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文库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实用41篇)

蜘蛛文库 6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篇

英美文学价值观及现实意义论文

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论文【1】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观;现实意义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英美文学中充满了理性主义及黑色幽默,与当今社会相比较,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人类社会,英美文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文学的内涵

人类的劳动是文学的起源。

比较早的有记录的文学是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作品。

文学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或者呈现一个阶段内的社会生活及感情活动的艺术。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学和人生的关系:人生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文学就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于生活经历,因此文学是随着人生的丰富性而变化的;人生有丰富精彩的可能,那么文学就有丰富精彩的可能,人生的状态呈现多样化,文学能够把人生的多种多样的状态描述出来,有完美的人生、戏剧化的人生等多种形态都能一一描述。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他人的人生经历。

2.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

英美文学的理性主义

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阐述了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所表现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及因此埋藏下的精神隐患。

索尔·贝娄揭示了工业时期人们的所面对的困难。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该作品为读者展现的是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面貌,体现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讽刺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同时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

例如作品《赫索格》,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的异化的物质化,体现了人类与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的异化物质化联系。

在作品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种消费的联系,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亲情和爱情。

《赫索格》充分体现了对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深深悼念。

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悲剧。

在一个由GDP控制所有的时期,以GDP来体现生产力的先进性,体现社会是否进步的时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时期,索尔·贝娄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缩影。

所有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功名而活着,这样值得吗?电视媒体也在大肆宣扬明星名人,基础劳动人民成为了贫苦和愚昧的代表,这能体现进步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动GDP的增长,可以对GDP起到影响作用。

索尔·贝娄的作品阐述的人价值观被物质化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剧。

索尔·贝娄的观念是科技的大幅度提高也不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对科技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弱化、人们的幸福程度低这一状况相符合。

同时,他还反思了工业时代后期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演变和文化的弱化之间的关系。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篇

浅析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教育中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文学课程的比例不断增大,这对于学生自身修养及关注人文、热爱生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校英语专业对于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也较为重视,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可能更好地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而为自己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高校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自身所养的不良英语使用习惯进行纠正。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为高校开展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的了解,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从而为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意义。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不够完善,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式比较古板,因循守旧,毫无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致英语教学水平不高。

在僵硬的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认为以后不会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工作,所以对英美文学的学习自然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挑选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来学。

而部分为了以后的学业考虑的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美文学,但是由于学习的出发点以及教师授课方式限制,在英美文学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以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学习,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现状制约了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急需改进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模式,为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各高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美文学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教材,基本都是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构成,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与实际授课时间之间存在冲突,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时间不够及分析不足等问题。

在实际的课程讲解过程中,由于教材设置的内容过多,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全部讲完,更不用说将知识点讲透。

所以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部分内容都是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不仅学生无法理解,并且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二者之间本身就是互相映衬的关系,通过文学史的讲解,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学打下理论基础,而通过文学选读可以加深对文学史的理解。

但是有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授课方式或者授课时间的限制,却将二者分开来讲,导致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出来,失去了教材布置的合理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熟悉其中的知识点,然后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针对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整理出清晰的脉络,然后有重点、有层次、有目的向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知识的介绍。

而针对授课时间不充足的问题,可以对时间分布进行调节,将文学成就较高及影响更大的文学时期重点讲解,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对一些成就不突出的时期则可以简要介绍或是不讲。

在英美文学的课程安排中,因为英国文学比美国文学的研究更加细致,研究内容以及时间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可以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多分配一些时间在英国文学的讲解中。

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做好取舍,将重点突出出来。

三、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接触译文版的英美文学小说,但这对于研究英美文学是远远不够的,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学时代的划分及文本的含义都具有庞杂及枯燥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记忆的难度,缺乏兴趣。

所以在教师系统和深刻的对文学知识进行讲授时需要对文学课堂进行设计,使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一)打破单一教师的授课模式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较为庞杂,授课任务量较大,教师由于受制于课时的限制,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

而且在课前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课堂的互动环节进行设计,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授课过程中较为单调,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一个教师一授到底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将英美文学课程由多名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来进行分担授课,

根据各教师自己所擅长的内容来分别讲解不同的时间和不同风格的文学特点,这样教师不仅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备课,课堂上讲解的深度也能够进一步深入,

同时还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较强的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加大“文学选读”的分量

正如在上文提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的结合。

但这两方面却不可能完全对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史”轻“选读”,教师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只留下极少的时间带领学生浏览文本。

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记忆文学和文本的特点,没有时间在具体的文本中求得证实,所以笔者提倡相反的重“文本”轻“史”的方式。

根据现在教材的编排方式,文学史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自主提炼某一特定时期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让学生自己阅读具体文本是相当有难度。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选读”的分量,扫除学生在理解文本语句上的困难,并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欣赏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文学术语的讲解,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给本科生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时,适当地引入简单的文学批评理论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通过加大“文本选读”的分量,可以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活生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个文学时期的特点,有益于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三)适当加入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

文学现象多种多样,互文现象时而有之。

比较文学是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学生对某一个文本的记忆可能很单薄,但通过与另外一个文本的对比学习就会加深印象。

学生可能对英美文学文本很陌生,但却对中国文学相对熟悉,因而可以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将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对应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通过这种对比,能够拉近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四、巩固教学效果,着重课后反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准确找到教学活动的切入口,而最好的学习活动切入口往往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此,教师迅速、恰当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当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反馈的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教学进度及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个人认为可以通过写读书心得和自我创作的方式进行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一)要求学生写文学鉴赏心得体会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作家的遣词造句,诗歌的格律、压韵与体式;可以联系作家的生活背景,研究作家的写作思路和小说的整体结构;

或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或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指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暴露的不足之处。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篇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1.研究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原因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2.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启示

三、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以英国流传的《王子和侍从》作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贫苦儿童汤姆和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之后的奇遇的童话式故事,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单从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来讲,具有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旨在对《王子与贫儿》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王子与贫儿》 英美文学 教学设计

《王子与贫儿》的原型是一个英国古老的童话故事,将两个身份完全不同的人进行身份对调之后,发生了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马克・吐温借助这样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主流社会的批判。

马克・吐温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幽默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展示自己的批判精神,《王子与贫儿》这部作品对他的创作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阐释,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捧腹大笑,但是笑过之后也会对其中的深刻含义进行思考。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的重要性

英美文学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各种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利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底蕴。

与此同时,英美文学教育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5篇

[摘要]以英美文学为例,从论文选题、拟定论文提纲、论文写作过程的细节处理这三方面着手,探究并总结出较为实用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关键词]英美文学 本科毕业论文 写作方法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本科论文选题中占较高比重,故本文拟以英美文学为例,着重探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恰当、准确的论文选题

首先,确立可操作性强的选题,以适合明晰展开5000字的论文为宜,范围不宜过于宽泛或狭窄,推荐选择研究某一文学作品。大而化之的选题,如“美国后现代小说研究”等,不能够对该问题形成深入探究,过于狭窄的论文选题容易束缚语言发挥和论证能力。

其次,选题的核心概念应明确界定。选题者须对选题的关键术语、概念的界定完全了解。倘若借助文学理论阐释,更需对这一理论有系统、准确的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对解读当代文学作品更为关键,如选题为“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那么选题者须对生态批评理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等有完整的了解。

第三,选题应具创新性。有新意的文学研究,需要选题前的认真筛选,尽量回避较多前人研究的选题,如“《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性格分析”“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等。而避免重复研究的途径有两种:或选择国人较少研究的当代英语作品,或完善自身的理论基础,通过重读经典作品寻找新的切入点。

二、缜密、有逻辑的论文写作提纲

缜密的论文提纲,会减少论文实际写作将遇到的问题。一篇5000词的毕业论文一般以五至六个部分展开,除掉引言和结论之外,中间的三到四个部分才是论证的关键和主体。就论文字数的分配比例而言亦是如此,引言和结尾一般会各占300-500词,中间的主体每部分约占1000-1500词。主体部分的提纲下一般以再包含两级标题为最佳,提纲标题级别更详尽,论文结构框架更详密,更利于将来的论文实际写作。

三、标准、严谨的论文写作过程

论文的细节处理是彰显学术论文标准和严谨的关键。首先,应注意摘要、关键词、引言、结论的撰写。摘要多采用报道式,以不超过论文字数5%的简练语言,概括研究的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特别要突出创新见解。关键词选取充分表示出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汇,一般3-5个。引言是全文的引论,围绕论题简述研究目的、背景、文学理论依据、研究综述和预期成果,与研究对象无太大关联的作品和作家生活背景均无需赘述。结论是经研究得出的新见解的说明,是对主体各部分的总结与升华,并非主体各部分小结的简单重复。研究的现实价值可在结论部分阐发,以赋予论文研究以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6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 促进 英语 语言教学

英语语言教育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是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英语语言的教学水平,增强英美文学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为了探究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提升机理,首先分析英美文学的特点。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

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指在英美文化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特征与辨识度的一种文学风格与形式[1],经过研究分析,英美文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丰富性

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是英美文学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学作品要形成一定的风格流派,首先在数量上就要有一定的规模,英文文学的文学形式的形成,同样是由众多的文学艺术家进行大量创作作为基础的[2],这可以说是英美文学内容丰富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的体裁也是丰富的,当然这也是所有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在英美文学中,主要的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以及还有其他小众化的文学作品体裁,这也反映了英美文学在内容体裁形式上的丰富性。对于英美文学另一个丰富性的体现方面是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讨论其丰富性的,即英美文学在时空跨度上具有丰富性的特点,英美文学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段过程中英美文学在不断地发展与改变,与此同时英美文学存在于较大的范围的空间区域,上述两点便体现了英美文学在时空跨度上的丰富性。

(二)取材广泛性[3]

英美文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取材的广泛性。文学艺术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生产与生活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或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这就体现了英美文学的取材广泛性。对于取材的广泛性,这是和英美文学丰富性的特点有关,英美文学在内容体裁形式、实践与空间层面都具有丰富性的特点,显而易见在如此丰富的时空跨度与体裁形式上,取材必然是广泛的,取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也增加英美文学的整体魅力以及提升其在国际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三)鲜明的文化属性

文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指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工具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创作的总和。文学发展是基于特定的语言文字环境,深受所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影响,当前我们对文学进行分类辨别时,一般都是根据其文化属性,因为文学就可以充分反映所处的文化。东方文学指在东方文化中发展形成的文学艺术,西方文学指在西方文化中发展形成的文学艺术,英美文学属于西方文学的一部分,也就是在英美文化中发展形成的文学艺术,可见英美文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的特点。

(四)受其他文化影响较大

由于英美文学所处的地缘因素,使其深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并与其他文学交流广泛。英美文学属于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就要受西方文学的中其他文学形式的影响,例如受德国文学、法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英美文学同样也在影响着其他文学。西方文学中的众多文学影响是较为“平等”的,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中并没有引导的文学流派。以上便体现;英美文学受其他文化或者说文学的影响较大。

二、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一)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

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不难理解,就是指教授内容为英语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应用。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基础英语语言教学、专业英语语言教学和职业英语语言教学。基础英语语言教学是指基础性质地为了学习其他知识做英语基础知识的储备的英语教学,如初中英语教学,高中英语教学;专业英语语言教学是指专业性质的英语语言教学,通常指大学中的英语教学,如商务英语,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等;职业英语语言教学,是指以入职培训以及工作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

(二)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

在分析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的基础上,来探究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经过研究分析,英语语言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的复杂性

英语语言的教学中,处处都能体现出复杂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几点:首先,学习英语,就是学习一门语言,一门语言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能完成所在环境中的所有交流沟通以及一切社会行为的完成,这就从大的层面决定了学习一门语言是复杂的。另一方面,语言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众多的,英语的单词、语法、阅读、写作都是一些复杂的内容,在学习的层面上而言这是复杂的。除了在学习的层面上具有复杂性以外,教学层面的复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与学的限制性大[4]

本文从教与学两方面来分析英语语言教学限制性。主要的限制条件就是文化环境上的限制性和语言环境上的限制性。所谓文化环境上的限制性就是指因为对于英语所处的文化不了解或是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这就使得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与掌握,大大限制了教与学的质量与提升。对于语言环境的限制主要影响就是学习英语的同时无法进行语言练习或者进行练习的难度很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如果不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就会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上述便体现了英语语言教学在教与学层面的限制性。

3.教学过程的长期性

英语语言教学同样也具有教学过程长期性的特点,这是由英语语言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环境文化的限制性所导致的。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进行应用,要达到这样一个英语水平,就要求英语地学习过程必然是长期的。因为只有进行长期的英语语言的学习,才能全方位宽领域的学习英语知识点,弱化限制性因素,这就体现了英语语言教学长期性的特点。

三、英美文学意识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

在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以及英语语言教学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英美文学意识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

(一)英美文学意识弱化了文化限制

具有英美文学意识是建立在对英美文学大量阅读、大量了解的基础上的,对于英美文学了解的同时就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因为文学反映文化,英美文学反映英美文化,这就大大弱化文化层面的限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深层次的内容更好和更加容易理解,这就大大提升英语语言教学的水平。例如,英语中许多语境的用语极其复杂,如果不能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但是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但加大了学习的强度而且还不能灵活地使用。可是如果不理解英美的文化环境,进行理解性的难度是很大的,这就体现提升英美文学意识的重要性。

(二)英美文学意识增强了英语语感[5]

所谓语感,就是指对于某种语言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应,研究表明,语感对于英语学习的益处很大。英美文学意识可以提升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的语感,这就因为长期大量的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一种无意识的环境中就对英语产生了感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语感。语感的养成可以大大增加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这就不断促使其对英美文学的热爱,热爱英美文学又提升语感,这是一种积极的正反馈的循环机制,有利于英语语言教学的水平提升。

(三)英美文学意识增加了英语的实践性应用[6]

英语语言的学习使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大大提升,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加大对英语的实践性练习。而提升英美文学意识就是一种重要的英语实践性应用。增强英美文学意识的过程就是对英美文学大量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英语语言教学中所学的知识的最好的练习。

四、增强英美文学意识的措施探究

经过上文中的分析,可见英美文学意识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为了更加积极地发挥这种作用,就要进行措施增强英美文学意识,经过探究,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

正所谓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大量的阅读会使读者对于英美文学有全方位的了解,这就会增加读者对于英美文学的认知,通过不断地积累,这种认知水平慢慢提升,最后就会使文学意识有较大提升。所以增加阅读面,进行大量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能够有力提升英美文学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英语Z言教学的水平。

(二)反复阅读英文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7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英美文学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可能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以适应我国英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一、引言

笔者在网上看到南京外国语学院王守仁教授在2002年全国大学英语教师暑期研修班上所作的学术报告5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6中提到了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深受启发(王守仁,2002)。后又有幸参加了今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与王守仁先生有过一番交谈,更觉受益匪浅。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对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及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究其原因,不外乎大学英语课时少,学生外语水平有限,大学英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重能力、轻素质的教育观念在作怪。现在一提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人们便想到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现行的大学英语教育,过于专注基本技能的训练,似乎惟有听、说、读、写、译,别无其它。一想到英美文学教学,大家便认为是英语专业的事,与大学英语教学无关。但文学作为人文学科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文学素质作为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文学教学也应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中来。笔者拟从如下几方面论述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希望和同行探讨。

二、英美文学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人类已进入21世纪,新世纪的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合作也日趋频繁。而这种竞争和合作最终都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上,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张喜林,2002:56-57)对于何谓国际化人才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各国专家在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即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国际化人才必须保持宽阔的视野,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因为国际间经济的合作必然涉及到各国的文化。国际化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诚信、敬业、进取等前提条件外,至少还应做到熟悉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以及熟悉相关国家的市场特点和经营环境,其中外语水平和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应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素。(钟会、李淑金,2001:67-69)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因此学习英美文学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体现了一国文化的精髓。一国之文学不仅是其语言的艺术,而且还有这个国家的人们的爱憎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学习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只有通过研读英美文学对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国际化人才才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轻车熟路,立于不败之地。(杨凡,2003:12-15)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志在党的_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那么何谓素质教育?简言之,素质教育便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袁贵仁,2001:1-3,12)其中德是第一位的。我国现今领导人也强调/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素质应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而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的教育功能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这种功能是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道德教益往往为读者在艺术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陶冶他们的心灵,这就是/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文学的道德功能和愉悦功能使文学,包括英美文学成为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最佳方式,。此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_宁博士说过:/中西教育比较,各有优点。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浪漫主义到20世纪现代主义,英美文学的发展史也是英美两国人民反对专制和奴役,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历史。而文学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学习西方文化提倡的科学、民主和创新精神。因此英美文学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和英语素质不可或缺的课程。(覃志峰,2002:67-70)笔者欣喜地看到在最新的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6(试行)中也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要求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是英语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总体来看,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师科研力量及科研成绩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固然教大学英语并不妨碍自己对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等方向的研究和提高,但也有些公外教师的专业方向是英美文学。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方面都将给他们以更多的挑战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常言道/教学相长,在教授英美文学课程的备课、讲授、和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自然经常会有一些思想火花冒出来,而这些思想火花极可能变成研究的一个切入点。笔者也咨询过一些同仁,很多教师都和我有同感:教、学、研相结合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最佳途径。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可能性

学生语言水平逐年提高根据教育部的新世纪教育规划,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将与国际接轨。即将出台的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今后中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分为9个等级,小学毕业要求达到2等水平,初中毕业达到5等,高中毕业起码达到7等,高考要求学生达到8等,同时要求掌握3500至4000个词汇,高中毕业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将相当于现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四、六级的英语水平。(刘焱,2002)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改变目前学生学了多年英语还听不懂外国人讲话、看不懂原版书的现状。如果新的标准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的话,我们现今大学英语所追求的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已在高中阶段完成,那么学生到大学里来学什么?未来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自然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随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自然可以转向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上来,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条件日益成熟。

大学英语师资队伍日益壮大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日渐重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也日渐加强。很多高校开始对大学英语教师实行学术休假和业务进修制度,新的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6(试行)也涉及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加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来。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有愿望也有能力讲授英美文学课程。

四、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英美文学教学思路

谈到英美文学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明确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这一点应该是与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2000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大纲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教学不能只降格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也不能只实现它的愉悦功能。文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教育家注意到,在美国的所有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是人们对此达成的共识。对于文学而言,思想就是一切。因此,作为文学教师,应通过对英文原著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力,这是人文科学的根本任务,文学课程应该堪此重任。(郭英剑,2002:53-55)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英美文学教学又应有别于英语专业中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学方法应更灵活,形式应更多样。针对大学英语课时少的情况,目前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一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挑选一些中国学生耳熟能详的英美作家,如莎士比亚、雪莱、狄更斯、海明威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讨论,如开设5西方名著赏析6;也可专讲某一文学专题,如5浪漫主义文学6、5圣经文学6、5希腊神话6等;二是把英美文学教学融入西方文化的教学中,如开设5西方文化导论6、5文艺复兴史6等;如进一步,可以开一至两个学期的选修课,让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更系统的了解。若干年后,随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的实施,随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精读课的课时势必逐步减少,西方文化和英美文学未尝不可成为公外学生的必修课。

五、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8篇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英美文学方向153个

1、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21、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22、论劳伦斯《虹》中的异化

23、《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24、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

25、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26、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27、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28、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29、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30、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31、从《飘》看内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32、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

33、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34、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

35、女性作家的共性

36、《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权意识比较研究

37、《失乐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的对比

38、《老人与海》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研究

39、哥特式风格在《弗兰克斯坦》中的体现

40、浅议反讽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

41、分析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42、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43、《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44、On tragic Beauty

45、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on the Character -- Sister Carrie

46、Exploration of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Writers During World War II

47、Jane Eyre's Linguistic Features

48、论Virginia Woolf 的意识流创作方法在某一作品中的体现

49、简论Jane Austin 的爱情婚姻观

50、从《简爱 》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51、十九世 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52、英国十 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53、Romanticism in Mark Twin's works

54、批评方法之我见 段燕

55、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段燕

56、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57、论《 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58、论海丝特·白兰的性 格发展

59、《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60、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61、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62、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63、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64、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65、伍尔夫女 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66、流派研究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67、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 ?例如简·奥斯汀、勃朗特、哈代、华盛顿·欧文、狄更斯 研究、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阿瑟·米勒研究、海明 威研究等

68、Jane as a narrator and as a character

69、Character Analysis of Nancy, the “criminal” in Oliver Twist

70、Virginia Woolf and Modern Feminine Independence

71、An Analysis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

72、Familial Relationships in Great Expectations: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73、中外比较研究 ?如《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白鹿原》与《百年孤 独》等

74、美国流派研究 (如?浪漫 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迷惘的一代? 跨掉的一代?黑色 幽默?现代主义?南方等)

75、论夏洛特-勃郎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76、简-奥斯丁之《傲慢与偏见》一 书中达西先生之蜕变

77、论简- 奥斯丁在《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

78、艾米莉-勃郎特《呼啸山庄》中场景要 素之研究

79、从《呼啸山庄》 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郎特的'内心世界

80、A Brief Comment on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浅淡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81、Hamlet: His Characters as a Humanist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82、Parallelism and Contrast of Shakespeare's Dramatic Language (莎士比亚戏剧的排比与对照用语)

83、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Dickens's Oliver Twist (狄更斯《雾都孤儿》的社会意义)

84、On the Structure of Dickens's Hard Times (谈狄更斯《艰难时世》的结构)

85、Jane Austen's Art of Irony and Its Rhetoric Effects (简·奥斯汀的反语及其修辞效果)

86、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of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文学语言欣赏)

87、An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Emma (《爱玛》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88、The High Class as Seen in Thacheray's Vanity Fair (从《名利场》看上流社会)

89、From Pastoral Stories to Great Tragic Novels: An Analysis of Hardy's Novels (哈代小说--从田园故事到伟大的悲剧性小说)

90、Tess: A Rebellious Woman (叛逆者苔丝)

91、Remarks on D. H. Lawrence's Psychological Analyses (浅淡劳伦斯的心理分析描写)

92、Social Reality as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of William Blake (布莱克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93、Edgar Allan Poe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爱伦·坡与世界文学)

94、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浅析《红字》的女主人公)

95、Symbolism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的象征手法)

96、Mark Twain: A Humorist (马克·吐温--一位幽默大师)

97、The Tragic Color of Ernest Hemingway's Novels (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色彩)

98、Social Significance as Reflected in 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99、O. Hernry's Artistic Animation as Seen in His Short Stories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

100、A Critical Study of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Its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Structure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一支玫瑰》的叙事技巧与结构)

101、Some Features of Steinbeck's Literary Style (斯坦贝克文学风格的几个特点)

102、Emily Dickinson and Her Unique Poetry (艾米莉·迪金森与她独特的诗歌)

103、An Analysis of Several Robert Frost's Famous Poems (浅析弗洛斯特的几首著名诗歌)

104、Symbolism in O'Neill's Major Plays (奥尼尔主要剧作的象征主义艺术)

105、The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Death of the Salesman (《推销员之死》与现代美国社会)

106、A Comparative Study of Empath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英汉诗歌里的移情比较研究)

107、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英汉诗歌句子结构比较分析)

108、Red and White-----the Dual Symbolic Colors of Tess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109、Fang Hongjian-the Tragic Figure Struggling in “Fortress Besieged” 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110、Hester and Dimmesdale's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life in The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111、

112、On Sister Carrie's Criticism upon American Society论《嘉莉妹妹》对美国社会的批判意义

113、On Scarlett's Attitude towards Life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114、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icaresque Huck论哈克的流浪汉形象

115、On the Moral Spirit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116、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elles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117、A Study of Tom Joad in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的中汤姆约德研究

118、Mark Twain's Linguistic Style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浅析《汤姆索娅历险记》中马克 吐温的语言风格

119、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le Tom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120、A Study of the Themes in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研究

121、The Tragic Fate of “a Pure Woman” in the Conflic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一个纯洁女人”在人与社会发展冲突中的悲剧命运

122、On the Language Style of a Midsummer-Night's Dream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

123、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wift's 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24、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Macbeth论莎士比亚《麦克白》的心理刻画

125、Inflexible Ada in Cold Mountain《冷山》中执著的艾达

126、On the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of Alice in Wonderland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话性与现实性

127、On the Tragicomedy of Rebecca in Vanity Fair论《名利场》中利蓓加的悲喜一生

128、On the Humour of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

129、Tom Jones, a Dissipated but Kindhearted Man放荡而又善良的汤姆琼斯

130、The Free Will and Rebellious Spirit in Paradise Lost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和反叛精神

131、On the Development of Shylock's Character论夏洛克的性格发展

132、Morality and Criticism in Tom Jones评《汤姆 琼斯》中的道德观与批评观

133、On Imogen? the New Feminine Image in Cymbeline论《辛白林》中伊慕琴的新女性形象

134、Burns' View on Love and Friendship论彭斯的爱情友谊观

135、The Reflection of Art and Life in Ode on a Grecian Urn and Ode on a Nightingale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中艺术与生活的对照

136、The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137、Love Reflected by Individual Character-view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38、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Nancy in Oliver Twist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139、On the Character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

140、29Humor and Sati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幽默与讽刺

141、On Charles Dickens' Style and Language in “x x x”论查尔斯。狄更斯XXX作品中的语言及风格

142、Points of View and the Mode of Discourse in “Vanity Fair”论《名利场》的观点及言语方式

143、Techniques of Theme Produc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主题的表现手法

144、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简。爱》女性主义思想的探索

145、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特点

146、The Influence of Wars on American Literature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47、On Eliot's Mythological Consciousness论艾略特的神话意识

148、On the Development of Jane Eyre's Character论简。爱的性格发展

149、Scarlet and Black in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中的红与黑

150、On the Tragedy of Loman's Fami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论《推销员之死》中Loman一家的悲剧

151、On the Vividness and Images in Poem “x x x ”论《x x x 》诗中的生动性与比喻

152、Metaphoric Expressions in Poem “x x x ” 论《x x x 》诗中的暗喻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9篇

摘要:文化一般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其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作用于文学评论方面,促使文学评论也在文化差异的作用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该文从英美文学的发展以及英美文学评论入手进行研究,探究了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为英美学评论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文学评论;影响

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形成之初就已经产生,并且对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产生着相对广泛的影响。但是受到不同民族生活环境和地理差异的影响,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当前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英美文学评论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文化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差异的重视,基于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实施深入的探索,促使英美文学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1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英美文学评论是伴随着英美文学而出现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因此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应该借助英美文学对英美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进行审视和剖析,基于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学评论研究工作的深入性,保证能够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为英美文学的世界性传播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英美文学的发展

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相关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实践活动,能够借助研究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加以揭示,并为英美文学创作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英美文学创作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参照依据。一般来说,英美文学评论将英美文学作品当作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合理选择不同的评论形式,如小说评论、戏曲评论、诗歌评论以及散文评论等。在文学研究领域,开展英美文学评论工作主要是通过对相关英美文学作品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评鉴,以此为欣赏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英美文学的良好传播提供相应的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进行分析,英美文学评论与简单的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虽然建立于基本的文学作品分析基础上,但是还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文学作品加以评鉴。具体来说,文学作品的分析工作将重点放置到对作品本身属性的研究方面,而英美文学评论的工作重点则为作品的外在表现、思想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系统的文学评论观点,为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英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特定的支持。

2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英国文学评论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一定的困惑,是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还是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其甚至一度成为英国文学评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十七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表现出特定的发展趋势,受到当时文化发展环境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荒诞创造特征,宗教色彩也较为明显,在此阶段内,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探寻摆脱传统文化束缚的方式,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入到二十世纪后,英国文学评论在特定的环境中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文学评论专家们开始对传统的文学评论工作进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对后世文学评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当今社会,英国文学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愈加明显,表现出向着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的倾向,文学评论工作的内容也逐渐转变为对文学理论成就的研究和审视,进而希望能够为新文学理论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支持,促使新文学理论与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一定的增强。由此可见,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与英国特定的文化内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英国文化内涵的变化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变化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而对美国文学评论进行研究,也应该重视美国文学以及美国文化内涵。美国建国时间相对较晚,并且具有一定的移民性质,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其文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应的美国当地土著文化和欧洲大陆文学特征,其中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最为明显。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文学逐渐将欧洲大陆文化、移民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开始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3]。同样,基于文学方面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也必然会受到欧洲大陆文学评论,特别是英国文学评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存在绝对性,在不同文化内涵的驱动下,美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特色的文学评论。综合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进行分析,英国文学评论受到传统文学内涵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犹豫和挣扎,虽然有所创新,但是重点仍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美国文学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对美国文学评论的影响较小,所以美国文学;评论的创新性更为显著,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多元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文化语言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也是一个民族彰显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并且受到民族发展历程和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就会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评论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英美文学评论为例进行分析,受到文学创作语言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因此要想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还应该重点把握英美文学语言的差异性。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相对丰厚,并且英语是英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的发展不仅表现出其对传统英国文化的继承,也促使英国文学的表现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特点造成相关文学评论专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出于对英语这一古老语言的由衷憧憬,所使用的评论语言相对严谨,一般不会使用张狂性质的语言,因此英国文学评论的个性自由不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文化传承性。而美式英语作为英式英语的重要衍生语言,必然会受到英式英语的影响,其核心仍然延续着英式英语的思想。但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追求民族和国家独立的历程中自身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制度和规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体——美式英语产生了特定的影响,逐步表现出一定的叛逆和创新特征。具体来说,就是在美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文学评论与英国的严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更加注重个性的张扬和思想的创新,一般将民族、自由作为中心思想,甚至表现出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文化精神。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载体存在的差异也会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还应该重点对语言差异加以关注,保证研究的全面性。

文化历史方面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对英国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历史的发展方面,其文化历史的传统可以划分到人本主义的研究范畴中。但是,受到英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影响,英国文化史中所坚持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而提出的,与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英国文学评论中,一般表现人本主义思想的观点都相对保守,甚至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对人本主义思想加以传播的活动。这种观点对英国文学评价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使英国文学评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受到自身保守性的影响逐渐得到部分研究者的质疑和否定,他们认为社会要想获得一定的发展,就应该借助革命的力量,只有坚持革命才能够为社会的变革提供相应的动力支持。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一度造成英国文学评论工作走向误区。美国文学评论受到美国文化历史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人本主义观点,在坚持激进思想的同时还重视文学评论的独创性,促使美国文学评论得到了一定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文学评论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美国历史文化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形成沉重的文化包袱;另一方面,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追求民主和独立的历程,因此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人本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甚至体现出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发展过程中,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文化因素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从文化差异入手进行研究才能够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持续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促使英美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盖颖颖.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4):183-184.

[2]吴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5(3):282-285.

[3]张薇.关于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探究[J].西江月,2014(12):444.

[4]张惠宁.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海外英语:上,2015(1):8-14.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0篇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派中,隐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并且被广泛的使用。隐喻不仅融入了语言学的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隐喻性的语言是对语文自身进行隐秘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与认知语言学派的源头,一般都会让想到在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隐喻具有很明显的文化特征,其不同的隐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深刻内涵,但是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使得在中文和英文学习中隐喻具有相似的功能,对于隐喻的作用及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及其思想观点,对于提高学生英美文章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隐喻 语言文化 社会背景 文章内涵 英美文学作品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二、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社会文化的渗透与隐喻的关系

三、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关联隐喻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1篇

英美文学教学探讨

摘要:阐述了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指出了其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一门专业课,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课程历史跨度大,作品纷繁多样、风格各异,文学流派众多,且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一直是难教难学的课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两门课程曾一度受到冷落。在一些院校,英美文学曾被列为选修课或合班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英美文学教学也受到了重视。2000年颁发的新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3种类型。英美文学属于相关专业知识这一类型中的必修课,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很多学生把学习热情投人到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不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英美文学原著上。受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英美文学,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外语专业英美文学面临的困境,是广大外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除了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因素外,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广大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 1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改变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要确立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外语院系要改变办学思想,不应把自己只定位为社会和市场适应者的角色。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应把目标定位于“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川依据这个定位,可从3 个方面确立英美文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文学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文学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雕琢了的艺术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精美凝练和典雅深邃等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另外,文学语言也是生活的语言,它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真实鲜活、通俗易懂的特性,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在英美文学语言的海洋里有许许多多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是学生广泛接触、观察体验各种语言现象和自由猎取语言知识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弗朗西斯·培根散文中富于哲理催人奋发的警句名言、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优美典雅的十四行诗以及绘声绘色的戏剧语言;可以欣赏弥尔顿庄严厚重的史诗、海明威语言的简洁以及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和奥斯丁语言的睿智,等等。文学语言是学习语言的丰富多彩的语料库。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学习和巩固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强英语语感,提高流利使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外国文学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

文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纪,多种文化将交汇碰撞、交流融合。在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然而,后者恰恰是现阶段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之所在。文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各个文化的因素,是学生英语背景知识的来源,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源泉。 文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外语专业的学生,其语言基本功及文化素质至关重要,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等。因此,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文学课上阅读足够的作品是加强人文价值学习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人文精神是西方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精神源自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主要强调人是世界之本、世界中心,提倡自由和个性解放,倡导学术研究,相信人可以通过智慧改变世界。英美文化受人文精神影响较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大量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憎恶。在这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得到净化升华,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这些是学生信仰真理、追求真理、尊重科学、认知社会和自我的丰富养料,对陶冶性情、塑造完美人格和形成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2篇

一英美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伦理制度、科学技术水平、信仰、宗教的总和,文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或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也包括了人类生活中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角度来看,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历史和风俗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手段。

1中国文化同英美文化的差异

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国,受英国绅士文化的影响,英语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礼貌用语的广泛使用,可以说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几乎都存在使用礼貌用语的现象。而在中国文化中“谢谢”、“请”通常表现为对外的交际场合,如在公共场所或餐厅等,在家庭环境中或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说“请”、“谢谢”等词语很少见,在中国文化里如果在家庭环境或亲密朋友之间说这些礼貌用语反而显得不恰当,通常会被受者认为“见外”了。

2英美文化的个性特点

英语国家比较尊重人的隐私,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不宜询问和交谈,这是由于英美文化中崇尚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自由的文化决定的。如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打听别人的工资收入、年龄、家庭住址和其它个人隐私都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不当行为,是被语言文化和道德文化所不能容纳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与素质培养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懂其起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却希望很好地利用语言进行沟通是不切实际的。美国语言学家Hamels总结学生外语的学习背景时表示: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1]。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英语的读写训练,但针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切入却通常被忽略。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英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许多语言在不同的场景通常表达出不同的涵义,这与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成多样化的含义是一样的。许多初次踏入异国他乡的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哪怕进行最简单的沟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的不了解、不熟悉。曾经一名中国官员在美国考察时,受邀出席欢迎party,美国官员用礼貌性的问候对中国官员的夫人表示了问候,通常他们说: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官员在听随从翻译人员的翻译后,也用中国式的客气回答道:“哪里!哪里!”,随从翻译人员正是出于对英美文化同中国文化差异的不了解,随口翻译成“where!where!”另一则笑话是一位外企员工对上级领导交代一项任务表示胸有成足,当外籍领导问他:“Are you certain of that?”,员工本想表达对此事“胸有成竹”,而译者却直译成了“There is a bambu in my chest!”,领导听说下属胸里有一根竹子大为惊讶。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普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的成果,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开口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就表现出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会和对方的反感。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能在托福考试或GRE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一旦踏上国外的土地上的时候,仍难以理解国外文化的冲击,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使自己表现得无所适从。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不应过分关注背诵词汇和做语法训练、考试训练,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自觉性和从英美文化中体会英语魅力和学习英语沟通的能力[2]。高校英语老师要不断向学生阐明学习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阐明英美文化的引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在讲授英语时,要通过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将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借鉴引用,不好的东西要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比较对其摈弃,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技巧。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切入的方式

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学者胡文忠是较早研究跨文化意识交流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他通过举行英语讲座、开设英美文化展览、可设英美文化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切入英美文化,他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知识教育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在高职英语中切入英美文化的方式:

1引导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

英美文化的切入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是在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本教学前,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在进行英语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将课本中提出的话题,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调查相关话题中英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带动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前期调查和收集文献中,既加深了对课文中的词语、词句和中心的了解,又加深了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中,教师在课程开讲之前,要求学生主动调查美国标志性的文化背景,并延伸到美国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语言、标志性物品上。学生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调查,不仅收获了对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也通过调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在课程讲解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为学生们学习英语打开了一个自由、广阔的思路。

2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

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精选的英语中的优秀文章,文章中包含着深刻的英美文化背景,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文章的中文意思,讲授文章中的生词,而应当结合文中表述的主题,发掘文章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英语语言和语感的学习[3]。例如高职英语教材中第4学期第三单元以讨论美国福利制度为主题,讲述一位接受政府救济的残疾人通过努力改变被救济现状的故事,表达了对新的福利制度的渴望之情。教师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借题发挥,讲述英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让学生参与讨论各国福利制度的利弊和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渗透英美文化达到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对比中外文化差异,体验英美文化特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异同,让同学们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同我们文化的区别。在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念理解和了解异国文化,给学生辩证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并不是崇洋,并不是放弃自身文化而学习他国文化,而是要用包容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时达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目的。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同时,要学生注意英美文化的特点,以及由文化催生语言特点,要通过故事体会英语中的俚语、谚语的形成和用法,并通过英美文化特点分析英美各国相互之间交流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比如英美文化中忌讳询问讨论个人隐私如年龄、体重、收入等问题,为今后学生在同英美国家人员交流时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英美文化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渗透英美文化。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全方位地展现英美文化。学生对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欢迎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远大于传统的说、教、描述等教学方式。如在进行英文教学时,教师将一堂读写课程变成了播放影片《特洛伊》,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唯美壮观的战斗场面让同学们十分享受,同时影片中的西方神话色彩和地道的西方语言文化使学生从中也得到了熏陶。在观看完影片后,教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讨论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特洛伊木马这一历史背景的认识,加深了西方神话文化的认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关注西方文化的兴趣,学生课后也会参与讨论和在网络上差异相关西方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渗透,掀起了同学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潮。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切入英美文化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将中西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由此引入英美文化的学习[4]。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学生参与讨论法、提问法、自我调研法学习教材中的相关题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通过穿插对比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远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2]陈蕾.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校园英语,2012(9).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3篇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是教学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学时期的英语授课,应在基础语法、词汇等内容之上进行文学素养层面的渗入。本文简要阐述了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并就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素养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出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英美文学素养是立足于英美文学阅读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包括有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心理素养等内容,因此文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将对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探讨详细的教学策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和社交中流畅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自学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因为技能简单的相加不等于综合运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运用能力应当接近于包含听说读写在内的文化素养。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

语言与文化是一体的,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学习是一种快速掌握文化知识的学习方法。大量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评判视角等多方面的意识形态,能够包容、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学生,才是能够走向国际的人才。

(二)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体会不同的文学文体和语言风格,学习是从表层逐渐加深的过程,最后达到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的目的。大学英语的显著特征是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具体表现在大多数西方著作中,无论是词的选择、句型的结构、文章的布局还是修辞手法、节奏韵律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很多优美的文章都体现了人类情感的真善美。通过教材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地发展。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的魅力,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文学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创新,这样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授课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是广大一线教师的首选途径。大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都是经过教育部教材编纂的专业教师精心挑选的,因此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很好的文学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由于非英文专业的学生面对英美文学作品时无法做到深层理解,所以西方文学作品的学习要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在其他方面如:文学学习的连惯性、系统性,以及理论性等方面不必强求。让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目的是能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的美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网络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网络式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教学,教学的内容不在局限于课本,还包括: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而且生动的教学画面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记忆深刻。将对英美文学作品学习的重心放在体验和感悟方面,使学生快乐地遨游在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对文学产生兴趣,提升英美学生素养。

(三)课内外进行师生互动

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教师要对课堂活动的形式进行改变,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英美文学的内涵。让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再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将文学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外。丰富的课外活动为文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观看英美电影,如《The sound of music》、《Legally Blonde》、《Confessionsofa Shopaholic》等;收听英语广播,如《China Business Radio》、《English Evening》等;进行英文诗歌朗诵和歌唱比赛;排练英文话剧,如《The Gifts》、《Susanand Cathy》等;组织英语文学社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

(四)做好课前资料的搜集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学习英语课文时,曾经有一课讲到莎士比亚的名言,教师可以围绕名言的出处、背景、相关文学知识等相关方面进行提问,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并解决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文学素养。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一些类似的外国名人名言。

(五)延伸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之外,还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英美文学作品,延伸阅读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英美文学的魅力。例如:《爱和友谊》这篇课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当你老了》的相关作品,让学生赏析这些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美,陶冶情操的同时扩展知识面。诗歌体裁是最难学习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将诗歌编成故事或者话剧,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同时可以使用道具加以辅助,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快地走进英美文学的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加强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丰富的课外时间为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例如:利用晚自习或者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电影结束以后要用英语对电影的情节、精彩片段、心得体会、对话进行总结,并以书面的形式将报告交给教师评阅,教师在评阅以后要指出报告的优缺点,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多方面评价学生,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增加其自信心对其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不要灰心,再接再厉。这种方式在检查学生理解程度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在故事的思索和感悟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阅读一些短篇小说,例如:《老人与海》、《小王子》等。生动有趣的短文在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七)有效地利用第二课堂活动

丰富课余时间,活跃校园文化,可以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习的内容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并且受到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话剧表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文学知识。还可以邀请教师进行讲座,讲授一些文学常识,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一个好方法。另外,进行电影欣赏也是有效可行的办法。

三、结束语

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取得高分数,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之外,而且要延伸课外阅读,选择拓展阅读的内容要与学习的主题相关,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4篇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题目:刚柔并济的斯佳丽——浅析《飘》中斯佳丽之男性化性格

一、背景介绍

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chelle 1900-1949)生命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飘》于1936年发表后即刻风靡全美,话为传奇。至今问世已逾半个世纪,《飘》之魅力却仍历久弥新,堪称世界永恒的经典。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南方两个庄园的兴衰历程以及几个人物之间的爱情波折,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一名意志坚强,追求独立的女性---斯佳丽奥哈拉,而其既富有女性柔情魅力又颇具男性阳刚之气的性格更成为了小说的特殊亮点。

注:本部分应该介绍小说或研究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注:本部分应包括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与该论文选题有关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重要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本课题处于何种地位,是属于开拓领域,还是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研究?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本文将致力于分析斯佳丽身上所潜在的独特男性化性格,通过结合小说内战及南方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并借助于对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主角的性格对比参悟,从而展现其刚柔并济的人格魅力。

注:本部分应说明本选题的研究重点或者此论文的论点以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即: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种种生活侧面,对土地的莫大重视,以及对未来的个性认识,从而侧重反映其显赫的男性化性格及独特的刚柔兼并式的女性魅力。

注:文学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细读,如果使用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文本请在此说明。语言学论文须注明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做实验、展开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等等。

五、论文提纲

1. 引言

《飘》的简介

斯佳丽人物简介

2. 斯佳丽的性格特征

斯佳丽的座右铭

斯佳丽的乐观和独立

3. 斯佳丽人物形象的矛盾面

传统与反叛

爱与恨

4.结论

六、日程安排

序号 各阶段名称 起止日期

1 收集资料

/11-2012/12

2 完成初稿 2012/12-/3/5

3 第一次修改 2013/3/6-2013/4/1

4 第二次修改 2013/4/2-2013/4/30

5 完稿 2013/5/28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5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英语的运用普遍提高,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已成为各国交往和沟通的重要语言。教育部也十分重视国民的英语教育教学,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英语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束缚,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方面也日益显露处自身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例如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单向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缺乏激情,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生在应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持无所谓态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习惯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成果并不显著。因此,针对如此现状,如何能够保持和提升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不断创新,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逐步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以创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充分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和理念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只有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大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并得到具体运用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化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调整,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编排、课堂活动的设置、课后作业任务的布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模式、标准等。大学英美文学课程属于理论应用型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和人文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别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2.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重语言轻文学”的教学理念和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对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指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英语文学著作的技能,掌握理解文学、鉴赏文学的知识和分析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开拓自己的视野和知识构架。但这一教学目标仍显得概括笼统,因此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2.2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担任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均是学校聘请的中青年高校教师,相对经验颇为丰富的老教师和教授而言,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尚显不足,文学背景和文学功底也相对欠缺,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对所教授的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认同感和排斥情绪,其中还有些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未达到胜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无针对性教学;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中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略了课堂氛围的营造;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课堂互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目前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较多,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也很多,而高校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

2.3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兴趣缺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缺失、课堂参与性不高。具体表现主要有:英美文学作为选修课程相较其他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参与到教师设置的课堂讨论或课堂活动中,课后主动阅读英美文学著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欠缺。

2.4课程与社会大环境不对接: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素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目前英美文学课程的社会背景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由专业人才教育转向了通识人才教育培养。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科或专科)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后也不一定就从事与英美文学领域相关的工作。而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性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目前,多数英美文学的教材设置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程度化较高,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多、课文难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恐惧和畏难心理,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5英美文学课时相对较少: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倾向于在课程设置时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而没有设置为必修课或专业课。并且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多数采用大班集体授课形式教学。作为选修课在课时设置方面就会相对减少,一周一般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在一学期或两学期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课程的定位和课时量的设置就体现了高校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因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热情,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知。

2.6教学方法单一: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多采用单向式的灌注教学或讲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课堂教师的单一讲解和传授而来,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自身的接纳信息的能力。虽然近些年课程改革得到了一些成效,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

2.7考核标准生硬:

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多数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题目类型主要涉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阅读题、分析题等,囊括领域较为广泛,但多数学生为了能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考前的备考,使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学习技巧,缺乏日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的训练,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联合起来,反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必要的条件下,把一定的心理学和教学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掘和满足学生的优势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活动,才能彻底实现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论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陈明明;浅谈素质教育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邓天中;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本科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6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并摆脱其尴尬的境地?我认为,任何一门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那么,文学课到底要如何来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呢?我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文学课的教授可以调整为“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 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各种奖项。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1999年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7篇

【摘要】尊重文学性原则。多媒体信息可以包括文本文件、图形图标、静态图像、动态画面、视频影像、声音和音乐等,由于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虽然我们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采用各种媒体形式,并不是说多媒体教学就是要插入大量的图片或动画,不管与教学目的是否有关。

1前言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美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相关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提高英语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都是学生在单一的接受教师的说教,最多可以在课堂上接触极其有限的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感到课堂比较单调,对老师讲过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以后,为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器材,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就目前来看,把多媒体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有其必要性和优势,当然,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2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明显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有助于素质教学目标的落实。目前,我们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学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特别是可以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手段,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学的教育。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节省课堂时间。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是非常繁杂的,文学史资料比较多,著名的作品和知名的作家也是层出不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经常是老师紧紧张张讲了45分钟,学生睡了整整一堂课,教师讲了,学生没有掌握,学过了,学生没有印象,课堂效果极差。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将声音、影像、文字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精彩的电影画面,这样,就可以让大量的信息浓缩在这些多媒体课件中,不仅能加快课堂进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课堂教学不够生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进行情景教学,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模式下苦口婆心讲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老师不应该把学生片面地看作单纯的教育客体,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教师也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对于同样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对文学作品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我们在英美文学教育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师生互动性原则。我们说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教师就没有事情可做了,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总策划,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是演员,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巧妙进行课堂设计,通过置疑、合作等方法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应该面向学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并随时修改教学步骤以适应学生,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最大程度互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8篇

摘 要:文学是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体。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及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文学赏析为中心,联结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形成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与培养其创新能力相结合。

关键词:语言 文学 文化

针对大学英语改革及英语自主式教学模式的教研探讨,文学选读课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转变学习观念,由阶段学习转向长效学习,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培养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在全球化语境下互动交流的多元文化意识。

讲授内容分几个部分:西方文化源流,英诗欣赏,英国小说。

学生普遍增强了西方文化及英国文学发展简史的知识,并对文学原著的阅读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达到了提高语言能力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一、文学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无论语言教学还是文学教学,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都应该抱有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意识这一共同目的。语言知识有两个层面:“运用(USE)”和“用法(USAGE)”。“用法(USAGE)”涉及的是语法规则的知识,而“运用(USE)”指的是如何把这些规则运用于有效的交际。文学文本能否有助于其中之一呢?大多数文学性文本可以为拓展语言用法(USAGE)提供基础。更进一步,词汇的扩展也可以通过文学性文本来实现,现代英语中的许多词汇、用法等来源于文学作品就是一个例证。Povey在总结ESL课堂中利用作品的目的时指出“文学会增进所有语言技能,因为文学可以通过提供广泛细微的词汇用法实例、复杂精确的句法从而扩展语言知识”。

文学被用于开发语言的运用的好处在于文学在背景参数和角色关系的言语(DISCOURSE)中来展现语言。表现某一特殊标记或方言的语言包含在某种社会环境中,这样,就为判断某一特殊语言形式提供了基础。因此,文学是培养语言运用意识的理想工具。

其次,文学学习要求学生去阅读文本,大量地阅读文学文本能够很好地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能够达到提高成绩和就业的目的。

这种互动的过程发生在两个层面上:语言的;观念的。

通过解读文本,学生能够在语言环境里去适应复杂的句法结构,从而形成英语的思维观念。

而将阅读视为互动的前提是学生愿意对文本做出反应。

正是在这里,阅读过程中的动机因素变得至关重要。

最后,有些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特殊文化视角,这对ESL学生来说是困难的。

但是文学文本里的特殊文化视角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呢?盛宁曾说,一种文学_典律_(canon)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精英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的集中体现”文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辨析能力,以及想象创造能力。

二、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学教学的教法

由于首次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文学阅读课,在积极听取师生的建议和意见基础上,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学教学的试行方法如下:

1. 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借鉴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大纲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大学英语中其教学目标也应基本如此,但更倾向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应达到的首要目标是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及了解西方文化。

其次,掌握英文写作技巧;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英美文学发展史。

再次,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陶冶个人情操。

2. 教材选编:

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材应有别于英语专业教材,因为我们应该承认专业英语学习者和非专业英语学习者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

认为大学英语教材的选编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其一:可读性强。

以近现代作品为佳,语言规范,可模仿性强。

难度适中,避免晦涩难懂的作品以免学生望而生畏。

其二:代表性强。

应尽量选取代表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名家名篇。

通过有限作品的阅读尽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其三:趣味性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强的作品学生自然喜欢,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讲授及学习方式: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应延伸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原著阅读及总结归纳等任务。

泛读为主精读为辅。

文学作品大多冗长复杂,不宜当精读看待,了解大意欣赏作品为要。

所以应以泛读为主。

但一些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而又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关键所在,自然应如精读视之。

针对大学英语课时少的情况目前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一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挑选一些中国学生耳熟能详的英美作家如莎士比亚、雪莱、狄更斯、海明威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讨论如开设《西方名著赏析》;也可专讲某一文学专题如《浪漫主义文学》、《圣经文学》、《希腊神话》等;二是把英美文学教学融入西方文化的教学中如开设《英美文化》等;三是采用课外作业的形式,增加学生英美文学的阅读量。

在此学期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课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文学教学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的,比如说诗歌、散文、实用性文章等就很少在语言教学中使用。

但情节性(plot)很强的叙事文学文本大都可以运用。

从而,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选择适当的文本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

那么,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又能结合文学的学习呢?下面举出几种常用的有助于理解或欣赏文学文本的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利用这些方法逐渐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技能,最终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1)预测故事(prediction of stories)

大多数叙事文本按照情节的发展都会出现很多的悬念――接下去将会发生什么呢?对文本地预测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极大的兴趣。

教师在讲课时,在关键的地方暂停,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将如何发展,可以让学生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培养英语的思维习惯。

(2)词汇和意群的完形(cloze of words and meanings)

正如许多教师所了解的,这也是一种预测,重点放在个别词汇或词序而不是文本的延伸。

其实,在一些故事叙事中对细节的关注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加强文学学习,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这段文本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个语言学习者要学习的语言点,学习者可以获得诸如强调句型和acknowledge,in want of等语言知识点。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19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0篇

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与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各个领域与世界接轨带来的压力,正在高校的学子们为了在即将开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宽,胆略变得更大,英语是他们必然要攻克的堡垒,然而他们所瞄准的英语已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原著上了。他们的时间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就业,他们要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为了考研,他们可选的方向有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教育等等。虽然他们的专业仍然是“英语语言文学”,他们的学位仍然冠为“文学学士”,但在实际中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打折扣,他们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上,使本来已经很少的文学学习空间被挤占到更为可怜的地步。除了文学的特殊爱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学研究生的学生外,能完成外语专业规定的阅读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愈加突出起来,本文着重分析了该课程的现状和定位,探讨了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并指出:文学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材的框架,引入与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课时效益,把灌入式、传记式或评论式改为启发式和自主式教学。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学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人针对文学教材提出观点,也有人要把文学批评理论引入文学课堂。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学者们严肃的思索,但其间的分歧也很明显,因此,有必要进行沟通,甚至是迅速地整合,以形成本科英语文学教育的共识,更好地进行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3]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1篇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

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

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

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

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2篇

笔者于2012年上半年对湖南三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考虑到篇幅的限度,在此只论述与本文相关的两项调查:一项是英美文学类文章所占教材的比例情况,另一项是师生对教材的满意度调查。

(一)英美文学类文章所占教材的比例情况本研究所选取的湖南三所高校使用的教材是以下三种:《新视野(第二版)》(外研出版社),《希望英语(第二版)》(外研出版社),《大学英语(第三版)》(上外出版社)。在这三种教材中,《新视野》教材共4册,共有主课文40篇,副课文40篇。《希望英语》教材共4册,共有主课文32篇,副课文32篇。《大学英语》教材共4册,共有主课文40篇,副课文40篇。为了了解教材中英美文学所占的比重情况,本研究根据课文的内容性质、体裁及来源,大致将其分为三类:科普文、应用文和英美文学。从表格中所显示的数据得知,科普文和应用文在数量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说明这三种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较为重视科普信息的传播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新视野》中英美文学类共3篇,占教材的;《希望英语》中英美文学类共3篇,占教材的;《大学英语》中英美文学类共7篇,占教材的。不难看出,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极少,被严重“边缘化”。

(二)师生对教材的满意度调查为了解师生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整体评价(包括教材难易度、趣味性、信息量及实效性等方面),本研究对来自这湖南三所高校的45名大学英语教师和310名非英语专业在校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访谈。调查中,教师问卷共收回42份,有效回收率为;学生问卷共收回302份,有效回收率为。问卷采用利克特式5点计分法,其中5表示满意度最高,依次递减;分数越多,表示满意度越高。以下是师生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上述表格显示42名教师对大学英语教材满意度的平均分为;42名教师当中,有10名教师()对教材给了2分,20名教师()给了3分,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对教材是不满意或是感觉一般。除此之外,学生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价也不乐观,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对教材满意度的平均分为;302名学生当中,有11名()学生给了1分,85名学生()学生给了2分,116名()的学生给了3分。由此可见,目前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与师生对教材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为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笔者与参加问卷调查的42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访谈中得知,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范式,但在本质上都彰显出某种一致性。首先,42名教师当中,有13名教师明确表示,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较为注重信息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及相关的英文术语,使他们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无形中让课堂教学产生“重信息而轻文学”的偏向5。另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大都是围绕英语等级考试设置的。比如词汇量后面会通过标注四级词汇或六级词汇来体现其难度系数,除此之外还有每单元的课后练习,在题型设计和难易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英语等级考试所占居的重要性。其次,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使用的教材。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得知,这三所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大都围绕词汇、语法知识和四级考试等方面设计,对篇章的学习和理解大都停留在“语意”或“语义”这一层面,而对文章中所蕴含的“寓意”和“鉴赏性”却不被重视甚至被完全忽略。最后,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他们大都表示“成本太大”,“耗不起”。有29名教师或多或少透露出所在学校会采取不同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考评和奖励,其中一个标准就是该教师任教班级的英语等级通过率。说压力也好,诱惑也罢,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师想方设法提高任教班级的通过率。这种大环境下,英美文学自然而然就被“边缘化”了。

(二)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本研究所制定的问卷调查包括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自评情况包括学生对自身英语应用能力、成绩、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自信心等方面。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依然采用利克特式5点计分法,其中5表示自评得分最高,1表示得分最低。上述数据显示,302名学生当中有93名()学生在自评时给了1分或2分,说明他们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效果是不满意的;有129名()的学生给了3分,说明他们感觉自身的英语学习效果一般。总体来看,302名学生自评的平均分为,还没达到及格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是不理想的。除问卷调查外,笔者还对4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发现在这42名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自身存在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如主观能动性不强,缺乏兴趣和信心,学习目的不明确等问题。

三、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3篇

摘要:在诸多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地域、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势必出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和文学风格,只有深刻地理解上述因素对于英美文学著作的影响作用,才能够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著作中机智隽永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文化;英美文学

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

(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国文学著作的特点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时代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英国文学产生着影响。英国文学是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映衬与写照。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不同历史阶段。如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中古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乔叟(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文艺复兴下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暴风雨》等;新古典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浪漫主义时期,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现实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现代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1899)。语言和风格的“标新立异”是英国现代派的最大特点。战后英国文学代表作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从厚重的文学底蕴出发,英国文学著作发展到今天正在朝着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向发展。

(二)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美国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

美国的文学历史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影随形,虽然早期的文学著作隐约还有英国文学的痕迹,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的不断演绎升华,美国的文学著作也大放异彩,形成了美国民族的特有色彩。多歌颂平民文化,褒扬以追求民主自由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精神。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殖民地文学著作时期,如托马斯潘恩写于1774年的《美国的非洲奴隶》;浪漫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在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中,在描写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的过程中,表现了正直、勇敢的美国早期移民开疆拓土传播美国文明的艰辛历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出发,以同情的笔墨描写出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愤怒地谴责了奴隶主残暴虐待黑人的恶行,无情地鞭挞了美国早期的奴隶及种族歧视制度。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描写劳动妇女进入大城市和上层社会后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美国社会的真实图景。现代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海明威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他任借《老人与海》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对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冰山原则”,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美国文学富于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精神,这在美国文学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现。美国又是一个全世界各民族移民的国家,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合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

二、不同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历史地域环境下英美文学所受的影响作用

(一)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差异下英美文学所受的影响作用

文学作品随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的进化而不断地发展。由于英国的历史可以回溯几千年,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美国人望洋兴叹的。而且英国文学率先占据着世界文学史的龙头地位。相形见绌中,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长河中却略显年轻,然而它以创新为主要特点,尤其以追求民主、自由、自我发展为特点,这是英国文学作品力不能及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差异的根源如下:

1.政治体制不同导致了英美文学著作的不同。英国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截然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而美国是三权分立民主制度,导致了英美文学作品由于为各自的政治制度服务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2.英国和美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经济体。英国的经济发展在近现代落后美国很远。经济基础决定了居于上层建筑的文学作品必然有很大不同。

3.社会生活方式不同直接导致英美文学著作特点不同。英国人生活方式比较保守,美国人比较开放自由,致使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上述特点。

(二)历史地域习俗差异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受的影响与作用

英美地域的不同导致历史传统差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如英国的传统节日复活节来临时,英国人民举国欢庆,气氛热烈而庄重,在复活节当天,城镇有游行活动。每年在复活节前的星期四,女王会访问一座不同的大教堂,象征性地送当地居民一些金钱作为礼物。而美国的传统节日是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每个美国家庭都要举行丰盛的感恩宴。最常见的传统食品有火鸡、南瓜馅饼和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一些美国人在这一天或举家出游,或探亲访友,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恩节期间,美国城乡都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历史传统不同也使得英美文学著作风格迥异,如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弊端,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反抗封建专制制度,他的人道主义思想震荡了整个欧洲,具有崇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的作品对庸俗、低格、追求私利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由此可见,历史地域习俗差异对于英美文学所产生的莫大影响。

三、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受的影响作用

英美民族虽同文同种,却由于不同环境演绎出的不同文化而使英美文学作品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作用。

(一)社会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作用

文学作品组成的重要元素是语言,语言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也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如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注重故事细节、抓住典型人物事例,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黑暗弊端,成功塑造了一批随性、任性、放纵的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是30年代美国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斯坦贝克深入下层人民群众,从他们的语言中汲取文学创作的营养,并加以萃取,使他的文学作品富有乡土气息,使人民群众感觉他的作品很接地气,很有个性、通俗易懂。他也特别重视写作技巧,从谋篇布局到人物描写,从情节构思到人物语言,他都精心打造,一丝不苟。英国的文学作品是在继承和摆脱传统文化之间纠结、争斗、进化而来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苦闷与纠结,“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这个问题很好地表现出那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的特点,既想抗争,又犹豫不决、唯唯诺诺的特点。而美国文学作品体现出人本主义的特点,既激进又创新。因为美国没有非得遵循的历史文化规则,多年来美国人为争取独立自由所形成的民主、创新的精神使美国文学作品在发展上可以甩掉一切包袱,大刀阔斧地前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上述美国文学作品特点的集中体现。由此看来,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英美文学的深层含义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受影响作用

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英美文学著作中,文化价值观是一群人对于周围事物认为有益的、正确的或有价值的信条或观点。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国家体制下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如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主要是强调个人价值,简洁地说,就是自私自利。强调自由精神、机会均等,同时青睐民主,崇尚开拓和挑战,也讲究实用和理智,代表作品有《苦行记》《麦田里的守望者》《老人与海》《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种个人主义对于培养个性,激发个人兴趣,树立科学观念,崇尚乐观,树立积极心态,使个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远离现实,传染享乐观念,崇尚暴力,影响社会和谐,崇尚个人主义,冲击主流价值,使整个社会缺乏凝聚力的消极一面。而英国人天生有一种民族的优越感,他们“举止优雅”对美国人“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不屑一顾,认为美国建国时间短,缺乏文化底蕴;美国人也对英国人的固执保守、缺乏创新观念嗤之以鼻。这种文化价值观就会在他们的文学著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傲慢与偏见》《名利场》《德伯家的苔丝》《黑暗的心》。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文化价值观下文学作品的意蕴隽永。可见,英美文学著作所受文化价值观之影响有多大。

(三)西方宗教文化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受影响作用

英美很多文学作品都和宗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的影响力波及到了整个英美文化领域,给英美文学著作增添了传奇、浪漫、神奇及信仰的混合韵味,不同国家在宗教方面的信仰能够体现这一地区的一定的文化禁忌,如果对这种文化禁忌不够了解,就很有可能造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障碍,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在含义自然也会受到所在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英美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提起英美文学,就离不开《圣经》这部文化资源。例如,Let the dog see the rabbit.本句出自《旧约传道书》,相当于汉语里“歪打正着”,意为有时计划好的方案未能成功实施,而无意的行为反而意外成功了。本句有暗喻人的命运变幻莫测,强者未必胜、弱智未必输的道理。一般人不了解宗教谚语,对此句就会理解得一塌糊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差异性对于理解英美文学是非常重要的。不了解宗教文化,就无法准确地把握英美文学著作的深刻内涵,触摸到英美文学著作的灵魂所在。

四、结语

在诸多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地域、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势必出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和文学风格,只有深刻地理解上述因素对于英美文学著作的影响作用,才能够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著作中机智隽永的内涵。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4篇

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有百年历史了。百年以来,该课程教学所展现出来的作用和意义非常明显,它是英语专业学生人文和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环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深化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精神文明的诉求不断减少,表现在英美文学课程上就是课时减少,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都很低,甚至出现排斥英美文学课程的状态。所以,为了改变英美文学课程的现状,我们做出一定的努力探索原因,寻找英美文学课程前进的新方向,重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原因

1、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矛盾。我国20世纪初是人民大众急需新的精神文明熏陶,去除腐朽观点打开新视野的时期。这个时候在大学英语专业引入英美文学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受到学校和学生的欢迎。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放到首位,精神文明建设虽有提及但贯彻不力。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校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否为市场经济提供助力的问题,而英美文学这样涉及精神文明的课程明显被边缘化。

三、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急需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国家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富足,也要使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富足。为此,国家提出素质教育要在教学中全面推行。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程以其自身的人文作用应借此时机进行教学改革来适应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努力的研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并总结出了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参与度首先,教师和学生友好地探讨文学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以刺激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动力。探讨的内容围绕以下三点:

1)学习和赏析的优秀作品是否能够提高我们生活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2)学习和赏析的优秀作品是否能够让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

3)学习和赏析的优秀作品是否提高和完善我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知识结构。其次,我们采用任务型教学,由学生直接参与任务并控制任务的进度。例如,学生自主选择章节任务中的作家学生,亲身寻找相关材料,分析材料,制作课件以及总结参与的感受。这个过程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寻找和挖掘所学内容的深层涵义和蕴藏的价值。也能促使学生改变知识来源固有态度,将自己的视野从教科书转向图书馆和互联网。这也从从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2、采用更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新的世纪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这些变化也有利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由于英美文学课程信息量大,抽象性强,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话,教学过程就相对流畅,学生思维也更开阔。例如,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作业检查及辅导,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课前,我们分析和明确课程进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找到相关教学信息并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结合书本知识范围制作出丰富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上,我们方便快捷地介绍文学背景及知识点,展现相关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并根据需要放映相关作品片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行作品内容的理解;在课下,布置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寻找更多相关信息,以实现复习和深化学习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收学习,学生没有思考问题并依赖老师划范围备考,这样的教学就没有长远效果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而老师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上面我们提到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亲自进行课堂设计和讲授,这不仅刺激了学生对文学教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还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展开铺平了道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能促使其对背景知识,作家和作品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学生在备课中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块后,还要进行教学语言组织和安排授课,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鼓励同学们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以及设计学生组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这样的教学目的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课本内容和作家作品有非常透彻和完整地了解。而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下来以深化理解。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又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5篇

《警察与赞美诗》的情节和主题

摘 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照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 文本细读 情节 主题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与莫泊桑、契科夫等人同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小说,描写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和美国大都市中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万象。

欧亨利的小说立意深刻,语言诙谐,构思新颖,尤其是小说的结局自成一派,常常笔锋陡转,令人拍案称绝。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主人公苏比是一名流浪汉,试图进入_以躲避严寒而艰难的冬季,但他六次故意犯罪都未能如愿;最后,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感化,决定洗心革面,努力开始新的生活,可惜的是,警察出现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_。

对于这一小说,国内学者已经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解释小说情节的设计,探讨其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大家对这一名篇的认识和理解。

苏比为进入_,共进行了六次尝试,分别是:(1)妄图进入豪华饭店享受饕餮大餐(未能得逞);(2)扔石头砸碎商店的玻璃;(3)成功地进入一家小店吃霸王餐;(4)调戏少女;(5)偷盗一位绅士的雨伞;(6)在大街上大吵大叫,扰乱公共治安。

这六次失败的尝试,加上文章最后(7)苏比决定洗心革面但却无端被捕入狱这一情节,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在这里值得思考的是,欧亨利为什么选择这七个情节,而不是其他的设计,难道是随心所欲、任意为之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七个情节的安排,恰好勾勒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图景,刻画出其中的典型人物,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6篇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的核心所在。通常来讲,《英国文学》只有60个课时,有限的学时不可能涵盖英国文学史上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怎么选择作家和作品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下面三个矛盾。1.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矛盾。对于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以及一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史分开的教材,这样既有文学史提纲挈领的指导,又能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适合选用文史结合的教材。文史结合的程度是一个矛盾。如果重视史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作品领悟得不深刻,那么人文素质的提升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过分依赖作家作品,那么学生对文学的发展脉络不清晰,也会影响作品的理解。如何处理史与文的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以史为纲领,以作品为依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一个文流的讲解,要结合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也要有所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粗讲的地方要放手,该精讲的地方要舍得花费时间。比如古代英国文学就可以略讲代表人物乔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就可以重点讲解,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同朗读十四行诗,一同欣赏诗歌的美感。在讲解莎翁的悲剧时,可以以《哈姆雷特》为代表,讲解的过程一定要渗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仿佛穿越到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领悟哈姆雷特忧郁气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所产生的张力,更深刻地领悟莎翁的悲剧精神。浪漫主义时期适当细讲,因为这是英国文学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而且诗歌的阅读在篇幅上会减轻学生对长篇巨著产生的为难情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虽然是重点,但是因为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熟悉,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讨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相对比较难于理解,在给学生讲解这个时期的文学史时,更要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会这个时期作品的共同面貌和特点。当然选择什么作家作品要看作家的影响力,也要看教师对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2.长篇与节选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长篇巨著和作品节选也存在着矛盾。真正能够让学生原滋原味地理解作品,当然离不开对长篇巨著的细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每一个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要读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以长篇为丝线,以节选为玉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王守仁教授一直坚持英语语言专业的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原文,并让这种阅读成为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3]。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不防把教学重点放在节选作品的品读上。对特别能表现作家思想和风格的作品节选,要让学生细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性所在。比如《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be,ornottobe”选段,可以精讲,可以让学生背诵,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把选段的精髓与整部作品的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入地探索哈姆雷特独具特色的性格特点,以领会选段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的悲剧内涵,并以此为依托帮助学生理解整部作品的悲剧精神。当然,以选段为主要的文本材料进行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弃对原著从头至尾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选段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失去对作品的整体感,从而就很难领会整部作品的震撼力和审美愉悦。因此号召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部作品精读,并在期末的时候上交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并把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在接近期末的时候,组织一次经典作品阅读讨论课,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经典中的感动和感触。读书笔记与阅读课的发言将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部经典原著的细读,会将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喜爱作品阅读很多遍,每一遍的领悟都不同,这对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更多的作品。但是一定告诫学生不要蜻蜓点水,泛泛而读。3.经典与影视的矛盾。许多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对学生是个不小的诱惑。有些学生非常喜爱影视作品,从而放弃阅读原文。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下。利用学生喜爱影视作品的心理,可以号召学生观看经典名著的影视,甚至欢迎他们看各种不同的版本。因为影视作品源于名著,是对名著的当代阐释。比如《红字》就有1934年、1973年、1995年不同的版本,可以让学生观看后发现与原著有冲突的情节,并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发现霍桑的现代性体现在哪里,与当代主流文化的碰撞体现在哪里,甚至可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论文。

教学模式

1.立体式课堂的建立。在网络环境下,应该避免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建立以网络、多媒体为现代手段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立体式课堂。英美文学课堂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课堂是对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介绍、作品分析、社会影响等几个环节进行讲座式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听众,知识量和信息量都有限;另外一种课堂是教师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图文并茂,视频播放的时间甚至超过课堂时间的一半以上。教师只是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欣赏课件,学生的兴趣很大,但是缺少深入体会经典阅读的乐趣和价值。所以,文学的内在性质在这样花哨的课堂中得不到体现。在上述两种极端的课堂中,可以寻求一种平衡,运用网络手段,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介绍、作品原著节选以及视频文件都放到网络课件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基础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性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提问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作品节选部分的研读情况,引导学生对作品所体现的审美特征、伦理价值追求、艺术形式、意境、意象以及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可适当引用一些文学评论,与学生一起从不同视角解读作品。在课堂的讲授中,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查阅文献,并与学生一同分享各自独特的阅读体会。这种阅读体会是个人审美和个人文学修养的体现,在古今文字作品中大胆地穿越和比较,使得文学的课堂成为高雅开放的文学殿堂的入口。这样的立体式课堂教学既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又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热爱。2.考核模式的改革。唐冬梅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考评模式的建议,并把考核手段分为测评性和非测评性两种[4]。立体式的课堂需要立体多元的考评手段。非测评性考核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读书报告以及学生的阶段性论文。而测评性考核放在期末的考试上。适当加大非测评性的考核比例,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分数上,适当奖励独立阅读经典原著的学生,使阅读蔚然成风。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7篇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题 目:解读阁楼上疯女人的悲剧人生

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附参考文献):

一:研究目的意义:

二:国外研究状况

有关国外对简里斯的研究性文章或著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有关于作家简里斯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主要有:Elaine Savory:Jean Rhys;Sanford Sternlicht:Jean Rhys;Joy Castro :Jean Rhys ;Sylvie maurel:Jean Rhys;在研究简里斯的短篇小说方面的文章有:Thorunn Lonsdale:Displacing the heroine : location in Jean Rhys 's short stories “Let them call it jazz”, “Mannequin” and “I used to live here once”;有关于研究简里斯的《藻海无

边》的主题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主要有:Maria Olaussen:Jean Rhys 's Construction 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Friedman,: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在研究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之间的关系的文章有:Michael Thorpe:The other Side :wide Sargasso sea and Jane Eyre;在研究艺术手法上的研究文章有:Sue Thomas:The Worlding of Jean Rhys: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 ;Joyce Carol Oates: Romance and anti-romance:from Bronte’s Jane Eyre to Rhys’s Wide Sargasso Sea;Caroline Rody:Burning down the house :the revisionary paradigm of Jean Rhys’s Wide Sargasso Sea.

三:国内研究状况

到目前为止,搜索到的有关《藻海无边》的博士论文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峰的博士论文《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以及其学术论文《“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和《从〈藻海无边〉看殖民空间内“英国特质”的虚构性》;学位论文有西南大学 届刘琳的《<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 徐州师范大学刘须明的《论简里斯与她的〈藻海无边〉》;哈尔滨学院李媛媛的《试析〈简爱〉与〈藻海无边〉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届李英姿的《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文本——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改写》;东南大学 届王涛《〈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届陈薇的《理性的疯狂:论简里斯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山东大学 2006 届李立新的《简析安托瓦内特的悲剧》;东南大学 届刘莹的学位论文《边缘人的声音——简里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分院芦雪瑾的《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等。

以上可以看出对简.里斯的研究大致分为对作家简. 里斯的分析研究,对简.里斯的《藻海无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关系研究,对《藻海无边》主题研究,对其写作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这五个方面。本文将立足于小说《简爱》这个文本,结合简里斯本人的特殊身份、生活经历、思想倾向等,通过对其作品《藻海无边》的研读和研究来透析作品中导致安托瓦内特阴暗和孤独的`童年生活的原因,结婚后的安托瓦内特与丈夫罗切斯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最后疯癫的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

参考文献:

外文部分

1. Elaine Savory. Jean Rhys. Cambridge University. .

2. Friedman. 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9.

3. Joyce Carol Oates. Romance and anti-romance: from Bronte’s Jane Eyre to Rhys’s Wide Sargasso Sea. From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61. 1985.

4. Maria Olaussen. Jean Rhys’s Construction 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 The Board of Governors.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1993.

5. Sylvie mauler. Jean Rhy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中文部分

1.陈薇.理性的疯狂:论简里斯作品中的疯癫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2.李立新.简析安托瓦内特的悲剧〔D〕.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6.

3.李英姿.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文本——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改写〔D〕.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

4.刘琳.《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D〕.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8.

5.刘须明论简里斯与她的《藻海无边》〔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

6.刘莹.边缘人的声音——简里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D〕.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7.芦雪瑾.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

8.王涛.《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9.张峰.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D〕.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6.

10.张峰.“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D〕.当代外国文学(1).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主要内容:

《藻海无边》,是一部对英国女性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代表作《简爱》(Jane Eyre)进行的颠覆性改写的作品。《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英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读过《简爱》的人,无不熟悉书中的面目可憎、性格邪恶、无耻疯女人伯莎梅森,也有不少人都讨厌她的存在。疯狂的她纵火毁掉了桑菲尔德庄园,差点破坏了简和罗切斯特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幸福,她使得罗切斯特致残,而她自己最后也葬身火海,结束了自己疯狂而又多余的一生。出身于加勒比海的女性作家简里斯对这部经典名著中作为反面人物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重新解读和改写,创作了不朽的著作《藻海无边》。简里斯凭借对《简爱》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疯女人”伯莎梅森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及其在西印度群岛的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了她的想象填补了作品中的空白,在《藻海无边》中,简里斯笔下的伯莎梅森不再是魔鬼,在她身上也没有了令人厌恶与恐惧的疯狂和暴力。简里斯以她对弱者的同情和写作的激情还给伯莎梅森以一个崭新的名字——安托瓦内特,让她保持《简爱》中最基本的故事表象的同时,给她正常的思维,还她说话的权利。《简爱》中那个“半人半兽”的伯莎梅森脱胎换骨成为《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一个来自殖民地单纯脆弱而又美丽多情的克里奥尔白人女子,她走出了桑菲尔德庄园的阁楼,向人们诉说着自己在“疯癫”之前的痛苦和孤独交织陪伴的童年时代以及与罗切斯特结婚以后在西印度群岛上以满怀希望开始而以彻底失望作结的蜜月生活,讲述了一个让人信服的过去。本文研究的就是导致安托瓦内特疯癫的各种因素,深究这个鬼魁祸首到底是谁,还是在当时社会大家都是恶魔。

二:研究方法

资料查找法,文献归纳法, 行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及个人对所搜集资料的思考

三:思路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8篇

摘要: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英美文学涉猎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提高英美文学教学水平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然而目前,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如何走出危机,在教育生态学的基础上创新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是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教育生态学理念下英美文学教学的依据,对英美文学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创新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措施,旨在为英美文学教学开辟崭新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生态学;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一、教育生态学指导英美文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和推动教育的科学,通过教育生态学的运用,能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增添助力。教育生态学是当下很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为教育科研提供崭新视角。国外学者将教育生态学分为微观生态学、宏观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微观生态学主要针对学校本身而言,研究学校思维环境、课堂环境对教学和学生的影响;宏观生态学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它的构成、特点、原理等;因子生态学主要针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近些年教育生态学理念备受关注,构建生态化课堂也是高校追求的教育成果,教育生态学主张构建生态课堂,将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微观环境,再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课堂氛围构成课堂的物理环境。在微观生态课堂中,三个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沟通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就会破坏课堂的生态系统,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三、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生态化

我国部分高校重视专业教学,对于英美文学教育不够重视,现在很多高校都有《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但教学内容单一,大多数院校只是将《英美文学选读》作为选修课对学生进行讲解。即使一些院校将《英美文学史》作为专业课程,但课时安排较少,课程内容安排也不够科学,教学深度不够,浅尝辄止,学生英美文学意识没有被提升起来。其次,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导致部分院校功利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够重视,高校较重视实用英语的教学,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掌握和翻译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边缘化,教学设置非生态化。

2、英美文学教学的非生态化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充当教育的实施者,学生是教学针对的对象,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英美文学教育必须要以生态学为基础,但目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学课堂生态系统失衡,主体作用不明显,导致英美文学课程边缘化。其次,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3、教学评价与考核的非生态化

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英美文学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针对课程的考核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过于强调语言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将课堂表现和教学活动参与表现以及人文素养水平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学生为了提高成绩,死记硬背,创造性思维被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起来,英美文学教学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基于教育生态学创新英美文学教育的措施

1、改善英美文学教学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中最基础的就是自然环境,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物理环境,指的是教学所需的硬件,包括教室布置、设备设施、光线、噪音等,这些都是构成课堂自然环境的因素。英美文学是充满艺术气息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要加大投入完善教学条件,保障学生学习的环境,例如在教室挂上油画等等,提升教师整体的美感,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2、按照生态学的理念调整座位

横平竖直的桌椅布局是学校一般的教室布置形态,但这种布局过于拘谨和单一,几十年如一日,教师处于较高的位置,居高临下,学生有一种压迫感,不利于师生互动的实现,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变换位置,重新摆放桌椅,例如,将桌椅摆成圆形,教师在中间讲课,可以留出文学作品角色扮演的表演场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这种相对这种位置安排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强化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审美意境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29篇

摘要:在当代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英语教育中的英美文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等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进行阐述,旨在加强英美文学教育,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英美文学;必要性;人文素质;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并且文化多元的社会。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美文学从其发展来看,经历了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文学是以语言文学为工具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文学是对人生经历与体验的文化体现。

文学作品隐含了对人生百态的思考、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

人们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西方、习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了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方面的教育。

英美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言的学习、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的提高。

一、可行性

首先,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为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面向世界。

英语的学习也已经深入到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

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范围扩大,词汇量明显增加。

因而具有文化底蕴的英语语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生希望在学校中开展英美文学的教育,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英美文学选修课,并且受到大多数喜爱英语、热爱文学的学生的欢迎。

因此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可行性。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使英美文学教育有了切实保障。

据我们所知,近些年大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具有很大提升。

每年各高校招收大量的英语教师,并且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教师都是研究生学历,还有博士学历的,其中很多教师的主攻方向是英美文学方向。

因此英美文学教学的教育具有可行性。

二、必要性

首先,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辛辛苦苦的教,学生刻苦的学,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上很费力,许多学生发音不准确,译义不准确等各种毛病凸现出来。

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注重以语言形式的教学,只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英美文学教育,加强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比重,扩大英美文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其次,英美文学教育对于语言的掌握有很大影响。

目前,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在背单词时往往是死记硬背,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

而英美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文学语言源于生活,语言朴实,易于理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并且能体会具体的语境,这样就容易提高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且在英语作品和电影中发音纯正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绝佳材料。

有利于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实施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必要性。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在英语教育中缺乏对学生英美文学教育。

而文学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英美文化教育可以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道路,起到了引导作用。

其次,任何一部作品都反映出这一作品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反映时代背景。

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习可以加强我们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加深对于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学习;正确地评判某种精神,如批评和赞扬。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镀金时代》,它标志着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人们希望的“黄金时代”化为泡影,出现的却是令人失望的“镀金时代”;19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勃朗蒂姐妹在她们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苗珊瑚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从而狠狠地揭露社会现实;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黑奴悲惨命运的忠实记录,描述了黑奴们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美国当时黑奴制的严重性。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或欣赏话剧、电影能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培养坚强的性格,合理分析事情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能过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塑造人的品格,在大多数的英美文学中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推崇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倡助人为乐的人文情怀,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他们的德行、品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使学生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从而培养出特质体美各方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学

读经典作品。

这里指的读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而最好是读名家的完整作品。

在教学中加设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课,教师通过事先了解并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指导。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0篇

英美文学论文答辩

英美文学论文答辩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自述报告【1】

Good morni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ladies and gentlemen, thank you for attending the oral defense. (或Welcome to attend the oral defense.) :

I am XX.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XX, for his intellectual guidance, invaluable instructions and comments on my thesis. It is with his valuable assistance that I have finally accomplished this thesis.

My topic is On the tragedy figures at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Comparison of KongYiji and Rip Van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6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egative, evasive and conservative attitudes of Kong and Rip as well as the topic s significance in the real society.

And the second part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figures background to show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tragedies.

In the third part, the tragic heroes failing in the character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and the fourth part is to talk about their different tendency of dispositions and behaviors in the society.

Then the author will dig into the root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in the fifth part, and sum up the whole paper to reveal the ideological weak points of the two countries separately in the last part.

Thank you!

毕业论文答辩会问什么问题【2】

一、自述(用英语完成):

1、先问好,再开始自述,自述时间为5-10分钟,要简明扼要,必须将自述内容提纲制作成Powerpoint文件。

2、主要陈述内容(即Powerpoint文件主要内容):

(1)自己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

(2)设计和实施的简单过程(如,商务方向:采用什么方法来搜集信息、资料等);

(3)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不要念论文,最好用4、5句话简单介绍论文内容,如,商务方向:做了哪些调查,得出什么结论,计划如何实施项目);

(4)仍然存在的`问题(如,商务:在实施项目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解决);

3、最好准备相关文字并熟记(答辩时要脱稿陈述,但是可以看PPT文件)。

4、语言最好简单清楚,不要直接用论文中内容,应该用解释性的句式,如:When I was designing the lessons, I found that .

英语文学论文答辩自我陈述范例:

Good morning all the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come from *** , majoring in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I am *** and my supervisor is prof.***.With her sincere and intellectual guidance, for nearly one whole year's hard work,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Finally, it is the show time. This evening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ll and I gratefully welcome any correction.

the thesis aims at an elucidation of Lessing's chronological shift in her philosophy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I am fond of literature works , especially Lessing's works.

Secondly, Comparing to the studies abroad, which extends most than 50 years, the Lessing study in China is relatively new.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s a female , I am keen on the study of feminism.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on Doris Lessing's Construction of Dreams in Psychological Fictions 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I hope by studying this short story we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arrangements for the dreams and hallucinations in Lessing's works at different period, the thesis aims at an elucidation of Lessing's chronological shift in her philosophy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Next , I will present it to you. Here is an outline of my presentation. They are literature review, gothic tradition , the gothic style in the story and the causes of the gothic style .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 the introduction, three chapters of argumentation,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er and the writer's works concerned, the literary 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theory applied in this thesis, and an explanation to the thesis's content, structure and three chapters of argument consists of 1) an analysis of the coincidental consistency of Lessing's dream construction with Freudian theory; 2)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allucinations in “To Room Nineteen” and the dream images in The Golden Notebook,and an analysis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essing's and Freud!s understandings on the mechanism of displacement and condensation, on id and superego, and on trauma; and 3) essing's transcendence over psychoanalytic concerns. The last section is brief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thesis.

It restates Lessing's metamorphosis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Ok, that's all. Now you may raise your questions ! I am ready! Thank you !!!

二、回答老师问题(老师用英语提问,学生用英语回答):

1、大约有6-8个问题,时间将持续10-15分钟。

2、首先要听清楚问题,如果没有听清,可以要求老师重复问题(可以说pardon之类的话)。

3、回答时首先要态度好,要切题,而且不要保持沉默,不会时可以表示抱歉。

4、常见问题: (1)关于选题:如Why did you choose this topic for your paper 或Why were you interested in this project

(2)关于具体部分:

商务方向:SWOT,COSTING,FLOWCHART,RISK,STAKEHOLDER,如Do you think this point a piece of weakness of the shop 或Do you think this a necessary activity for the project

(3)关于背景知识及理论知识:如What does SWOT stand for (商务)

(4)关于论文存在的问题:如In the last sentence on page there are some grammatical errors.

(5)关于项目或论文将来的发展:如:商务方向:If possible, will you carry out the project, and if so, do you think it will make profit

5、带一份定稿(要与老师们持有的论文页码一致)。

6、最后要向老师们表示感谢。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1篇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_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 arts is quite 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2006,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张莉、刘晓茜,,p38-39)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_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 王佩兰.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

[2] 龚翰熊. 欧洲小说史[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徐葆耕. 西方文学之旅[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 薛家宝. 唯美主义研究[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期刊:

[5] 宫昀.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J] . 考试周刊,2008(11)。

[6] 田红燕. 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 J] . 聊城大学学报,2008, (2) .

[7] 张介明.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 外国文学研究, , (4) .

[8] 傅琦.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

[9] 王柯童、曾海珠. 《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 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0] 张莉、刘晓茜. 《清醒的扑火飞蛾》[J]. 中州大学学报,2004,(4)

英文资料

[11] Arthur Symons. A study of Oscar Wilde. London: Charles J Sawyer, 1930.

[12] George Woodcock. The Paradox of Oscar Wilde. London and New York. , 1949.

[13] Karl Beckson, The Oscar Wilde Encyclopedia. New Youk: AMS Press, 1995.

[14] Karl Beckson, ed. Oscar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ye and Kegan Paul, 1970.

[15] Oscar Wilde, “The Critic as Artist”, The Complete Words of Oscar Wilde. London: Hamlyn, 1963.

论文题目:英国××××影响

论文语种:英文

您的研究方向: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南京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要求字数:4500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 Bachelor Degree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1.结构一定要清晰

2.请按照附件中的论文样板写

3.请按照开题报告写

4.材料都在附件中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2篇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and probability of combining the British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new teaching model will be surely beneficial to the reform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and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ully developed talents.

关键词: 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Key words: British &American literature;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eaching model

0引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记忆和背诵来提高英语认知水平,过于专注于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教育途径,文学和语言教学是不能分割的,将英美文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人才。

1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英美文学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好的语言材料。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自觉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亲临英语语言环境,感受英美文化氛围,与英美人交流,通过学习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材料,并从中学到许多平时阅读中难以遇到的地道的表达方法和活灵活现的生活语言。[1]

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不仅能提高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克服在原文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的语言、文化背景困难,既在语言掌握方面有所长进,同时扩大知识面和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就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

其次,英美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渠道。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极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人格高尚、志趣高雅、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而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惟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脚踏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2]文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最能体现人文文化的学科之一。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语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还能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品位,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文学修养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语言文化所代表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分清善恶、辨别真伪、甄别美丑;培养学生语篇的整体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欣赏水平、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文化信息进行深层次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首先,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根据教育部的新世纪教育规划,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将与国际接轨。今后中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分为九个等级,小学毕业要达到二等水平,初中毕业达到五等,高中毕业起码达到七等,高考要求学生达到八等,同时要求掌握3500到4000个词汇,高中毕业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将相当于现在非英语专业四、六级的英语水平。[3]大学生英语语言水平提高后,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相结合的条件得到了保证,我国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文化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为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相结合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使其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次,师资力量建设的加强。教授英美文学作品对教师文学素养要求较高,不仅要精通英语的语言形式,熟悉中西方文化,还要具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能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逐字逐句地讲解文学作品,而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学校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组织一些学术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同时学校采用有效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有经验,有学识,有素质的大学英语教育人才,大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文学修养和科研能力都在逐步提高。

3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渴望,以及大学师资力量和素质教育的取向,都为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可能。“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4]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层次上,英美文学的教学既可以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也可以从国外出版的教材中选择一些时代性、可读性强的作品供学生学习,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教师可将读者反映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阅读和讨论,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使英语课堂成为启迪思想、开发心智的人文素质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通过文学鉴赏开拓视野,激发思想。[5]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也为英美文学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录像,或用光盘播放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充分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把英语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把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4结论

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感受与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培养具有综合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关于外国文学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探讨[J].学术交流,1999,(2).

[2]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

[3]刘焱.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将与国际接轨.中国新闻网,2002-4-24..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3篇

[摘要]英美文学是语言习得和提高语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跨文化理论的提出,文化意识对英美文学研究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人们更注重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英语文化,只有了解这种文化,才能更透彻地研究文学作品。目前我国课堂上对英美文学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师和生的文化意识还不够。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阐述了文化意识基础上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跨文化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2002)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习大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4篇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

摘 要: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的里有女权运动的思维在游动,她认为爱情要建立在尊重与理性的基础上,爱情和金钱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

简・奥斯汀认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女人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观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在继承英国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于19世纪初期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扫除了英国文坛庸俗无聊的阴霾,由此奠定了其著名古典女作家的地位[1]。

简・奥斯汀有着大多数女性具有的优雅气质和知性之美,同时有具备可与男人媲美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切入点,旨在分析出她反应在文学作品中的婚姻家庭观。

一、爱情要建立在自尊与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管处在何种年代,位于何种阶层,人们普遍认同物质是构建爱情城堡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尊作为爱情的前提。

小说《傲慢与偏见》创造的人物,如简、宾利以及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她们的婚姻里,男人占有着足够的财产,只有这样的婚姻才在小说中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似乎想要传递出“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才值得女性同胞的追求”。

翻阅简?奥斯汀一生当中所有的创作,似乎每个作品都要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比如简・奥斯汀早期作品《诺桑觉寺》(1797-1798)中的女主人公瑟琳・莫兰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乡村牧师的女儿,她自幼受到哥特式小说思想的熏陶,幻想自己的婚姻也能如小说中女主人公那样幸福。

后来一位富有的朋友邀请瑟琳?莫兰出去度假旅游,在这次旅行中,她结识并爱上了一位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公子亨利?蒂尔,在哥特式小说思维的影响下,她幻想可以与亨利・蒂尔不受社会阶层的限制而在一起,不过亨利的父亲得知瑟琳・莫兰出身卑微后,拒绝并阻挠两人的交往。

简・奥斯汀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26岁,她对当时充斥着英国文坛的哥特式小说不以为然,遂以自身作品中的残酷结局讽刺主流哥特式小说。

简・奥斯汀以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小说情节作了强烈对比,以一股清新之气吹醒受哥特式小说影响严重的人们,试图告诫人们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能妄想没有物质条件就能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

在简・奥斯汀所有的小说中,始终以理性的优雅风趣为风格,显示出现实的生活残酷[2]。

二、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非常平庸而且古板,不过他善于阿谀奉承,以此借助权势人物坐上牧师的位置,通过继承伊丽莎白家的财产变得富有。

当他拥有财富和地位之后,向班纳特太太坦露出自己对于吉英的爱意,而吉英的.母亲因为吉英的婚姻已经有所归属,建议柯林斯追求她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没想到遭到伊丽莎白的坚定的拒绝:“我的拒绝是完全严肃认真的,你不可能让我幸福,而且我也完全相信,你也决不可能让我得到幸福”[3]。

科林斯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向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求婚,会直接遭到一次拒绝,他感到十分羞辱,为此他决定报复伊丽莎白,转而立即与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夏洛特成婚。

伊丽莎白觉得不可思议,跑去质问夏洛特为何与没有爱情基础的科林斯成婚。

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其实代表着简・奥斯汀,她对爱情理智而认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就向爱情屈服,她接受不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把它当成可怕的怪物。

其实,每个女人都期许自己能有一个美满而幸福的婚姻,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为爱坚持到底,最终为了现实或非现实因素而向爱情低头,她们承受不了现实带来的生存压力,宁愿选择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结婚,以此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这是简?奥斯丁与夏洛特的不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形势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乐意将爱情穿插在生活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里,人人向往获得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的婚姻大多向爱情低了头,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很好地生活,而简・奥斯汀不能,在她的价值观念当中,爱情必不可少,没有爱情她宁可不嫁。

实际上,简・奥斯汀也是这么做的,她终身未嫁,孑然一身。

三、家和万事兴

1.对长辈和父母的尊重

当时英国的绅士和知书达理的小姐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尊敬长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男人享有首先继承上辈的财产的权利,由此奠定了男人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

在一个家庭中,大到达官显贵小到乡野村夫男子拥有的地位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动摇不了的。

女儿要想与某个男子结婚,必须先征得父亲的同意,否则就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所以莉迪亚背着家人与维克汉姆私奔,音信全无后,全家人都觉得非常痛苦,因为婚姻没有经过父亲的同意,人们对莉迪亚的行为指三道四,令全家人蒙受不白的羞辱,另外担心维克汉姆在占有莉迪亚后会把她抛弃。

无论古代英国还是中国,父权的根深蒂固还体现在男女婚姻制度的不公平上,男子可以凭借着权贵和地位娶多名女子,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在家族里面,父亲是一家之主,享有决定家庭大事的权利,女子只有选择接受的份;财产继承上也是子承父业,女儿没有继承父亲基业的权利。

其实对待长辈并不是盲目的迷信和听从,通情达理的长辈理应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倚老卖老凭借着自己长辈的身份侮辱和利用晚辈的长辈,我们也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

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应该体现在相互尊重上。

小说中,贝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嫁给科林斯立马破口大骂,在她看来伊丽莎白为了追求爱情的美满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且不为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的生活考虑。

不得不说贝纳特太太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们都能找到一个富有的丈夫,不必受生活所迫,因此她告知科林斯姐姐吉英可能将与收入殷实的彬格莱订婚后,立即向科林斯推荐妹妹伊丽莎白,希望伊丽莎白也能嫁入一个富有的家庭。

但她没想到伊丽莎白会断然拒绝科林斯求婚,她跑出去追奔出家门的伊丽莎白,试图劝说女儿改变主意,甚至把班纳特先生搬了出来,让他给伊丽莎白施加压力接受自己不爱的科林斯。

班纳特先生了解女儿的心意,他不想强迫女儿接受不爱的丈夫,因此得到伊丽莎白的感激,一直把父亲放在心中崇高的位置上。

相反班纳特太太固执愚蠢的做法只能让女儿心生厌烦。

参考文献

[1] 徐丹. 简・奥斯丁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 罗卓琳. 挑战父权制:简・奥斯汀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D]. 广西师范大学

[3] 梁承玉.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叙事艺术[D]. 郑州大学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5篇

英美文学的研究论文

一、英美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1.研究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原因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写手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2.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启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表达,而灵活的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进行文学研究则是对这种表达的检测、管理和促进,同时文学的国际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6篇

英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美国文学的特点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较深。最初的美国文学一直是以模仿英国文学为主的,随着美国的独立和美国人的意识的转变,美国文学已经脱离出英国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出现,美国的文学也越来越繁荣,甚至可以和英国分庭抗礼,成为真正独立的文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也具有类似的忒单,但是美国文学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表达,同时更加具有浪漫主义思想。

2、文化差异对评论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评论文学作品时的感想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评论英国文学概括的来讲就是在反叛和继承中挣扎;第二方面,美国文学和文学评论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多,因而,评论美国文学时要先探讨有关的文学起源问题;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评论之间的差距。

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和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类似,英国的文学评论自十七八实际开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是现代化个性的文学评论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国文学不断在突破和继承传统的文学评论理念。客观来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英国文学的评论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中都能看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因而,从英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英国文学评论是从荒诞与绝望中反思,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英国文化。由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的出现时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无法从美国的文学进程中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评论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文学这颗陌生的种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美国文学中有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系。

我们通常把英美文学放在一起评价。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文学的评论模式和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尤其是和美国文学比较之后,英国文学显得更加纯正。但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使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被美国迎头赶上甚至远远超过。对于读者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使我们在求新追变的层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国相比,美国是开放的,是没有历史负担的,这种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美国可以充分的将各个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收为己用。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7篇

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生活,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促成了世界文化多元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文化差异的因素对英美文学评论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一 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

1 英美文学发展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英美文化的表现形式。英美文学不单单是英美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展现,是世界人民认识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的思想、情感。英国的文学发展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及现代主义阶段。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其每一个阶段在文学成就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文学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地向前发展。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美国文学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很深,开始只是一味地模仿英国文学。这种现象直到19世纪末才得到改观,美国文学逐渐脱离了英国文学,走向独立自主。20世纪初,美国文学达到繁荣,并与英国文学并驾齐驱,成为真正独立的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美国新旧文学之间在展开激烈斗争的过程中,推动了美国文学不断地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2 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揭示英美文学这一特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依据。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根据其文学作品形式的不同分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等。英美文学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评鉴与议论,以此来提升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的水平,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不同。当然,英美文学评论要建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基础之上,没有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就没办法进行深刻的评论,也没有资格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对作品的分析本身也具有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文学作品分析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属性,而英美文学评论其关注点则更多的是对英美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外在表现、文学艺术表现进行思考、进行评论。

二 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上源远流长,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同时,英语作为其文化历史发展的语言正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继承了其传统文化遗产,在文学作品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表现性。或许是因为这一语言原因,很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时候,对于语言的使用显得小心翼翼,这或许是由于他们潜意识中由衷地尊敬乃至崇拜英式英语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传统,害怕语言使用上的不当而亵渎了英式英语的崇高地位。因而,文学评论家对于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得比较中规中矩,缺少一种文学评论上的个性自由与张狂特质。

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英语的一种衍生之物,虽然在本质上与英国英语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作为一个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新生国家,美国在其争取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民主的文化意识都是新生的。而美国英语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叛逆和创新的特质。同时,美国的民主革命比较成功,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都没有留下任何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这一些反映到语言使用的层面上,就是文学评论家在对美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比较个性张扬,没有那种小心谨慎乃至顾忌的痕迹,特别在不少时候体现了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文学艺术创造性。而美国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创新,与美国的自由、民主、个性张扬的创新文化氛围,与“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对英美两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显著影响。

三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是在传承文化和挣脱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挣扎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杰出代表作,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苦苦挣扎,“生存还是灭亡”这个问题很好地表现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而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这样的性格。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到荒诞的创造手法,都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之间的纠结与抗争。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于先前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此时的英国文学评论作品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总的说来,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以外,没有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他至今在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方向发展的,这是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文学评论要对以前的文学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建构起新的、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

转贴于论文联盟

谈及美国文学评论,我们就不能忽视了对于美国文学的研究,因为自从有了文学,才有了文学评论。美国作为殖民地,其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以及印第安文学的影响。笔者认为,美国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性,不然也就不会有美国文学这一说法了。美国文学虽然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美国自身这一因素。英国文学在美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结出新的果实——美国文学,虽然有着“遗传基因”,但是美国文学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与之相对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是这样的。

四 文化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于英国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的渊源上,其文化历史传统特色是人本主义,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在英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比较趋于保守,这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文化历史的不彻底性、妥协性是分不开的。例如,莎士比亚在对自身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谈到他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人本主义的一种广泛宣传,人本主义在发展的金字塔的顶尖上,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和平、自由与友爱,没有人与人之间在阶级上的严重束缚。莎士比亚对其文学作品中人本主义观点的评价,可谓是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的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英国比较稳定而牢固的传统人本主义评论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人本主义观点,却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乃至否定,其原因有如下:一个社会要想获得完善、快速的发展,必须借助革命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为整个社会在质的发展上提供催化剂的动力支持。因而,相对于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创新才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社会的完善和发展不需要保守的人本主义观。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唯有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时刻才会真正的有效,它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8篇

从性格的角度探析舞蹈创作

摘 要:舞蹈创作过程不仅是人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传递,这也是舞蹈创作的生命所在。

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性格,舞蹈你自己。

本文将从性格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性格对舞蹈创作的作用及表现。

关键词:性格;舞蹈创作;情感;创新思维

舞蹈来自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现,然后结合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创作出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同样的舞蹈动作给我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认知,这也印证了舞蹈创作过程不仅是人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传递这一说法,可见舞蹈创作是有性格的。

著名舞蹈创作艺术家张继刚老师就要求自己“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这是他的创作原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舞者的艺术准则。

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性格,舞出你自己。

一、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感染力,不同的人跳同一种舞蹈所表现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艺术表现力对于舞蹈十分重要。

不同的人,性格也不同,不同的人跳出的舞蹈可能会相同,但是不同性格的人跳出的舞蹈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比如,所有舞者的性格都一样,当他们跳同一种舞蹈的时候自然没有差异,舞者跳不同舞蹈也是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形式,内涵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与此相反,对于不同性格的舞者,即使是同样的舞蹈,他们也会跳出超出舞蹈本身的内容,给人一种心灵不同的震撼。

世界上不需要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更不需要性格完全相同的舞者,只有各种不同性格的舞者才能创作出不同艺术表现力的舞蹈。

不过,优秀的舞者有着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坚持、积极。

可见性格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二、关于性格与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

(一)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概念

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是指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舞蹈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

是舞者通过舞蹈展现给观众的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是舞者将内在和外在的完美融合。

舞蹈来源于生活,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实践去发现,它教会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

学习舞蹈最先要从学习舞蹈的基础知识开始,舞蹈是一门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情感内涵的学科。

由于舞蹈是来自生活,所以舞蹈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容易理解。

如今的舞蹈,有音乐,有场景,有人物,有诗意,有各种不能形容的美,每一部舞蹈作品都融入了舞蹈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以及人体的美感等,它不仅仅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拟,而是将生活的内容高级升华融入到舞蹈中,它来自生活而又脱离生活,它是一种美化了的语言,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需要很强的技能。

只有跳舞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舞者,才能更好地体现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舞蹈分为内在表现力和外部形态,真正的舞者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将舞蹈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真正含义。

(二)性格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我们一般将性格分为两大类,有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喜欢与人沟通,生活积极乐观,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期待在朋友中有一个好的印象,希望朋友都喜欢自己,以别人为先。

这样的人太过看重别人的想法,有时候会忽视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心理需要,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会跟着别人的步伐走。

性格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封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压抑着,不会太高兴也不会太悲伤,对于人和事过于拘谨,做事优柔寡断,整个人给人的感觉没有激情,阴沉,但是这类人往往情感比较细腻,做事认真,对于生活善于发现,更容易将生活和舞蹈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舞蹈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的表现

情感是舞蹈艺术必须有的内容,不同性格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情感,因而在舞蹈创作中的表现也不一样。

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情感来表现的,而情感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和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

因此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舞蹈通过创造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舞蹈艺术形象来表现情感和性格。

舞蹈里面的情景以及一些形象和场景都是由编导设计好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表现,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要想让这些舞蹈有感染人的力量,不是由编导来设计动作,而是由舞者给予灵魂的,如果他们用心去跳,将自己的情感和性格都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观众自然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舞蹈魅力,那些简单的动作自然会形成吸引人眼球的艺术。

三、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一)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中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影响

想象是创作的前提,任何一部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想象,舞者的舞蹈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要有音乐的想象,还要有人物以及生活情境的想象。

不同性格的人,想象的内容和方向也不同,一个舞蹈艺术家,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方向创作属于自己味道和性格的舞蹈,外向型的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内向型的则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细腻和感动。

任何精彩的舞蹈表演只能用艺术来形容,它的精彩都有非常巧妙的艺术构思,这就需要舞蹈者有很好的思维能力,逻辑性要强。

如果舞者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编制出来的舞蹈即使技巧再好,动作不衔接也只会成为一个舞蹈中的次品。

对于舞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性格的培养开始,要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分析能力,从而深化舞蹈的创作艺术表现力。

(二)舞蹈创作需要创新思维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离不了创造的过程,如果只是规行矩步,只会让自己停留在一个举步不前的地位,不论是自己还是事物都将是原地踏步。

因此,要前进要变革就必须要创造,必须拥有创新思维,一些简单的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舞蹈这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

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而创新的思维是需要我们敢于冒险,从开始就要培养自己善于创新的性格。

(三)良好的性格能够将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是编者和舞者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它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舞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它有舞者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当于舞者的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

对于舞者来说,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哪一类型的,根据自己的性格创作属于自己的舞蹈,这样就能够将自己的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了。

四、结束语

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经典的舞蹈作品及舞蹈形象同样如此。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39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教学 文学作品 电影互动

一、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英美文学系统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情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对英美两国文学史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通过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英美文学课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历史跨度大,英美文学流派众多,作家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加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这些较为单一的方式通常难以产生多种的感官刺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容量的知识,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二)数字化影像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前,学生往往不能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积极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得到了一定改进。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电影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文本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气氛。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学生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力及英语听力。因此,电影教学具有可行性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若只停留在看电影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只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应成为教授文学作品的“快餐”。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只有正确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使其互动,才能使学生成功地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到经典文学的美妙。

三、实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兴趣与内容的统一

虽然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则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电影的成功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绝不能用电影去代替文学作品。

(一)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一定要把好选片关,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

其次,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这样可以避免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而且,电影作为改编后的艺术,存在忠实性的问题,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不一定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既可以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又能受到视听冲击力,从而激发情感,启迪想象和联想,增强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导人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与欣赏,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如在欣赏《飘》时,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即美国南北战争,在此社会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

(二)教学中,情节与教案相结合。

观看影片时,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自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教学后,布置作业及其他教学活动。

观赏完影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就阿甘成功的秘诀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能得出,阿甘的傻,其实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经历,重新定义了愚钝与智慧,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另外,通过将影视与原著欣赏相结合,可以使用比较法。首先要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富于魅力。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还可以对由同一作品改编成的不同电影版本进行比较。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40篇

英美文学的各位同学可以怎么样选题?看看下面的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选题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

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

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

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

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

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

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

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

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_《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

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

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

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

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

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du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

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

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

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

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

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

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

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

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

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

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

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

The U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

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

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

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

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

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

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

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选题]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第41篇

论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养、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改进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全新立体化教学思路。

关键词:英美文学 教学 跨文化 人文精神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困境。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都被大幅度地压缩,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文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形象性,且精美凝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选择,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英语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高校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形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文学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

1.感受语言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学生可以接触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作品中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

英语表意功能强,或典雅深邃,或诙谐幽默;或含蓄婉约,或明快粗犷。

其凝练精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英美作家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英语音乐性的韵律美,品味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

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段、韵律等特征让读者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力,使读者感受艺术的熏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以及多样的修辞手法,加深了学生对英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悟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提高跨文化意识

阅读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机会,批判性地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习惯和经济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

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了20世纪代美国“垮掉的一代”醉生梦死的生活,批判了金钱至上的人生观和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社会怪象,深刻揭示了金钱和享乐掩盖下的道德堕落与精神空虚。

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抨击了道貌岸然的所谓社会名流的卑劣邪恶和冷酷暴戾,影射出道德和良知在当时美国上流社会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的真相。

文学作品欣赏为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提供了最鲜活、最丰富的材料,以文化视角对文学进行多元阐释,让学生理解异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弘扬优秀人文精神

文学对于人们心灵的启迪与洗礼是毋庸置疑的。

外国文学的教学,不仅要介绍外国文学史、作家代表作品以及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担当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责。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的艺术,而且包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外国文学史展现了各国作家的思想史和奋斗史,以及他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艰辛之路,体现了艺术家的人生理想。

学生在批判性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感受着作品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与社会风貌,同时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老人与海》体现了主人公在艰难险阻中不屈不挠的意志与精神;《简・爱》塑造了一个敢于在各种磨难面前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诗人华兹华斯笔下则描绘了一副与世无争、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画卷。

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生命的意义,并使学生提高对人性的善恶美丑的评判能力。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鉴赏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接触到人间的市井百态,深刻地认识人生,了解人性,培养人文精神。

文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引领与洗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英美文学鉴赏教学特点

1.采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教师在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去深入学习,查阅资料,收集与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学流派、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以及语言特色等,以备课堂讨论。

教师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展开有个性、有深度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名著。

努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设计,理清思路,阐释要点,就作品写作特色、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

教师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互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能动性、独立性和团队精神。

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就自然而然营造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和鉴赏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从中感悟人生,陶冶心灵。

营造外国文学学习环境,促进与推动文学教学。

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欣赏外国名著名片,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进行戏剧表演,尝试文学翻译,改编文学名著等多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突破固定思维,进行发散式、批判性思维,在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使之在语音、词汇、语法、话语连贯、文化习惯等诸多方面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增加客观、鲜活与动态的艺术感受,有助于深刻理解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校也可邀请国内外文学界的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之了解前沿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英美文学教学的多样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多媒体教学因其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教学图文结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极大地丰富英美文学课的课堂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受到广大师生青睐。

课堂上,教师还可让学生观看一些名家名作改编的英美原版电影,或有关英美国家背景知识的录像,感受文学作品。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重课件的质量,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力求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营造活跃学习氛围,转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文学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文学欣赏、背景知识介绍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

对于文学课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突显出别样的效果。

首先,直观的图片、视频、音频材料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文学作品望而却步的现象也会有很大改善;同时,原著作的内容与精髓也能直观生动且迅速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增强,课堂信息输入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