一致的程度,而不是只体现出他们的工作类型或专业领域的特征;第二,团体的重要性,工作活动围绕团队而不是围绕个人组织的程度;第三,对人的关注,管理决策要考虑结果对组织中的人的影响程度;第四,单位的一体化,鼓励组织中各单位以协调或相互依存的方式运作的程度;第五,控制,用于监督和控制雇员行为的规章制度及直接监督程度;第六,风险承受度,鼓励雇员进取,革新及冒风险的程度;第七,报酬标准;第八,冲突的宽容度,鼓励雇员自由争辩及公开批评的程度;第九,手段―结果倾向性,管理更注重成果,而不是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的程度;最后,是系统的开放性,组织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他还认为这些特征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就像个性的相对稳定与持久一样,组织文化也是如此。

我国学者周三多将组织文化的特征归纳为:超个体的独特性,即每个组织的文化都由其与众不同的地域或时代背景以及不同行业特点所形成;相对稳定性,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变革都有较强的稳定性;融合继承性以及发展性。张德在其主编的《组织行为学》中还将无形性、软约束性作为组织文化特性的一部分。

4组织文化的功能研究现状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12篇

关于药剂学论文的综述

【关键词】药剂学;现代药剂学;新技术;基础研究

1药剂学概念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由于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还包括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剂型的基础理论、制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临床的合理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分子材料学、分子药理学、生物药物分析、细胞药物化学、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渗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时代,缓控释、透皮、靶向、大分子药物给药系统及基因转导系统已逐渐成为其发展主流。

2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在现代药剂学的发展中,首先对药剂学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有较大提高,回溯到50年代中,药剂学原来分为调剂学与制剂学,自从60年代以来,由于对药物制剂在体内的生物效应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过去的“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效论”的片面看法。而进一步认识到药物的剂型在一定条件下能较大程度地改变经效,这就是生物药剂学的观点。随着生物利用度理论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如何通过剂型选择、处方设计及工艺改革来影响药物从剂型中释放出来的速率,即改善药物的溶出和吸收,以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在体内发挥充分疗效。

其次在新剂型的研究方面,近年来着重研控制释放的种种剂型以达到缓释、恒释的目的,或探索靶向输送的各种剂型以及使药物引向病变部位达到较高的浓度,避免或减少药物对正常器官和组织的毒副作用。前者如缓释性眼用膜剂、经皮给药系统(TTS)、子宫内给药器及渗透泵控释片等;后者主要用于抗癌的各种新剂型如静脉乳、脂质体、磁性微球等。90年代中期,从发展趋向可以预计化药物剂型号和制剂研究将进一步深入药物传递系统(DDS)时代。

在药物制剂生产的技术方面,近年来应用了不少新工艺和新技术。例如,在片剂生产中应用了静电溶液包衣工艺以及快速包衣锅的革新,改革了传统的糖衣操作,又有采用静电干粉包衣法以革除了过去用溶剂包衣的旧方法。又如国内某些药厂还成功地探索应用程序控制喷雾包衣装置。对片剂新辅料的寻找近几年来也获得了不少进展,如国内已开发的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S-HPC)用粘合剂和崩解剂,丙烯树脂系列用作薄膜包衣材料,羧甲基淀粉钠用崩解剂等。设备方面有混合、制控、干燥一次打哈哈和完成的定型因以及每小时可压300万片的高速压片机用等等。

在注射剂量的生产技术与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品种大量增加,例如近来,在输液制剂方面,除了原有品种外,尚出现了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静脉用脂肪乳剂等新品种,这为临床开展全静脉营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溶剂(注射用水与非水性溶剂)及附加剂(助溶剂、增溶剂、抗氧剂、抑菌剂等)的选择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也有不少新的进展,从面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注射剂工艺设备方面,有层流式高效空气净化操作台、全自动洗瓶菌机、全自动蒸气高压灭菌设备以及辐射灭菌、静电滤过除菌设备等采用。此外,如微孔虑膜在注射液滤过操作中的使用,终端滤器在输液中的应用以及远红外钱灭菌干燥机对注射剂玻璃容器的处理等等。

对制剂质量控制方面,目前各国药典都设计了新的检验装置用于制剂质量检查。例如对片剂、胶囊剂等本剂型的生物利用度采用深出速率测定仪以测出药物的溶出度作为控制生物利用度的体外指标。又如注射剂的热源检查,除了家兔法以外尚可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这一新的检验技术。对注射液的澄明度检查仪方面有光电自动灯检机、库尔特计数器、激光灯检机、微粒分析仪及国产QX―3―1型细胞计数器等,均已开始使用。

我国近几年来,由于坚持中西医药结合的方面,运用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配合临床实践,积极开展中药剂型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药剂学的内容。

综上所述,药剂学从50年代以前的调剂学进入到药剂科学的新时代,使制剂产品从传统经验工艺阶段上升到科学制药水平,又在有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下逐步形成为医学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在的药剂量学的含义应该是: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组制、评价和应用的综合应用科学。它的基础是特理化学、化学、数学,计算机学与生命科学,涉及的领域从药物本身分子理论性质到分子与机体细胞的关系,以及影响药物传递和治疗的生理过程与机制,目的是为了创造用最少量的药物提供最大的疗效和最小副作用的适用性强的药物传递系统。

3我国药剂学创新和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药剂学已从单纯的技术型学科向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特别是在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中药新剂型、片剂成型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和方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但是,我们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药剂学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如制剂中药物释放的理论、新型给药系统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理论等的'研究还几乎没有涉及;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也进行甚少;在药用新辅料和我国目前生产的药用辅料的质量提高研究方面也大大落后。我国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不扎实,这就形成了我国药剂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制剂工艺水平和药物制剂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我国药剂学创新和发展,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基础研究入手。

在以后的时期,我国应加强药物释放的理论和给药系统体内代谢动力模型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靶向给药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代制剂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辅料的应用研究,如片剂包薄膜衣工艺技术、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抗吸湿性强的填充剂、生物粘附剂等的研究;中药制剂的现代化研究,如中药液体制剂的纯化和稳定化、中药固体制剂降低吸湿性的理论和方法、中药制剂体内代谢规律和评价、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等的研究等,都需要药物释放、给药及代谢模型的支持。将这一系列基础模型理论研究将会推动药剂学研究的创新。只要进一步加强药剂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多学科的合作的方式,我国药剂学研究就能够逐步赶上或在某些方面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我国的科技进步、新药的发展和制药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做出贡献。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13篇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14篇

现代传统媒体综述论文

1传统媒体不同环节的变化将不同

受新媒体冲击最大的是传统媒体的渠道和终端,因为它们逐渐呈现被新技术替代的趋势,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不意味着它们会完全消失。目前来看,互联网渠道开始替代报刊、广电的发行、传送渠道,多元化的数字终端开始替代传统媒体的终端。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替代收音机的能力,智能电视机替代传统电视机的能力已现端倪,但目前能较好替代报刊的数字终端还没有出现,有待技术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的内容其实没有受到新媒体的直接冲击,反而在新媒体渠道和终端上发扬光大。

2接受受众的“注意力”投票

传统媒体过去认为的自身优势,比如地域性、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现在要重新考量,要接受受众的“注意力”投票。最近笔者从“蜻蜓fm”收听新加坡城市频道的电台节目,发现这个电台很有格调和个性。首先没有卖药的节目,其次没有主持人的胡乱调侃,也没有打官司、闹纠纷等让人闹心的家庭矛盾。新闻关心民生,如关于新加坡组屋、企业的市场机会等。话题讨论贴近生活、温馨实用,比如如何过生日。健康类节目的内容也贴合实际,如风寒、风热、既风热又风寒的感冒如何治。播放的歌曲旋律优美,不像国内一些电台爱播很闹腾却没有内涵的歌曲。主持人非常亲和,一连串播多个节目。这样的电台,听一晚上也不会烦。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听收音机大多是为了在做家务或开车时放松一下,因此很闹的节目听不下去;二是现在国内外大事都能很快知晓,讨论些贴近生活的话题会让人觉得亲切。适应受众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才能得到受众的“注意力”投票。传统媒体人和受众都是媒体村的新住民,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要比一般的受众高,因此传统媒体人应该通过内容的提质升级,与受众携手,使媒体村更美好。

传统媒体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在对比中知己知彼,明白新媒体也有不少软肋和局限,并没有传说中那样神奇。但对于它们的长处,须虚心学习,不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合作共赢,择其善者而从之。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15篇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

文献综述是在对某一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学科或某专题的文献报告,它对相关文献群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该学科或专题的研究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一、选题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搜集相关文献

选定题目后,下一步就是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主题有关的文献,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三、归纳、整理、分析

搜集好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分析和整理。然后确定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四、按规定格式形成论文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紧接着就是按照文献综述的格式写作,形成最后的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是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探索创新,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增强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体验感。面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要承担起各自应负的职责,扬长避短,采取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新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创造纯净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新时代健康成长。

做学问首先一般得知道了解该领域内别人研究过什么、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即最好首先写一篇综述性的文章,但是综述性文章写作的最佳时期是当你阅读了该领域大量的论文以后,并且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之后,此时你在综述中不仅能够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进行梳理,而且也的确能够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了。

还有比如文中想法有创意,但是感觉还不够完善,似乎可以改进,结合自己以前的研究经历和经验,特别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尤其是交叉领域,所以说要经常多关心一下相邻领域的专家最近都在干什么.总之,阅读论文的时候,你的思维一定要活跃,不要一片空白,否则你还不如出去好好放松一下自己。阅读时最好脑中有些没有解决、令你迷惑的问题,此时你就好比一个有准备的头脑,看到这篇论文,说不定吧唧一下,问题在灵光之中得到解决.这种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般是很有学术研究潜力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必有大成!

这样阅读学术论文有几个优点:

(1)产生新的想法,获得idea;

(2)以后学术论文的引言写作也用得着,反过来看自己曾经看过的论文,不会感觉似曾相识那么陌生;

(3)养成良好的思维总结习惯,这些笔记将来说不定是一辈子的财富;

第三:科学性衡量医学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是论文的科学性。在评价医学论文时,主要看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完整可靠,依据是否准确并符合统计学要求,结果是否科学严谨,结论是否妥当并有充分依据等等。医学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具体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撰写医学论文,必须贯彻“三严”精神。众所周知,按医学论文来源分类:

(1)、分为原著(包括论著、著术及短篇报道)和编著(包括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文献、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专题讨论等)两类;

(2)、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

(3)、按医学学科及课题性质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四类;

(4)、按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实验研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资料分析论文、经验体会论文五类;

(5)、按论文的论述体裁分为:论著、文献、综述、述评、讲座、技术与方法、个案报告和医学科普论文等。

1、体现真实性医学论文必须取材可靠,有原始资料和记录,实验结果务必忠于事实和主题,无夸大之处,更不能因实验数据与设计有出入而轻易改变程序和操作方法。当你做出的实验失败了,只要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你同样可以总结出有价值的论文,同样可以发表。你的论文告诉后来的研究者,在此课题研究的某一个方面上道路不通;它的意义也就是为后来的研究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宝贵的时间。

补充:

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方法

(一)标题(title)

标题要求:

1.阐述具体、用语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3.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突出论文主题,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论文内容时,可加副标题(破折号、括号或加序码)。

(1)明确论文责任:文责自负

(2)获得应有的荣誉:载入科技发展的史册

(3)文献检索的需要:著者检索

(4)明确著作权:人身权和财产权

(1)分为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

(3)多人合写时,主在前,次在后;多单位合写时,用脚注标明。

(5)指导、协作、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

(三)摘要(abstract)

1.摘要内容和格式

一般格式:

(1)目的(objective):说明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

(2)方法(methods):说明研究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3)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包括数据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4)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其它格式

(1)目的(objective,purpose,aim,background):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研究背景。

(2)设计(design):论文基本研究设计。

(3)地点(setting):研究地点、单位、等级。

(4)对象(subjects,patients):论文研究的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5)处理(intervention):论文的临床治疗和其它处理方法。

(6)检测(measures):论文为评定结果而进行的主要测试项目。

(7)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和数据。

(8)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2.摘要的写作要求

(1)连续写出,不分段落,不加小标题,不举例证。

(2)格式规范化。

(3)简短、完整,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

(4)文字性资料,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

(5)内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

(四)关键词(keywords)

关键词是表达科技文献的要素特征,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或词组。

主题词是规范化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自由语言。现阶段关键词和主题词都作为检索语言使用。由于关键词是自然语言,同义词、近义词、多意词未统一,造成检索误差,故目前多采用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择。

1.关键词格式

3-8个词或词组,之间空一格书写,不加标点符号。外文字符之间可加逗号,除专有名词的字首外,余均小写。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1)可从标题、摘要和全文内容中选择,以从标题中选择最常用。

(2)要严格筛选,充分、准确、全面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

(3)查阅医学主题词表确认。

(五)引言(introduction)

1.引言的基本内容

(1)简要叙述研究此项工作的起因和目的

(2)研究此项工作的历史背景

(3)国内外对研究此项工作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4)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5)适当说明研究此项工作的时间、材料和方法

2.引言的写作要求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般为200-500字,约占全文的1/8-1/10。

(2)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不能蓄意贬低前人,切忌妄下断言。

(3)少用套话:水平如何,自有共论。

(4)勿与摘要相同,避免与正文重复:不涉及结果或结论。

(5)一般不写“引言”字样标题。

(六)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

1.材料与方法的主要内容

(1)实验对象:

①动物:名称、品种、数量、来源、年龄、性别、分组标准与方法。

②微生物或细胞:种、型、株、系、培养条件和实验室条件。

③临床病例:来源、数量、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病理诊断、分型标准、选择标准。

(2)实验仪器:仪器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型号、操作方法、改进之点。

(3)实验材料:药品和试剂的名称、成份、规格、纯度、来源、出厂时间、批号、浓度、剂量、给药方法、途径、用药总量。

(4)实验方法与条件:

①临床病例:观察方法、指标、治疗方法、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疗程。

②手术与标本: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标本制备过程。

③实验室:实验与记录手段、观察步骤、指标、注意事项、方法改进及依据。

(5)统计学方法:

(七)结果(results)

结果是论文价值所在,是研究成果的结晶。全文的结论由此得出,讨论由此引发,判断推理和建议由此导出。

1.结果的内容

(1)数据:不用原始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

(2)图表:用于显示规律性和对比性。

(3)照片:能形象客观地表达研究结果。

(4)文字:对数据、图表、照片加以说明。

2.结果的写作要求

(1)按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安排,可分段、分节,可加小标题。

(3)结果要真实性,不可将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或其它结果随意删除。

(4)因图表和照片所占篇幅较大,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图表或照片。

(八)讨论(discussion)

1.讨论的内容

(1)对实验观察过程中各种数据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

(2)评估自己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与他人结果比较异同,并解释其原因。

(3)实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4)作用机制或变化规律的探讨。

(5)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与本文的关系。

医学文献综述写作要求:

一、概念

二、综述的特点

(一)综合性

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与国内到国外研究现状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炼、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二)评述性

(三)先进性

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三、献综述的内容和形式

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文献综述多为三四千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字数决定于内容综述的形式。

综述内容可以涉及一个科学、一个领域、一个专题、一个研究、一种药物、一种疾病或一种疾病的某一方面,一种学说,一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四、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包括四部分:前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

(一)前言

前言也叫引言、导言,用二三百字的篇幅,以前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二)主题部分

1、历史发展

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历史阶段的研究水平。

2、现状分析

3、趋向预测

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三)总结

总结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结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题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四)参考文献

综述应有足够的参考文献,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劳动及表明文章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

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_开题报告内容_),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_德尔菲法_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 ···

··· ···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前言

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毕业生综述论文范文 第16篇

论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有些人总是担心如果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必然会影响到中医的学术声誉,确实这是存在的。

但是要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的疗效,却各有各的见解,总结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加深中医自身学术功底的力度,争取达到精深的水准:

这要结合对当前的中医临床实践进行观察,在中医人才培养中不断的加深中医的基本功功底,只有底子硬了,对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才有保障。

第二,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在不断完善中进行创新:实践出真知,只有结合实际的临床情况,才能灵活的用药,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更好的疗效。

第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医德医风的培养,从而提高中医的疗效: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必须要有较高的医德医风,和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

中医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一门包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医学科学,所以,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将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从而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

一个中国文化底蕴不足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水准的中医的。

中医的基本理念和现代生命科学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中医中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医中强调天人合一,

中国的中医学科已经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这是现代一些中医医生对中医未来发展方向的近忧远虑。

确实,在中医行业的市场中,已经出现了被压缩和被挤压的危机,特别是在西医的猛烈攻击之下,中医思维西医化将不可避免的导致科学结构的土崩瓦解,中医最终将会论文一种民间的技艺而已。

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在中医学可上,它是这一学科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关键和唯一载体,所以,如果思维偏离或者放弃了其自身的学科方法思维路径来开展业务时,这个学科的根基已经完全动摇且已不保,支撑该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学术支柱也就随之坍塌。

在西医市场化迅速普及的状况下,中医学的根基岌岌可危,要让中医得以立足,必须认真的研究和探讨一下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方法。

要想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必须加强我们中医本身的基本功,同时还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汲取新的知识来为我所用。

临诊的时候首先要以中医学术的思维来对病人进行珍视,使用中医的学术和方法来对病人进行观察,用四诊八纲来辩证,从而得出中医对该病人所患的疾病的认识,然后使用中医的学术思维来对该病症指定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择适合的处方用药。

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医疗活动中,某一个病人的求医治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可能会遇上中医的诊治和西医的诊治。

我们在使用中医思维对病人的进行诊断的同时,我们不能排除排斥或否定其他学科的诊疗,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对中医的一个补充,以弥补中医的不足之处。

在现实的医疗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全面思考,无论是在治疗上还是诊断上,一定要有参考有主论,这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必须要做到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病人能及时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