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关于消费主义的议论文(通用4篇)

蜘蛛文库 3

关于消费主义的议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实现;物质主义,炫耀性消费

一、研究背景

在后工业社会,大学生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认同的表达比较急切,更多地关心自我、追求时尚和个性。他们的消费行为已不再是获取物品,而是在消费中彰显出预期社会身份的符号价值。此时的消费意识是自我实现,是一场为寻求某种符号价值而进行的斗争,通过斗争,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

当前很多大学生被狂热的消费行为所误导,追求感官刺激与精神麻痹,出现信仰、信念的混乱以及价值迷失。炫耀性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退化和意志消沉。影响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自我实现、展现自我个性和追求时尚等都是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自我实现和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炫耀性消费相关研究

Mason(1981)对炫耀性消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试图从个人虚荣心及社会经济视角解释炫耀性消费。Frank(1985)的研究对阐释炫耀性消费有重大意义,他认为炫耀性消费因商品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卢丽等(2006)认为,炫耀性消费实际上是消费者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认同的愿望,也是人们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而不应该简单地将炫耀性消费与“奢侈品消费”和“过度消费”完全等同。

戚译和李文娟(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炫耀性消费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体现自我身份和满足个人享乐。姜岩(2010)对青少年炫耀性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青少年的炫耀性消费动机主要有拥有面子、自我享乐和追求独特三个维度。

(二)自我实现与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Shostrom(1963)采用形容词描述法来区分自我实现者和非自我实现者,结果发现自我实现的人具有负责的、民主的、宽容的、投入的、有动力的、关心的、幸福的等诸多优秀特征;非自我实现的人则是偏见的、固执的、不履行的、恐惧的、自我中心的、谨小慎微的、敌意的、岩傻牡取V=:纭⒒葡Mィ2004)对自我实现的结构和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马斯洛概括出的自我实现的15个人格特征进行了研究。

学者们对物质主义的定义大多研究沿用了Richins和Dawson(1992)的定义,把物质主义看作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Richins(1998)的研究证实,高度物质主义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设计、美感以及其他的外在特征更感兴趣,因而高度物质主义者的炫耀性消费欲望更强。Wong(1998)的研究同样表明,物质主义的消费者通常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以展示自己的成功或唤起他人的嫉妒。Rassm(2000)认为阶级意识和物质主义的盛行产生了炫耀性消费,高物质主义者常以个人的消费与生活方式来衡量他人与自己的价值。因此可以说物质主义的盛行是导致炫耀性消费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模型

根据以上论述再结合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李震宇,2012),本文提出研究模型如图3-1,自我实现采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物质主义沿用Richins和Dawson(1992)的定义。

(二)研究假设

1.自我实现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关系

自我实现是人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身的愿望和价值。Campbell(1987)认为,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对物的欲望而是对快乐和梦想的满足,从本质上讲就是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现代消费中,炫耀性消费行为正好契合了自我实现的最直接和显著的途径。林志坚(2007)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炫耀性消费行为的主要动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自我实现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自我实现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自我实现和物质主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价值观。物质主义是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生活的重要性,与幸福成正比。后物质主义的产生,使消费者在追求物质享受之外,也注重个人自身价值的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人只有在满足了生存、安全、情感、归属、尊重等需要才会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然而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不会像在社会上通过地位展示、名誉等来实现情感和归属、尊重的需要,他们最多的是通过物质占有来显示自己比别人更有价值、更能吸引他人的注意、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进而提升自身价值。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自我实现对物质主义具有正向影响。

3.物质主义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关系

Richins和Dawson(1992)指出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尤其重视获得财富和物质,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经济安全,而非人际关系上。物质主义强调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将物质占有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注重生活享乐,而炫耀性消费行为恰好能迎合物质主义对财富和物质的追求,并能为消费者提供身体或精神上的满足感。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四、问卷设计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本文问卷的设计采用Likert 5级量表,1-5反应被调查者对问题从“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的评价。自我实现量表参考前人的研究,题设倾向于对消费行为的描述;物质主义量表主要从个人物质主义来考量;炫耀性消费行为量表参考了Marcoux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对个体炫耀性消费行为的测量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

本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对象主要为18-25岁的大学生,调查方式采用网络通信工具发放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53份,问卷有效率为90%。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证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调查样本做描述性统计、信度检验;接着,对问卷数据进行效度因子分析;最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其中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 α系数衡量法;效度检验主要是利用巴特勒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法,利用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因子分析。

五、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次调查中,男生67人,占,女生86人,占。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品牌手机、品牌服饰和时尚电子的追求。其中品牌手机占,品牌服饰,时尚电子,其他产品。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用得最普遍的方法是L. J .Cronbach所创的系数衡量法。Cronbach α系数取值范围为0~1之间,一般而言,当Cronbach α系数大于时则为高信度,小于则表明信度过低。本文通过SPSS计算,得出总体问卷Cronbach α系数值为。然后对各二阶因子的信度分析发现,Cronbach α系数值均大于(表5-1),表明这三个量表的选项设计比较合理。

2.效度分析

为了使本文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在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需要确定各变量观察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而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巴特勒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法。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通过对炫耀性消费量表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5-2所示,KMO等于,说明样本充足度高,所以本文数据满足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小于,表示本文的研究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5-2 炫耀性消费量表的KMO和Bartlett检验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度量。\&\&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df\&28\&Sig.\&.000\&]

(二)假设性检验

通过自我实现、物质主义和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相关矩阵分析可以发现(表5-3),三者之间显著正相关。

注:(**)表示.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自我实现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关系

根据自我实现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回归分析发现(表5-4),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p

3.自我实现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从自我实现与物质主义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表5-6),显著性系数p

注:R2=.779(调整 R2=.775),因变量:炫耀性消费行为

六、研究结论及讨论

本文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为中间变量,借助SPSS软件证实了本文的三项基本假设,即自我实现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自我实现对物质注意具有正向影响;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当代大学生将物质的占有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和人生目标的追求,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希望通过自身价值的展现和提高而达到更加美好的生活状态。大学生在自我实现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作用下,更加崇尚炫耀性的消费方式,因此,自我实现和物质主义的观念越强,炫耀性消费行为越强烈。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表面上看是个人行为。但它对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必须发挥高校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和消费行为的引导,使其摈弃炫耀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首先,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其次,拓宽对大学生科学消费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摈弃炫耀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但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Opcass A., McEwen H. Exploring consumer status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2004,4 (1): 25-39.

[2]Clinton G. Gudmunson. Ivan F. Beutler Relation of Parental Caring to Conspicuous Consumption[J].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December 2012,Volume 33(4): 389-399.

[3]彭r敏.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原因探析[J].教育论坛,2008,25(4):116-119.

[4]吕金城,许斗斗.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袁少锋等.面子意识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J].财经论丛,2009(05):81-86.

[6]许璐.炫耀性消费的动因分析[D].浙江大学,2011.

[7]高宏利.“90后”大学生消费观及教育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3(02):47-51.

[8]王新新,陈润奇.价值观及其对消费者行为和品牌管理的影响研究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0(01):54-58.

[9]李静,郭永玉.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37-643.

[10]郑玉香,沈洁.身份焦虑视角下的炫耀性消费动因分析[J].商业时代,2011(08):22-23.

关于消费主义的议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闲暇消费;全面发展;文化导向

一、加快发展闲瑕消费是时代的召唤和现实的需要

中国人对闲暇的早期论述有:《诗经・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礼记・月令》日:“霜始降,则百工休”。这里的“休”即休闲、闲暇,是人在劳动或工作之外,自愿从事的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闲暇是人类专有的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是人在谋生劳动之外的自由,是人类从必然走向自由的生存方式。但是,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剥夺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也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农村人口的剧减,昔日小生产者的闲暇时间与劳作时间的交错混杂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大工业和城市化浪潮将人们的工作与闲暇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分割,使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泾渭分明。即是说,将人与生俱来的娱乐、游戏及对自然界亲近的本能加以剥夺,这是近代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人性漠视的典型表现。

马克思把闲暇时间称为自由时间,即非劳动时间、“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他高度评价自由时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的自由时间的侵吞,同时对未来理想社会做了这样的描绘:“那时,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马克思预言:“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可以说,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拥有全面而充分的自由发展,这是未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构建未来整个理想社会的根基。总之,闲暇是一种“个性得到自由解放”的活动,是个人摆脱奴隶般服从大工业分工,展示和发展个人才能的自由,只有到这个时候,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在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高生产率创造了更为丰盛的物质产品,也创造了更多的大工业“流水线”之外的自由时间,追求物质商品的富足正在变幻为追求闲暇生活的舒适。随着科技革新及其相应的管理革新的深入,工作方式将进一步发生变革,人们的劳动时间还会缩短,这既是必然的又是可能的。尽管勤劳将继续视为美德,作为创造财富的源泉,始终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必须承认,闲暇生活方式正渐渐代替工作生活方式而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闲暇比工作更加重要的观念必将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

因此,闲暇时间的多少、闲暇种类及闲暇形式的发达程度,不仅是判别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同时还是社会生活进步的尺度。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国家越富裕,休息时间便越多。经济福利越增长,闲暇消费越普及,且日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闲暇消费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从社会学角度看,闲暇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结点,闲暇文明消费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人的需要能得到不断满足,享有更充分、更完美、更舒适、更自由的闲暇生活,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闲暇消费是以满足个人闲暇需要,对闲暇产品、闲暇设施和闲暇服务的消费。闲暇消费不同于一般以满足个人生理需要为基础的物质产品消费,而是在一般的物质消费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层次的消费,它是以个人自在体验为基础,以知识与感悟、情趣与发现、愉悦与享乐等为消费效益的一种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因而,闲暇消费既注重对相关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过程,更注重通过消费获取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观念和知识,提高生活的品位和格调,表达个性与自我才艺,净化心灵、美化生活,获得身心自由、健康与快乐。从这个意义上看,闲暇消费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民曾经历经了普遍贫穷的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加之“增产节约”,成为全民的神圣职责,闲暇成为一种奢侈。当时的消费文化告诫人们“工作即生活、职业即生命”,“小车不倒只管推”,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和价值所在。不能“丧志”;至于沉湎于娱乐与山水之间,当属需自觉根除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等等。这就导致几乎一、二代人不习惯享受闲暇时间,甚至于不会闲暇消费,实在值得哀叹。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神贯注发展经济,增强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这既是时代的召唤,又是现实的需要――构筑让全体中国人摆脱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同时,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功绩还在于唤醒民众重新发现和审视生活,消费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闲暇消费不再与发展经济相背离,因为闲暇时间是“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就是我国人民的闲暇消费在短时间迅猛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基础。城乡居民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闲暇消费的普及阶段,各种不同类型的闲暇消费活动,正在大踏步地步入居民日常生活之中,闲暇费用大幅增长,休闲用地扩充势头兴旺,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交通设施今非昔比,娱乐形式五光十色,保健场馆遍地开花,等等。可以肯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公共设施完善,中国人的闲暇消费必将出现一个更大的发展浪潮。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闲暇消费方式

对于闲暇(休闲)消费这个重要领域,我国学术界尚未达到广泛而充分关注的程度。系统研究闲暇消费需要多学科合力推进,它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教育学、旅游学、体育学、人口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等,同时还涉及到医学、建筑学、交通运输等等自然科学,因而是各个学科合力研究的综合课题。由此看来,我们的研究还远不够充分与深入。

因此,读到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的新著《闲暇消费论》(2007年9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不觉有耳目一新之振奋感。《闲暇消费论》系统而详实地探讨了国内外闲暇消费及其闲暇产业发展的动因、各类闲暇消费内容的

合理划分、影响我国居民闲暇消费的因素、闲暇消费发展趋势等基础理论问题,特别是紧密结合实践,就我国当前闲暇消费中的若干不良现象及有害言论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旗,引导居民闲暇消费,构建中国特色的闲暇消费方式等系列问题,提出了具有开拓性的重要见解。

作为中国消费经济学科的奠基者,尹世杰教授是一个热忱研究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谨学者,他不仅创建了消费经济学科的一整套范畴,并且在长时期经济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消费经济理论,在我国经济学界产生了特殊的影响。耄耋之年,笔耕不辍,近10年来,尹世杰教授在研究消费经济学各类课题之中,对消费文化和闲暇消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注重将消费经济学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相互交融,探析经济现象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成因及其哲理性的实质,发表了一批相关论著,对我国消费文化、闲暇消费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闲暇消费论》中,尹世杰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闲暇消费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内涵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促进消费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闲暇消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他强调:“我们要从文化的高度来观察闲暇消费,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闲暇消费的同时,合理吸收西方国家某些对我们有用的闲暇消费方式和方法,以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闲暇消费方式,这更是我们今后应该着力研究的课题。”

从文化学的高度来看,第一,闲暇消费是人的高层次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积极活动。从幼年的嬉戏玩耍至老年的养生悦乐,闲暇消费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人们不断发掘闲暇消费的积极内涵,扩展闲暇消费的形式和种类、广度与深度,并且在不断拓展的闲暇消费中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创造自我与发展自我。因此,“闲暇消费正体现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体现人的本质要求”。闲暇文明消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成员身心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二,闲暇消费应该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内涵。首先,闲暇本身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不能为闲暇而闲暇,闲暇消费必须服从于“人生最高、最完美的价值的追求”,只有从精神文化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闲暇消费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取向。其次,发展闲暇消费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注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三统一”,端正闲暇消费的价值导向,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闲暇消费中的比重,增加闲暇消费中的知识、艺术及营造和谐的闲暇消费环境,这是提高闲暇消费质量,优化社会文明的重要原则。

在这样一些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尹世杰教授具体分析了发展闲暇消费的基本思路,并且着力剖析与批判了当今社会消费生活及闲暇消费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闲暇消费文化,揭露和批判闲暇消费的异化。该书指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闲暇消费方式,首先要立足于继承和发扬我国自古以来优秀的闲暇消费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华夏5千年历史长河,闲暇消费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闲暇消费论》热忱推崇了我国古代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及诗歌舞蹈等高雅的、高品位的闲暇消费方式,着力推崇了孔子、孟子、萄子、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坡等著名哲人、文人的悠然怡情的心境、富有艺术情趣、创造性魅力的闲暇消费活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同时指出,对于我国古代的闲暇消费思想,即便是孔子、孟子等圣人的闲暇生活见解,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该书对古代史上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等骄奢淫逸的异化的闲暇消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于古代“无逸”、“无欲”、“寡欲”、“”、“见素抱朴”、“绝圣弃智”等闲暇生活中的“悖论”,对于“竹林七贤”等人放浪不羁、颇为怪异的闲暇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评。

2、合理吸取西方国家的闲暇消费方式和闲暇消费文化,坚决抵制和反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闲暇消费论》赞赏与推介了亚里士多德、凡勃伦、罗素、弗瑞德希里・席勒、罗歇・苏等一批西方历代著名学者关于闲暇消费的精彩论述,同时也对他们的某些有误的观点进行了评点;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九国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闲暇消费方式,同时也对其闲暇消费中的诸多糟粕进行了批判。该书明确指出,西方国家难以遏止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人欲横流、物欲横流,是对高尚、合理的闲暇消费的粗暴践踏,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矛盾”、“文化危机”、“精神危机”的典型反映。

这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论述。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闲暇消费大发展,消费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这是主流。但是,居民闲暇消费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危害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如,在闲暇时间,有些人沉迷于麻将通宵达旦,有些人大搞高消费、奢侈消费,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有些地方胡乱“开发”,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有些网络游戏、网络信息渲染暴力色情迷信,成为“电子_”;有些图书音像制品格调低下、庸俗粗痞,实为“文化垃圾”;还有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娱乐活动贩“黄”制“黄”等等,不一而足,种种盲目仿效西方生活方式中的糟粕,崇尚物欲、追求感官刺激、寻求颓废等低级庸俗的闲暇活动,已经侵蚀到社会的相关层面。更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学者却居然为这些消费活动张目,给予理论阐释。诸如有人说:“过去那种以崇高为特征的文化,那种以精神的超脱和痛感升华为标志的文化,显然已不能作为基本形态而存在。一言以蔽之,闲暇的时间压力最终转化为对世俗性、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需求。”这就是以庸俗文化对抗崇高文化的宣言!有人竟然宣扬:“人们从崇尚精神转向了对物质实惠的崇拜。在横流的物欲中,人们对物质、金钱关注的热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自身心灵的关怀”;“享乐主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这确实大为离谱了。这里实质上是论及人的本质。《闲暇消费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人不是“经济人”,而应该是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文化人”;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应该是社会人。顺藤摸瓜,该书着力揭示了这些言论的根源在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及所谓“消费社会”的论调,并给予了透彻的剖析和严厉抨击,指出:西方和我国的有识学者都认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是西方“社会病”的根源,是一些国家出现“文化矛盾”、“文化危机”的根源。宣扬“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不是优化消费结构,而是‘劣化’消费结构,不是提高消费质量,而是从根本上降低消费质量;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堕落;不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是全面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诚然,我们应当允许多元思想的共存,但是,对于这些明显违背文明的言论,必须坚决抵制。

可见,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过程,是正面与负面的效应相互交错、良莠混杂的进程,是希望与隐忧并列的进程。其负面效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表现为“拜

金主义横行、物欲主义泛滥、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系淡漠、冲突、行为方式失范等”,这些都会在消费生活领域呈现出来,并且比起其他领域似乎更有明显的人性的隐忧。现实表明,中国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还有漫长而艰巨的路程要走。

《闲暇消费论》充分反映了尹世杰教授胸襟大度、崇敬自然、刚正不阿、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表现了他执着推进闲暇文明消费的热忱、强烈的忧患意识、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的气度,体现了一个当代经济学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的深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在当今物欲泛滥,道德危机,缺乏方向感和批判精神的时候,坚持这种求真与反思的精神,更值得钦佩。可惜像尹世杰教授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已太少,而且与后辈的断层已经难以接合。

3、依据闲暇消费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具有先进文化内涵的闲暇产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劳动工作节奏快速的情况下;在人炸、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等条件下,寻求减轻精神压力和负担,寻求健康,这是世界各个国家居民的重要需求,也是闲暇经济及其娱乐、体育、保健、旅游等闲暇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因,闲暇消费将进一步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预测,到2015年,美国闲暇消费将创造GDP的50%,从事为闲暇消费服务的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将达80~85%,闲暇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令人眼光缭乱的闲暇项目和日益增长的闲暇服务需求方兴未艾,导致闲暇消费服务企业发展迅猛、蔚然大观,第三产业相当多的门类直接为居民闲暇消费服务,创造了庞大的就业人口,带动了制造业闲暇类产品生产的兴旺。因此,将闲暇消费带动的物质生产和各类服务称之为闲暇产业的确名副其实。而闲暇产业作为现时代唯一长青不衰的主导产业,适应了人们闲暇时间进一步增多,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进程中,个人的闲暇消费活动逐步走向商业性经营,闲暇消费演变为商业性投资开发项目,这包括:商品――如体育和娱乐用品、花卉、玩具、字画、音像书刊、影视作品等;商业设施――如度假村、餐馆、茶楼、游泳池、游乐园、影院、保健场馆等;商业――如旅游、保健、文艺演出等。另一方面,个人的闲暇消费活动又演化为社会化的公开性与公共性活动,闲暇消费成为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大力发展闲暇消费产业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政府、社区和社会团体承担构建和维护从儿童至老年的各类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职责。

但是,当代闲暇消费的商业性营运既是闲暇消费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备受争议的现象。当我们的各类消费活动都置于以赚取利润为目标的公司操纵的时候,这类消费很难说还能完美地体现它的本质――追求精神与物质和谐共生的、超功利、超物欲的生活方式。如娱乐的商业形式可能会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但是,它的首要目标是被公司的股票持有者用来赚钱,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或改善公众的福利。尹世杰教授剖析在“文化已沦落为纯粹的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产业巩固了市场与商品拜物教的统治,塑造并长期维持一群‘退化’的大众,保住了资本主义的稳定性”。他提出,闲暇产业决不能走偏方向,走向邪路,这是确保闲暇产业健康发展的灵魂所在。在我国,不能不加区分地提出闲暇产业商品化,至于文化产业则必须警惕“文化泡沫”,抵制在这些领域已经出现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种种“文化商品化”行径。他强调,开发闲暇产业和闲暇产品,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使高科技与高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第一消费力(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文化产业的内容,提高闲暇消费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发扬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的开拓创新,推动集约化经营。应当说这些深邃的见解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消费主义的议论文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性;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一、现代性语境下的生态问题

现代性是理论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是错综复杂而又不断论争、变化的概念。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大约从十七世纪的欧洲起源之后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 [1] 现代性改变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促使人们不自觉的认同和迎接现代性的到来。然而,就当我们还在喜悦地享受现代性带来的福利的同时,谁都不曾想到生态悲剧随之而来。它以一种隐蔽的方式使人类陷入了困境: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危机、酸雨、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一)中国的生态问题

中国正面临着“生态危机”的威胁,处于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承载着历史上最多人口的危机时刻。人均耕地,不到世界的1/3;人均水量18 000m3,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4;森林覆盖率只为,不达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数为22%)。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生态环境仍然遭受人为的破坏。例如:有关统计表明,中国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质堪忧,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2000年春天,华北地区遭受到十年来最厉害的沙尘暴。原因是内蒙古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严重,并且,沙漠化的程度年年加剧,不断向前推进,如果不加以治理,不久的将来,北京将成为一片沙漠;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两吨,约占全球总量的。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五十年变暖尤其明显。2009年中国气候异常,先是北方干旱,南方大雨成灾,后来又出现北部低温,雨季提前到来,华北高温,石家庄等市气温高达42℃。西南地区由于干旱,粮食减产,森林植被的破坏。近五十年来,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冻土最大减薄了4m~5m,对大熊猫、滇金丝猴和藏羚羊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对水利发电厂的大量建设,极度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平衡。

(二)现代性及其扩张与生态危机明显存在正相关

伴随着工业化,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才突显出来的问题。近代科学的兴起无疑造就了工业化,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更日益成为强大的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至技术统治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几乎都离不开工业。然而,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度开发,则成为酝酿环境危机的基本原因。技术理性的扩张,为“向自然开战”提供了便利的武器,使得人类将自己的触角伸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2]。可是谁不曾想到作为双刃剑的技术,既为人类造福,也可能带去灾难。此外,制度经济学证明,西方历史上形成的市场化的制度,为现代性的扩张发展提供了平台。在市场的指导下,社会变成了消费的社会,物质主义的膨胀变成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而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在消费一种符号一种编码。结果,无限制的掠夺自然就成为一种疯狂的信念。可见,工业化、技术理性、市场制度以及异化消费,带动了社会走向现代化,但同时也是这些现代性的特征共同导致了现代生态与环境的危机[2]。这时,现代性及其扩张与生态危机明显存在正相关。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The Ecological Marxism)理论家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开启其生态视阈,彰显了其理论的当代性和现实关怀。以生态批判为主题,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揭示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当代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并且认为现代性的工业化、技术理性、市场制度及异化消费等特征带来了生态危机,且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反生态性,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非理性和异化消费。同时强调要解决这种危机必然要对制度和价值观进行变革,走向“保护第一”的生态社会主义。上述理论从理论上推进现代性批判,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遭遇的一系列的现代性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对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的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他们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社会进步被等同于技术进步,技术理性得以盛行,而技术本身并没有生态效应,技术的社会效应取决于社会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一制度基础上的价值观的性质。资本家为了追求工业化和利润,资本主义过渡的依赖能源技术,倾向于投入大量原材料和能源,用机械代替人力,意味着自然资源很快的被消耗掉且产出更多的对环境有害的材料。这也就决定了技术运用必然走向非理性,进而导致对自然的非理性的开发和利用,大大超出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最终造成生态危机。也就是说这种“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结合,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

(二)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其理论独特把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结合。他们认为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盛行是同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价值体系和市场经济的普遍交换原则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和基本需要,而是受利润动机所支配,为了实现市场交换和利润;人们不是出于真正的需要而追求商品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如广告操纵、商品装潢的刺激下去疯狂追逐高消费的 [3]。人们把消费作为一种自我满足的手段,把消费当做人生的唯一乐趣,因而这种消费是异化的。因为这种消费而引起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因此,要避免生态危机,就必须破除把满足和幸福等于对商品占有和消费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弄清人的需要及其本质,理清需要、商品、消费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克服异化消费,消除异化劳动,找到有效地遏制生态危机的办法。

(三)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最终解决

生态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危机才有可能最终解决。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着眼于追求生产性正义,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的目的在于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引导人们在劳动中实现自我而不是在追求消费中实现自我;倡导“稳态经济”发展模式。这里所谓的“稳态经济”模式绝不是资本主义的那种盲目追求利润,也绝不是生态主义那样追求经济或人口零增长,排斥技术增长和生产。而是指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理性的基础上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的长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状态。它并不反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是在生态理性的支配下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费,生产最具有使用价值和耐用的产品,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它不仅包含不破坏本地区、本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不破坏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自然生态环境 [3];倡导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它所表达的是“保护第一”的理念,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解决生态危机。

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启发。虽然生态学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方在“语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试图探索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社会模式,对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持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三、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_和国家积极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工程,立足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对于解决目前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转变经济模式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永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观点在客观上证明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培育公民生态意识

高兹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并且以生态理性价值观引导人们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这一思想深刻的启示我们要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2009年9月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重建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即要承认人的价值,而且生命和自然界也是有内在价值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也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一种生态理念,形成生态文化。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在生态文化引领下广泛传播生态知识、法律知识、介绍生态法律规范。通过生态法律制度规定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利与义务,谁破坏谁恢复;形成有关生态保护的价值观,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二)以低碳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

2010年4月25日,“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举行。论坛的主题就是生态文明的实践与低碳文明的探索,把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紧密联系和挂钩,把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尽管目前尚未形成有关低碳经济获得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中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在传统工业经济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在考虑自然时,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运用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资源配置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确,人类经济在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慢慢走向以“低碳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具体地说,除了要构建以低碳为主的经济结构,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和新产业崛起之外,除了要实现能源产业的清洁绿色之外,还需要整个制造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全面推广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否则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不能实现。

(三)摒弃异化消费,倡导科学、文明的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长期以来,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以利润为目的,过分追求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社会步入现代化。这种倡导“高碳”发展思想早已深植人心,同时也深深影响到人类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所谓的“消费的社会”和“异化消费”。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靠全民参与,全民保护生态,全民恢复生态,全民享受生态,全民补偿生态,并且全民实行节约,节电、节水、节能,这是保护生态的实际行动,让生态文明进入我们的实际生活,家家户户都要实现生态文明。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立方气,节约一立方水,是最重要的节约能力,这样生态就恢复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应大力加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培养人人都做环保的“低碳人”的思想。从环境理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使人们明确奢侈性、浪费性观念的危害性,帮助人们从“人类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自觉树立人的需求、消费与自然界生态协调、同整个人类生存空间和谐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同时在全社会培养科学、文明的低碳生活消费;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优化消费环境,使不同阶层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趋于生态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指导人们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的节能减排作贡献。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应该积极倡导,自觉付诸实践,齐心促进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

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人类本身,来自近几个世纪来工业文明和科技理性的过度张扬,以及人类肆无忌惮的开发与毫无顾忌的对大自然的破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指的现代性与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当下面临的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切实地威胁人类命运的巨大难题。为此,就需要进行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变革,从观念上、生活方式上、生产方式上、制度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关于消费主义的议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科技进步 消费文化 影响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消费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切入消费文化研究。科技不断进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消费文化的含义

消费进入文化视域形成了消费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类型:消费文化。1994年,《消费经济》杂志组织专门的消费文化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此后,国内学者对消费文化作了不同界定。重要观点可概括为三类:其一,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认为消费文化是“文化在人类消费活动中的以特定方式存在和体现的‘全部社会传统,即全部知识和习俗的总和’”。其二,强调消费文化是人们消费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其三,认为消费文化即消费主义或消费主义文化。这三种理解完全不同。第一种意义上的消费文化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消费文化,它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基础上延伸而得的。第二个定义只强调了消费文化的观念层面,后把规范层面和器物层面的消费文化略而不谈,所以,是一个不完整的或者抓重点的定义。第三个定义把消费主义思潮与消费文化相混淆,把极端的消费思潮当作消费文化,把特殊的文化思想等同于一般的文化观念,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是在特殊语境下使用则是可以的。

消费文化的外延也有不同的分法。譬如有学者说,消费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消费文化”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味、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1]此外,消费文化的外延可以按照社会生活子系统来划分,包括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衣着服饰文化、住宅建筑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表演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等。

具体的科学或技术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科技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以休闲、消费和享受等为主题的文化工业的空前繁荣。早期的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就认为,作为控制的新形式,科学技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文化工业上,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由于出版复制技术的高度发达,文化工业出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对广大民众实现统治,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也是一种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它使广大民众沉湎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之中,从而沦为“文化奴隶”,丧失了对现行制度的反抗精神。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奴役性,起到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文化再生产表现为工业文化的形式,文化失去了起源自私人领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丧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一般商品地生产已没有什么区别,文化工业产品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一切作品皆沦为商品,文化已经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了;另一方面,却是专家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脱离所造成的文化贫困化。“思想的运动停留在作为理性之界限的栅栏之内”,人的精神内在向度被削弱了,失去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个性,是区;失去了对社会系统控制与操纵的内在反抗性,舒舒服服地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为什么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扩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哈贝马斯认为,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技术是按照目的论行动的模式来运行,所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目的的合理性,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自然的统治,而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人文缺失。一方面,文化活动失去了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作用,使快乐变的无聊和无趣。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划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成为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要掌握他们的度,学会趋利避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劳动与消费产生了分离,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也愈来愈高,我们进入普遍有钱有闲的社会,这些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信念和消费价值观。然而,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信念和价值观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处理经验、调节对现实的看法,甚至还会改变人们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

我们要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比如以健康、文明、科学的素质为前提的休闲型消费观,以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体现生命中潜存的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文化型消费观。我们要关注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极其实践意义,为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提升大众文化品位、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多种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满足人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用于体验、审美、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接受、被实践。比如旅游是现代人普遍享有的生活方式,既促进经济的繁荣,又加强了文化的传播。于光远老先生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2]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衍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明的价值观一直在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发明和改进技术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消费是科学技术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的,科学技术必须以消费为基础,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制定科技政策;还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或者第三者的立场上,通过建设消费文化、提高消费者素质、创造消费能力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与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